優秀的作文不僅僅是語言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充實和思考的深入。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一
中國的傳統佳節豐富多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元旦,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清明節,還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中秋節。今天,就來說說古老的清明節吧。
清明節那天,老天顯然很配合,很明朗。我們在村口等叔叔嬸嬸和妹妹,他們來了,叔叔拎著兩箱煙花,跟別人在說笑,時間到了,我們大家總共八個人,一起去太公墓地。一路上,油菜花開得很旺,金燦燦的,杜鵑花也開得火紅,那兒一簇,這里一叢,滿山遍野都是五彩的。蜜蜂嗡嗡地叫著,蝴蝶飛舞著,在油菜花這片金色的海洋表演著。
不知不覺中,我們便到了太公的墓地,墓地前長滿了雜草,爸爸幸好早有準備,拿起鋤頭過去除草,我就在旁邊和別人有說有笑,過了差不多一刻鐘,雜草都被消滅了,墓地兩旁,我們偶然發現長了兩顆筍,仿佛是兩個女神守護者墓地。叔叔從其他地方挑來一些新土,把舊土換成新土。爺爺走過去,拿了幾只碗放在墓地前,里面裝了一點肉、魚和青菜,還倒了一點淺淺的酒。然后,爺爺讓我和妹妹過去祭拜一下,我接過三柱香,在那里左拜一下,右拜一下,嘴里還在說“祝我們讀書好一點。”拜完后,我又去旁邊玩了,顯然沒有“欲斷魂”的感覺。
我和妹妹決定去找筍,順便帶上嬸嬸,我們找她挖。挖完后,有十多顆筍。爸爸和叔叔讓我們先回家,他們要放煙花了,我們在路上,聽著陣陣煙花聲,頭上還會落下一些泥土。就這樣,掃墓結束了,我們都踏上了歸程。
雖然我和太公不親,但我祝太公在天上一切安好。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二
提及清明節的起源,我們就不得不說起,另外兩個今日已逐漸為人們淡忘的節日——上巳節與寒食節。在宋朝之前,這三個同位于三月上旬的節日,是同時存在的。
上巳節一般在農歷三月初三,相傳是為紀念黃帝誕辰而設置,是中華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招魂辟邪,因傳說柳條可以招魂辟邪,故在上巳節這天,人們會編柳條,折柳枝并隨身攜帶。此外,上巳節能進行的傳統活動,還有許許多多,例如在巫師道士的指導下,進行一項稱作“祓禊”的活動。甚至,據說就連漢武帝都在上巳節當天求過子。正因習俗活動眾多,官方欽定的上巳節,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愛。
而寒食節的起源,則伴隨著一個傳說。傳說春秋時期,因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鄉野。與其同行者中,有一個人名叫介子推。一天,重耳病倒,但因錢財幾乎用盡,沒有食物可以供其養病,無奈之下,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塊肉,熬了一鍋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后來知道真相后,感動非常。后來重耳成功即位,稱晉文公,他賞賜了幾乎所有流亡時期的隨行者,卻偏偏忘記了介子推。后經人進諫后,晉文公忙去尋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不愿出山了。《異苑》中這樣記載:“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視屐曰:‘悲乎足下!’”晉文公放山火逼介子推出山,卻不幸燒死了介子推。晉文公后悔非常,為紀念介子推,他下令,一段時間內,所有人不準用火,只可食冷飯,故稱“寒食節”。寒食節這天,人們通常掃墓上墳。
最初的“清明”,其實并非一個節日,而是一個節氣,出現在冬至后一百零八天。清明能成為一個節日,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緊隨在距冬至一百零五天的寒食節之后。在寒食節,人們進行了嚴肅的祭祖活動,恰好清明就為人們提供了出門踏青郊游的歡樂時光。
而到了今天,清明節更演變出了新的民族色彩——緬懷先烈,紀念英雄。這是我們,對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的一次傳承與升華。四月四日的默哀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它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見證了華夏人民對歷史精粹的發揚,更標志著國人將一個個人的節日,上升到了民族集體的層面。這可以作為我們傳承東方古典文化的一個楷模。
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們,每一個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與時間的積淀。邁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我們,不僅要傳承祖輩們的優良文化,更要對其加以順應時勢的改良優化,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繼續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
文檔為doc格式。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三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春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中國傳統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其實清明節和清明節氣是同一天。但是這也一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名詞。清明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氣溫、物候方面來劃分的,有指導農事的作用。而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傳統佳節,清明節習俗頗多有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等。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采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四
有時我感覺我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如此遙遠,我的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侄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在以前,爸爸我的媽媽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邊陪我。您就陪在孤獨的我身邊。我的童年因您而美麗、快樂。
透過那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么嫩綠,油菜花盛開了,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姑姑您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蔚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那個緊隨其后的慈祥婦人不正是姑姑嗎,她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婦女那嘮嘮叨叨的話語中,小女孩知道了傳統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沒有看出姑姑眼中的憂傷,老婦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長著小女孩的快樂。最后就無奈地離開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姑姑您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卻是那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傳統清明節!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五
就我記憶所及,清明節全是雨。這一天,雨似乎洗去了所有的灰塵和罪惡。為此,詩人杜牧留下了一首絕句《清明》:
“清明時節接連下雨,路上人欲斷魂。問餐廳在哪里,牧童指著杏花村。”
但這種雨并不像夏天來的那樣張狂。像個姑娘似的,隔著一層輕紗,給楚陽的季節增添了幾絲靜謐。
凝視窗外,我的思緒飛向歷史的長河…。
一開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偉大國家中國,一度陷入黑暗。戰爭的硝煙彌漫了整個天空,人民陷入了沒有自由和尊嚴的悲慘境地。就像籠子里的金絲雀,它看起來很美,但它的心渴望藍天白云。但是中國的兒女怎么能忍受祖國惡人的苦難呢?許多烈士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們的國家。他們用鮮血寫出了中國人的驕傲,像冬天的臘梅,他們用愛國的情懷詮釋了中國人不屈的精神。
年僅21歲的黃繼光,為了祖國的勝利,在鎮壓中國人民志愿軍進攻部隊時,負責爆破任務。沒想到,他扔了一顆手榴彈卻沒能完成任務。面對生死與國家,他毅然用身體擋住了敵人的地堡炮,使得后續部隊成功攻占597。9高地,但他英勇犧牲;年僅31歲的'趙一曼,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了掩護部隊腿部受傷,昏迷不醒被抓獲。日軍為了獲取有價值的情報,動用了酷刑,但身受重傷的趙一曼卻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保護民族的決心。他堅定而不屈不撓地說:“我的目的,我的教義,我的信仰就是抗日。”在死刑之前,只有一個信仰——她的祖國。他們用生命向我們表明“當生死不能兩全時,舍生取義者也”。
正是在這么多中國兒女的不懈奮斗下,沉睡多年的東方大師終于從噩夢中來到了蘇醒。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記憶猶新的一天,新中國成立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反射著湛藍的天空和白云,高高飄揚的旗幟沾滿了開拓者的汗水和鮮血。是拓荒者的血,復活了千年凍土,帶出中國青年的笑臉。
如今,被血液感染的歷史早已被歲月掩蓋,但那種永久而難忘的相遇早已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對于中國的孩子,我們享受著先烈們為我們打下的美好生活。我們不努力學習有什么資格?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有義務和責任,這并不強烈。我們的祖國讓她更美麗,讓她站在世界上不被別人欺負。
雨還在下,但我的心很溫暖。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六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夾雜著細雨,如煙如霧,打濕了樹上的杏花,花瓣伴著春風和細雨飄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清明是清新的。“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隨春風來到人間,美麗的梨花被那如煙如霧的細雨籠罩其中,令人陶醉其中。看著細雨綿綿、花瓣飄零的景象,我不禁浮想聯翩。我幻想著自己也是一片美麗的`花瓣,隨著輕柔的春風自由翱翔,任那溫柔的春雨,從我臉頰輕輕劃過。
清明是孤寂的。清明的雨,讓人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冷。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綠油油的麥苗鋪展開來,雨落在它們身上,更讓人憐愛。在那片綠色海洋中,有幾處黃色的墳塋點綴其間,墳塋上面,開著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兒。人們將新土添在墳上,四周還散落著未燒盡的紙。
清明又是壯烈的。“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不是這世上沒有風雨,而是有人幫你擋住了風雨。有多少烈士為祖國獻上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才有了如今我們幸福而安定的生活。想起為了捍衛我國領空而壯烈犧牲的王偉戰士,我突然熱淚盈眶。
清明節,一個讓人深思的特殊節日。我喜歡清明,喜歡它的清新,喜歡它的孤寂,更喜歡它所包含的情懷!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七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也稱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1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時候人們清明踏青,并開展以系列體育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八
你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嗎?哈哈!不知道了吧還是我來告訴你吧!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掃墓。今年清明節前后,我們學校組織了春游,就是去革命英雄紀念碑。我們帶著太陽帽,拿著小白花,浩浩蕩蕩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紀念碑,在那里,有許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們低著頭,來到長清樹面前,把我們的小白花寄在長清樹上,默默地看著長清樹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離開了革命英雄紀念碑......
這是我們紀念已故先人的節日,也是我們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九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遠足、親近自然、關愛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時節接連下雨,路上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里買酒省心?牧童指著興化村。”說到清明,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當初清明并沒有這個意思,只是節氣的一個名字。
清明節是四月,氣候變暖,萬物復蘇。是培養的最好時機。田野里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春天,天氣不好把握。剛才是晴天,然后開始下雨。因此,當農民去田里時,他們經常被雨淋濕。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吃一種艾草做的食物,比如蛋糕,餃子,清明節可以避雨一年。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同。
每次放晴奶奶都會做很多艾餃子,籠中蒸,熱氣騰騰,讓人垂涎欲滴。有時候我們做的很考究,不僅讓人贊不絕口,而且看起來很漂亮,綠色的外套,漂亮的造型。
這是清明節,這是紹興人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
四月,芳菲未盛,紅菱消瘦,卻仍有那一樹桃花,將片片芳菲融進這春天,彌補了北國清明的春殤。久經荒涼寂寞的深冬才發現,乍雨微風的晴明如此美麗。
早晨,在天空尚還朦朧著幽藍美夢的時候,就開始幫忙了,匆匆忙忙的一天便開始了。街道上卻早已燈火闌珊,穿梭于街巷的孩童竟也收斂了腳步,聽從大人的教誨,莊嚴對待這一天。清晨,安靜若夢。
往昔,必有一絲絲密雨擾動心緒,激起湖面一圈圈漣漪,卻又悄無聲息。但是現在漸已陰霾的天空再也不會釋懷,站在窗外,仿若一個流連于童年的人卻再也等不到童年的'那場雨。
天亮了,依舊匆匆忙忙,刷碗擦桌子。甚至于不常用的酒杯也一個個被抹掉灰塵,整齊地擺放在桌了。
街上漸漸紛擾了,穿行的人親切友好的寒暄:“嘿!今天晴明哩!”連墻角那顆薺菜都趕著喜慶,褪去冬的暗沉,煥發出新嫩的綠。
中午為了暫收陣腳,竟略顯忙亂,不知做什么好了。長巷中,腳步少了。兩人間的獨白少了,遠遠傳來擺菜上桌,瓷器相碰撞的聲音,當然還少不了一家人的熙熙攘攘,搶著發言雜亂而又溫馨的場面。
緊隨一桌飯菜過后的,當然少不了麻煩的清理。忽然間卻發現,曾有一雙手,拿不起碗,面對家務,只想躲避,而現在,卻也提的起水,搶活干了。不經意間,有一個孩子長大了,與童年遠離了,再也找不到往昔那個矮小的身影。每個人,又何嘗不是。
下午,熱鬧才真正開始,祭祖、拜故人、祈福、求平安、滿滿是長輩的教誨和關懷。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一
昨天,烈日當空,我們一家十個人一起去掃墓。
在路上,我們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狹窄,大約30厘米左右,還有很多樹枝擋路,很不好走。
上山時,我還差點摔下去。一直走進去,還長著一些帶刺的草,我的褲子被粘得到處都是,后來爸爸用膠布把褲子上的刺粘掉,在山上還有一些小洞,洞口用雜草掩蓋住。媽媽提醒我們這里有洞,不要掉進去!走著走著,我們已經到祖先的墓前。
爸爸拿起鐵鏟把墓旁邊的雜草都鏟掉,奶奶再拿起冥錢,把糊粘在墓上,然后把冥錢貼在上面,還有貼一些五彩紙錢,爺爺拿起他自己調配的紅墨汁,是用雞蛋青加上紅朱砂攪拌合成的,爺爺說:“這種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爺爺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媽媽拿起香,用打火機把香點燃,再把香插在香爐里,放上祭品,每個人拜四拜,讓祖先保佑我們,最后,燒金紙,放鞭炮。便去下一個地方。
那里有一條惡狗,兇惡無比,過去的時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后,一動不動,不敢離開半步。汪,汪汪……哎呀,狗還在惡狠狠得叫著。
太祖母的墳墓在山上的`一個池塘邊,那里有許多的蚊子在我的頭上轉著,我們都被蚊子叮幾下,弟弟還小,有點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顧好弟弟,和他說不要怕,我和弟弟接著還是貼著冥錢,聽爸爸說:“紙錢貼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間就越富裕,”于是我和弟弟就使勁多貼點,讓太祖母在地下做個有錢人。
爺爺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著,不一會兒功夫,全搞定啦。
我們慢慢地走回家,我們的身影就在朦朧的夜霧中消失!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二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梨花開盡的時候,就到了清明節。幾乎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和媽媽一起,回老家給外婆上墳,今年也沒例外。
一大早,天空就布滿了烏云,黑壓壓的一片,樹林、小山、田野……都被籠罩在濃濃的灰色中。幾只燕子也在屋前飛來飛去,似乎就要下雨了。
果然,沒過幾分鐘,大雨就嘩啦嘩啦地落了下來,灑在地上,打在樹上,濺在花上。就像在演奏一曲最美妙的春天的贊歌。雨越下越大,伴隨著滾滾春雷,轟隆隆,叮叮咚,像鼓聲,像琴聲,真好聽!
我站在陽臺上,稍抬頭,就看見屋前的一根根電線上,停著七八只燕子,就像是五線譜上的一個個音符。它們在大雨中呢呢喃喃,說著悄悄話,商量著等雨停了,就去誰家的屋檐下筑個巢。
大雨一直下著,沒有要停的意思。一陣風吹來,我感到一絲涼意,回屋披了一件夾襖。果然是乍暖還寒,昨天我還穿著短袖,今天竟換上棉襖了。我再次來到陽臺,壩子里已經積起了一個大水坑。鴨子們三五成群地來到水坑邊,一會兒把頭扎進水里,一會兒用嘴梳理毛發,好像并不覺得冷。
雨慢慢小了,霧漸漸散去,遠處的山像披著一件薄薄的輕紗。放眼望去,滿眼的淺綠、深綠色中,夾雜著紫色的泡桐花和白色的`槐花。空氣中彌漫著青草和柑桔花的香味,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本打算等雨停了就去給外婆掃墓,可雨一直下到天黑也沒停。這場春雨雖然打亂了我們原有的計劃,可是我們并不覺得遺憾,因為我們陪了外公一整天。
對逝去的人,我們可以把懷念放在心底;更多的時間,應該留給活著的親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三
我家坐落于山腰上,往下俯視是成群的小村莊,仰頭是寥寥的樹林,可以說是居樓中最高的一處。所以房子背后的小山上在早些年間就被葬上了許多墳墓。
每年開春清明節一到,便有許多人提著紙錢來到小山坡上,在土做的'墓上插上彩條,點燃鞭炮,插上蠟和香,供好肉、水果,燃起一堆火焰將紙錢折好放入,嘴中還念念有詞。子孫們一一拜禮,說愿祖宗在天有靈保佑他們之類的話,有的在末尾還對著火堆灑上一杯酒。
清明那幾天,我家四周必然是熱鬧非常的,我就親眼見過一家人,買了幾提水果,還請了專門做法的法師。法師不停地敲金鐘,家人隨著節奏叩拜,且叩拜的樣子與平時不同,平時只不過是雙膝著地用腦袋往地下輕叩。
而他們則要將腳筆直地貼在地下,雙手合輯,叩要叩得有響聲,雙手要從手頂滑下撐著地。連續一個多小時,有些小孩子支撐不住了站了起來,就被大人一喝,又不得已地跪下去,亂了節奏地亂叩。
法師神情淡淡的,像是什么都沒有看見,就這樣弄得所有人筋疲力盡后才算完。至于街上那些賣紙錢的來說,可是個耍嘴皮子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少不了些吹噓。說什么:“新時代啦,冥界都要用新紙錢了。”
還推出什么蘋果手機,充電器,說是先人們配一個手機什么的。有些商人裝似做法人,拿了張特制的紅紙寫上名字。母親總是信這些,拉著我在夜光下火堆邊惦念那些逝去的人們。一年又一年,我看著身邊人漸漸從人世到墓中,清明一過,便是正春,萬物復蘇。
我想,是不是該忘掉些什么呢?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四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說明文(匯總15篇)篇十五
清明那天,傾盆大雨,雨大得嚇死人,因為一定要去祭祖,所以我和爸爸,哥哥,小侄一起穿著膠靴,向祖墳走去。
好戲還在后面。到了奶奶家,水都快漲到家里了,但也有一個好事情:附近小河中的魚都從河里跑出來了。于是我開始了“抓魚行動”,水是黃色的,我連看都看不到,怎么抓呀?看著別人抓了那么多,自己連忙用腳踢地。沒想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一腳踢死了一條魚,眾人哈哈大笑,我也尷尬地撓了撓后腦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