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孩子健康、活潑、好奇的學習態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起到一定的幫助。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一
活動目的:
1、鞏固對大小的認識。
2、學習按大小進行分類。
3、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重難點:
按大小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魚缸大小各一個。
2、娃娃大小個一個。
3、奶瓶大小各一個、
4、神秘袋一個。
5、各種動物的圖片人手一份。
6、大小不同的筐子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
我們今天玩一個好玩的游戲:
二、認識大、小。
教師:看郭老師有一個大筐子我們看里面都是有什么?
幼兒:《魚缸》,出示一個大魚缸一個小魚缸讓孩子對比。
大小!這是一個大魚缸,這是一個小魚缸,
老師總結:
利用三階段教學法反復讓孩子練習,這是什么?幼兒:大魚。
缸等。教師:看老師又拿出來的.是什么?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奶瓶。幼兒:《奶瓶》老師:這是一個大奶瓶,這是一個小奶瓶,引導幼兒自己說出答案。游戲:猜猜看,老師舉起來的是什么?幼兒:大奶瓶,放在桌子上的是?幼兒說:小奶瓶,利用三階段教學法讓孩子練習。
教師:郭老師又變出兩個,看看是什么?
幼兒:大娃娃和小娃娃。
教師:哪個是大娃娃?幼兒:老師舉起來的是大娃娃,放在。
桌子上的是小娃娃,再請個別幼兒回答。
游戲:同上。
三、結合生活經驗,學習。
教師:我們在班里找一下有沒有大小不同的物品,讓孩子在。
班里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請孩子自由的找個別發言!
四、孩子操作圖片。
教師:郭老師準備了幾份漂亮的動物圖片想和小朋友們分。
享,有老鼠的圖片,有兔子的圖片,有熊的圖片。《拿出來讓幼兒看一下都是大小不同的》。
教師:分別發給幼兒每人一份,請幼兒自由操作把大的圖片。
放在大筐子里,把小的圖片放在小筐子里。(給孩子們講清分的規則讓孩子們自由操作圖片分大小)最后一同分享結果!
活動反思:
根據教材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在想大小對于小班幼兒應該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設計了幾個環節讓幼兒通過不同的游戲來反復認識大小,并分類。通過實際操作我發現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二
1、知道什么是圓形,什么是三角形。
2、鍛煉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學習按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
3、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4、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圓形,什么是三角形。
教學難點:
學習按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環境布置:圓形和三角形王國(圓鏡子、圓籃子、圓盒子、紅領巾、三角尺、小紅旗等),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圓形和三角形拼成的圖形。
2、不同長短的塑料管3根、線1根。
3、每組幼兒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三角形一籃。
活動過程。
一、認識圓形和三角形。
1、請幼兒在圓形和三角形王國里玩。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圓形和三角形,并說說它們的不同。
2、幼兒操作。
請個別幼兒上來用3根塑料管拼成三角形,用線拼成圓形。
二、尋找圓形和三角形。
1、請幼兒在由許多圖形拼成的圖中,尋找出圓形和三角形。
2、教師: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什么東西像圓形和三角形?
1、聽信號取圖形。
(1)4個幼兒一組,每組一籃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三角形。
(2)幼兒聽教師的信號從籃子里取出相應的圖形。
2、按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
(1)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圖形的大小、顏色或形狀進行分類。
(2)每組請一個幼兒說說他們是按什么來分類的`。
教學反思。
通過該活動的實施,教師覺得:
1、主題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具準備得較豐富充分。
2、幼兒初步了解了圓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認真觀察實物教具,從中發現圓形和三角形并能積極大膽地說出它們的不同;能從用圖形拼成的拼圖中找出圓形和三角形。
存在的問題:
1、沒能結合實際生活讓幼兒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像圓形和三角形。
2、在圖形分類這一環節教師沒能較好地引導幼兒先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再分類,而是直接教授給幼兒方法,違背了“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的基本原則。
3、幼兒沒能較好地共同合作完成操作活動。
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主題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引導幼兒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幼兒對主題活動的印象。
2、在開展幼兒操作活動中,教師不是傳授者、灌輸者,而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主要不是教授操作的技能,而是讓幼兒自己發現探索的方法。
3、在操作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學會主動參與和積極合作的精神,在共同參與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三
1.知道圓形的特征,能從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圓形物品。
2.樂意參加操作活動,能遵守操作規則。
趣味練習:找相同的形狀。
一、出示圖片,引出話題。
1.教師:圖片上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看看是什么?
和幼兒一起觀察并介紹物品:
面包,盒裝牛奶,西瓜,汽車,本子等。
2.觀察比較。
看一看這些東西什么地方是一樣的?知道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嗎?
二、找圓形。
1.教師:看看圖片上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你能找出來嗎?
2.幼兒一起協商,找出圓形的東西。
西瓜,面包,車輪。
3.復習:找圓形。
出示圖片:
觀察比較,圖片上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把圓形的東西找出來。
鐘表,葡萄,漢堡。
三、找找生活中的'圓形。
回家找找家里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我們請爸爸媽媽幫幫忙把它們畫下來帶到幼兒園給大家看。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四
1、能夠按照物體標記將相應的.物體歸類擺放。
2、樂于參與數操作活動,鍛煉動手能力。
已帶領幼兒在園內撿拾過垃圾,垃圾筐若干,垃圾標記若干。
1、出示垃圾標記,引導幼兒觀察認識。
師:今天,教師里來了很多小客人,看看他們是誰?他們的名字叫xx標記。(幼兒先觀察再練習講述)。
2、教師操作情境表演,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3、幼兒嘗試操作。
請兩名幼兒上前看標記將可樂瓶和葉子放在貼有相應標記的籮筐里,其余幼兒在一旁檢查。(教師看操作情況給予指導)。
4、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醒幼兒看清楚標記再擺放垃圾。擺放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檢查操作結果。
5、延伸活動:帶領幼兒到居民小區撿拾垃圾并按類擺放。
1、認識可回收、不可回收標記,學習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體驗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1、前期經驗準備,初步了解可回收垃圾的用途。
2、頭飾小魚、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個、教學ppt。
3、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等。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認識。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
一、故事圖片導入。
出示小魚圖片,講述故事,小魚的"家"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小魚的家,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比較兩幅圖片的不同。激發幼兒收拾垃圾的欲望。
二、出示標記。
教師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記。引導幼兒學習分類。
提問(出示可回收標記):什么叫可回收?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出示不可回收標記),提問:為什么叫不可回收?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
三、考一考(教學ppt)。
垃圾的分類,通過ppt的展示讓幼兒加深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游戲《幫小魚整理家》。
集體檢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
四、觀看ppt圖片。
通過觀看圖片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進一步加深幼兒的環保意識。
組成“環保小分隊”,檢查幼兒園的垃圾分類情況。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五
1、將各色色紙剪成大大小小的圓,貼在磁鐵黑板上。剪刀、糨糊、圓形貼紙、畫紙、磁鐵、彩色等。
2、幼兒數學用書。
(一)以講《愛畫畫的波波的故事》的形式引起興趣
隨著故事情節讓幼兒猜猜波波畫的是什么?“小豬波波畫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圓,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圓圈是什么,就問波波:“你畫的圓圈是什么呀?”波波說:“這個圓圈里有兩只手,一只長,一只短,從早到晚繞著轉。”哥哥說:“啊,我知道了,是時鐘”,姐姐說:“那這個是什么?”波波說:“它下面還有一條長長的線,要抓好,才不會跑掉”。姐姐說:“喔,是氣球”哥哥姐姐終于知道波波畫什么了。波波又畫了許多圓圈,連肚臍眼的圓都有呢?媽媽說:“ 波波真是個很棒的畫家”。
(二)運用操作法讓幼兒拼圖
幼兒也當波波,用圓形色紙拼拼貼貼,看可以拼貼出什么造型。完成后請幼兒欣賞作品,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用圓形拼貼出了什么。
(三)帶領幼兒打開《我的數學》第一頁,啟發幼兒觀察畫面內容,讓幼兒給圓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再說說圖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
(四)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
1、認識圓形,運用圓形創作造型。
2、發展幼兒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六
1.愿意參與活動,對數學活動感興趣。
2.認識圓形,初步掌握圓形的特征。
3.能在生活中找出各種圓形的物品。
環境準備:教師提前在班級內的各個角落放置一些圓形的物品。
課件準備:“圓形專賣店”情景圖片;“各種形狀”組圖;“去進貨”組圖;游戲背景音樂。
紙面教具:《圓形專賣店》。
材料準備:馬克筆。
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圓形
——小老鼠皮皮新開了一家專賣店,里面賣的物品很特別,我們一起去瞧瞧吧!
——皮皮的專賣店里都有哪些物品?
二,幫助幼兒認識圓形掌握圓形的特征
——這個圓圓的圖形就叫做圓形。
——圓形和其他形狀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三,發放紙面教具鞏固幼兒對圓形的認識
1.發放紙面教具,引導幼兒尋找正確的小汽車。
2.引導幼兒在紙面教具上連一連。
3.教師操作課件,驗證幼兒的答案。
四,播放游戲音樂玩游戲尋找圓形的物品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七
1、了解半圓形的特征,認識半圓形。
2、初步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半圓形、剪刀。
活動過程。
一、復習圓形特征。
教師出示圓形,引導幼兒在感知的基礎上復習圓形的特征,并用較清楚的語言表述。
二、認識半圓形。
1、教師出示半圓形,請幼兒比較和圓形的不同。
2、感知了解半圓形的主要特征。
三、在操作活動中,初步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幼兒在操作中感知一個圓形可以分成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
(1)引導語“誰能把圓形變成半圓形?你是怎么做的?
(2)引導幼兒用對折剪開的方法將圓形分成兩個半圓形。
(3)請幼兒比較兩個半圓形一樣大嗎?
(4)小結:一個圓形可以分成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
2、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知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合起來是圓形。
(1)引導幼兒操作并表達自己的發現。
引導語“把你的兩個半圓形合在一起發現了什么。
(2)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小結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合起來是圓形。
四、進一步感知圓形、半圓形的分割與拼合的規律。
1、游戲:拼小花。出示花朵圖形,請幼兒說說是由那些圖形組成的。
2、引導幼兒運用對折的方法將手中大小、顏色不同的圓形變成半圓形。
3、鼓勵幼兒邊制作邊與同伴交流。
4、集體分享幼兒拼擺的作品,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投放多種材料的圓形,鼓勵幼兒創作。
教學反思。
數學能為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八
1、啟發幼兒說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稱及用途。
2、初步學習將相同用途的物體歸類。
【活動準備】貼絨圖片、水果、衣服等。
【活動過程】。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商店里來了很多貨物,我們來看看,商店里面都有些什么,你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嗎?知道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幼兒回答,老師總結。)。
師:對啦,商店里有棉衣、鞋子、褲子、蘋果、橘子、你們都知道他們有什么用呢?
誰來說說這些貨物都有什么用?
棉衣、鞋子、褲子用來做什么的呀?
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
(按用途將實物卡片分類)。
現在老師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來擺放圖片。在擺放圖片的時候你們要邊說變送,當你送蘋果、橘子的時候你要說:蘋果是吃的,橘子是吃的。
送衣服的時候就要說棉衣是穿的、鞋子是穿的、褲子是穿的。
師:老師喜歡上課發言先舉手的寶寶,現在呢,老師要請xx小朋友下來,我們看看他分的對不對。
(請幼兒上前來操作,老師及其他幼兒在一邊觀察。)。
引導幼兒說出:棉衣、鞋子、褲子是用來穿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
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所以我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
師:剛才小朋友都說的很對,棉衣、鞋子、褲子是用來穿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蘋果、橘子是用來吃的,所以我們就把蘋果、橘子放在一起,我們是按照物品的用途來分類的。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九
1.區分紅、黃、藍三種顏色,按顏色的標記分類。
2.能用語言表述分類的結果。
會按顏色的`標記來分類。
1.經驗準備:幼兒在美工活動及日常工作中已經認識紅、黃、藍三種顏色。
2.物質準備:紅、黃、藍顏色標記若干,小兔子玩偶三個。花片
3.環境創設:創設"小兔的家"環境。 (桌上放有紅、黃、藍色的東西)
提問:小兔的桌上有什么?是什么顏色的?
2.游戲
引導語:喜歡紅色的小兔子,要送給它什么顏色的花呢?請你把花送給它。然后再分別給喜歡黃色的小兔和喜歡藍色的小兔送花。
游戲規則:幼兒自由選取紅、黃、藍顏色標記一個,教師引導幼兒按標記的顏色站在一起。再交換顏色標記,再次游戲。
引導語: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顏色標記,請手那相同顏色標記的小朋友站在一起。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十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初步感受上、下、里、外空間方位。
2.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設置一個家的場景。白兔和黑兔的頭飾(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
2.實物或圖片水果。
活動過程:
1.以游戲的形式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扮兔媽媽出遠門回來了,給兔寶寶帶來了許多水果。
告訴幼兒有許多水果藏在家里了,請小朋友找一找?。找到以后告訴大家在哪里找到的。
2.認識上、下、里、外空間方位。
每請4名幼兒找水果,找到后說一說分別是在哪里找到的。(教師事先將水果藏在桌子上、桌子下、籃子里和籃子外)。
幼兒藏、找水果,鞏固認識上、下、里、外空間方位。
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扮黑兔,一組幼兒扮白兔。先請黑兔藏水果,白兔找水果,第二次游戲時交換角色。教師在幼兒藏、找水果的過程中問一問幼兒:“你把水果藏在了哪里?你是在哪里找到水果的?”鼓勵幼兒用語言“我在xx找到了xx”(如“我在籃子里找到了蘋果”)和“我把它藏在xx”(如“我把橘子藏在了桌子的下面”)進行表述。
活動建議:
在日常活動中擺放生活用品、玩具等,讓幼兒繼續尋找進一步鞏固方位詞的認識。
活動評價:
1.能掌握方位詞。
2.喜歡藏、找游戲。
活動反思: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道將同一類物品按顏色屬性分類。
【教學重點】。
強調按物品的顏色屬性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不受其它屬性(大小/形狀/長短等)干擾。
【教具準備】。
dvd、魔法城堡,智慧果及籃子、人物圖、音樂磁帶、海洋球、積木、塑料片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上節課的vcd內容。
二、基礎認知。
1、觀看動畫片(vcd)到第二關結束。
2、老師提問:大力士的第二關是什么?
1)老師示范重復第二關內容。
2)在黑板上讓小朋友上來重做按顏色進行分類。
可以重復2輪或分3組同時進行分類比賽。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語言強調顏色的特性:
這是紅色的,放這個果籃里;這是黃色的,放這個果籃里;這是綠色的,放這個果籃里。
三、鞏固練習。
四、游戲與拓展。
1、海洋球回家:
把小朋友分成3個組,每組n人,每組一筐紅黃藍3色混合的海洋球,進行分類比賽。
2、操作活動:提供積木/卡片/塑料片等玩具,指導小朋友按顏色進行分類操作。
五、總結。
總結:小朋友今天我們學會了按顏色進行分類,闖過了大力士阿諾的第二關;下一次我們就要闖大力士阿諾的第三關了,小朋友我們下節課見。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圓形分類(優質12篇)篇十二
教案目標:
1、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找出較大的物體,會比較大小。
2、培養幼兒的初步分析、比較能力。
教案準備:
1、課件-數學卡。
2、不同大小,相同形狀的圖片,形狀標記、大小標記各若干個。
教案過程:
1、出示數學卡比較。
教師:森林中大象和螞蟻是好朋友,大象和螞蟻雖然身材不一樣,但是他們互相幫助,大象的身材大,小螞蟻坐在大象的背上開心的.玩。
(1)小朋友看看,小螞蟻的身體和大象的身體比起來有什么不同?
(小螞蟻的身體小,大象的身體大)。
(2)誰來說一說這是什么水果?(蘋果,草莓)。
哪一個水果大呢?我們用圓圈把它畫出來吧?
(3)小狗和小蜜蜂也來玩了,小蜜蜂和小貓的身體誰更小呢?
我們用小圓點把他畫出來吧。
2、出示數學卡比較。
媽媽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哪一個更大一些呢?
(1)請幼兒觀察比較圖片中衣服,鞋子的大小。
(幼兒相互說一說)。
(2)請幼兒聯想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自己的衣服鞋子的大小。
(3)請小朋友看這三張圖片,你認識他們嗎?
(小雞,蝴蝶,大象。)。
教師:最大的動物,我們用圓圈畫出來,最小的動物,我們用圓點畫出來。
(幼兒說,教師畫)。
3、按標記將相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形片分類。
出示這些圖形片:
(1)這是什么圖形片?該回哪個家?
(幼兒講,老師操作大圖形片,我送你到大標記的家;
小圖形片我送你到小標記的家。)。
(2)請幼兒把余下的圖形片送回家。
(要求幼兒邊操作邊講述操作過程)。
4、游戲活動:《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