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一
1、學會概括事件,體會這些具體事件對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作用。
2、揣摩語言,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愛的至高無上,體會母愛這種博大的情懷。
1、反復朗讀課文,將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寫下來,借助工具書或在小組內尋求解決。
2、搜集有關“母愛”的文章、詩句、歌曲以及胡適的文章和有關材料,先在小組內交流,準備展示。
3、為母親做一件事,可從以下提議中選一件去做,做后寫下感受。(寫在日記上即可)
1、導入:
2、交流展示(字詞、搜集材料、 準備工作)
3、速讀課文,結合已有的印象。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4、合作探究
【a】探究題目一:讀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親。(對學內容)
(方法指導: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b】探究題目二:從文中母親的幾件事中,哪些話語或是細節最讓你感動?找出來作批注。
(群學內容 ,組長指導)
5 小結,預習:
其實作為頗有名氣的學者胡適,在行文時卻極注意用詞的分寸。按照下面例子,再找出幾例試著體會作者在運用詞語方面的分寸感。
如:⑴我在這九年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5、達標檢測
1 小組展示
2 總結探究
準備展示目標:
1 概括事件,體會具體事件對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作用
2 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分寸感
四、設置報道站,小組準備
五、按照目標,小組展示
3,教師歸納,問題探究
b、文章最后一段寫什么?
d、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5 積累 搜集有關母愛的故事、詩歌、名言。
1、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親的影響?寫一個50字以內的片段。(寫在日記本上)
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①找出文中母親是嚴師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話概括。
③“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在文中結構上有何作用?
④.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⑥仿句練習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同題美文欣賞: 我 的 母 親 鄒韜奮
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我現在所能記得的最初對于母親的印象,大約在兩三歲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天夜里,我獨自一人睡在床上,由夢里醒來,蒙?中睜開眼睛,模糊中看見由垂著的帳門射進來的微微的燈光,在這微微的燈光里瞥見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著把我抱起來。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對我說了什么,現在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她把我負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的大客廳里,走來走去“巡閱”著。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廳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談笑之外,有二三十個孩童提著各色各樣的紙燈,里面燃著蠟燭,三五成群地跑著玩。我此時伏在母親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張著眼看這個,望那個。我由現在追想當時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見著她的容態,還感覺到她的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現在想來,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時候,母親看見許多孩子玩燈熱鬧,便想起了我,也許躡手躡腳到我床前看了好幾次,見我醒了,便負著我出去一飽眼福。這是我對母愛最初的感覺,雖則在當時的幼稚腦袋里當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愛。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說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章回的長篇小說一下講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煩地等著母親再看下去,看后再講給她聽。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著。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為什么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現在想來,才感覺到母親的情感的豐富,并覺得她講的故事能那樣地感動著妹仔,如果母親生在現在,有機會把自己造成一個教員,必可成為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
我到十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到年底,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里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桌上放著一根兩指闊的竹板。我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來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身來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這竹板很重地打下來。我吃了這一下苦頭,痛是血肉的身體所無法避免的感覺,當然失聲地哭了,但是還要忍住哭,回過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處中斷,背不下去;經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嗚嗚咽咽地背著那位前世冤家的“見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嗚咽著背,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著。我心里知道她見我被打,她也覺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對我表著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續的聲音里勉強說著“打得好”。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著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著我的慈愛的母親。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發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母親含著淚抱我上床,輕輕把被窩蓋上,向我額上吻了幾吻。
當我八歲的時候,二弟六歲,還有一個妹妹三歲。三個人的衣服鞋襪,沒有一件不是母親自己做的。她還時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紅來做,所以很忙。記得有一個夏天的深夜,我忽然從睡夢中醒了起來,因為我的床背就緊接著母親的床背,所以從帳里望得見母親獨自一人在燈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親的勞苦,輾轉反側睡不著,很想起來陪陪母親。于是想出一個借口來試試看,便叫聲母親,說太熱睡不著,要起來坐一會兒。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親居然許我起來坐在她的身邊。我眼巴巴地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做給我穿的。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得嘀嗒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著,為著我要穿鞋,累母親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說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著陪陪母親,似乎可以減輕些心里的不安。當時一肚子里充滿著這些心事,卻不敢對母親說出一句。現在我的母親不在了,她始終不知道她這個小兒子心里有過這樣的一種不敢說出的心理狀態。
母親死的時候才二十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但是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
探究:
1、概括關于母親的四個典型片段
2、感受朱自清《背影》與鄒韜奮《我的母親》兩文的異同點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二
法國大作家說: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在當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下面讓我們伴著《沉默的母親》這首歌來欣賞一組畫面,然后說說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或說你的感受,或說說圖片都引起了哪些回憶?(多媒體顯示)
(學生談感受)
了解胡適及他的母親:
馮順娣,安徽績溪人,16歲時被許配給胡傳作填房。時胡傳年48歲,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沒有一個家眷實在不方便,胡傳長子長女都比馮順娣大。為了家人,馮順娣答應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來到上海,在胡適三歲的時候,胡傳死在廈門。當時馮順娣只有23歲。
多媒體顯示:
胡適(1891~1962),現代作家、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曾提倡文學改革,為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20年創作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為什么說她又是“嚴父”:
再次插入胡適家庭背景資料介紹。
⑴ 學習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學;
⑵ 聆聽教誨,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⑸ 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我的管教;
二是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
講解:
如果說母親對我學習的督促是非常嚴格的,而在做人方面的管教則近乎嚴厲了,而她對孩子的嚴厲的管教,自有自己的方法,“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這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行罰時,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因為,她處罰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對孩子有所懲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實際上,“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這一句也是為下文安排了伏筆。
寫母親對兒子的“嚴”和“愛”,不僅有簡明的敘述,而且有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母親聽了“我”一句輕薄的話,“晚上人靜后,她罰我跪下”,“不許我上床去睡”以及“用舌頭舔我的病眼”兩件事,充分表現了“我的母親”既是“嚴師”,又是“慈母”。
① 除夕時,不僅要“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而且最為煩難的是還要打發大哥因吸鴉片、賭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債主,因為是新年,母親“從不罵他一句”,“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作者寫道:“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這似是一筆帶過的交代,但深想一下,母親做得多么不易!
② 大嫂和二嫂斗氣,擺臉色,打罵孩子來出氣,對此,母親是“忍”和“讓”,“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而她的“法子”,既不是說清楚,也不是爭勝負,而是“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地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剛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這是一位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豐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負重、仁愛寬厚的女性。這種隱忍和善良,能驚天地,泣鬼神,難怪在這樣的哭聲中,總有一位嫂子端來熱茶,勸一會──這來勸母親的正是近來慪氣的那個,并且換得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的日子。
⑶ 寫母親“很有剛氣”的一面。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但“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一個“無正業的浪人”五叔,“在煙館里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么好處給他”,母親“氣得大哭”,“當面質問”,“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從平常看來,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的侮辱,但作為一名年輕的寡婦,在當時來說就大有捍衛名節的必要,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對于晚輩們妯娌之間的慪氣,實在忍不住了,她也只是“聲音很低”地哭,而為這件看起來很小的事卻“氣得大哭”了。
探究活動:請你就作者母親的為人、教子方法,談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求統一答案,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暢所欲言。
通過具體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據我們剛才的閱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綱列出來:
⑴ 介紹我的小時侯的情況;
⑵ 回憶我的母親;
⑶ 感謝母親,總結全文。
1、要求學生齊讀課文第一部分:
分組討論: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確:
⑴ 不曾養成活潑游戲的習慣;
⑵ 文縐縐的;
⑶ 大人們鼓勵我裝成先生的樣子;
⑷ 除了一次演文角兒,不曾享受過兒童游戲的快樂;
⑸ 喜歡看書;
⑹ 只學得了讀書、寫字;
⑺ 反對我學吹笙、吹笛、不允許我畫畫;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讓學生童年的趣事)
講解:
先寫自己童年的身體、性格特點,同時也表達了對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1~4段)。
第1段:開頭寫道:“我小時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我母親也不準我和他們亂跑亂跳。”這兩句交代了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來自自身的原因和母親的原因。正是這兩個原因,養成了“我總是文縐縐的”性格。在這樣的性格的基礎上,再加上“社會環境”對我的認同和期望,更加強化了我要“裝成先生的樣子”。文中寫道:“家鄉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其中寫了一件“擲銅錢”的事,很好地表現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調侃時的心理反應。應該注意的是,這里用了“野蠻”這個詞,并無貶意,“野蠻的孩子”主要是指那些身體強健、敢于淘氣、能在游戲中冒險的孩子。
第2段:寫自己愛學習的性格和兒時最活潑的游戲。這一段,通過具體的幾件小事,既寫出了自己愛學習的性格,也寫出了孩童時代對游戲的向往。這一段突出表現了對兒童游戲的追念和缺少兒童游戲生活的惋惜。
第3段:主要寫作者兩次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一次是在族長們的反對下失掉了學音樂的機會;一次是在“大罵”、“撕毀”的遭遇中“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寫這兩件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嘆惋之情,是否也透出一點“關于一個人孩提時代的教育與他未來發展關系”的思考?作者寫失掉音樂和做畫家的機會,是以教育家的視角來寫的。細想起來,耐人尋味,對今天的教育也應該有所啟迪。
2、作者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筆墨寫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確:學生討論,好脾氣、能寬容人、體諒人。感謝母親。
講解:最后一段,寫母親對自己深遠的影響。作者寫道:“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這一段里,作者盡管寫了母親對自己的影響之大,但用詞極為謙遜,講究分寸。40歲的胡適,已是大學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說“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適交往,或讀過他傳記的人,都會感覺到他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美好品質。但作者在說到自己的“美德”時,卻極為低調。用了“如果”“學得”“一絲一毫”“一點點”等限制詞,體現了謙謙君子風度。文風,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做人的態度風格,而這一點正是受了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對愛我們的父母應多些理解和體諒。我們應有一顆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對此,大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1、文章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語句就飽醮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等等。
2、作者是用童年的視角來回憶童年往事,毫無成人的姿態,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平實的語言,樸素明凈,把母親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通讀全篇,我們能夠感到胡適對母親的深深愛意。胡適作為書香門第的后代,在幼年時期接受的便是論述傳統儒家忠孝仁愛的倫理教育,以后又從朱子(小學)中,學會了“勤謹合緩”,因而對于母親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說出了家鄉“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當然,對于自己的母親,也就愛得更深。“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愛母之情,敬母之意,透過字里行間,強烈涌現出來。感情之真、之純,動人心弦。
推薦篇目:老舍《我的母親》。鄒韜奮《我的母親》。朱德《回憶我的母親》。趙麗宏《母親和書》。
如:游子吟(孟郊):
又如:歌曲《吻》(付林)、《燭光里的媽媽》等,通過欣賞歌曲,來感染教育學生珍惜母愛,學會孝敬母親。
學習這篇課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啟迪的同時。能夠從中了解和感悟自傳的語體特點。這篇文章的語體特點主要是質樸自然,平實中含有真摯的情感,既表現了自傳的語體特點,又體現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三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提煉母親形象。
(2)學習作者通過截取母親生活中最典型經歷來表現人物的方法。
(3)語言細膩`真摯`深沉。
2.過程與方法:學生合作探究,老師啟發誘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為我們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
一`導入
有人說過:“父母對子女的愛,尤其是母愛,是人類最高尚純潔的美好的感情。”同樣是至愛親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寫父愛,而本文是寫血濃于水的母愛。讓我們來欣賞作者是如何飽蘸深情,寫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吧!
板書:母愛無言潤物無聲
――《我的母親》鄒韜奮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做批注。(1)掃除字詞障礙,(2)抓關鍵詞句,(3)通過聯想與想象作批注。
2.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母親的姓氏和早逝。
第三部分(7―8)以無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親去世時還年輕,概括母親的良好品質。
三`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作者深情地回憶了關于母親的四個片段,哪些話語,哪些事情,哪些細節最讓你動情?有感情地讀出來,并說出你動情的理由。
四`寫法總結,點撥升華
1.感情真摯2.截取法3.細節描寫4.敘議結合5.語言特色
五`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1.截取自己母親給你印象最深的片斷寫一篇文章。
2.與朱自清的《背影》比較閱讀,看有哪些異同。
3.如果你覺得過去母親給你留的印象不深刻,回家給母親洗一次腳,認真觀察活動的細節,細心體會,寫一篇文章。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四
1、理解文章,概括母親的形象,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3、感悟胡適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內容,豐富文化素養。
誦讀、概括。提煉母親的形象,培養學生對母親的感情。
理解作品的深厚內涵和寫作特點。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佃戶:佃,租種土地。
輕薄:言語舉止帶有輕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愛慈祥。
質問:依據事實問清楚是非;責問。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廣漠:廣大空曠。
寬恕:寬容饒恕。
2、學生自由閱讀,批注文章中刻畫母親形象的語句,思考:
⑴ 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
⑵ 勾畫出文章中揭示母親品質的語句,試用“母親是一個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組織語言,評價母親的形象。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
4、學生通讀全文,體味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1、學生精讀課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
3、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⑴ 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我的母親管束我很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⑵ 為什么說她是“嚴父”?
⑶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
a、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我“去上學。
b、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c、新年之際,債主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著,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的侮辱。
1、從你的閱讀積累或生活積累中將一個關于母親的故事。
2、母親節快到了,你將給母親送一件怎樣的禮物呢?為什么?
3、代表胡適寫一句感謝母親的話。
4、請你就作者母親的為人、教子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五
1、學習文章細膩的語言風格
2、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深地情感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重點:勾劃關鍵詞句,品析含義,體會文章細膩的語言風格
難點:體會作者對母親深深地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板書:回憶(思念)
1、文章是回憶性敘事散文,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
明確:背兒賞燈 講述小說 陪兒落淚 深夜做鞋
2、指導學習方法,布置學習任務
勾畫:描寫人物的語言
品析:最具表現力的詞語
批注:我的閱讀感受
1、跳讀“背兒賞燈”的段落——欣賞母親的“美”
明確:“微笑”、“躡手躡腳”、“好幾次”等詞語 —— 活潑、歡悅、柔和、青春(可愛的性格)
(學生默聲跳讀,勾畫描寫母親的語言,圈出最具表現力的詞語,訓練信息提取能力)
板書:可愛
2、聽讀“講述小說”的段落,——探討母親的“淚”
明確:揮淚痛哭——艱辛命運的共鳴(能干的才具)
(請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勾畫描寫母親流淚的語句,圈出最概括流淚狀態的詞語,結合補充材料分析母親流淚的原因,訓練學生結合補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書:能干、惋惜
3、演讀“陪兒落淚”的段落——感悟母親的“淚”
(1)學生先跳讀勾畫描寫母親流淚的語句,圈出最概括流淚狀態的詞語,結合上下文分析母親流淚的原因。)
明確:飲泣吞聲——望子成龍的期盼 (嚴格的慈愛)
(2)教師指導朗讀技巧后集體演讀,訓練學生通過朗讀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能力)
演讀:我心里知道她見我被打,她也覺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對我表著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續的聲音里勉強說著“打得好”!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
板書:慈愛、感念
4、默讀“深夜做鞋”
(學生默讀,勾劃描寫“我”心里活動的語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現力的詞語,理清作者的情感線索。)
明確: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詞語 —— 回報母親的奉獻(努力的精神)
板書:奉獻(勞苦)、歉疚
1、回顧四個記憶片段,這是母親對愛的 ?
明確:表達和期待(學生表達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過首尾的段落,這是兒子對愛的 ?
明確:感念和歉疚(學生表達的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追念的感激嗎?
明確:推母愛以愛我民族與人群
(將文章改寫成一首散文詩,配樂朗誦,結束教學)
我的母親公開課教案篇六
1、正確、規范、美觀書寫“閣、衍、屠、櫻、剃、虧、籌、籍、婚、倡、域、拆、囑”13個生字,正確認讀“衍、屠、櫻、剃、虧、籌、倡、域、拆、寢”十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文章的敘述順序。(重點)
一、精彩一分鐘
值日組長組織,今日話題:母愛
分小組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母愛的名言。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母愛就像一場春雨,潤物無聲;母愛,就像一首情歌,綿長悠遠。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兒女還沒來得及報答,母親卻永遠的離去了,怎能不讓人傷心?不讓人懷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親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飽含血淚的筆寫下了《我的母親》來回憶自己的母親,抒發自己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老舍的《我的母親》,去領略平凡的母親,偉大的母愛。
2.指明讀本課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課前·預習)
1.組內聽寫詞語。(重點強調易錯、難寫的生字詞的書寫。)
2.交流自己弄懂的詞語。例:出閣、敷衍、絞臉、刮痧等。
四、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出示學習任務:
默讀課文,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圍繞“我的母親”寫了哪些事情?運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習方式:自學+小組合作
(注:課文篇幅較長,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組長分工,每人負責若干段落的閱讀,最后匯總)
五、展示匯報,交流成果
1、圍繞嘗試探究問題一,找1-2組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交流,其他小組進行補充。
交流預設:文章主要講述了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人家洗衣服掙錢養家,總是給親友鄰居幫忙,在兵變的年代,母親從不慌不哭,為我上師范籌巨款,除夕夜母親送我回校,過七十大壽時,因思念兒子而寢食不安。
2、嘗試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3、點撥總結:通過剛才大家的學習,我們發現,《我的母親》這篇文章,寫了許多關于母親的事情,我們在概括主要內容的時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連貫起來,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進行,這樣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使文章條理更清晰。
(意圖:通過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內容,讓學生體驗段意合并法的學習方法,通過點撥,讓學生清楚什么時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六、實踐感悟,鞏固提升
跳讀《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畫出關于老舍的具體事例,再用關鍵詞句概括每段的意思,運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1、自學:默讀課文,勾畫事例,批注段意。
2、小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七、盤點收獲,遷移運用
盤點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與步驟)
遷移運用:(根據課堂時間自由調控,可課下完成)
默讀《養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八、拓展閱讀:
閱讀與母愛有關的詩文《游子吟》、《詩經》(節選)、《圣潔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