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蒹葭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蒼蒼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蒹葭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1、這節課廣泛借鑒別人的長處,閱讀相關文章,學習《詩經》的系統介紹,了解創作背景,聽取同組各位老師的意見,對授課內容做恰當調整,強調朗讀,進行對比閱讀,還要適當向外拓展延伸。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生加深對詩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結構音樂性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利用對比點閱讀詩歌的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我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種美好的意境之中,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典氛圍,烘托了良好的教學氣勢,師生在這種設置的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這樣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確實也基本上達到預期效果。
3、教師在課堂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要引領學生學會品析詩歌,發掘文本的現實意義也就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4、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很容易理,學生的朗讀效果好。
另外,針對學生沒有足夠的了解力去感知古典詩歌,起先我是重點定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空白處見豐富,明白“詩無達詁”的鑒賞真諦,以這個為教學目標之一的,但是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高一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尚屬起始階段,閱讀層次不可能達到我理想的狀態,不恰當地拔苗助長,只會在課堂上造成熱鬧是我的,學生在下面茫茫然什么也沒有的局面,于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降低教學難度為宗旨,提高學生參與性與積極為主,修正教案,用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來演繹含蓄美,引導學生對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美。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始終活躍,
不足之處在于,雖然教師一直都有意識的想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由于課堂容量大,教材難度不算小,個別環節以自己的解讀來帶替了學生的解讀,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高峰,惟有不斷的閱讀,不斷的積累,打扎實了自己的底子,才能有這個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們一起從賞析從積累詩歌開始。
蒹葭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1、知識目標:(1)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
(3)熟讀成誦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品味詩歌形象、感受意境、理解情感的能力,掌握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情操,激發閱讀詩歌的熱情。
1、重點: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2、難點:“雨巷”象征意義
1、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及背景音樂創設情境,使學生能融入到詩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2、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的品味詩意。
3、 研討法:在研討練習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背景音樂《在水一方》
(二)導入:《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蒹葭》中有個裊裊娜娜的女子從詩經中走來,款款盈盈于水一方。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堤岸。
(出示《蒹葭》課件)
(三)配樂朗誦:
(聽喬榛朗讀,要求初步體會詩歌形象和意境;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四)合作探究,尋找比較點,理解詩歌形象,品味與賞析詩歌朦朧優美的意境,探究詩歌情感意蘊;
(學生交流活動,教師點撥總結)
1、比較“丁香姑娘”與“伊人”的形象
(1)相同點:
從追尋的對象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與“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顯然都具有飄渺莫尋、面目模糊的共性,都帶有某種憂郁的氣質,都是美好的化身;這兩個意象既可是實在人,也可以是某種美好的理想。
(2)不同點:
對《蒹葭》中那河畔的追尋者而言,他堅信伊人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汜”,一切似乎是那么的明朗,伊人的存在幾乎就是他的一個信仰。所以“他”始終是在向心中那個明確的目標邁進,即便追尋沒有結果,伊人的存在本身已然是他前行的希望。
與《蒹葭》里追尋者心中十分明確的存在不同,《雨巷》的追尋目標,那雨中的丁香姑娘,則顯得蒼白而遙遠。“她”的出現與消失都是“像夢一般地”,是以一個影像的意義而存在。
“她”與其說是“我”追求的對象與希望,不如說是我苦悶情愫的一個代言者,我內心情緒的外在投射。“我”“冷漠,凄清,又惆悵”,而丁香姑娘是“像我一樣的”“哀怨又彷徨”,“我”需要的是冷漠中一個同病相憐者心有靈犀的慰藉與共鳴,是二者精神氣質的相通相和。
與其說是“詩人理想中的偶像,不如說是現實中陷入自憐自戀中他自己的鏡像或自畫像”
(3)小結:一明確,一虛幻,不同質地的追尋目標同樣決定了詩歌內在情感或豁朗或陰郁的旨歸。
2、比較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相同點:
兩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情感細膩、懷著同病相憐的“單戀”的苦苦追尋者的形象,路途之艱,追尋之難,惆悵之深,執著之甚,因所追求對象的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2)不同點:
《蒹葭》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清晨徘徊蒹葭河畔,翹首以望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并不辭艱辛“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一位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目的只為“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的“我”滿懷孤獨與惶惑踟躇在陰雨落寞的小巷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里,戴望舒沒有使用“找到”、“尋著”或其他類似的表示主動積極的詞語,而是強調了一個“逢著”,這個“逢著”暗含一種無所作為的期待意味。而當一切夢一般出現又夢一般幻滅之后,我幾乎連“逢著”的希冀也不再存,變成了“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逢著”和“飄過”,一則表現出寄希望于一種人生的偶遇、邂逅、一種不期然的驚喜;一則表現為邂逅的希望破滅后,徘徊者失去了繼續尋覓的信念,只能向虛無縹緲中尋求寄托。
3、比較兩首詩的意境
(1)相同點:
兩首詩都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營造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意境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強調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強調耐人品味的和諧整體的藝術空間。
(2)不同點:
《蒹葭》中清秋之際,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狀,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以為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她)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她)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伊人宛在,覓之無蹤,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時閃現晃動,時遠時近,時隱時現,時有時無,閃爍不定。此情此景又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讀來只覺情調凄婉,境界幽邃,意蘊無窮。
《雨巷》由細雨、小巷、丁香、油紙傘、籬墻構成的“雨中即景”,是江南小城的寫照,具有傳統文化古典美的韻味。詩中運用了眾多的描寫感情之詞,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種孤獨愁苦的情感氛圍。
4、比較結構形式和音樂效果
(1)《蒹葭》采用《詩經》中常用的重章疊唱的結構方式從時間上的推移,表現追尋時間之長;從地點上的轉換,表現伊人的飄渺難尋; 從道路的變化,表現追尋的艱難。
作用: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深化意境,瀉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形成回環往復之美,委婉而深長。
(2)《雨巷》結構上的回環往復和音樂性是這首詩的友誼成就。如第一節押二、三、六句,第二節押三、六句,隨意性中突出情感優先與情感錯綜變化的節奏。常用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語重疊,如“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又多用重復的詞匯與句子,如“悠長,悠長”、“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走近,走近”、“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造成節奏低緩、深沉、反復回響的藝術效果。
詩人還運用“拋詞法”,即把下句的某個首詞拋入上句的句尾,使語意似斷實連、一詞兩用,更調整節奏使之繁復多變。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第一、二句不用標點,讓句子跨行,既造就獨特的節奏,又使“獨自”、“悠長”承擔起本句詞意與下句開頭的雙重任務,并因位置的突出而使詞意得到強化。此外,詩的首節與末節基本重復,只有“逢著”與“飄過”一詞之差,形成了周而復始、循環往返的節律感。
(1)借助搜集的資料
(2)質疑討論
(3)老師歸納
七、作業安排:
(1)詩歌的改寫可以再現詩歌意境,教師引導,再讓學生分組思考、寫作、合作學習,評點和賞析,自主探究,,注意課外知識延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比較閱讀李白《菩薩蠻》和漢古詩《江南可采蓮》的形象和寫法。
蒹葭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后讓學生多種方法反復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導閱讀理解第一節詩,二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體會主人公情感的逐層深入和強烈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后,總結了本詩以晚秋凄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復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后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凈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