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活動的有機整合。在下面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具體運用和教學效果的評估。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一
(1)了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了解化學研究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討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圍繞著什么是化學,化學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樣學習等問題,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進行熏陶和培養。
(2)通過我國化學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學習化學的緊迫感和熱情。
二、教學重點。
1、什么是化學。
2、化學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四、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在接下來的40分鐘里,我將和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奇異的旅行——走進化學世界。(噴字呈現“化學”二字)去領略化學帶給我們的震撼!
如果說,數學使人精細;哲學使人深邃;藝術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說,化學使人夢想成真!
在古代,人們夢想像鳥兒一樣,身生雙翅,翱翔于藍天白云之間;。
化學就是幫助人類實現夢想的“魔法石”!
金屬的冶煉,使人們擁有了制造飛機、汽車等嶄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讓人們“周游世界”的夢想成真;光導纖維的制造,使人們體驗到“視頻聊天”的快樂,讓人們“天涯若比鄰”的夢想成真!
同學們,你有怎樣的夢想呢?
學生:(在現代,我們夢想天更藍、水更清,物質更豐富,生活更美好;我們渴望揭開生命的奧秘,改變人類的基因,使人類更聰明、更善良;夢想發明新藥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類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夢想變廢為寶,讓廢棄的塑料垃圾變成燃料,讓汽車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夢想有一件特殊材質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動調節溫度,冬暖夏涼,它可以隨著光的強度改變顏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們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異的夢想,正在通過化學家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逐漸實現!化學正以其獨特的方式,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板書: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夢想成真的快樂嗎?請跟我一起走進化學的殿堂,為我們的夢想成真而努力學習!
學生:愿意!
教師:大家看大屏幕,這是什么?
學生:水!
學生:語文老師說,水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洗凈了別人,洗臟了自己。”
學生:英語老師說,water。
學生:數學老師說,通過水可以計算出不規則容器的容積。
學生:物理老師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學生:政治老師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走進同意條河水”。
教師:你們猜一猜,作為化學老師的我,又會說些什么呢?
教師:認真觀察物質的變化,是學習化學重要方法之一。對物質變化的觀察應注重觀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中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
化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邊放課件邊講)。
學生:白色垃圾。
學生:松花江水變得混沌、惡臭。
學生:滾滾黑煙,污染空氣。
學生:空中“死神”——酸雨。
學生:臭氧層空洞。
學生:光化學煙霧。
閱讀“綠色化學”。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
(欣賞空氣家族成員的特異功能)。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教師:化學,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
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沒有化學就沒有生命、沒有這鳥語花香的世界。
化學是人類力量與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為了生存,與自然界中種種災難進行抗爭的過程中總結的經驗與成果;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依據。
不學化學不知道,物質世界真奇妙、物質世界真精彩!
作業:(1)總結身邊的化學。
(2)記憶常見元素符號。
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使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走進化學實驗室”三個課題組成。其中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體驗、廣泛交流,從一些生活或中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事實、現象和問題出發、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有關物質變化的基本概念,結合具體試驗,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初步學會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重點難點:
了解化學的學科特點和一些基本概念,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進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練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概念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思路:。
教材已開始就從具體的實驗中納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教材從生活中提煉出兩個探究活動,還安排了三項基本試驗操作,我們要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和試驗操作練習,并通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初步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和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可望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良品德。
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中和熄滅后三個階段的觀察和呼出氣體的探究,初步學會觀察、記錄和描述實驗現象的方法,學會結論推理的方法,學會實驗原理步驟等的圖示方法。同過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的基本操作練習,學會化學試驗基本操作技能,學會實驗設計,填寫實驗報告。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二
2、知道電壓的單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關系;。
3、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的電壓.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想象、類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1、體會類比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聯系實際的意識.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三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
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培養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三、教學難點。
1、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四、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2..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煉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復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說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
板書: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秘。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點燃蠟燭,觀察燃燒著的蠟燭有哪些特點。
(2)蠟燭的火焰有什么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里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可以看到處于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里層變化最小;這說明火焰的溫度是從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溫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繼續引導: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后生成了哪些物質。首先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片刻后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蕩,又有什么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質。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后,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后,石灰水變渾濁。(3)說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練習:
1.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填寫空格。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人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如右圖)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層溫度最高。
變渾濁。結論:石蠟中一定含、元素。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四
1.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4.了解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自主探究。
1.物質是由構成的,分子的直徑大約是,通常用來量度的單位是。
2.的現象,叫做擴散。
3.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分子運動越。
4.分子間存在和。
合作探究。
1
一、物質的構成。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2的內容,了解物質的構成。
提出問題:。
1.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徑大約有多少米?通常用什么單位來量度分子?
歸納總結: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構成的。
探究活動:在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倒扣一個空瓶子,使兩個瓶口相對,之間用一塊玻璃板隔開,抽掉玻璃板后觀察。
課件展示:。
2(1)在量筒里裝一半清水,用細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銅的水溶液。硫酸銅溶液在量筒的下部,清水和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之間的界面明顯。靜放幾天,界面就逐漸變得模糊不清了。
(2)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在室溫下放置五年后再將它們切開,可以看到它們相互滲入約1mm深。
探究實驗:在一個燒杯中裝一些涼水,在另一個相同的燒杯中裝等量的熱水,用滴管分別在涼水、熱水中同時滴入一滴紅墨水。比較兩杯中紅墨水的擴散現象。
歸納總結:。
1.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2.分子的熱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分子運動越。
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探究活動:。
3
(1)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鉛柱就會結合起來,甚至下面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拉開。
(2)用細線把很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記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使玻璃板水平接觸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情況。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5的內容,了解固體、液體、氣體的特點。
歸納總結:。
1.分子之間既有又有。
2.固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小,不容易被壓縮和拉伸,具有一定的和。
3.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很遠,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作用力,氣體具有,容易被壓縮。
44.液體分子之間的距離比氣體的小,比固體的大,液體很難被壓縮,沒有確定的,具。
課堂檢測。
1.對于飄在空中的塵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和一個原子差不多大。
b.它包含幾個分子。
c.一個塵埃就是一個分子。
d.它是由很多分子組成的。
2.關于擴散現象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發生在氣體之間。
b.只發生在液體之間。
c.只發生在固體之間。
d.可以發生在任何物體之間。
3.下列現象屬于擴散現象的是()。
a.沙塵暴,飛沙滿天。
5有b.擦黑板時,粉筆灰四處飛揚。
c.槐樹開花時,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香味。
d.煮稀飯時,看見米粒在水中翻滾。
4.“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
a.分子間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間只有斥力沒有引力。
d.玻璃碎片間的距離太大,大于分子間發生相互吸引的距離5.關于分子,下面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c.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間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間只有斥力。
6.如圖甲是一個鐵絲圈,中間松松地系一根棉線;圖乙是浸過肥皂水并附著肥皂液薄膜的鐵絲圈;圖丙表示用手輕輕地碰一下棉線的左側;圖丁表示這側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線被拉向了另一側。這個實驗說明了()。
a.分子間存在著引力。
b.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c.分子間有間隙。
d.組成物質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7.泡綠茶時,水由無色變為綠色,這是的結果。“冷水泡茶慢慢濃”這個事實表明。
8.小雪同學在探究分子間的作用力時,在注射器筒內先吸入適量的水,推動活塞把筒內空氣排出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再用力推活塞,如圖所示,結果她發現筒內水的體積幾乎未改變,這一實驗表明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選填“引力”或“斥力”)。
7
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們在空中做無規則運動,很難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會進入血液對人體形成危害。室外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排放,室內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吸煙產生的煙霧。pm2.5在空中的運動(選填“屬于”或“不屬于”)分子的熱運動;有效減小pm2.5在空氣中濃度的做法是。
參考答案。
自主探究。
2.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
3.無規則運動溫度高劇烈。
4.引力斥力。
合作探究。
一、物質的構成。
82.分子、原子。
1.無規則的運動。
2.高劇烈。
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1.引力斥力。
2.體積形狀。
3.流動性。
4.形狀流動性。
課堂檢測。
1.d2.d。
3.c解析:飛沙、粉筆灰都不是擴散現象。
米粒都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物體,它們的運動9。
4.d解析:“破鏡”不能“重圓”的意思是鏡子破了,就不能再回到原來的完好狀態。原因是鏡子破了,破碎的鏡片即使靠得很緊密,分子之間的距離還是很大,分子之間的引力幾乎為零,所以是不能“重圓”的。
5.d。
6.a解析:在題圖乙中,由于肥皂液薄膜中的分子間存在引力,兩側的薄膜都對細線產生拉力,所以細線在中間位置平衡。但是在圖丁中,當左側的薄膜被戳破后,細線只受到右側薄膜的拉力,所以細線被拉向右側。
解析:水由無色變為綠色,表明有新的物質成分——茶進入水中,這里沒有借助外力,是茶分子和水分子運動的結果。冷水的溫度較低,用其泡茶“慢慢濃”,表明擴散較慢,或分子無規則運動較緩慢。
8.答案:斥力。
解析:分子間的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存在斥力。
9.答案:不屬于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10解析:根據題意知,pm2.5在空氣中的運動是物體的機械運動,不屬于分子的熱運動。有效減小pm2.5在空氣中濃度的做法有多種,如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使用電動汽車代替燃油汽車等。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五
分子的熱運動,就是物體都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組成(水由分子組成,鐵由原子組成,鹽由離子組成),而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且是無規則的運動。分子的熱運動跟物體的溫度有關(0℃的'情況下也會做熱運動,內能就以熱運動為基礎),物體的溫度越高,其分子的運動越快。
懸浮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叫做布朗運動。例如,在顯微鏡下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藤黃粉、花粉微粒可以看到這種運動,溫度越高,運動越激烈。它是1827年植物學家r.布朗首先發現的。作布朗運動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徑約1~10納米,在周圍液體或氣體分子的碰撞下,產生一種漲落不定的凈作用力,導致微粒的布朗運動。如果布朗粒子相互碰撞的機會很少,可以看成是巨大分子組成的理想氣體,則在重力場中達到熱平衡后,其數密度按高度的分布應遵循玻耳茲曼分布。j.b.佩蘭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并由此相當精確地測定了阿伏伽德羅常量及一系列與微粒有關的數據。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六
a.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體里含有的分子數非常多.
b.能識別并會解釋擴散現象,知道擴散現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知道分子間存在作用力,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有關,知道一些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實例.
d.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首先介紹了有關分子和分子運動的初步知識,并對分子大小進行了討論,使學生對分子體積小、數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從觀察實驗,分析宏觀現象出發,通過推理去探索微觀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紹了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運動論是從本質上認識各種熱現象的理論。按照分子運動論的觀點,一切熱現象都是由構成物體的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引起的,溫度就是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的標志。利用分子運動論,可以成功地解釋大量的熱現象。
分析三: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內容: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分子體積極小,直徑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約含有1.6×1021個水分子,分子之間有空隙,氣體分子的間隙,液體次之,固體分子間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與溫度有關,一般溫度高的物體內部分子運動劇烈,所以人們把分子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擴散現象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例證;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位置時,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為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由于分子間的引力,使固體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和體積,而由于分子間的斥力,使分子間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體和液體較難壓縮。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法建議。
建議一:可以從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的實驗引入課題,例如關掉動力的汽車慢慢停下來,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終停在地面,它們的機械能到哪兒去了?從而將學生注意力從宏觀分析轉移到微觀分析上來。
建議二:分子運動論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熱現象,即從物體內部微小粒子的運動情況分析問題,可以從本質上解釋有關的熱現象。進行解釋時,要認真分析題意,明確與題目相關的物理知識,然后在用分子運動論的相應觀點,特別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無規則運動這兩個觀點進行解釋。
建議三:根據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這一點可以借用化學里的一些知識加以說明。另外,構成物質的分子直徑非常小,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為了形象地說明這一點,可以用宏觀物體間的尺寸比來說明。
建議四:構成物體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這也是我們肉眼無法觀測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例如打開香水瓶瓶蓋后,滿教室都能聞到香味;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等。另外,我們還可以用課件來模擬氣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擴散現象,使這種看不見的運動在學生心目中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快慢,如觀察紅墨水滴入冷水和熱水中擴散的快慢。
建議五:分子間作用力較難、較復雜,尤其是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學生較難理解,因此教學時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學生能知道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且知道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引力,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兩個鉛塊間的分子引力實驗。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七
《分子的熱運動》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3《熱學》第七章《分子動理論》的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分子動理論是物質的微觀結構學說,是宏觀與微觀本質間聯系的紐帶,是熱學的基礎。“分子的熱運動”是構成分子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高中階段物理教學中非重點知識中的重點。布朗運動是分子熱運動的實驗基礎,對分子熱運動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布朗運動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知道布朗運動的無規則性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性,是學好本節課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觀察其特點,分析其產生原因。
(2)學習用統計的觀點分析問題,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對宏觀現象作微觀解釋。
(3)知道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使學生知道,物體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培養學生通過物理現象歸納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微觀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可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八
浮力的概念本節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和動手做課桌上的小實驗現象猜測加推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反思:從經驗,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猜測避免猜測的盲目性。由于同學個體的差異及實驗的自主選擇,避免“整齊劃一”,保證多樣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并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交流,回答“小魚和大魚由于深度和體積不同而產生浮力不同的爭論”,“改錯題:木塊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兩個問題。
反思:情境化的問題,增加親切感,易引起興趣。“改錯題”降低難度,又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題型的多樣化可避免解決問題煩味與枯燥。不足的是題目的覆蓋面不廣,可增加對浮力方向理解的問題;可換浮力在生活應用的例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當學生猜與深度關系時,可用學生分組實驗來代替教師的演示;學生說完自己看法時,沒有及時的形成或結果型激勵評價等等。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九
1.關于電池的電壓,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干電池只有接入電路中它兩端的電壓才是1.5vb.電池不使用時沒有電壓。
c.不論電池是否接入電路,電池兩端都有電壓d.以上說法都不對。
2.估計被測電路兩端的電壓為1.2-1.5v,如果用雙量程的學生用電壓表去測量,為使測量結果較準確,所選用的電壓表的量程應該是()。
a.一定要選0-3v的量程b.一定要選0-15v的量程。
c.要選1.2-1.5v的量程d.哪個量程都一樣。
3.如圖所示,閉合開關s,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壓表測l1兩端電壓b.電壓表測l2兩端電壓。
c.電壓表測l1和l2兩端的總電壓d.電壓表測電源電壓。
5.學生喜愛的便攜式單放機通常需要的電壓為6v,它需要____節干電池____聯使用,對人體安全的電壓不高于____v,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____v.
6.220v=________kv;0.39v=________mv;250uv=________mv.
7.如圖所示,當開關s閉合后,電壓表測出的電壓是()。
a.燈l1兩端的電壓b.燈l2兩端的電壓。
c.燈l1和l2兩端的總電壓d.電源兩端的電壓。
8.如圖所示是兩只電壓表的刻度盤,已知電。
壓表v1的示數為4.5v,v2的示數為2.3v,請。
在圖中標出兩電壓表指針的位置。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
1.知道電源的作用、電壓的單位,知道生活、生產中常見的電壓值。
2.知道電壓表是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的儀表和電壓表在電路中的符號3.通過練習會將電壓表接到被測電路的兩端測電壓,會讀電壓表的讀數。
教學重難點。
知道電壓的單位,學會使用電壓表測量電路兩端的電壓,會讀電壓表的讀數。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
過渡語:了解了學習目標,請根據自學指導認真自學課本,時間約7分鐘。
二、先學環節。
(一)出示自學指導。
1.閱讀課本p55—56,了解電源的作用,電壓的單位、符號,電壓常用單位及其換算,知道生活、生產中常見的電壓值。
2.看課本p57—58,知道電壓表的作用及在電路中的符號,記住電壓表的使用方法,會使用電壓表是測量電路兩端電壓。
7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完成檢測題。
(二)學生自學教材,師巡視。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7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讓5個小組的的同學到黑板前展示,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范,下面同學交換學案,小組長組織成員用紅筆將錯誤畫出,準備更正。
1.要在一段電路中產生電流,電路兩端就要有________,在電路中提供電壓的裝置是________。
2.電壓用字母________表示,國際單位是________,簡稱________,符號是________。電壓的單位還有________、________,它們的換算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
5.怎樣在電壓表上讀數(與電流表讀數類比)。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
三、后教環節。
(一)展示交流,統一答案。
先交換學案,然后更正。選取4個小組同學分別展1個題目,下面同學提出修改和補充建議,老師要做出及時評價,2分鐘時間讓學生用紅筆更正,提出先學中未解決的疑惑,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
(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小組合作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并用電壓表測出小燈泡和干電池兩端的電壓,進一步總結電壓表的使用和讀數方法。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一
實驗目的:
1.知道太陽能的利用之一是光電轉化,把光能轉化為電能。
2.通過實驗了解太陽能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廢液等污染物,是一種綠色能源。
3.知道電動機是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教學重難點。
知道電動機是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實驗步驟:
1.用美工刀削出三塊邊長約1cm的小正方體橡皮,把兩個三角板平行放置,中間夾入橡皮,在橡皮上涂少量502膠水。
2.把兩三角板的斜邊固定在兩把長塑料尺上,做成一個電風扇支架。
3.把三塊太陽能電池串聯,用鉻鐵焊好,如圖。
4.把兩根線焊接到玩具電動機的兩接線柱,再按照下面電路圖連接實物。
5.把小扇葉安裝到電動機的轉動軸上,可以涂點502膠固定扇葉。把小電動機固定到風扇支架上。
6.閉合開關,觀察電風扇是否轉動;把此裝置移到太陽下,觀察當太陽直射時、斜射時電風扇的轉動情況。
操作提示:
1.實驗中使用到502膠水,注意不要把膠水弄到手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防止受到傷害。
2.在使用美工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劃到手;不要被電鉻鐵燙傷。
3.太陽能電池可以串聯也可以并聯,電池板串聯,要選擇輸出電流相同的;電池板并聯時,要選擇輸出電壓相同的電池板。無論串聯還是并聯,其輸出功率等于各塊電池板輸出功率之和。
4.太陽能電池板串聯或并聯時,要注意其正負極;使用中不要彎折,不能使電池板短路。
5.此電風扇只有在太陽照射下才能有較快的轉速,光照強度改變時,電風扇的轉速也會改變。
6.小電風扇如果放在有風的地方,還可以把電動機當作發電機,把太陽能電池板換成發光二極管,二極管會發光。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二
1.通過實例和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個物理過程。
2.了解做功和熱傳遞就改變內能的效果說雖然是等效的,但它們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3.理解熱傳遞和做功在改變物體內能時里等效的物理意義,并能計算有關問題。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三
1.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來自(c)。
a.太陽內部電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
b.太陽內部大規模的核裂變過程。
c.太陽內部大規模的核聚變過程。
d.太陽內部可燃性物質的燃燒過程。
2.關于太陽能的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d)。
a.太陽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b.太陽能是地球所有能量的來源。
c.太陽所有釋放的所有能量都被地球吸收。
d.太陽還能釋放能量的時間約為50億年。
3.關于太陽能的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b)。
a.太陽能是可供人類利用的一種新能源,它是一次能源。
b.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處處可利用。
c.太陽能安全、清潔,利用太陽能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d.對于人類來說,太陽能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四
1.單純舉例、記憶類的知識點::電壓的作用、單位,電源的作用;電阻的概念、單位;電阻大小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的定性關系。
2.作圖:畫電路圖、連接實物圖:限于兩個用電器(包括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可以外加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要求會運用4個接線柱;節點用加粗黑點表示;開關為單刀單擲。
(二)過程與方法。
2.探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三級實驗)。3.通過實驗和查找資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實驗:(1)探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
(2)探究電阻與什么因素有關。難點設計電路、規律應用教學準備。
指導書、聽寫卷、檢測卷教學過程。
一、雙基聽寫(另案)。
二、整(p58——知識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識點(亦可通過實物投影)。
重點強調:電壓電阻概念、影響電阻因素、電壓測量、規律。
分1:電壓。
劃考基要點1(強調“電流的形成條件”)、
2、電壓表的使用反饋練習:p59——。
1、
2、
3、4。
分2:串并聯電路電壓規律;實驗過程反饋練習:p61—1.2.3.分3:電阻。強調:(1)電阻的定義、單位及符號;電阻的影響因素。
(2)探究實驗(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運用反饋練習:p63—。
1、
2、
3、4分4:變阻器。強調(1)原理;。
(2)缺點列舉法。
(3)滑動變阻器的構造、符號、作用、使用方法(4個接線柱)。
反饋練習:p64——。
1、
2、
3、4反饋練習:p17合:通過知識樹,再次串合。
補:1.補充練習p65——。
1、
4、
5、
6、
7、、
8、
9、
10、11.13測:(另案)。
三、作業:1.糾錯;2.背§3考基要點,準備聽寫。
九年級物理分子熱運動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五
1、用打氣筒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打完后,摸一摸打氣筒的外壁,會發現什么現象?你能否解釋產生這現象的原因。
2、把打好氣的輪胎放置一段時間,使輪胎里外的溫度一致。然后將輪胎放氣,同時把溫度計的玻璃泡置于噴出的氣流中,仔細觀察溫度計的示數,你將會有驚喜的發現。如果沒有溫度計,你可以觀察噴氣嘴旁是否出現了小水珠。請你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釋。后實踐與思考讓學生領悟到:物理自生活。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