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科特點而制定的一套教學行動的計劃。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自己的教學計劃。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2.使學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理論解釋這些遞變規律。
3.使學生了解原子結構、元素性質及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間的關系,初步學會運用周期表。
4.使學生對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識性的認識。
能力目標:
1.學習前人在理論、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規律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2.培養搜集資料和信息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元素的性質、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難點:元素的性質、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實質是什么?
[引入]根據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數目的原子,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象排日歷一樣,將100多種元素按原子序數的遞增順序排列成一個表,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規律,對學好中學化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元素周期表是本章的教學重點。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二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學生總結―教師歸納--遷移應用―反饋練習六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系,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元素化合價的遞變規律以及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為兩個主方向,總結出得失電子能力、金屬性、非金屬性如何隨著原子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討論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到特殊的化學思想方法。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判斷依據。接下來第五步,遷移應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元素性質總是呈現周期性的變化,這為研究物質結構,發現新元素,合成新物質,尋找新材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指導。引導學生遷移應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間尋找耐高溫材料,在過渡元素中尋找優良的催化劑,在金屬非金屬的交界處尋找半導體材料,此外,人們還利用周期表尋找合適的超導材料、磁性材料。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元素周期表對工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最后是反饋練習,通過對制冷劑相關性質的考察,讓學生學會應用元素周期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元素周期表的社會價值。
五、效果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復習為主,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四條線穿插在三個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和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課后檢測來看,達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進生對這種復習方式有些吃力,還需要在課下加以輔導。
六、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三
7、我是鎢,高溫度,其他金屬早嗚呼;
8、我是磷,害人精,劇毒列表有我名;
9、我是銅,色紫紅,投入硝酸氣棕紅;
10、我是碳,反應慢,既能成鏈又成環;
11、我是銣,堿金屬,沾水煙花鉀不如;
12、我是鎵,易融化,沸點很高難蒸發;
13、我是氮,我阻燃,加氫可以合成氨;
14、我是鋁,常溫里,濃硫酸里把澡洗;
15、我是氡,放射兇,居室污染很嚴重。
16、我是鈉,脾氣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17、我是鉈,能脫發,投毒出名看清華;
18、我是鈾,濃縮后,造原子彈我最牛;
19、我是鋰,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20、我是氫,我最輕,火箭靠我運衛星;
21、我是溴,揮發臭,液態非金我來秀;
22、我是汞,有劇毒,液態金屬我為獨;
23、我是碘,升華煙,遇到淀粉藍點點;
24、我是鈣,身體愛,骨頭牙齒我都在;
25、我是鍺,可晶格,紅外窗口能當殼;
26、我是氬,活性差,霓虹紫光我來發;
27、我是氟,最惡毒,搶個電子就滿足;
28、我是氧,不用想,離開我就憋得慌;
29、我是錳,價態多,七氧化物爆炸猛;
30、我是銦,軟如金,輕微放射宜小心;
31、我是鉀,把火加,超氧化物來當家;
32、我是鈦,過渡來,航天飛機我來蓋;
33、我是硼,有點紅,論起電子我很窮;
34、我是氯,色黃綠,金屬電子我搶去;
35、我是硫,來歷久,沉淀金屬最拿手;
36、我是砷,顏色深,三價元素奪你魂;
37、我是鉻,正六鉻,酒精過來變綠色;
38、我是鎂,最愛美,攝影煙花放光輝;
39、我是鉛,能儲電,子彈頭里也出現;
40、我是銫,金黃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41、我是鈹,耍賴皮,雖是金屬難電離;
42、我是氦,我無賴,得失電子我最菜;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四
了解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百余種元素組成”以及“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觀念,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
重點:元素概念的建立。
難點: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與原子的關系。
學習活。
動項目。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
情景。
引入。
課題。
學生觀看,引起興趣。
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藥品里的營養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復習提問。
(1)相對原子質量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2)有碳12,有沒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講述:幾種碳原子的構成情況。
碳原子。
質子數。
中子數。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幾種氧原子的構成:
氧原子。
質子數。
中子數。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們把具有6個質子(核電荷數為6)的原子稱為碳元素。同樣把這些凡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一類,稱為“氧元素”。
3、設問:那什么叫元素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9頁元素概念的有關內容,并畫出關鍵詞句。
4、講述:元素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包括三個要素:(1)具有相同質子數;(2)同一類原子;(3)總稱。
這就說明元素是一個建立在微觀概念原子基礎上的宏觀的集合概念。
5、講述:元素的種類劃分依據是“質子數”,與中子數、電子數無關,只要質子數相同,就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質子數不同,就是不同種元素。所以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種類。
6、講述: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質有3000多萬種,但組成它們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種。
1、回憶、思考并熱烈討論。
(1)真實質量與碳12原子質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認真聽講、領悟。
3、回答: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4、領悟教師的補充講述,識記元素的三要素。
5、領悟理解元素的劃分依據。
6、感受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引導學生復習。
培養學生對比、分析歸納的學習方法。
鞏固元素的特點、定義。
元素與原子的關系。
2、講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質的微觀結構,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質的宏觀組成。
[投影展示]元素與原子之間的比較:
原子元素區別。
是微觀概念,既表示種類又表示個數。
是宏觀概念,只表示種類,不表示個數。
適用范圍。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礎上,原子的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
3、總結并板書;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在于:
(1)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
(2)原子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元素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
4、講述: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時一般用“構成”,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時一般用“組成”,對應關系如下:
(1)物質由xx元素組成;
(2)物質由xx(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
(3)分子由xx原子構成。
1、思考,理解,記憶。
2、分析、討論、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單位。
(2)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
4、理解、記憶。
指導學生學習比較的方法。
趁熱打鐵,及時鞏固,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元素的應用。
1、設問:教材p59“討論”——。
2、講解:第一個反應中,反應物是硫和氧氣,分別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構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構成。第二個反應中,反應物是過氧化氫,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氣,分別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構成。可見,分子發生了變化。
在第一個反應中,氧氣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屬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屬于硫元素。第二個反應中,過氧化氫中的氧和水、氧氣中的氧都屬于氧元素,過氧化氫中的氫和水中的氫都屬于氫元素。
3、小結:可見,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了變化,而原子沒有發生變化,元素也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討論得出: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而元素不變。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自主獲取知識,讓學生形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元素不變的觀念”
元素的分類。
1、講述: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發現的物質多達3000多萬種,而組成這些物質元素只有100多種元素。這100多種元素也可以分成幾大類。
2、引導:閱讀教材62頁資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幾類?
[提示]從元素名稱的偏旁特點去考慮。
3、小結:
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鐵、銅、鋁等。
非金屬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氣體元素:氦、氖、氬等。
1、了解。
2、閱讀教材62頁資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屬元素;“金”字旁。
非金屬元素固態:“石”
非金屬元素液態:“氵”
非金屬元素氣態:“氣”頭。
稀有氣體元素:“氣”字頭。
3、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問: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情況如何?記住前4位。介紹記憶方法:氧(養)硅(閨)鋁(女)鐵(貼),連起來的就是“養閨女貼(心)”
2、設問: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分布情況又怎樣呢?
記住前4位:氧碳氫氮。
1、學生閱讀教材60頁。
記憶:氧硅鋁鐵。
2、氧碳氫氮。
培養自學能力。
利用詼諧、幽默語言記憶,激發興趣,容易記住。
小結。
本節課要點: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
3、化學變化中的元素觀。
4、元素的分類。
5、元素在各物質中的含量。
學生回憶,鞏固。
知識整理,條理化知識點。
練習。
作業。
附:板書設計。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
3、元素在化學變化中不改變。
4、元素的分類。
5、元素在各物質中的含量。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五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親自編排元素周期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跟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元素原子結構、位置間的關系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過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關系的認識,滲透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現象跟本質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方法:通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的`教學,進行“抽象和具體”這一科學方法的指導。
教學重難點:同周期、同主族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原子的結構、性質、位置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初中我們學過了元素周期律,誰還記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敘述的嗎?
[學生活動]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內容即: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
[過渡]對!這樣的敘述雖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們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質的結構與性質變化的規律。既然是規律,我們只能去發現它,應用它,而不能違反它。但是,我們能否找到一種表現形式,將元素周期律具體化呢?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找到了元素周期表這種好的表現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規律。它是人們的設計,所以可以這樣設計,也可以那樣設計。歷史上本來有“表”的雛形,經過漫長的過程,現在有了比較成熟,得到大家公認的表的形式。根據不同的用途可以設計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編排原則,大家可以根據以下原則將前18號元素自己編排一個周期表。
[多媒體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
1.按原子序數遞增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2.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橫行;
3.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電子層遞增順序)。
[過渡]如果按上述原則將現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編排在同一個表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素周期表,現在我們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結構。
[指導閱讀]大家對照元素周期表閱讀課本后,回答下列問題。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類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點?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類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點?
[教師歸納小結]。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六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復習回顧原子的結構;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認識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2、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孩子親自實踐,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2、通過化學史的學習,培養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的科學品質。
3、通過化學史培養孩子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孩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給孩子一種研究化學的.方法;并根據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規則對孩子進行事物的聯系和區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四、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為此,本節課安排了以下教學方法:
a)溫故而知新,復習初中的相關知識。從初中熟悉的原子結構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本節課的重點“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教學,采用討論探究法。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開展科學探究,讓孩子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對于微觀領域(如: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無法觀察到的地方用多媒體進行投影,幫助孩子理解記憶。
c)通過對元素周期表結構的學習和總結,利用練習的輔助作用,鞏固和加深孩子對現學知識的理解。d)課后作業,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熟練運用。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2.使學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理論解釋這些遞變規律。
3.使學生了解原子結構、元素性質及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間的關系,初步學會運用周期表。
4.使學生對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識性的認識。
能力目標:
1.學習前人在理論、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規律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2.培養搜集資料和信息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元素的性質、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難點:元素的性質、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實質是什么?
[引入]根據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數目的原子,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象排日歷一樣,將100多種元素按原子序數的遞增順序排列成一個表,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八
一、教材分析:
物質結構、元素周期表是中學化學重要理論組成部分,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必修一中金屬鈉和非金屬氯氣的學習,給孩子學習本章知識提供了感性認識材料,為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同時,本章知識的學習也后面的選修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理論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內容。
《元素周期表》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結構、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學中,應以元素的原子結構為基礎,通過相鄰原子在原子結構上的區別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編排規則。這不僅符合知識的內在聯系,體現了本質決定現象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也訓練了孩子的思維。對高中階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孩子起到導學作用。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九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元素周期表的排規律和相關信息。
1課時。
多媒體課件。
復習提問: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質區別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對質量?
情景導入:
講授新課:
一、元素(板書)。
講解:無論是木炭中的`碳原子,還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們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
都是6,說明它們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與氧氣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電荷數都是8,稱為氧元素。
提問:二氧化碳是由幾種元素組成?(四氧化三鐵、氯酸鉀呢?)。
小結:1、元素概念:見課文第71頁(板書)。
講解:核電荷數(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目前已發現的元素有一百余種,物質二千多萬種,這千千萬萬物質都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元素只論種類,不論個數。
講解:根據我國文字的形象化,講解這一百余種元素分為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
小結:金屬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屬元素:如:c、si、s、p、cl、n、……(板書)。
稀有氣體元素:如:he、ne、ar……。
閱讀:課本第71頁圖4-4,找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兩種非金屬元素和兩種金屬元素。
3、元素的讀法、寫法(板書)。
講解:利用板書講解元素名稱(我國命名、國內通用)、元素符號(用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大寫字母表示,若幾種元素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可再附加一個小寫字母區別,如fe。一大二小國際統一)的讀法、寫法。
閱讀:課本第73頁表4-3的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要求學生掌握26種元素的名稱與符號的讀法、寫法。
4、元素符號的意義:
講解: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提問:如何表示幾個原子呢?
小結:元素符號前邊的化學計量數表示原子個數。
如:2h表示兩個氫原子。
討論:元素與原子的比較。
小結:元素與原子的比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一類原子的總稱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別元素一般用于說明物質的宏觀組成。
元素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只表示元素的種類不說明個數,沒有數量多少的含義。
元素可以組成單質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說明物質的微觀構成。
原子指微觀粒子,講種類,講個數。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包括人體的元素組成、分類、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兩部分內容,重點敘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結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的學習,使學生對化學物質與健康生活的密切聯系的認識更趨完整和深入。首先課本中介紹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紹了鈣、鈉、鉀、鐵、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為了正確理解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類,而必需元素也有一個合理攝入量的問題,攝入過多、過少均不利于人體健康。這將使學生認識到,不經醫生診斷,盲目食用某些營養補劑是有害的。這一課題的重點是介紹一些元素與人體健康地關系。
教學中我注意強調必需元素的最佳攝入量,并引導學生討論本課題的討論題。由于學生對于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并不十分關注,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參入到學習中來。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一
通過對《元素》的課堂教學,為了探究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以后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思路,現對這一節課進行一下反思: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使課堂初知識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備課過程中,從上一節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較為抽象的概念變得較為淺顯易懂。課堂的邏輯性教好,重點突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知識接受情況較好,完成了本節課的既定任務。
不足之處:
1、在這節課中,內容比較多,各個環節時間比較緊張。
2、需控制好語速,留給學生更多些時間思考。
3、少講多練,多精選習題,充分鞏固。
4、多儲備些知識,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在各個方面還有不足,也會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師,勤學多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課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3)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課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2)雖然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但是學生在學習單質與化合物時,教師已經進行簡單的點撥,因此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在學習了《原子結構》之后,對于原子的分類是由質子數決定有一定的認識,可以幫助理解元素的定義。
(3)通過平時對常見物質的化學式的滲透,能夠使學生對元素符號及其意義有一定了解,對本課題的教學易于接受。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二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1)通過查閱資料和分析食品標簽等探究活動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分類、歸納、概括、比較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2)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的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
(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號。
2、教學難點:元素和原子的區別聯系;元素符號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基于本節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所教學生對化學用語儲備不足和抽象思維能力薄弱的實際情況,我借助多媒體、原子模型,采用了以教師講述為主、問題引導分析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學輔導,教師點撥,分組競賽活動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中,再通過大量練習以求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講練并重,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準備。
課件制作、原子模型。
五、教學過程。
(1)、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核電荷數(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
3、元素是宏觀概念,原子是微觀概念。
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2)、元素符號。
1、書寫規則。
2、含義(宏觀和微觀含義)。
(3)、元素分類。
(4)、元素周期表。
六、反思。
1、理論教學更要讓學生動起來,一是“腦動”,在元素概念教學上設置更多的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互相合作、積極思考;二是“眼動”,三是“手動”,元素符號的書寫,元素的分類和元素周期表的應用上就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巡視輔導,對較大的疑難進行共同討論、詳細講解。
2、精講多練,努力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在練習中盡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自己的課堂教學符合新課程的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大差距,是今后自己不斷克服和加強的。
3、在設計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概念教學上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實例化、形象化的必要性,如何通過多種形式采用直觀教學手段,以形象思維強化認識的表象,從而推進抽象思維的發展,這些都是自己之前做得不夠和需要加強學習的。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三
知識技能:掌握碳族元素原子結構特點;能推斷出碳族元素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變化規律;加深對典型碳族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理解。
能力培養:比較碳族元素與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以及對碳及其化合物化學性質討論,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非金屬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方法。
科學思想:通過對弱酸的酸式鹽化學性質的討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科學品質:組織討論,激發學生求知欲,體驗學習樂趣。
科學方法:觀察、實驗和科學抽象。
重點難點。
重點:碳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難點:碳酸的酸式鹽與強酸和強堿的反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問。
有人提出:現代化學是以碳和硅為首的化學,你知道哪些有關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識?(見附1)。
舉例。
板書。
提問。
講解。
板書。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四
1.知識目標。
了解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理解原生質的概念及其實質和含義;了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1.重點分析。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是生物體的物質基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種類很多,至少有62種,常見的有29種。這些元素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根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和方法,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不同的名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難點分析。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內在聯系、根本區別,以及表現出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以前的生物學學習中,學生主要是從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現在從元素水平上認識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抓住兩點來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沒有自己特有的化學元素”——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統一性;二是“各種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差異性。
三、教法建議。
1.[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或班級]。
可采用討論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以及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2.[普通學校]。
可采用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講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教師列舉、展示、講解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引言:在緒論中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個特征是“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共同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呢?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大體是相同的,他們共同構成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過研究原生質來研究。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問題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案例1: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生物體內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學元素。請根據“玉米和人體內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見擴展資料)”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說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歸納總結如下:
1、基本元素:c、h、o、n。
c為最基本元素。
2、大量元素:萬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問題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說明: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通過介紹具體事例來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總結歸納如下: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c、h、o、n、p占97%。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如: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
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與鉬礦)。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案例2:請比較生物與巖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結論?
原生質平均含量人體內含量巖石圈含量。
c、h、o三種元素93%74%少于1%。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異性: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含量不同。
板書提綱。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異性:含量不同。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五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的,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后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1.設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觀察投影,得出:三種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為這些原子的質子數都是8.
閱讀本課第一節,了解元素的概念。
元素的教學設計(熱門16篇)篇十六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的,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后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1.設疑:什么是元素呢?
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觀察投影,得出:三種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為這些原子的質子數都是8.
閱讀本課第一節,了解元素的概念。
討論:什么是氫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讓學生體會到凡質子數相同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從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導學生討論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根據表格內容分組討論各小組代表發言,共同完成表格內各項內容。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已學概念的分析和比較能力。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導學生討論71頁的討論題,再放投影1供學生參考圖形進行分析。
分組討論在化學反應中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變了,元素在化學反應中不變的結論。
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和分析、比較的能力。了解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導學生完成72頁活動與探究。
閱讀課本71頁二、三兩節、圖4-4、72頁資料以及其它資料,觀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細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組成。
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在我們前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接觸過一些符號,如al,o,h,。
c.等。這些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呢?
帶著問題閱讀課本73頁內容。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以舊引新,設疑引思。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73頁表4-3元素名稱和元素符號,
認真閱讀課本73頁表4-3。lnft。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學好化學的信心。
提問:如何正確書寫元素符號呢?
出示幾個錯誤的元素符號,讓學生改正。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回答問題。
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法則。
提問:元素符號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體符號為例,說明元素符號的涵義。
學生閱讀課本資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加強對與元素有關的知識的理解。
投影4.簡介元素周期表,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74頁內容。
閱讀。完成活動與探究。活動過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號認位,小組查表搶答競賽。
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本課小結。
對學生的歸納進行評價。
仍以小組討論方式對本課題進行歸納小結,然后各組商議推出代表發言。
加深對本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練習:
1.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2.說出地殼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稱。
3.判斷正誤,說明理由。
(1)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
(2)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3)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元素都改變了。
(4)一個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4.寫出氯、氮、硫、磷、錳、銅、金的元素符號。
5.寫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稱。
6.將下列寫錯的元素符號加以改正:
銅cu.鋅zn.銀ag.氯cl.鈣cu.
課題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1.元素符號的書寫:一大、二小。
2.元素符號的涵義: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