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展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在這里,我們為大家推薦了一些寫得非常好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的指導和啟示。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一
風俗,是一個地方的節日習慣,也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而我家鄉的風俗也許很常見,但卻是我們家人溫情的體現,體現這是一個溫暖的家。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個溫馨的節日里,和家人吃上一桌團圓飯,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而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可不只有吃這么簡單。包餃子,貼春聯,掛燈籠……這幾個活動中,要數包餃子為頭牌!
“包餃子嘍,包餃子嘍!”在這大年三十,我最愛聽的就是這話。我們家的餃子都是自家和面,自家調餡,自家包好。這些工序可為餃子增添了不少的風趣。這不,拿出一個盆兒,面粉往里兒倒,加水,和面。將手洗凈,觸碰那柔軟的面團,用手攪和。靜置一段時間后,將面揉搓成長長的一段,再用刀分切為小段,搓圓。再用搟面杖搟面,搟成圓形。這邊母親在忙活,我就去父親那瞅瞅吧!父親熟練地操著刀,切著菜板子上方正的肉塊,搭配著事先切好的芹菜,攪和在一起。添上些許調味料,繼續用筷子攪和,美味的餡料就完工了!看完爸這波工程,我回到了我自己的崗位,包餃子。
我的家鄉雖沒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但卻擁有著人情味兒,很濃,很濃。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二
我的家鄉在陜西,那里風景優美,有許多名聲古跡,而且盛產酥梨。被稱為“酥梨之鄉”。
走進鄉里,你仿佛來到了水果世界。一塊塊田里種滿了果樹和小麥,有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桑樹等等。在田埂上、道路邊、小院中,隨處即可見。
有些人家還在院子里種一些蔬果,有青菜、辣椒、番茄、苦瓜、草莓、樹莓……。它們依著時令順序成熟,還有些人家在院后種三四分地的麥子。六月過后,后院簡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若是后院有一面老墻,常常會瞧見紅螞蟻和黑螞蟻打架,我們便拿起樹枝將他們分開,或是在夜晚發現在欣賞月光的蝎子。
夏日的傍晚若是你在外散步,準會瞧見老陜人家吃完飯的情景,他們座椅飯菜搬到院子里,天高地闊地吃起來,油潑辣子香氣四溢,勁道酸爽的油潑面,還有肥瘦相間的肉夾饃……傍晚的微風輕輕拂過,飯香、菜香飄過了村村落落。香味勾出了我肚子里的饞蟲。
晚飯過后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壺茶,摘下幾個自家樹上的瓜果,品幾口茶,吃幾個水果,便開始娛樂活動,我們分成兩隊,分別去抓蝎子和金蜣。蝎子的兩個大鰲一張一張的,全身成攻擊形態,像時刻都要發起攻擊。金蜣像一只迷你怪獸,十分可愛。
老陜人家,不論什么季節,什么時候都有一片獨特迷人的景色!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三
世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我的家鄉,就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先說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可以打著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著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為了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假。可見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這一天,大人們就領著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發紅包的!這紅寶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自己支配,比如買點書了,買點文具了。對了,這一天,大家還得放鞭炮呢!有興趣的人們還可以在家里打開vcd,插上話筒,盡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節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里,院子里,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
正月十五過后,就是十六啦,要開學和工作啦,人們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四
離家三里遠,別有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就是春節,春節是個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包餃子吃團圓飯,吃完年夜飯家長們就會給小孩子發紅包。傳說是為了壓一個叫歲的神獸,所以又叫壓歲錢。
農歷初一就是春節了,凌晨家家戶戶開大門放鞭炮,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男孩子們喜歡放爆竹,聽著砰的一聲,有的膽小的孩子被嚇了一跳,放爆竹的小孩笑了起來,也有的男孩喜歡把錢用來買些吃的,相比男孩,女孩的小玩意就更多了,勇敢的女孩子會買一些煙花,仙女棒棒。用祭神的香一點,散開火花別提多好看了,還有一些女孩子會買布娃娃等等的小玩意。
而大人呢就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吃點下酒的花生瓜子,有的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嘮嘮嗑悠哉悠哉都閑得很。
老人就會去祭祖,上香,有些會和小孩一起去廟會。
春節是代表了新年新氣象,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告別了舊的一年。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五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意味著新年的開始。人民為了歡度春節,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如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等,形式多種多樣。而我要介紹的是貼春聯。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又稱“門對”、“對聯”、“春貼”。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當在自己家門口貼春聯時,就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呢?這是因為可以壓邪。我通過查資料得知,關于春聯還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據說在東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在桃樹的東北方有一座鬼門,門里的妖魔鬼怪會跑到人間玩耍。桃樹下有兩個神將,分別叫神荼和郁壘。他們負責把守鬼門關。如果善良的鬼想出來就放他們過關;如果惡鬼想去禍害人間,他們就把惡鬼抓起來。老百姓們都怕惡鬼來自己家搗亂,因此人們就在桃木上面寫上兩個神將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震懾那些鬼怪。后來,人們覺得在桃木上寫春聯有點復雜,于是就改成在紙上寫吉利語用來驅邪。
我家也有年年貼春聯的習俗。如果親自寫一副春聯,那就更好了。除夕的早上,我們一家人就準備好了筆、墨、紙、硯,開始寫春聯。我早就想好了要寫的內容,拿起毛筆在紅紙上寫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的首秀春聯出爐啦。字的筆畫雖然有些稚嫩,但紅彤彤的顏色和大大的福字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家家各有各的韻味,也各有各的希望。我們家自己寫春聯獨一無二,為春節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氛圍。
通過貼春聯這個習俗,我知道了春聯是一種人們對生活愿景的美好寄托,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我喜歡寫春聯,喜歡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六
我的家鄉在常德,那是個美麗的地方。風兒一吹過,花兒便綻開了笑容。鳥兒在枝頭一唱,萬物復蘇了。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我們常德的春節風俗吧。
我最盼望的節日便是春節,在春節里,要裝上燈籠,貼上對聯。那一個個的大燈籠,仿佛在為新年的到來歡迎,還有那對紅紅的對聯,還有貼上倒過來的“福”。全家都是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當然,過年哪少的了壓歲錢,對著長輩們大聲說祝福:“新年快樂!”你便會得到許多紅包。孩子們也會在外面玩得快樂,穿上過年的新衣,舉著燈籠。不過,小孩們也會玩各種各樣的鞭炮。
我們常德有在臘月除塵之俗,一旦是臘月初八,十八,二八,家家戶戶可要忙著打掃衛生。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以舊換新。這可是傳統的衛生節。
除夕時,家家都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當然,我會買一些小小的鞭炮來放。在十二點的時候,煙花響了起來,我們站在那里觀看著,美麗極了。嗨喲啊等著財神爺的'到來,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門打開。對于我來說,除夕最熱鬧。
后面的幾天,小孩都要去買小鞭炮和零食,以免過年餓肚子。
大年三十,是吃團圓飯,全家圍在一起,便有了年的味道,菜也是豐富多彩,大魚大肉,有雞、鴨、魚、青菜、海帶、肉丸、香腸等。味道好極了,特別是在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更美味了。全家其樂融融。
這就是常德春節的風俗!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七
俗話說得好,“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繁忙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我們會做一大堆好吃的,做年夜飯,包餃子……在過年時吃魚,寓意著年年有余,在過年時吃年糕,寓意著萬事如意、年年高,當然有很多種說法,各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年夜飯,是春節必要的,家家戶戶都會做年夜飯,現在生活好了,雞鴨魚肉等等變著花樣制作各種菜肴,五花八門的,什么做法都有。年夜飯,雖然忙著,都樂呵著,到處都是香味,到處都是歡樂聲,大家都在門上貼好了對聯、福字,紅紅火火,干干凈凈,看上去喜慶極了。
第二頓飯也就是吃餃子了,大家一般都是在半夜12點吃,我們家是12點整吃,一般都是提前包好了餃子,等到半夜時候再下。單看她那白白的樣子好像并不好吃,但是聞一聞它那香氣撲鼻的味道,就足夠咽下好幾口唾沫了,再沾上醋或者是蒜泥,那就色香味俱全,好吃極了!加上家人們的互相祝愿的話語,看著春晚,一家人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吃完飯后,我們就要守歲了,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時候,也就是初一,也是我最喜歡的日子,長輩大人們都會贈送給小輩們紅包,送去祝福的話語,我和弟弟收了許多的壓歲錢。
說到壓歲錢,有個傳說,古時候,有個小妖臉白手黑,名字叫“祟”,每到半夜就會去有孩子的人家,常常用手撫摸小孩子的頭,等到第二天早上被摸到的小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傻子。有一戶人家為了防止這樣事情的發生,在初一的這天晚上,不讓他們家的孩子睡覺,和孩子玩八枚銅錢,把八枚銅錢放進紅包里面再拿出來,就這樣一直玩。玩到了半夜,孩子實在困得不行了,睡著了,晚上狂風大作,“崇”來了,父母害怕極了,緊緊的抱住孩子,當“祟”靠近孩子的時候,一道金光閃出,嚇跑了“祟”,父母發現是,發現是那八枚銅錢發出的金光,之后便告知了天下。
春節一眨眼間就過去了,過年真是好啊!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八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去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而我認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貼春聯。
春聯,據說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于時代轉變,才漸漸演變成如今我們常見的紅對聯。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我和爸爸便下樓換上新的對聯。
首先貼首聯,我剛要把膠帶橫七豎八的貼在對聯的前面時,爸爸攔住了我:“不行!這樣貼不僅不美觀,還不牢固,很容易讓春聯掉了。”說完,便拿過我手上的膠帶。那應該怎么貼才能貼得既牢固又美觀呢?”我疑感不解地著爸爸。只見爸爸雙手拿著膠帶,將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膠帶兩角像包粽子一樣向里對折,再粘在對聯反面的一角上,接著又再在其余三個角上也貼上,再掛在墻上,一個張對聯就貼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沒有掉!我也沒閉著,趕忙把其他對聯都貼好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準備像以往一樣倒著貼,我馬上說道:“爸爸,今年我們正著貼吧!因為這樣福字不歪,財源進來嘛!”爸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笑嘻嘻地貼好了福字。
這一次過年,是我最開心的一次過年,因為,它讓我知道原來貼春聯也有技巧和學問啊!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九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大物博,風俗千千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春節,一個千家萬戶團圓的好節日,她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風俗,更是我們萬千炎黃子孫傳承的好節日。
春節,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歡歡喜喜貼春聯,轟轟烈烈放鞭炮,高高興興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獸,叫做“年”,會從山上下來到村莊里吃牲畜,不僅僅如此,連人也不放過。所以人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爭,但都一去不復返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發出巨響,驚動了外面的年。人們見狀紛紛點燃竹子,最終成功把它嚇跑了。之后人們發現,年獸害怕聲響,每到大年初一便點燃爆竹,從此再也沒有收到過年的攻擊。這一天,人們歡聚于一堂,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過年,又叫過春節。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國內土地遼闊、民族海量,但每逢新年,大家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我的家鄉在安徽太和縣,大家當地新年的餃子別具特點。
先從餃子皮開始說起吧。餃子皮有白色的、綠色的,含義新春到來,生機盎然;還有用胡蘿卜汁和面搟出來的餃子皮是紅色的,象征著明年的日子會紅紅火火。
餃子餡的調制就更是別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絕活。有豬肉大蔥餡的,有羊肉白菜餡的,有山藥蝦仁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真是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些在餃子邊上捏出一個個褶皺,就仿佛給餃子鑲嵌上了漂亮的花邊;有些在餃子邊上捏一個小小的口,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口常開”;還有些把餃子包成個元寶樣,以此祝福來年財源廣進、富貴常在。大家當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俗是每家每戶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都要包一個“幸運餃子”。就是把一枚干凈的硬幣悄悄地放到餃子餡中,然后包起來,這個餃子要和別的餃子完全相同,哪個吃到這個餃子,他就是來年最幸運的人。
大年三十這天,一家人圍在一塊,我調餡,你搟皮,他包餃子,在和諧的環境中不一會就把餃子包好了。等到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迫不及待的大家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別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團坐在一塊,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說說今年的收獲,談談對來年的期許,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餃子是家鄉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鄉的大家每年都在期盼著它,由于它是新年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一
紅山文化,是指活動在赤峰紅山區以及周邊地區的古老文明,現存大量文物、遺跡、廢棄的祭壇。而紅山文化節,便是由此延伸而來。
那紅山文化又是怎樣被發現的呢?一個在山路上走著的農民,遇到了一塊形狀規則,有加工痕跡的石頭,這本不足為奇,誰知又向前一段距離,遇到了一個石頭擺成的,類似“法陣”的建筑,于是,他聯系了考察人員。考察發現,周圍還有很多附屬的小祭壇,又在周圍發現了一些古飾品,顯然,這附近有過古老文明,但滅絕原因不得而知。
紅山文化,由一個古老文明,化身為一個節日,走進我們的視野,并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多民族的元素。
節日期間的`活動內容有:焰火晚會、紅山文物精華系列展、那達慕盛會、紅山先民遺址大型祭祀活動、紅山文化旅游紀念品展評活動、紅山文化書畫攝影作品展、紅山文化遺址考察等。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只要留心、細心了解,每個風俗背后都有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二
盼了好久的餃子節終于到來了。
早上,伴著2020年冬天里的第一場雪,我和爸爸媽媽帶著餃子皮跟餃子餡,一蹦一跳的來到教室,教室里人頭攢動,同學和家長都來了,教室里好不熱鬧。嗯!沒錯,今天就是六年級專屬的一次包餃子活動。
我們把六張桌子拼一組,不一會兒,同學和家長都陸陸續續的來齊了。我們便圍坐在桌子旁,專心致致的學著大人包餃子。我看見爸爸把餃子皮放在手心,四周涂點水,用筷子放了一小團餡在餃子皮上面,把兩個角一捏一扭,一個挺著將軍肚的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包好了,不一會功夫,爸爸己經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一排排雪白的餃子了。我瞪大了眼睛,和其他同學一樣,覺得不可思議。我很想試試,可又怕把事搞砸。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們說:“很簡單,你們也來試試吧,我教”。我早己躍躍欲試,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餃子皮,學著爸爸的樣子,在四周涂上水,再放一團餡上去,可口還沒封好,餡露了出來,后面皮也破了,那場面慘不忍堵。我不灰心,又拿了一個,這回我就放了一點點餡,終于捏出個餃子了,可等我放在盤子里和別人的一對比,才發現,別人的都像雪白的胖娃娃,而我的就像一個飽受風霜的小老頭,我很失落,心想,這餡怎么老是和我作對呀!轉念又一想,怎么能放棄,失敗乃成功之母。我不甘心,又拿起一個,又一個,終于,在不斷練習總結下,我成功的學會了包餃子。
餃子終于下鍋了,我看著鍋里的餃子,水把它們煮的“咕嘟咕嘟”響,在難熬的漫長等待后,餃子終于出鍋了,有紅的,綠的,黃的,白的,看上去就很有食欲。我放上醋,味極鮮,香油,老干媽等作料,咬上一口,太香了。
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學會了包餃子,也讓我嘗到了勞動的快樂。
文檔為doc格式。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三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有著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這里的,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沒吃過牛肉干,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后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于我出生在草原,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云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里,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著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著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云,似乎也在為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于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群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眾喜愛,小伙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四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晉文公。重耳(晉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他們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介子推隨晉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終返回晉國,重耳力為晉君,介子推可謂進了犬馬之勞。
這犬馬之勞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饑”一事。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時,介子推已背著老母隱入綿山。晉文公找不到,聽小人之言火燒綿山,火燒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體。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設立寒食節來紀念他。
現在的清明節我們又叫踏青節。在這一天我們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團,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這叫清明粑。
清明果雖然外形有些類似于餃子,但口感上的差別還是很大的。餃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帶拉伸性,還有點粘牙。
還記得有次清明節半夜醒來肚子空空的正好鍋里傳出陣陣香氣,我掂死角偷偷溜進廚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國旅略帶辣椒,對于我這個不愛吃辣椒的人來說,那點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慘了。
隔天早上醒來,我頂著一張香腸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幾天呢!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五
一簇紫、一朵云、一碗香,就在不遠的地方。走過去,你一定不由地贊嘆。
一簇紫——紫荊花。
我是一個正宗的柳州人,想到柳州,你們會先想到什么?對,沒錯,就是那無處不在的紫荊花。
整個柳州里,我可以和你打賭,即使是在最偏僻,最無人問津的地方,也至少會種上一棵紫荊樹。整個柳州里的紫荊樹加起來足足有26萬株呢。
你知道哪里的紫荊花最美嗎?最美的紫荊花分布在學院路、小桃源等地。學院路的紫荊花有紫有白、小桃源的紫荊花差不多都是白色的。因為紫荊花顏色的美,使它上了新聞熱搜榜。
一朵云——云上之景。
大家應該都知道地王大廈吧,它不論在哪兒,都是城市一顆耀眼的明珠。
是的,柳州就有這么一座地王大廈。
但今天,我要介紹的并不是地王大廈,而是它開發的一個項目——云頂觀光。
云頂觀光,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在很高的地方進行娛樂的一個項目。人們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柳州的樣子,可以在玻璃棧道上玩,可以在上面喝下午茶……只是一個云頂觀光,就能干這么多的事情,也難怪“云頂觀光”項目會那么受人們的喜愛了。
一碗香——螺螄粉。
一提到柳州,除了提到紫荊花外,就是提到螺螄粉了。
螺螄粉,一碗螺螄湯、酸筍、螺螄,再加上一兩粉,就是一碗香氣撲鼻的螺螄粉了。在我家門口有一家螺螄粉店,生意非常興隆。
我的家鄉柳州很美,歡迎你來參觀!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六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想要介紹的是我家鄉的風俗。
陽光從稀疏的樹葉照進房間,在房間里留下了斑斑點點的陽光,這就是除夕的開始。
大人們最忙碌的時間,也正是早上。大人們有的貼對聯,有的包餃子,有的為年夜飯做準備,每家都會派一名代表去拜年,我們幾小孩都會像跟屁蟲似的跟著大人,這家收個紅包,那家拿點吃的,格外興奮。
到了下午,我們黏著大人拿錢買鞭炮,錢到手后,我們就浩浩蕩蕩的去買鞭炮了,鞭炮的種類數不勝數,在貨架上奇峰羅列,姿態萬千,令人頭暈目眩,眼花繚亂,什么刮炮啊,摔炮啊,沖天炮啊等等。等“大隊部”到家時,已經接近年夜飯的時間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好熱鬧,大人們敬酒敬飲料,小孩子則狼吞虎咽的吃著飯,生怕比別人慢了半拍。年夜飯過后,辛苦了一天的大人們也該放松一下了。有的在麻將房里搓麻將,有的在廳里看春晚,而我們最興奮的,無疑是收紅包了,太爺爺,外公,二外公,四外公,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大姨,小姨的紅包讓人領到手軟。領完紅包后,我們就在外面放花炮,“砰砰砰”,“哈哈哈”,時間在歡聲笑語中悄悄流逝了。
新年即將到來的最后幾分鐘,大人們拿出煙花。在最后十秒倒計時,我們的心情格外激動,“10,9,8,7……”時間一秒一秒的流逝著,我們的心情也是一秒一秒的激動了起來,最后倒計時,所有人已經做好了放煙花的準備。“3,2,1,0”,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新一年的到來令所有人興奮不已。煙花在空中華麗的盛開,像絢麗的花兒一般在空中綻放。煙花完美謝幕,這也算是為去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門前堆放著昨夜的煙花爆竹,人們看見的,只有一堆廢紙,卻不知道昨天這里發生了多么令人興奮的故事啊,也許除夕的美好時光只有一天,但那美好的回憶卻是永不磨滅的!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七
“軟、糯、順、滑,絲絲入扣,回味無窮,寓意深遠……”沒錯,說的就是我們龍游的風味——發糕,這一過年必備點心。
龍游發糕是圓形的,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個個大圓盤。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嘗一口你會不自覺地贊嘆道;“啊!真是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它在制作過程加入糯米酒發酵,吃著比用發酵粉發酵的面食更松軟,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關于這個加糯米酒的工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發糕給人們吃。有一年她在制作過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將錯就錯,發糕做出來后不但聞起來沒有酒氣,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來也更加有味道了。后來它成了眾人皆知的美食。就這樣人們做發糕就會有放糯米酒的習慣。
要說起來發糕的起源,那么可要從明代說起,據《龍游縣志》記載:龍游發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制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因“發糕”為“福高”之諧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為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龍游發糕形成獨特的制作技藝和習俗文化,是龍游人民過節等喜慶的場合必備的食品,是民間任何酒席的首道點心。隨著龍游人民把發糕贈給親友們,親友又把發糕分享給其他人,這便讓龍游發糕這一美食,傳到了大江南北,成為了廣大人們都愛吃的一道甜點。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龍游嘗嘗發糕吧!
過年吃發糕,便是我的家鄉——龍游的一種風俗。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八
除夕,是春節的前夕,是一個熱鬧又忙碌的好時節。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開始做菜。因為這是我們這里的習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擺在祖先的墓前,讓他們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買年貨,而我的爸爸不會,他就喜歡后買。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貨買回來了。我和媽媽準備把豬肉燉了。
我的鼻孔里飄進了一股清爽又惡心的味道,問:“媽媽!這里面是不是燒壞了?這么臭!”媽媽樂呵呵得說:“傻孩子,這是他在為自己洗澡。”
下午,我們家的男丁都會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準備晚飯。
除夕的晚上,我特別興奮,因為我有零花錢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煙花在空中綻放,五顏六色,美麗極了。屋內,一家人圍坐一起,溫暖的氣氛瞬間軟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終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準備給我多少錢的紅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沒有直接回答,問道:“你知道除夕的由來嗎?”
我胸有成竹地講:“知道。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個大大的紅包獎勵我:“小子,還真知道不少。給你一個大紅包,作為獎勵。”哈哈,有大紅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還有紅包發,真好。大家其樂融融,熱鬧非凡。除夕、春節,是各地的習俗,也是我們應該熱鬧起來的時間。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十九
在安徽,春節差不多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這是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候,人們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會在這個時間趕回家過年。村子里熱鬧了起來。
臘月24這天要做豆腐、炸圓子。早上起床,家家戶戶都飄著豆香味兒。用柴火將鍋燒熱,將泡了一夜的黃豆磨成糊,放入鍋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鍋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鋪一層紗布,將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著,開始過濾。將過濾的豆漿再次下鍋燒開,放入石膏點鹵,冷卻后倒在豆槳布袋中,用重物壓兩小時,這樣豆腐便做好了。燒開的豆漿也可以直接喝。
接著,就是炸圓子。將煮好的一大鍋糯米飯倒到盆里,再加入適量的肉沫、生姜沫、蔥花、鹽、醬油等調味品,然后用木棒攪拌,直到完全沒有飯粒了,可以搓成丸子為止。把糯米飯搓成一個個像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圓子,再撒上一層面粉,就可以放入熱油中炸了。在鍋中不停地上下翻動,等到圓子呈現紅褐色,撈出即可。第一鍋圓子一定要要裝在盤中,擺放在灶臺上供給灶王爺。聽長輩們說,寓意是來年風調雨順有吃有喝。
中國還有許多節日和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值得我們去了解。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二十
在廣東,快過年的.時候,大家備辦各式年貨,比如:買雞、鴨、肉、鵝、魚……選購春聯、年畫等。最重要的是要買柑橘、青橄欖、香梨等水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新送親朋好友的佳果。
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去“述職”之時,這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要進行清洗,謂之“采囤”。
晚上,我們還會將水缸里貯滿水,米缸里填滿米,燈火不熄滅,以象征這“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當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家鄉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篇二十一
老家的春節,總是讓我很愉快。
老家是可以放鞭炮的,這也是我喜歡春節在老家過的一大部分理由了。
春節期間,老家大街小巷都有賣煙花、鞭炮的,我經常買一大堆回去玩。有一次,我們喜歡上了用腳踩地上的摔炮。不知是誰先想出來的主意,把摔炮鋪在陽臺門口,當時正是晚上,陽臺沒燈,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見,更別說腳下了。一切準備就緒后,便讓弟弟喊媽媽過來。沒想到,由于我們一直在一旁”不懷好意”的壞笑,媽媽覺察到了什么,轉身走開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我們只好悻悻地自己去踩“雷”,當鞭炮的火光四射伴著我們的腳舞動的時候,剛剛的一點兒不“如意”已經煙消云散。我們就這樣在陽臺興奮地玩了一個晚上……小的鞭炮我玩過,大型煙花我也喜歡。有一次,買回來了幾大箱煙花。大人們手里拿著打火機,把引線點燃后便立馬跑開。過了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煙花便在天空開了花。正當我看著天上的煙花的時候,突然有人喊了一聲:“看,降落傘!”我向天上仔細一看,立馬發現了有什么在向下墜。啊!好多美麗的“小傘”呀!原來這種煙花沖上天還帶著一團軟軟的紙絮,當火藥在天空炸開后,這些紙絮也如仙女散花,從天空旋轉而下宛如降落傘一般,漂亮極了,浪漫極了!
過年最喜歡的還是紅包了。以前都是拜年的時候,小輩跟長輩討要紅包,長輩們圖開心吉利也很爽快大方。但說句心里話,這種“討”要紅包的方式真不如這幾年在手機上“搶”紅包快樂。一到了過年,家族群里就開始活躍了,我們也會拿回被爸爸媽媽關“禁閉”的手機,加入到搶紅包的行列,無論這些三姑六姨,叔叔,舅舅在哪里,只要他們有手機,在線,我們都可以通過手機送去語音祝福,最后總不會忘記關照:“賞個”紅包唄,只要紅包一出,就看誰的手快,網速快并且運氣好,緊接著就是截圖曬誰搶的多~有時候一連幾個紅包同時上,激動地你都不知道搶那個,有時一連幾個紅包你都慢半拍一分搶不到,開始懷疑人生~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也許就是幾元錢,但在除夕夜把我們整個家族聯系在了一起,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熱鬧”。
這就是我在老家過的春節,我最喜歡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