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展示思想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我們應該努力寫一篇出色的作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它們不僅在表達方式上獨具匠心,還有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一
1.在冬至來臨之際,讓所有幼兒一起過節,增進大家之間的親密聯系和相互交流,也各自送上節日的問候。在集體的溫暖中度過傳統節日、感受家的溫暖、集體的溫馨。
2.通過親自動手包湯圓、煮湯圓,讓全院同學能更真切得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了解更多具體的`工藝,學習能力。
3.感受節日氣氛、發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習俗。
《包湯圓》。
1、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生活、活動情況,參與幼兒教育,更重要的是搭建家園溝通的橋梁,更好地為幼兒服務、為家長服務,促進了幼兒園教育、保育工作的發展。
2、通過這次活動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同時培養孩子們愛勞動的好習慣。
3、進一步加深了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進一步促進親子同樂、家園共育。
4、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動手包湯圓、吃湯圓,感受濃濃的家庭親情。活動時間:20xx年12月26日。
大二班活動室。
大二班全體幼兒、部分家長、教師、保育員。
一、8:50到9:00家長入園、簽到;
二、1、教師講解包湯圓的過程。
先拿和好的糯米粉團取一小團(一個湯圓大小),在手上搓成丸狀。再壓成餅狀,在其中包上餡搓成丸狀,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制作完成了。包好的湯圓放在預先準備灑上糯米粉的盆上,湯圓之間空開些,以防粘住。
2、組織孩子反復洗手;
3、擺好場地、分組分配任務;
4、家長、教師帶領孩子和面粉、包湯圓;
5、用做好的湯圓擺出“元旦快樂”字樣;
6、煮湯圓(保育員協助煮湯圓)。
7、孩子們分享煮好的湯圓,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
8、交流經驗,說一說本次活動自己的感想。
三、活動結束,老師清理活動場地。
活動注意事項:
1、全體保教人員要高度負責,把每個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以防孩子亂跑、燙傷等情況的發生。
2、注意食物的衛生和安全。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二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我從小就喜歡吃湯圓,卻不會包湯圓。正月十五冬至節快到了,今天,我和媽媽準備一起動手包湯圓。
湯圓是用雪白雪白出的糯米或紫米做的,一個個被搓成滾圓滾圓的小球,看起來可愛極了。
中午,媽媽帶回來一袋紫米和糯米,這下我可樂壞了!迫不及待就想包湯圓,跟媽媽學兩手。我早已把雙手洗干凈,只見媽媽端來一盆雪白的糯米粉和紫米粉、一盆熱水、芝麻花生。接著媽媽又把米粉倒入盆中開始和面,這時我把手伸入盆中攪拌,“哎呀,怎么米粉都沾我手上了,真黏!”我“十萬火急”,不停地甩手,求助媽媽。她笑道:“你水放得太多啦。”我又往盆里加一些面粉,終于把手拔開了。下一步,我們又要開始揉面了。我掄起了袖子,模仿著媽媽的樣子,用力地開始揉,總算把一步像樣做好了。
第三步最重要,關系到湯圓的模樣,得搓小球、包陷,媽媽搓的十分熟練穩重,一口氣就搓了十來個鵪鶉蛋般大小的粉團,再放芝麻花生陷。對我來說困難的包湯圓,媽媽卻做的那么容易、嫻熟。我看著媽媽的樣子,將搟好的面團抓起一小個,放在手中心,先是右手不動,左手輕輕地轉動,越搓越快,越揉越圓,不一會兒,小面團變成了一個球,我成功了!我再放上幾粒花生放手里搓,一分鐘后,一個花生陷的湯圓出世了。我這樣連續包了好幾個,還做了一個花朵造型的湯圓。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煮湯圓,煮湯圓要開水下鍋,否則湯圓會互相粘在一起,用大火煮到水在沸騰時,湯圓第一次浮在水面,再加上少許涼水倒進鍋內,到第二次水煮到沸騰,同樣的方法煮三次,直到湯圓圓潤透亮,又香又甜的湯圓完全熟透了。
今晚,我吃了很多湯圓,自己動手做的湯圓外面買的好吃多了,回味無窮。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三
冬至,在xx有吃冬至團的習俗,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每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做冬至團的習慣。xx人忙著磨粉做冬至團,以豆沙、雪菜冬筍豆干、蘿卜絲等為餡,供節日食用或饋贈親友,亦有慶豐收、祝團圓的意思。做為地地道道的xx人,應該將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承下去。
1.觀察圖片,了解冬至團的基本做法,知道冬至家鄉有吃冬至團的習俗。
2.通過動手制作冬至團,體驗做冬至團的樂趣。
3.一起品嘗冬至團,知道吃了冬至團,又大一歲了。
20xx年12月xx日上午。
快樂冬至
(一)參與對象:
大一班全體幼兒、老師和阿姨、何萌奶奶、陸以彥奶奶、吳若妍奶奶、蔣貽婷奶奶、金詩琪奶奶。
(二)活動準備:
1、和廚房溝通好,準備蒸米粉。
2、米粉12斤、豐富的餡料(豆沙餡、蘿卜絲餡、咸菜豆干冬筍餡)。
3、粽葉若干、雙喜紅印兩枚、紗布若干、缸盆一個,小托盤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ppt,了解冬至團的基本做法。
1.這是什么?冬至團長得什么樣子的?
2.小結:冬至團長的圓圓的,扁扁的,上面有雙喜的.紅印,有的冬至團上有一個小小的紅印,有的沒有紅印,那是為了區分它的味道。
3.了解冬至團的制作過程:軋稻、軋粉、揉生粉做胚子、在大xx的土灶頭上蒸米粉、起鍋做面皮、將餡放入米粉中、打印。
二.通過奶奶們的示范,知道冬至團的制作方法,激發制作的樂趣。
我們一起看看奶奶是怎么做的`?(幼兒觀察)
三.幼兒制作冬至團。
1.我們一起來做吧!
2.幫助有困難的孩子。
3.打印完工。
四.品嘗冬至團,知道吃了冬至團,我們又大一歲了!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四
對了,這就是湯圓。每逢過冬至節時,我們家就會吃湯圓,聽說湯圓象征著幸福團圓,更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
今天,我和奶奶在家一起包起了湯圓。
奶奶先幫我把糯米粉和好,只見奶奶先把糯米粉倒進盆里,用開水調和后,把它揉成一個粉團,然后每一次從粉團上抓起一小團粉。
開始包湯圓了。我先拿了一小團攪拌好的糯米粉放在掌心,用兩手搓圓,再用拇指在中間按一個小坑,像個窩窩頭,然后豆沙放進去。最后在封閉湯圓口的`時候,我捏住這一邊,那一邊的餡就出來了,捏住那一邊,這一邊的又出來了。我干脆兩邊都一起捏住,這下可好了,它的“肚皮”破了一個大洞。奶奶說:“包湯圓要有耐心,捏的時候不能太輕,也不能太用力。”我急忙拿了一團糯米團按住了它的“傷口”,然后雙手再搓了搓,終于成形了。有了上次的教訓,我的手也靈活多了,一會兒又包好了一個湯圓。現在就差包蘿卜絲肉餡湯圓了。我拿起一個湯圓就搓,由于用力過大,沒想到把湯圓壓成肉餅了。就這樣,一個湯圓就“死”在我的“惡魔之手”里了。經過一次次失敗,我終于學會包湯圓了。
等鍋里的水開了之后,奶奶就把湯圓全部放下去。她蓋上鍋蓋,便只剩下焦急而漫長的等待了。貪吃的我,常常偷偷揭開鍋蓋看看,只見那一個個白色的小球擺放在水底,不一會兒,卻有幾個先漂了上來,接著又是幾個,漸漸的,便漂的漂,落的落了,非常可愛。
晚上,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著自己包的湯圓,我感覺有一股幸福的暖流涌遍全身。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五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冬至又到了,我很興奮,又可以搓湯圓了。
那天早上,媽媽一大早就起來做湯圓,我和姐姐也跟著起來了。媽媽把糯米粉放進盆里,讓姐姐把溫開水倒進粉里,就開始和糯米團了。媽媽還告訴我,要是太干了,就再加進一些溫開水。過了十多分鐘后,媽媽把糯米粉揉成了一團,我想拿一點糯米團來搓湯圓。姐姐說:“妹妹,你太小,不要搓湯圓了,去睡覺吧!”我說:“我會認真搓的.。”于是,媽媽拿一小塊糯米團給我搓,我搓的湯圓有大有小,姐姐看了不興奮說:“叫你別搓你就不聽,看你把湯圓搓成這樣子!”媽媽說:“沒關系,這是祖孫父子圓,這樣才像一家子嘛,圓圓滿滿的。”聽了媽媽說的話后,我自得地向姐姐扮了個鬼臉。
湯圓搓好了,媽媽拿到廚房去煮。不一會兒,湯圓煮熟了,媽媽把兩顆湯圓放在門的上面。我問媽媽:“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媽媽說:“湯圓又甜又圓,表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媽媽舀了幾碗湯圓給我們吃,說:“吃了湯圓又長一歲了,你們可要更懂事啊!”
冬至吃湯圓是我們潮汕的民俗,我喜歡吃湯圓,更喜歡搓冬至圓!
文檔為doc格式。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六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同時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冬至家家戶戶都有吃湯圓、吃麻糍來表示全家團聚、慶豐年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廚具卻很難做出口味地道的麻糍了,很多人對其傳統的制作過程也已全然不知。冬至即將來臨,利用現有的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制作麻糍,不僅能讓幼兒感受節日的氣息,了解麻糍的制作過程,同時也讓幼兒感受勞動的快樂,激發幼兒對傳統工藝的興趣。
1、初步了解冬至與麻糍的意義,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識及制作技能。
2、能獨立或與人合作制作麻糍,體會勞動的快樂,激發愛勞動的情感。
章良忠(以下簡稱“章”)。
大班。
1、與客座教師聯系,把制作麻糍的工具準備好。(糯米、芝麻、黃豆、紅糖)。
2、聯系車輛。
(一)教師交代活動目的及注意事項。
2、師:外出活動應該注意什么呢?(幼兒自由講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隊伍、講禮貌,等等)。
教師小結:外出時除了講禮貌,還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到『糍店,那兒人很多,很擠,小朋友要注意安全,還要跟好隊伍,并要在老師指定的地方參觀,不能隨便亂跑。
(二)談話,激發興趣。
1章:小朋友吃過麻糍嗎?幼:吃過,很好吃。
4章:今天,我就帶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搗米。
(1)章:小朋友,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
幼:好大的石頭,中間有個大口,是用來盛水的吧!
章:這叫搗池,是用來搗米的。我們做麻糍先要將米蒸熟,再倒入搗池中反復捶搗,直到米粒全都一起為止。
(2)幼兒觀看搗米操作情況。
(3)幼兒嘗試、腦沁。
(4)幼兒說說淘米的感覺。
幼:好重,抬不動;太累了,我們兩個人也抬不動…。
章:搗錘是用石頭做的,有幾十斤重!這些米就是諶著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癍團曾。
(1)章:我們要將搗成的米團捏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麻糍。誰知道怎么把米團變成麻糍?
幼:用手搓;就像搓湯圓一樣,先搓圓再壓扁……。
章: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舉。
(2)章沸黯碰:鋤一部分米團矽人手中,捏出小塊拉斷。好嗎?
(3)幼兒操作,講述漣動體』。
3、滾豆沙。
(1)讓幼兒區別滾過豆沙和沒滾過豆沙的麻糍的呸道。
章:你們來嘗嘗自己捏出來的麻團。
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章:這個好吃嗎?(幼兒品嘗)。
幼:又香又甜。
章: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滾上豆沙,這樣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滾太多,也不可太少,還要滾得均勻。
(2)觀看客座教師滾豆挲。
(3)師幼共同嘗試滾豆覬。
4、幼兒品嘗。
(三)小結。
師:小朋友,伯伯為我們做的麻糍好吃嗎?
幼:好吃!
師:但是做出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勞動,你們剛才也看了章伯伯在搗米的時候流下的汗水,可見我們的糧食來的是多么不容易!我們不僅要愛惜糧食,而且要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四)延伸活動(回幼兒園嘗試做麻糍)師:小朋友,我們觀看了制作麻糍的過程,現在我們也來做麻糍,讓我們跟著廚房阿姨一起來做吧!
1、幼兒嘗試制作麻糍。
2、幼兒品嘗。
孩子們在了解制作麻糍的過程中感到興奮、新鮮好奇,表現得非常積極,每一環節都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認識傳統工具,在體驗到勞動快樂的同時也感受到取得成果的不易。吃著親手制作的麻糍,節日的氣氛已悄然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里,今年的冬至對孩子來說一定意義非凡。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七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疫情嚴重,媽媽不能出去買湯圓,所以媽媽提議自己在家做。“太好了,媽媽,我可以和你一起做嗎?”“可以呀,我還多了個小幫手呢”
我們說干就干,媽媽說包兩種餡的,一種紅糖花生,一種黑芝麻餡,首先我們先包熟花生,把她的“外衣”全部剝掉,再把熟花生仁放入料理機中打碎備用。媽媽拿來一塊桃酥放入保鮮袋里讓我用搟面杖搟碎,放在熟花生碎中,這時媽媽把紅糖放入熱水中,攪拌至紅糖完全化開,放入花生碎中趁熱攪拌均勻,我看到媽媽的動作很嫻熟,媽媽教我把紅糖花生餡搓成一樣大小的小球,我再搓小球的同時,媽媽也熟練的調好了黑芝麻餡,把糯米粉和成了軟硬適中的面團。
開始包湯圓了,我先在手上抹了點油,然后取了一小塊面團,搓圓按扁,再用手指弄一個“小碗”,里面放入餡料,雙手配合朝內按壓餡心,然后用虎口轉著圈兒包起來,收口捏緊雙手團圓,這樣一個湯圓就做好了,在上面粘上一層干糯米粉,防止粘連,爸爸還給我錄了一段視頻,記錄包湯圓的美好時刻。
終于包好了,媽媽把湯圓放進鍋里煮熟,一口咬下去,糯糯的,甜甜的,吃著自己包的湯圓,真好吃啊!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八
古書記載:“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日落最早的一天。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風俗,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今年的12月21日是冬至。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一些隆重溫馨,豐富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習俗正在被人們淡忘和簡化。因此通過開展此活動,帶領孩子們一起走近二十四節氣,進一步讓孩子了解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傳承文明,陶冶情操。
1、認識我國傳統的冬至節,知道冬至的由來。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漸變長。
1、冬至我知道。
讓孩子知道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通過講冬至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孩子感受家鄉傳統節日的氛圍,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學習兒歌:
《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南餛飩,北方餃;
暖暖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凍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掃;
會親訪友拜老師,平安幸福樂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這一夜,最長了。
甜甜蜜蜜睡一覺,明天太陽會更好。
2、冬至科學: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讓孩子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
3、節氣習俗(親子包餃子活動)
準備階段:
1、 學校老師告知家長時間、地點和家長需要準備的物品(提前一周通知家長)。請家長準備:搟面杖 、圍裙(班主任合理安排)。
3、班級準備:帶領小朋友洗手、帶好圍裙。
包餃子階段:(30分鐘)
以班級為單位親子活動開始包餃子,分工:
1、家長孩子分別搟皮、包餃子;
4、家委會指定專人:負責拍照、指導、維持秩序。
煮餃子階段:(20分鐘)
3、家委會指定專人:負責維持家長秩序。
吃餃子階段:(30分鐘)
2、邀請家長品嘗餃子,家委會指定專人負責分發和維持秩序。
結束階段 :
2、班級整理、餐后散步、午休,活動結束。
各園可根據各地風俗,選擇不同的形式,或者包餃子,或者包湯圓等,通過冬至主題活動開展,增加幼兒對冬至這一節氣的認知。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九
過完春節還有什么熱鬧的節日嗎?當然有啦,那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就是正月十五,要吃湯圓的哦!
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做湯圓。我吵著也要包湯圓。正巧媽媽提著一大袋糯米粉進門來,我高興得直拍手。
媽媽拿來一個大盆子,往盆子里倒了一些糯米粉,然后用溫開水攪拌好。奶奶捏一小塊糯米粉,搓搓圓,又往里面塞些芝麻餡,再搓搓圓,成了!我一看,啊,圓圓的,大大的,真想咬一口解解饞!
一會兒,爸爸進來了,笑瞇瞇地說:“你做一個給我看看。”我滿不在乎地說:“好吧!”我自以為做湯圓很容易,哪知道做起來是那么難,不是搓不圓,就是散了架。我索性抓起一小團面,捏成像一只小的樣子,再拿點肉放在里面。最后,我想把湯圓攏上,可總是攏不圓。奶奶看見了,笑瞇瞇地說:“你做的不對,應該用手心和右手手指轉圓。”我照著奶奶說的去做,啊,終于做成了!我連忙拿著圓子給爸爸看,爸爸夸獎了我。
后來,奶奶又教我做小鴨子、元寶的小玩意兒,可好玩了!這天晚上,我很有收獲,又學會了一種生活手藝!
這個元宵節真快樂,一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的吃湯圓,我還學會了包湯圓。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
aoue歡迎教師投稿。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和媽媽一起。
我和媽媽一起高高興興地去超市買了湯圓粉和糖餡,回到家里,我們就開始包起湯圓。
首先在廚房媽媽把湯圓粉倒進盆子里,加上熱水,開始攪拌,然后用手反復揉搓,形成一團,接下來就開始,媽媽給了我一小團的湯圓團,我把它搓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中間轉了個窩,把糖餡放進去,把口封上,湯圓就做成了。我和媽媽連續做了好多湯圓呢!湯圓煮好后,我們吃了又香又甜的湯圓,心里美滋滋的。
這次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我感到很高興。以后我要多做家務活,做個勤勞的好孩子。
aoue歡迎教師投稿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一
湯圓。
一下飛機,他便風塵仆仆地趕回家。照例,桌擺了3碗湯圓,是那種精工細做的三全凌湯圓,妻兒默默地等著他回來……十多年前,他們結婚了,擁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吃湯圓。不久愛情的結晶誕生了,大概是因為遺傳,這小家伙也出奇地愛吃湯圓。
每個周日下午,她總是調好一盆香甜的紅豆棗泥餡,揉一塊粘粘的糯米面團。那時買湯圓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只好自己動手。他和兒子也來幫忙。因為他經常錯把鹽當作糖遞給媽媽,或者把糯米面撒得到處都是。
準備工作做好了,做湯圓好像是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般。他們爺倆在做湯圓時經常偷吃小盆里的餡,被她發現了,總是假慍地皺皺眉頭,用粘上糯米面的手送給兒子一個可愛的小白鼻頭,送給他一個白嘴唇,這時兒子拍著手叫起來:“爸爸吃了帶魚鱗!”他們都笑了。
由于他常常外出,全國各地四處跑,湯圓也成了迎送之品,不過變成了商店里出售的那種速凍湯圓,檔次自然高了。每次吃這種湯圓,他們總覺得淡然無味,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東西似的,但究竟少了什么,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不如從前的湯圓那般好吃。是餡不行,還是自己口味高了,對這些東西不屑一顧?他回到家,看到妻兒坐在桌旁等他,頓時感到一股幸福涌上心頭,但想到迎接他的可能又是那速凍的湯圓,心里頓時又涼了半截。兒子站起來,拉起他向廚房走去,他猛地發現兒子已經比自己高了半頭了。
來源:m.12/。
請保留文章來源信息和原文鏈接!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二
每年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寓意著團團圓圓。湯圓最早在宋代時叫“浮元子”后稱“元宵”。就在今年的元宵節,我也第一次包了湯圓。
調皮的餡跑出來了。湯圓變成了燒麥。我趕緊補上,湯圓又變成了“胖將軍”。我又重復上面的步驟,一口氣包了十幾個“胖將軍”湯圓。這時,媽媽走了過來,看了看我的“胖將軍”
說“這湯圓太肥了,得瘦些。”我聽了,說“知道了”。說完,我一邊哼這小曲兒,一邊包。
可是,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面團會粘手,而且粘上了就清理。我趕緊問媽媽,媽媽說:“把面粉撒在手上就不粘手了。”媽媽剛說完,我就把面粉撒在手心。撒完后,我又繼續。嘿,真有效。面團不粘手了。不過,接著我又碰到了一個大問題:湯圓和湯圓黏在一起了。這時,我突然想,既然手上有面粉就不會黏手,我在湯圓之間撒點面粉,那樣湯圓和湯圓之間就不會黏在一起了。真的很湊效。
不一會兒,我就包了很多湯圓。媽媽把我包好的湯圓放在鍋里。半小時后,湯圓浮在了水面上了,出鍋了。我吃著自己包的湯圓,心里美滋滋的。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三
除夕早上,我看見媽媽在,我即興編了一個謎語:“它又白又胖,外面是白色的.,里面可以裝白糖,也可以裝紅糖。你知道是什么食物?”媽媽聽了,笑著說:“你可真會編!”
媽媽可快了,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我可以包嗎?”媽媽點點頭,說:“當然可以,不過手要洗干凈。”我把手洗干凈了,媽媽遞給我一團白花花的面團。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做,首先我把面團捏得癟癟的,在面團中間放上一勺白糖,再將面團對折,輕輕捏了捏。然后放在手心里,雙手搓揉,可是搓著搓著湯圓就露餡兒了,我做了很多次,才做好一個像樣的湯圓。
不一會兒,湯圓包完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湯圓下鍋了,我把包好的湯圓遞給媽媽放進鍋里煮,不一會兒,湯圓就在鍋里跳起了舞,湯圓煮好了,我們一家人開心地吃著湯圓,我問媽媽:“吃湯圓表示什么意思?”媽媽微笑著告訴我:“過年吃湯圓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過年真讓我高興,吃湯圓更讓我開心。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四
天涼了,冬至已經漸漸向我們靠近了,班級里舉行了包湯圓的活動,讓我們暖暖胃。
周二下午,家長們快速準備過后,一切就緒,一場包湯圓大戲拉開了帷幕。
我、武柏霖、錢鑫宇、劉為婧組成了四人小組,由張安喆媽媽教我們包湯圓。
“先把豆沙餡兒搓成小球。”張媽媽動作嫻熟,邊演示邊說。“像這樣把面團拿起來,捏成一個小碗,再把豆沙放進去,把開口封起來,搓圓,一個湯圓就做好了。怎么樣?你們也試試吧!”
話音剛落,本就躍躍欲試的大家即刻分頭行動。我小心地拿起一團面,剛準備開始搓湯圓,一個難題就從天而降:這面團實在太粘了,剛從這只手上拿下來,又粘上了另一只手,就像“甩不掉的牛皮糖”。正為這“面團問題”發愁呢,忽然看見劉為婧捧著一些面粉回來了。我想到剛剛張媽媽的手白白的,好像手上有面粉,對!說不定手上沾點面粉,面團就不這么黏了呢?我一試,耶!“面團問題”迎刃而解。
我小心翼翼地將前幾步做好,就差搓圓子這一步了。看到我這個湯圓已是半成品,我長出了一口氣,“看來這個應該ok啦!”我小聲說著,隨手一搓,哎呀!“白娃娃”怎么變成“混世大魔王”了呀?“大魔王”身子扁扁的,身上還有幾絲棕色的豆沙,這長相我可不能接受。
看到我精心包的湯圓長這樣,我只好越挫越勇,拿起一個面團重新包。吸取了上次的經驗,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很快就出生了。
包好了以后干什么呢?吃!身為一名吃貨,滿教室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你看錢鑫宇,左手拿勺、右手拿叉,已經開始拍桌子啦!
湯圓終于熟了。大家一看湯圓,“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全是湯圓中的奇葩:方形湯圓、連體湯圓、實心湯圓……可見同學們的“掌上功夫”還不到家啊!
放入口中,味道有些許奇怪。也許是我不太愛吃豆沙的緣故吧!不過味道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自己包的格外香,心里還是給同學們一個大大的贊!
這節課,我們既學了如何包湯圓,又讓班上廣大吃貨一飽口福,真是一舉兩得,讓人“回味無窮”!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五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大年三十,我激動不已。
爺爺睡過午覺之后,就忙著包湯圓,我覺得包湯圓很有意思,就過來湊湊熱鬧。首先,爺爺把曬好的面粉倒進一個大盤子里,接著往盤里倒上熱水,將它們攪拌一下,這樣,就可以開始包圓子了。
爺爺經常包湯圓,他已經熟能生巧了,就是閉著眼睛也可以包出圓子來,我的手心也發癢了,真想幫爺爺也包幾個,我小聲嘀咕著:“怎么不給我也包點兒……”奶奶又說起了風涼話——:“你還包呢?說不定,你包起來的圓子會變成餃子呢!”我又嘟起了小嘴,爺爺最看不慣我撒嬌,所以就同意我包圓子。我說包就包,趕緊拿一些面粉學著爺爺在手上捏,再把它揉成圓的,然后用大拇指按住一處,在手上轉,當面粉被做成一個小杯子形狀的時候,往里面放點兒包芯,接著再把口合起來,最后搓成圓的。湯圓就是這樣做成的。
今天的收獲可真大,既學會了包湯圓兒,又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快樂!
包湯圓迎冬至(實用16篇)篇十六
今天,我們剛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作文老師說:“我們今天呀,就來吧!”
聽到消息后,同學們特別高興。有的正在拍桌子,有的正在晃板凳,有的一蹦三尺高,我心里特別激動。
準備的材料有:糯米粉、黑芝麻餡。糯米粉的'樣子雪白雪白的,用手摸摸澀澀的。黑芝麻餡樣子是正方形的,是墨綠色的,樣子也特別好看,用手摸一摸有一點硬。拿起來聞聞一股香油味,仔細聞一聞有一股黑芝麻味道。
老師給我們示范:怎樣包才好。
先把糯米粉放到一個小盆子里,放點溫水把它揉成圓圓的,然后,再用食指彈成圓圓的片,再把黑芝麻餡放進去,把它包好。最后,蘸點糯米粉就行了。
同學們就開始包起來!有的包成三角形,有的包成正方形,還有的包成圓形。在這期間,有的同學說:“老師,給我點糯米粉吧!有的說:“老師,給我點水吧!”還有的說:“老師,我的包壞了。”大家都享受這其樂融融的氛圍。
同學們,你們會做這圓圓的湯圓嗎?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