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秀作文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個性化的思考角度。以下是一些經過老師評選的優秀作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一
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獨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質(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圖(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設九賓于廷(同“儐”)。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請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關,毋內諸侯(同“拒”,據守;同“納”,納入)。
要項伯(同“邀”,邀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令將軍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涇流之大(同“徑”,直)。
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二
做這類題,要讓詞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說,首先把解釋好的詞放回原句中,把整個句子翻譯一下,一般情況下,譯得通順,就說明解釋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的。如果詞回原句還不能斷定解釋得對錯,那么我們還可以把整個句子放到原文中,結合上下句,根據語境來判斷解釋的對錯。這樣,我們基本就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了。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語法關系來判斷,比如,這個詞處于動詞位置,而題中譯出來的是名詞,那么這個解釋就很可能是錯誤的。另外,復音詞的解釋與現代漢語的解釋一樣,一般情況下,這種解釋就是錯誤的。如“今齊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釋為“與中央相對”或“部位”,那就錯了。因為在古漢語中,單音詞居多,其實“地方”是兩個詞,“地”是“土地”,“方”是“方圓”。
2.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
本題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個虛詞,解題方法除了熟練掌握18個虛詞中每個詞的幾個意義外,還要注意,有時兩個詞的意思相同,但語法功能各異,這樣也不能認為是相同的,如“則”雖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譯成“就”,但有的是副詞,有的是連詞,這樣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斷。
本題應該注意設題中出現的問題。一般的解題方法是選擇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的,而間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內,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而設題時,只設了三句,失掉一句,這樣的答案也應算對,考生不必去追究沒有被列入的本來正確的那一項,也就是說,不要求全。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三
在高三復習迎考中,許多學生不太喜歡或很少“朗讀”文言文,所以,絕大數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即對語意及用法所產生的直覺感知還是比較“淺”、比較“滯”的。在考場上,面對第一次“見面”的生疏文言語段,不少學生反映“讀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霧里地去理解文義,連猜帶蒙地去解答題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時間里做到“朗讀”,在考場上輔之以“默讀”,在答題時就會容易“入題”,也容易“解題”,考生不妨一試。
考前進行一遍“朗讀”
在考前有限的幾天時間里,如果能再進行一次踏踏實實的“朗讀”,一定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益。因為,“讀”,不易走神——聚精會神是最佳的復習效果;“讀”,不易忘記——刻骨銘心是把握知識的最好狀態;“讀”,易加深理解——準確理解是贏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讀”,易觸發靈感——心有靈犀是立意創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這幾天,把語文書和各類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讀”一遍,讀到能夠“同步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讀文,“腦中”譯文,自己嘴上所誦讀的“聲”與自己心里所理解的“義”,來一個“同步翻譯”。
重視文言實詞語言環境。
在朗讀過程中,要抓住一個核心——實詞的.理解。
每一個實詞都有著它最基本的意義,這些意義大都在我們的理解和把握之內;但每一個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又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意義。在解讀實詞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忘記“這個實詞”的“語言環境”——這是我們在“朗讀”時要時時提醒自己的關鍵之處。如果在解答試卷時,我們離開了“這個詞”的語言環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習慣用實詞的“基本意義”來認知試卷上的實詞,這樣就會造成對實詞理解的嚴重偏差。
在實詞的解答中,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誤是:
組詞法——習慣于用“組詞”的方法來思考和釋詞;填空法——把需要解釋的詞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個詞語;對應法——只是用一個雙音節的詞語釋詞對應。這些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考場默讀提高閱讀質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讀的“熱身”過程,在考場上考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默讀”狀態。“默讀”能夠促進考生對文義的準確、正確理解。
在考場“默讀”中,考生應該具有這樣兩個“意識”:
知識點分布意識。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命題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題目量來涵蓋較多的文言文知識,這樣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圍更大、知識更廣。命題者命題的策略也正是我們復習和考試的策略,即同一個“知識點”在同一份試卷中重復出現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體把握意識。文言文句子翻譯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人物、事件、觀點等。古人在表達時,由于所處年代的政治氛圍、道德規范、文化背景、民俗習慣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達文意的時候,染上了較明顯的時空色彩,這些都是我們“默讀”時需要注意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四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3、暴秦之欲無厭。(同饜,滿足)。
14、當與秦相較。(同倘,如果)。
15、萬幾宸翰之寶。(同機)。
16、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17、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18、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22、獨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23、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24、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26、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27、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28、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質(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圖(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34、設九賓于廷(同儐)。
35、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37、請奏盆缻秦王(同缶)。
38、距關,毋內諸侯(同拒,據守;同納,納入)。
39、要項伯(同邀,邀請)。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42、令將軍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43、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44、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46、涇流之大(同徑,直)。
47、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48、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
49、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通記,記述)。
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通倡,倡導)。
51、無乃爾是過與(與通歟,表揣測的.句末語氣)。
52、儼驂騑于上路(儼通嚴,整治,有此一說)。
53、云銷雨霽(銷通消,消散)。
54、青雀黃龍之軸(軸通舳,船)。
55、忽奔騰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56、夙遭閔兇(通憫,憐憫)。
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59、四十有四(通又)。
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五
【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信息篩選題】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性格表現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系全文。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六
文言文知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試題,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好文言文內容,小編特意整理了高考文言文文學常識,供同學們學習!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七
墻上竹筍,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從覓小詩。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烏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見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東隅已逝,桑隅非晚。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為國者無使為積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世間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長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起飛人事哉!
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八
是日高考,書“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賢,一代風騷,長劍天涯,酒過三巡還依舊,笑星醉春風;勉吾輩,義氣書生,筆走龍蛇,大鵬一日乘風起,直上九萬里。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九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別,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用于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人物某一方面品質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將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系、事件的發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
no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no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no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no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no7、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no8、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荀子·性惡》。
no10、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no1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no1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no1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no16、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
no18、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no19、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
no20、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no21、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no2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
no2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no29、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
no3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no3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no3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no34、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no38、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no39、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宋史·王安石列傳》。
no40、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no41、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no4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no43、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no44、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no45、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no47、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no4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no5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no54、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no55、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no56、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no57、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no5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no6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no62、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no6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no65、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no67、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
no68、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no69、貧賤之交不可忘。——《后漢書·宋弘列傳》。
no70、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no7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no73、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no7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no75、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no76、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
no77、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no8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一
楚莊王初登基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
西楚霸王項羽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索福克勒斯說過:“一個人即使犯了錯,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執,這種人并不失為聰明之人。”
陶淵明為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放棄了榮華富貴,追求清靜高潔,而成為流芳百世的“隱士”。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托爾斯泰傳》。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后終被臣下刺殺。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他,并以死勸諫,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一個人難免犯錯誤,關鍵在于犯錯之后能夠嚴肅地對待錯誤,改正錯誤。
楚文王曾經沉迷于打獵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對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復做了兩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說:“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太保申卻說:“我聽說,對于君子,要使他們心里感到羞恥;對于小人,要讓他們皮肉嘗到疼痛。如果說讓君子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么讓他嘗到疼痛又有何用處?”楚文王聽后深深自責,從此不再去打獵,也不再沉迷女色,奮發圖強,不久就兼并了39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疆土。
文王因改過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國的盛況,然而有著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卻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一次錯誤就是一次教訓,改過自新,才能不斷成熟起來。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寫過著名的《懺悔錄》,他要做的是“把一個人真實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因此在《屬性錄》中,他直面自己的隱私,痛責自己的過錯。他曾寫道,自己少年當仆人,偷過主人家一條用舊的絲帶,主人發現后,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此嫁禍于誠實的女仆瑪麗,破壞了她純潔、善良的名聲。
那時的盧梭是可惡的,自己偷東西還嫁禍于人,但后來他仍受人敬重,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他能勇于承認錯誤,并能及時改正錯誤,而不是掩飾自己的錯誤。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二
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
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赦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急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1)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2)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3)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要以直譯為主,實詞翻譯要到位,虛詞用法要準確,注意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總之是綜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動詞,稱王。(2)句“困于故蘇之上”,是被動句;“于勾踐”,介賓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狀語。(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謂句的獨立性,不翻譯。
答案:
(1)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2)吳王被困在姑蘇城上,向勾踐哀求饒他性命。
(3)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三
造:到-----去,造訪;制造;成就,造就。
謁:拜見,請見;請求;告訴,陳述。
過:拜訪,探望;責備,批評;錯誤,過失;勝過,超越。
存:看望,問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撫恤,如養幼少,存諸孤;思念;。
勞:慰勞,如帝親自勞軍;功勞;費力,吃力;疲勞。
訪:看望,拜訪;詢問;查訪,偵察。
問:問候;問,詢問;追究,考察(問罪);管,干預。
顧:探望,拜訪,如三顧茅廬;關心,照顧,如大臣爭于私而不顧于民;思念,如顧戀慈母;回頭看,如瞻前顧后;看,如君臣相顧,泣下沾巾;回頭,如康顧視日影;只是,不過,如顧吾念之。
吊:慰問,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請;引進,迎接;蔓延,擴展;伸長,延長。
遇:對待,接待;待遇;會見;接觸,感觸,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時,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懷才不遇。
通:交往;交換,如通財貨;通報,傳達,如不肯為通;得志;地位顯貴,顯達;通曉,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則。
致:送達,如遠方莫不致其珍;獻出,盡,如事君能致其身;傳達,表達,如遣吏存問致意,再如致謝,致敬;招引,引來,如致市民,取聚萬貨;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態,情趣,如閑情逸致。
遺:贈送,給予;遺失;遺留。
施:給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實行;。
懷:安撫,如懷敵附遠;(人心)歸向,如黎民懷之;想念,懷念,如思鄉懷遠;關心,如“少者懷之”。
贍:供給,供養,如皆以贍給九族;富足,充足,如務農積谷,國用豐贍。
與:結交,親附;給予,授予;參加(與師);贊許(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比:勾結,如朋比為奸;比較,如與天地兮比壽;認為與-----一樣,如自比于樂毅管仲;并列,挨著,如鱗次櫛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闔門;接連地,如比三年日蝕。
信:言語真實,如信言不美;講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擊,指責,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奪:強取,奪取;強行改變,如匹夫不可奪志也;喪捧,耽誤,如勿奪農時。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四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作《龜雖壽》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心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乎?”言罷,伏地而亡。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之。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五
不少考生對于文言文閱讀的認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認為該部分主要靠日常積累,方法性較弱,只需要通過題海戰術進行訓練。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過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這兩種認知均不正確。文言文是基礎加技巧的組合型模塊,基礎性積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廢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閱讀部分主要給出以下幾點復習建議:
第一,梳理基礎,訓練語感。在復習初期,考生需要對于文言虛詞、實詞、語法進行系統梳理,夯實基礎。同時,還需要保持每周兩篇文言文的`訓練量。但是,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每周兩篇文言文不是指簡單地完成兩篇文言文閱讀題目,而是需要對這兩篇文言文進行逐字翻譯、精析,標注出其中所有的語言點,重點字詞,語法現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實基礎,訓練文言語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閱讀部分并非全無章法技巧可循。當我們在基礎上完成梳理之后,還需要在方法技巧上進行集中訓練。在完成實詞虛詞部分的題目時,需要關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據詞性進行選擇。而在完成句子翻譯題目時,可通過“一一對應法”完成題目,即先對句子成分進行劃分,對比對象句與翻譯句之間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對應,排除成分缺失的選項。在完成組合性選項題目時,先關注主語、再關注內容,排除主語不一致的選項后針對內容進行選擇。在完成文意理解題時,著重關注文章的細節性信息。
第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閱讀延伸題。文言文閱讀延伸主要是論證類的閱讀延伸題。即讓考生針對文言文中的某一觀點看法,或者針對人物形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這類題目難度適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應按照答題模式進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針對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復習方法提出的幾點建議。最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文言文需要長期積累,考生一定要提早著手準備,并且持之以恒,保證每周一定的訓練量并輔之以適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為在高考語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礎。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六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作《龜雖壽》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心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乎?”言罷,伏地而亡。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之。
文言文高考大全(17篇)篇十七
一、總體要求:還是要在文言知識的積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閱讀是一種書面語言,你不接觸書本就無法獲得語感,所以要多接觸。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多做題,至少兩天一個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練習檢測。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種古文類型及各種語言現象、題目類型。
(二)是多讀古文。如果可能,讀讀《古文觀止》、《史記》等名著。實在沒有時間,也不要忘記回讀自己的中學教材。實在覺得乏味,讀一讀所做的練習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鐘,就可以保持語感和對各種語言現象的記憶了。
而古詩詞曲的閱讀,我以為障礙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鑒賞、評價這樣的字眼嚇唬住,許多時候讀通詩句,補足詩句間的跳躍,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與情感了。而正確把握詩歌的主旨與情感顯然是詩歌鑒賞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識除常見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還包括文學、文化知識,甚至包括基本的歷史知識、倫理道德、思想觀點,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理解、讀懂古代詩文的重要因素,要盡量給以關注,充分涉獵。
二、具體做法。
1、復習時把讀懂文言文文本作為重點,利用每一個文段編織知識網,對經常出現的'文言實詞必須牢記其常見的詞義,對經常出現的文言虛詞則要把這個詞的所有用法和意義重現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識網絡。
2、多讓學生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次話不假。
3、多做翻譯練習,經常把老師講過的文段進行翻譯,提高翻譯水平。
4、多總結做題的經驗,掌握考場閱讀的規律和選擇答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