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 讀書心得篇一
如果一個成人使得兒童相信他自身是無能的,那么,一片烏云就會籠罩在他的心靈,他就會陷入膽怯,冷漠,恐懼的狀態之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兒童就形成了一種內在障礙,被稱之為“自卑”!這種障礙可能作為一種無能和自卑的感覺而在他心里存在下來,這將阻止兒童參加社會生活!這種自卑導致兒童產生膽怯,作決定時遲疑不定,面臨困難或批評就退縮,遭受壓抑時就流淚等表現!這些表現與兒童的痛苦心態又是形影相隨的!相反的,一個正常兒童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責任感!
記得六年前我讀《有吸引力的心靈》時曾感悟到類似這樣的文字:曾幾何時!我們可還記的雨后踩過的小水坑!貪婪的吸嗅著雨后泥土的芬芳!著迷于路邊花叢中蝴蝶翩翩起舞而耽誤了上課!融進于血液里的栗子雞,煮玉米的香味兒充斥著整個童年!當時剛進入幼教行業的我以為這就是童年!從業六年時至今日,我才明白:每個兒童都有一顆稚嫩的心靈!你會在畫板上畫些什么?致使每個人也就有了五彩紛呈的童年記憶!
我親愛的寶貝們,我將如何做才能守護你們稚嫩的心靈?教師必須意識到兒童是擁有心理生活的,只是這種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他的發展往往被成人無意識地破壞掉!要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能使他自己自由發展的環境!教師再精神上要做好準備,必須時刻反省自己,摒棄專制,消除傲慢和發怒,變的謙虛和慈愛,避免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兒童!
我親愛的寶貝們!在我從業的歲月里我愿意傾聽你們的心聲!如果有一天我將老去!我多么希望——你們驀然回首自己稚嫩的童年:赤著腳丫踩著夏季雨后的小水坑…嗅著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歡快嬉笑的小臉兒仰望著藍天白云…那傍晚天邊的火燒云…童趣的回憶…那回不去的美好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童年的秘密 讀書心得篇二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成人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描述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下面我就從書中提到的三個方面作出強調:
一、重視兒童“敏感期”中的發展。
1、兒童對秩序的敏感,這是一種內心的感覺,用來區分各種不同東西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這件東西本身。它把相互依存的幾個部分組合成個完整的環境,當一個人適應了這樣的環境,他就能管理他的行動以達成特定的目標。這樣一種環境為和諧生活提供了基礎。人類的智慧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筑在兒童敏感期的基礎上。秩序產生一種自然的快樂,這可以從兒童玩的游戲中看出來。他們希望有邏輯,這讓我們很驚訝,這些游戲的唯一快樂就是發現物品各歸其位。比如:兒童頭腦里對成人聲音的重現,又如我不滿三歲女兒第二天能清楚記得衣服口袋里昨天中午自己裝的四件很小的東西。
2、兒童在敏感期里學習自我調整并獲得知識和技能,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尤為熱切的方式與外部世界進行接觸。這個時候,什么都難不住他們,他們對一切都充滿活力和熱情。每一分努力的成果都標志著他們能力上的增強,只有當目標實現時才會使他們產生疲倦和麻木的感覺。當敏感期消失時,智力發展只能通過推理論證過程、自發的努力和辛勤的研究才能實現,而且對工作的厭倦會產生麻木冷淡的情緒,這就是兒童心理和成年人心理的本質區別。兒童有一種特殊的內在活力,能讓他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征服困難。
3、如果在兒童的敏感期內遇到了障礙,讓他過于費力,他就會遭受某種困擾,甚至他的個性會被扭曲。通過長期實驗發現,在他們極為重要的活動受到外部阻礙干擾時,兒童會產生悲傷和暴力反應。在我們試圖安慰孩子時他會表現出抗拒,而我們會認為是孩子在“發脾氣”或“任性”。其實這是沒有理解好孩子需要幫助與支持。
二、兒童在工作中成長與收獲快樂。
兒童通過工作回歸到正常狀態。這是我們已經在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獲得的最有把握的事實依據。兒童對工作的渴望代表著一種至關重要的本能,因為不工作他就無法形成自己的人格,“人是通過工作來塑造自己的”。沒有什么事情能夠代替工作,無論是愛還是身體健康都不能代替工作的作用。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兒童專注于某些工作任務時的活動,這種活動幾乎像一支魔杖,打開了兒童正常表達自然天性的大門,引起了兒童內心更深處的更多活動,例如:“重復練習"和"自由選擇"揭示出了真實的兒童。我們看到他們在辛苦工作中的快樂和不知疲倦。
三、適齡的環境、必要的支持與成人幫助“三要素”構成兒童成長的保障。
1、在一個開放適齡的環境中,兒童的精神生活就可以得到自然發展,并顯示出其內在的秘密。
2、提供一些選擇,比如玩具,比如教具等,發現兒童興趣所在,再提供支持與幫助,這樣兒童就有機會獲得極大的發展。
3、教師應清除自己的活動和權威給孩子造成的障礙,必須消除內心的傲慢和憤怒,必須學習如何讓自己謙卑起來,必須抑制那些阻礙我們理解兒童的成年人特有的心態特點,并且變得慈愛寬容。這種內心的準備會給予兒童所需要的平和與寧靜,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變得積極活躍起來。
最后希望通過學習與實踐,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發現兒童、理解兒童,解放兒童天性,并形成完整的兒童教育觀。
童年的秘密 讀書心得篇三
《童年的秘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童年的秘密》,讀完此書,使自己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知識,并且使得自己較為凌亂的兒童教育觀念得到系統的梳理,并使得自己原有知識架構中的錯誤的觀念及錯誤的知識建構,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在現實生活中,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造者。”成人把小孩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認為自己不應該也不需要去理解兒童,他們經常要求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做事,卻不管兒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們經常有這樣一種觀念,就是把兒童當作沒有思想的肉體,認為兒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們做什么,他們就應該做什么,而且認為兒童根本不應該知道要這樣做的原因。其實這些錯誤歸根結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兒童。蒙臺梭利說過20世紀是兒童的世紀,在現今21世紀,兒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視,更是兒童的世紀。而我們要做到尊重兒童,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的發展就必須做到時時刻刻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
首先,我們應該去理解兒童,時時刻刻地為他們著想。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一個兒童在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來到這個世上必須經過受精卵、胚胎發育、出生等過程,在這發育的過程中不容許出任何差錯,否則出生后將不是一個健康的嬰兒,當嬰兒出生時,其必須經過劇烈的掙扎,隨后我們才能聽到一種顫抖的聲音,以前從未聽到過,因為它來自一個以前從未運動過的喉嚨,隨之激動、喜悅之情也瞬間掛上了父母的面孔,因為我們都知道嬰兒來到這個世上是不易的。隨著兒童的成長,由于他們身體,智力等各方面發育都不及成人,他們會經常受到外界的侵擾,如患病等,他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也是不易的。
從自然環境的角度看,兒童在這個世界上要經歷巨大的痛苦。胎兒是在一個沒有任何襲擊、沒有絲毫溫度變化和絕對安寧的液態環境中長大的,當他來到這個陌生的與之前環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時充滿的只是痛苦,而我們卻無法體會和理解他的這種痛苦,我們只知道他是活的,一個可愛的生命來到了這個世上。當兒童長大時,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及我們成人,在生活的環境中有很多事情會難倒他們,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己能做到就給他們以不屑。
從社會環境的角度看,兒童并沒有得到我們真正的關心。當一個兒童剛出生時,所有人關心的卻是他的母親,因為她經受了很大的痛苦,難道兒童沒有經受過痛苦嗎?當新生兒到這個世上時,醫生僅把一種毫無表情的目光投向這個新生兒,看他是否是活的;父母會用一種溫情的和興奮的目光凝視著他,用自我滿足的心情歡迎他的到來;其他等待著新生兒誕生的人急切地欣賞他,贊美他,撫摸他。卻沒有一個人認為這個新生兒是受過痛苦的,他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好好地休息一下。隨著兒童的長大,他們在社會中是弱者,通常我們給予他們的是喜愛和同情,我們又何時真真正正站在他們的角度來了解過他們呢?我們為兒童著想并不僅僅是用兒化的聲音和他們說話,也不僅僅是用溫柔的語氣和態度來對待他們,我們應真正地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我們需要去理解兒童,時時刻刻地為他們著想。從個人的角度看,無論從什么方面,我們都清楚,我們都是熱愛兒童的,只是我們愛他們的方式錯了。真正的愛其實就是理解,如果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我們會包容他的缺點,既然我們愛兒童,我們也應該理解他們點,愛他們的缺點。即使是成人,也是有很多缺點的,更何況說兒童呢?兒童們通常犯了錯也不知道錯了,而我們卻會認為這是低級錯誤,怒氣沖天地對他們加以責打,責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這種行為最大的作用只是發泄了我們自己的憤怒而已,我們無恥地把兒童當成了我們發泄的工具,而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只會使一個兒童留下心理陰影,更怕面對一些自己不確定的事情而已。我們口口聲聲都會說自己有多愛多愛兒童,但到底有沒有想過,我們愛的方式是錯的呢?很多成人都會說當小孩大了就會明白自己對他的愛了,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兒童成年后依然無法理解成人的行為呢?或許有的成人用這種愛使某個兒童獲得了成就,就說自己的這種愛的方式是正確的,或許這個兒童接受其他方式的愛能獲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時候兒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的,我們要加以理解,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給他們講清楚為什么是錯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這種錯誤了,但很多成人并不是這樣做,他們卻期望兒童事事都做的是對的。記得我小時候犯了錯誤我父親就責罵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兒童,認為兒童和我們是一樣的,犯了錯就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而不知道兒童根本不懂這些,還需要我們去教。俗話說“不知者不罪”,為什么兒童犯錯我們要這樣懲罰呢?就算兒童再三犯錯,我們也要知道他們是不能和我們比的,他們的記憶,思維都不及我們,我們應有耐心。或許有的時候我們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兒童,但我們一定要問心無愧,我們要知道這時我們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他們的未來,我們是在真真正正地在為他們著想,而不是為了發泄我們自己個人對他們的不滿。否則用錯誤的方式去愛他們反而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還不如不愛。要掌握正確愛他們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們,從他們的思想、利益出發來與他們進行朋友而不是長輩間的交流,從而在他們不會的事情上對他們加以指導,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從社會的角度看,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的繼承者,我們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們替我們去完成,我們需要理解兒童,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成為比我們更有成就的人。在當今社會,兒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確應該去了解他們,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而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是在生活中說幾句關愛兒童,在節日中制定兒童節,對幼兒園、小學多一些照顧而已,難道我們真正做到了關心兒童嗎?當我們面對兒童時,我們會忘記他們是兒童,需要我們的關心。如在公共汽車上碰到兒童,我們作為成人會為他們讓座嗎?而教科書上常寫的都是要尊老愛幼,公共汽車上要主動讓座,當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一個小朋友給老奶奶讓座時,我感到無地自容,我覺得我們對下一代有點欺騙的色彩,讓他們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們自己卻做不到,我們沒有資格教他們。要做到關愛兒童必須時時刻刻為他們著想,為他們的生活創造良好的氛圍,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有文化的人,都必須有這個意識,關愛兒童,人人有責,因為他們不僅是父母的孩子,還是國家的孩子。
綜上所述,無論從兒童的角度還是從我們自身的角度看,我們都應該熱愛兒童,關心兒童,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要了解兒童。如果知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么胡亂地去愛他們,那并不是真正的愛,并不能促進一個兒童良好地發展。要用真正的愛去對待他們,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
童年的秘密 讀書心得篇四
《童年的秘密》一書是蒙特梭利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她還提出了兒童發展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的著作。經過對這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現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認識兒童。以往青春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一樣而產生沖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訴我們:成人總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便是大人和孩子產生沖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沖突所產生的后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
蒙特梭利女士系統的闡述了揭開兒童成長奧妙的革命性觀念,正如她所言:“兒童僅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又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在書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豐富的環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盡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明白自我想做什么,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二、成人的失誤。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和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如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紐紐扣、系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
既然我們明白成人不能夠按自我的意愿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應當放手讓孩子自我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我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后其彎彎曲曲的樣貌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么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能夠準確確定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忙的,并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忙。
三、教師的準備。對教師而言,觀察兒童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首先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使自我的內心做好準備。這樣,教師才能擺脫最根深蒂固的缺點,事實上,這些缺點會妨礙教師與兒童的關系。為了發現這些潛意識的弱點,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引導。我們必須像其他人看待我們那樣對待自我。教師必須一開始就研究自我的缺點,以及自我的壞脾氣,而不是過分關注“兒童的脾氣”,或者“糾正兒童的錯誤”,甚至是關注“原罪的影響”。僅有先清除你自我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作為教師,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個愉快的環境,在那里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我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為他們所異常制的,這些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無需過多的語言和暗示。最終是要根據兒童的敏感期和發展規律準備好豐富的學習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促使他們健全地發展。
《童年的秘密》給我的啟發當然不止這些,我相信經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啟示,對我以后的工作、學習也會大有裨益,我相信蒙臺梭利的著作會讓我更真實的了解兒童,讓我能根據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征來施教,對他們的成長供給更多的幫忙。
童年的秘密 讀書心得篇五
《童年的秘密》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秘的革命性觀念。本書的作者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著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并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不會去研究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說出來,到了小學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所以,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研究兒童的感受,并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此刻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立刻就說,爸爸你坐錯了,并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里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里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教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著,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樣樣不遵守紀律。
蒙臺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當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能夠給他們供給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僅有這樣,才能開辟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忙。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當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為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僅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小學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可是,蒙臺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于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于成長。我女兒說,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此刻的小學生,由于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向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為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樣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臺梭利說,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我的意志微妙地強加于兒童,而應當讓兒童自我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說,因為擔心她自我吃飯會吃不飽,所以都是大人喂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里吃飯排行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向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我吃飯的鍛煉,難怪在幼兒園里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我吃,幾天來,她提高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我,為什么不早點讓她自我吃呢?為什么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我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為了趕時間,家長會幫著寫,這樣將不利于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衛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衛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于孩子的勞動本事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