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預測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備課和教學準備。接下來是一些教師們分享的教學工作計劃的實例,大家可以共同學習和交流。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一
1.認識“考、秦”等5個生字。會寫“著、藏”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等20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通過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
3.了解童年李四光對大石頭產生的疑問以及他后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系,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
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有什么問題嗎?
好,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提出的不理解的詞。
地質學?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個地方。
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師:問老師和爸爸有沒有解決疑惑?
師:很好,說明你認真的讀了課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
b生:講了李四光的事。
生:李四光小時候對大石頭產生疑惑,跑去問老師和爸爸,老師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師:有兩個時間。
生:長大后,李四光出國學習終于知道了答案。
(放幻燈片)。
生:李四光小時候對大石頭產生疑惑,跑去問老師和爸爸,老師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長大后,李四光出國學習終于弄明白了石頭的來由的故事。
小結:這個同學用很簡單的幾句話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說出來了,真不簡單!概括能力真不錯!
愛提問/愛思考/善觀察板書:愛提問(提煉同學的觀點寫上)。
愛思考。
3:你們說他愛提問愛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問題?請大家找出來。默讀一下李四光小時候的部分,邊讀邊批注,邊讀邊思考看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你說。
a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很好,這句話李四光是放在心里還是說出來的?
生:說出來的。
師:是說出來的嗎?看看課文: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師:很好,他還提了什么問題?
生:b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師:還有沒有?你說。
師:好,李四光提了這么多問題!真是個愛思考的小孩!好,我們先來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燈片)。
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過捉迷藏對大石頭產生了疑問,而其他小伙伴沒有卻產生疑問。
b好,有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跑去問老師。
嗯,不懂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態度。有了問題,就要大膽的去問。
生: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有點疑惑的感覺了,還有沒有讀得更疑惑的?
師:還有沒有認為讀得比他好的?
師:讀得更疑惑一點----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生: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你問老師連稱呼都沒有,真沒禮貌。老師不回答你這個問題,重新問一遍。
生:老師,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我怎么聽不明白呢,哪里的石頭?注意聯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說說。
生:老師,草地上的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老師是怎么回答他的。誰來做老師,回答他?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師:老師的語氣應該怎樣呢?還有沒有誰來做老師?你來。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師:從這句話發現了什么?
生:發現老師不確定。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恐怕。
師:好,那該怎么讀?誰來當老師?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問題,所以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
b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這個問題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因為老師沒有回答李四光的問題。只是說石頭在那的時間長。李四光就更急卻的想知道石頭是從哪兒來的!
生: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問題.他就問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誰放在那里的。
師:哦,有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誰做老師來回答他?你說。
生: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師:從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老師不肯定。
師:從哪里看出來?
師:好,怎么把老師的不確定表達出來呢?誰來讀?
生: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好,老師的回答,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好嗎?好在哪里?
a他通過分析老師的回答進一步的提出了問題,愛動腦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師的答案。不僅善于問還善于分析問題,不盲從。
板書:愛動腦,勤思考,善分析,不盲從。
那老師怎么回答呢?誰來做老師?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老師當時答不上來,他說這句話是心里會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問住了/。
好,那應該怎么讀?誰來?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當小演員?-想。
……。
演得真好。再叫兩個同學來演,
不錯,大家給掌聲表揚他們。
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誰愿意做旁白?
男同學讀李四光,女同學讀老師的。
讀了這一段話的對話有沒發現和前面課文的對話有些什么不一樣?
沒有提示語。
還發現了什么。
每人的話都成一個自然段。
好,老師被問住了。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同學們想一想他會怎么問爸爸,爸爸又會怎么回答.同學在下面演一演,問爸爸的話可以參照李四光問老師的話來提問,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說不清楚的。下課后再寫一個小練筆,通過對話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好,演員開始排練。
小演員都準備好了嗎?好,你們來演一演。問爸爸的話可以參照李四光問老師的話來提問,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說不清楚的。
4.李四光解決了疑惑沒有?怎樣解決的?
生:解決了。他去英國學習地質學,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動巨石。
師:是解決了嗎?他明白了家鄉的石頭是從哪兒來的了嗎?
生:沒有,他還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那塊那石頭,才弄明白是從秦嶺來的。
師:怎樣考察?想象一下考察會做什么呢。
生:可以拿個放大鏡看看那塊石頭,可以看看草地周圍。
4.李四光的故事對你什么啟發?
生:要向李四光一樣愛思考/勤動腦/打破沙鍋問到底。
(放幻燈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
師:看,李四光爺爺來了,你們對他說些什么?
生:李四光爺爺,你真愛學習。
生:李四光爺爺,我要學習你愛思考,勤動腦。
文檔為doc格式。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二
捉迷藏的游戲,對小學生來說非常熟悉,所以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以此來導入,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愿望。學生對李四光的心理的感悟有一定難度,所以應通過反復朗讀及教師適時的啟發引導來達到。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許多年的研究終于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李四光小時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塊孤零零的巨石旁邊捉迷藏,時間漸久,李四光對巨石的由來產生了疑問,但是老師和父親沒能解答他的疑問。直到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回國以后,經過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從秦嶺帶來的,并由此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這個故事體現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數十年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本文通過對話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為什么他沒臥進土里去呢?”李四光的問題很有邏輯性,從中可以發現他善于思考、提問的能力。綜觀全文,圍繞奇怪的巨石,作者將捉迷藏、向老師和父親請教、在英國求學、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動腦、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體會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追求寫具體的。
目標與要點分析??。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捉迷藏、悄悄、躲閃、嚴嚴實實、轉來轉去、興趣、平整、推動、旅行、考察、秦嶺、研究、成果"等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
課前準備。
1.發動學習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資料、圖片、童年故事。
2.預習課文,不理解的詞語,知識查字典找資料。
3.生字、新詞卡片。
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奇怪的大石頭。同學們,你一定也見過大石頭,你見的大石頭它是什么樣子的?你見到它時是什么感覺?這節課呢,我們來看看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是怎樣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的。
二、學習新課,理解內容。
(一)引導質疑:
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有什么問題嗎?好,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提出的不理解的詞。
(地質學?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個地方。
(二)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帶著疑問讀書。
2、交流:
(1)講了李四光的事。
b李四光小時候對大石頭產生疑惑,跑去問老師和爸爸,老師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c有兩個時間。
d長大后,李四光出國學習終于知道了答案。
(2)整理(放幻燈片)。
生:李四光小時候對大石頭產生疑惑,跑去問老師和爸爸,老師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長大后,李四光出國學習終于弄明白了石頭的來由的故事。
小結:這個同學用很簡單的幾句話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說出來了,真不簡單!概括能力真不錯!
(三)讀懂課文,了解李四光的特點。
愛提問、愛思考、善觀察板書:愛提問(提煉同學的觀點寫上)。
愛思考。
2、你們說他愛提問愛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問題?請大家找出來。默讀一下李四光小時候的部分,邊讀邊批注,邊讀邊思考看看誰找得又快又準!
a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b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3、好,李四光提了這么多問題!真是個愛思考的小孩!好,我們先來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燈片)。
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過捉迷藏對大石頭產生了疑問,而其他小伙伴沒有卻產生疑問。
b好,有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跑去問老師。
不懂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態度。有了問題,就要大膽的去問。
(有點疑惑的感覺了,還有沒有讀得更疑惑的?)。
(還有沒有認為讀得比他好的?)。
(很好,我能夠感覺你心中那個大大的疑問號了,好,全班一起來讀----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讀得更疑惑一點----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該怎么讀?誰來當老師?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問題,所以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
老師不肯定,從哪里看出來?怎么把老師的不確定表達出來呢?誰來讀?
(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聽了老師的回答,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你們能讀嗎?(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出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為什么沒臥進土里去呢?)。
這個問題提得好嗎?好在哪里?
a他通過分析老師的回答進一步的提出了問題,愛動腦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師的答案。不僅善于問還善于分析問題,不盲從。
板書:愛動腦,勤思考,善分析,不盲從。
那老師怎么回答呢?誰來做老師?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老師當時答不上來,他說這句話是心里會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問住了)。
好,那應該怎么讀?誰來?(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四)表演體會。
2、看了他們的表演,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給學生互相評價的機會)。
3、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誰愿意做旁白????男同學讀李四光,女同學讀老師的。
4、讀了這一段話的對話有沒發現和前面課文的對話有些什么不一樣?
沒有提示語,還發現了什么,每人的話都成一個自然段。
對了,同學們都很善于發現。連文章的特殊表達方式也發現了。這樣子的對話不僅清晰而且很簡潔。以后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這么寫。
三、課堂總結:
好,老師被問住了。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同學們想一想他會怎么問爸爸,爸爸又會怎么回答.同學在下面演一演,問爸爸的話可以參照李四光問老師的話來提問,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說不清楚的。下課后再寫一個小練筆,通過對話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李四光的問題老師沒有能幫他解決,他又怎么做呢?我們繼續學習。
二、學習課文,理解不懈追求的特點。
1、讀課文相關段落。
2、小演員都準備好了嗎?好,你們來演一演。問爸爸的話可以參照李四光問老師的話來提問,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說不清楚的。
讀后討論。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不清。后來這個疑團有沒有解開,怎么解開的,相信大家一定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怎么解開這塊孤零零的巨石之來歷這一謎團的?
引導學生認識以下要點:
a、李四光思考這個問題想了二十多年;
b、長大后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于弄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
d、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發現了什么重大成果?
4、交流讀后感想。
(1)完整地朗讀課文。
(2)讀了這篇課文,大家都會有一些感想,請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結鼓勵:
孤零零的巨石聯系著千萬年前地質事件,童年的疑問引發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發現的問題可能蘊含著大價值。愿我們小朋友們也有強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問、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開一個個神奇之謎,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
三、課后作業:
找一找課外資料,搜集名人小時候敢于質疑,勤學好問的故事。為口語交際做好準備。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三
生自學課文。
師:剛才大家自學得很認真,現在我們一起來讀讀詞語。
生齊讀詞語:大坑,考察,秦嶺,流域,遺跡,震驚。
師:請你和同桌同去讀讀這些詞語可以輪流讀,也可以一起讀。
同桌輪流讀詞語。
師:我們請大位同學輪流讀這些詞語,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位同學輪流讀詞語。
師:請來評價一下他們讀得怎么樣。
師:讓我們一起把這些詞語再讀一讀。
生再讀詞語。
秦嶺——是我國的一條山脈,它在陜西省,在長江流域的北面。
流域——是一條河流過的地方,課文中的長江流域就是長江和它的支流流過的地方。
遺跡——是古代事物留下的痕跡,
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糾正讀音,秦嶺的嶺讀第三聲找到帶有秦嶺的句子一起讀。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們讀得怎么樣?
生評價。
生自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李四光和這塊大石頭之間到底發生了怎么樣的故事呢?
師:李四光是怎么弄明白大石頭的來歷的呢?
生2:李四光是經過多年的研究才弄明白的。
師:是啊,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一說呢?
請大家看大屏幕,
這兒有許多要寫的字組成的詞語,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詞語。
生1:臥這個字左邊比較難寫,
師:是啊,臥這個字左邊筆順特別難,讓老師帶著大家寫一寫,請大家看黑板,
師范寫臥寫,
師:請大家看清楚左邊部分的筆順,
師:讓我們一起來書空一下。
師:還有誰來說一說吧,
生1:藏這個字的中間就藏著臥的左半部分,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讓教師再把這個藏寫再寫一寫。
師范寫藏字。
同學們寫生字。
師:好,剛才大家寫字非常認真,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這節課我們就讓到這兒。
第二課時。
捉迷藏,秦嶺,遺跡,震驚。
師:老師把詞語連起來讀一讀,請你認真讀一讀。
師連起來讀語詞,
師:請同桌兩個交換過來批改詞語。
同桌交換批發詞語,
師:好,全對的同學請舉手,
生默讀課文。
師:請大家看看如果要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可以抓住哪些問題來研究呢?
生1:我覺得我可以來研究一下這塊大石頭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2:我們還可以重點研究一下李四光發現這塊大石頭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自讀課文。
師:誰來說一說這塊大石頭奇怪在哪兒呢?
生1:這塊大石頭真奇怪,它很大,是一塊巨石,卻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生2:沒有人知道它是哪兒來的,它的周圍是平整的土地,沒有一塊石頭,
師:李四光發現這了塊奇怪的大石頭之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李四光對這塊奇怪的大石頭提出了許多問題。
生自找問題。
師:誰來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呢?
生1:這么大的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生2: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生齊讀問題。
師:讀得很好,讀出的問的語氣,從這三個問題,你體會到了些什么呢?
生齊讀問題。
生1:通過剛才的讀,我發現李四光真會提問題。
師:你是怎么看出他真會提問題的。
生1:李四光和別的小伙伴一起玩,但只有他對大石頭提出了那么多的問題他真會觀察。
師:讓我們再把這個詞語讀一讀,體會體會李四光是怎么提問題的。
生齊讀詞語。
師:當李四光產生了那么多的問題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2:小時候,他問老師,問爸爸,等李四光長大了,他不斷學習,尋找答案。
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師:現在誰能來說說這塊奇怪的大石頭這怎么來的呢?
生1: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兒來的。
生自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呢?
生1:我們產生疑問后,要不斷地去尋找答案。
生2:我們應該學會在生活中觀察。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四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捉迷藏、悄悄、躲閃、嚴嚴實實、轉來轉去、興趣、平整、推動、旅行、考察、秦嶺、遺跡、研究、成果、震驚”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4.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學習,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品味語言的方法和腳圍繞主題把內容寫具體的寫法。
】兩課時。
理解重點詞句。梳理李四光探究巨石由來的經過,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在對話中把握人物的內心活動。
一、導入課文。
課題是《奇怪的大石頭》,這里的中心詞是“石頭”,稱這塊石頭“大”,究竟有多大?大石頭就大石頭唄,可又說它“奇怪”,奇怪在哪兒呢?又是誰會對一塊大石頭感到奇奇怪呢?是“一時”奇怪還是“長久”奇怪呢?最后這“奇怪的大石頭”變成了“不奇怪的大量石頭”了四,就帶著這些問題好好地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初讀課文,感知基本內容。
2.讓學生按以上引入的提示概說課文內容。
三、學習生字新詞。
讓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第一次接觸的感到陌生的生字新詞,這樣,每人寫自生字新詞是不盡相同的,但對課文后列出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要重點指導。
部分字詞學習提示:
著名——著,形聲字,從一,者聲。原指結草為標識,故從一。在野外所結的草標是明顯易識,容易看到的,由此引申出明顯、顯露等義,如詞語:“顯著”、“昭著”。又作著作“,這是通過文字把有關的思想表露出來,這文字亦像草標的作用。“著名”即是名顯著,人人皆曉的意思。知道“著”字用草字頭表義的字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著名”一詞的形義。
寶藏(zang),寶藏一般在雜草叢生處。“藏”字筆畫繁雜難寫,可用順口溜靈活記為:一臣被迫殺,兵戈身后扎;躲進草叢里,鉆入床底下。
旅行——旅,會意字,左旁“方”與右上的“橫人”原為一個整體,原是旗游形,故與旗幟有關的字多以此為偏旁,如:“旗、旌、旋、旄”等字,俗稱“方人旁”。常用詞如“旅游、旅客”等。
考察——“考察”與“考查”易混淆。“考查”一般是先有“結論”,然后用一定的標準來檢查衡量,看其是否達到規定的要求。“考察,往往是未形成“結論”,通過對事實現的實地觀察調查而后再得出結論,在得出結論前的觀察和調查必須是十分細致和縝密的。
四、反復朗讀,讀通讀順。
可采用自由讀、分角色讀、老師參與讀、學生齊讀等多種方式,把課文讀通讀順。
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和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一、復習導入。
本課時將按“帶著問題,精讀課文,品味詞句,理解感悟”的要則構建課堂教學流程。以下主要按照行文結構提示學習研討和訓練的要點。
二、研讀課文。
一怪一大石頭為什么“孤零零”
《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兒?誰感到奇怪?為什么會感到奇怪?
1.下面的哪些詞語反映出“奇怪的大石頭”的“大”?同桌討論,并給表現石頭大“的詞語加上點。
一聽到小伙伴的腳步聲,他就悄悄圍著大石頭躲閃。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小伙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
2.比較加點詞的異同,看看哪個詞更能體現出這塊石頭的“大”。
(1)他就悄悄圍著大石頭躲閃。
(2)他就悄悄圍著大石頭躲藏。
下面的哪些詞語反映出“奇怪的大石頭”的“奇怪”?小組討論,并給表現“奇怪”的主要詞語加上點。
“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李四光面對“一怪”提出什么疑問?怎樣讀才能讀出心里思索的語氣語戚。
二怪一大人為啥也講不清。
(1)李四光跑去間老師,老師想了想,說:“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2)“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2.下面的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用的標點符號卻不一樣:分別讀一讀,想一相表現出老師對李四光的詢問不甚了解、解釋不清是使用“!”好還是使用“。”好。
(l)“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2)“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引導學生進行生本對話,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果學生認為使用句號較好也是允,因為這也比較符合當事人沒有把握、解釋不清的心態和語氣。)。
3.李四光面對“二怪”提出什么疑問?
句中的“很深很深”削減為“很深”,“臥”改換成“陷”好嗎?為什么?
“很深很深”形容詞疊用說明沖擊力非常大,不規則的石頭多為面積大的部位接觸地面,好像人站立只是腳接觸地面,而躺臥時則是整個身子接觸地面一樣。引導學生品味語運用的準確性,,并由此體會李四光說話所具有的極強的邏輯性。
4.面對李四光的反問,老師說:“這我可說不上來了。”讀這句話時怎樣讀才能讀出老師因回答不出時的窘促和難以解說的情態?(也可創造性地加些語詞)。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這……我,我可說不上來了。”
“這……這……哎呀,我可說不上來了。”
三、英國留學。
1.依據上下文著重理解“突兀”、“旅行”兩個詞語。
2.哪些詞語特別說明了李四光的不停思考和執著探索的精神?
想了許多年、直到、才……。
四、回鄉考察。
1.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有什么不同?用哪個詞比較準確?
(1)后來,李四光回到了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
(2)后來,李四光回到了家鄉,專門考李了這塊大石頭。
2.“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五、填寫有關詞句,感悟人物品質。
1,寫出課文中李四光產生疑問的三個間句。
(l)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2)“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為什么沒臥進土里去呢?”
2.找出課文中表現李四光在行為上善于思考、執著求索的詞語。
李四光跑去問老師李四光又跑去間爸爸。
想了許多年……直到……才專門考察……終于進一步考察……。
3.找出課文中李四光最終獲取研究成果的句子。
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于弄明白了,這塊大石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經過進一步的考察,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奇怪的大石頭———————不奇怪的大石頭。
想了許多年終于弄明白。
專門考察震驚全世界。
進一步考察。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五
1.認識“考、秦”等5個生字。會寫“著、藏”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等20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讀懂課文,體會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并學習這種品質。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圖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詞卡片。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你見過大石頭嗎?如果你見到一塊大石頭,你是否會產生一些疑問?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就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課《奇怪的大石頭》。
2.過渡: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同學們想知道的很多問題,我們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簡介(結合課后的資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資料,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各自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預習情況。
(1)認生字:教師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
(2)指導生字書寫:逐字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總結應該怎樣寫。
(3)教師點撥下面的詞語。
隕石:大的流星在經過地球大氣層時,沒有完全燒毀墜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
地質學家:從事地球物質形成和地殼構造研究,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家。
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最后一個紀。約從距今250萬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于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向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做冰川。在地質上的新生代第四紀,氣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被冰川覆蓋,稱第四紀冰川。
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
三、自由朗讀課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業設計。
1.教師點擊課件,學生隨堂完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鞏固新詞,朗讀課文。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并組詞。
2.分組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感受體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課文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的`事。小時候他常常和小伙伴們一起圍著一塊巨石捉迷藏,讓我們一起前往現場,去看看這是一塊怎樣的巨石,他們是怎樣圍著巨石捉迷藏的。
請大家自學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這是一塊怎樣的石頭?
(2)李四光和伙伴們怎樣圍著石頭捉迷藏的?
(3)小伙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找不到李四光,這是為什么?
2.感受好問精神。
時間長了,李四光對這塊大石頭有了疑問。他首先想到的是問老師,李四光是怎么問的?老師是怎樣回答的?李四光聽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間對問對答。
引導學生思考:聽了老師的回答,李四光的疑問解決了嗎?為什么?
3、解開巨石之謎。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他爸爸也說不清。最后這個疑問得到解決嗎?怎么解開的,請大家讀最后兩自然段。
讀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開這塊巨石之謎的?
教師主要引導:
(1)李四光思考這個問題想了許多年;。
(2)長大后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于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
(4)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發現了什么重大成果?
帶著問題朗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適度拓展。
1.總結:孤零零的巨石聯系著千萬年前的地質事件,童年的疑問引發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發現的問題可能蘊含著巨大價值。愿小朋友們保持強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問,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開一個個神奇之謎。
2.我們知道李四光和大石頭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這方面的知識?
教師點擊小閱讀,補充兩則小故事。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六
1。學會本課20個生字。會認6個,會寫14個。并正確書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捉迷藏、悄悄、躲藏”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追求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搜集李四光的有關資料。
導學過程。
二次備課。
預習題綱。
1。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讀通讀順。勾畫疑難詞句,或感受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
3。搜集資料,了解李四光的光輝成就。
第一課時。
一、簡介李四光,導入課題。
1。幾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大朋友——出示李四光的頭像,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李四光的生平,及他的光輝成就。
2。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呢?讓我們去讀讀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從故事中找找答案吧。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朗讀)。
二、檢查預習,初讀課文。
1。分節指名讀課文。師生評價預習效果。
2。課件出示生字新詞。先自讀,再指名讀,最后互讀檢查。交流識字方法。
3。學生針對課文內容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a。對預習認真,能主動、正確解疑的同學給予表揚。
b。主要解決以下疑難:
隕石,地質學家,突兀,第四紀,冰川,第四紀冰川,秦嶺等。
4。完整地齊讀課文。
三、合作學習,再讀課文。
1。你對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師適時板書學生對李四光的印象。如:愛思考,愛提問,好學好問等等。
2。能用書上的話充分證明你的觀點嗎?再讀課文,畫出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語句。
3。小組合作,互相說說自己的觀點和證明觀點的句子。
有記錄員作好記錄,準備下節課全班交流。
四、寫字指導。
重點指導“藏、臥、旅、考”。
五作業。
1。寫寫生字。2讀讀李四光的'有關文章。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詞語,聽寫生字。
2。交流課下所讀的文章,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同學。
3。齊讀課文。
二全班交流,深入研讀。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相機研讀有關的句子。學習方法可如下:
師:這塊大石頭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讓他產生興趣呢?
用“因為……所以……”說說原因。引導學生感知巨石的形象和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生:李四光好學好問。如“李四光跑去問老師……”
指導:想象情境,進行對話練習。
李四光怎么問老師的?同桌合作演一演。
如:“這么大的石頭從天上掉下來……”
老師的回答令李四光滿意嗎?
你也試著把李四光的想法表述出來:這么重的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應該會把草地(),可它并沒有臥進土里,所以一定()。
讓學生感受到李四光好問,會思考的品質。
3。李四光又去問爸爸,他爸爸也說不清。
師生合作演一演父子倆的對話。
李四光在請教多人失敗后,你覺得他會怎么想?換成是你,你會怎么做?
4。這個問題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說話,感受李四光執著、認真的態度。
5。后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
再次感受李四光執著探索的可貴品質。
三總結升華。
學生暢所欲言。
2。你想對李四光爺爺說什么話?
四課外積累。
找一找課外資料,搜集名人小時候敢于質疑,勤學好問的故事,為口語交際做好準備。如:茅以升《走馬燈為什么會轉》等等。
板
書
設
計
李四光?愛問愛思考執著探索。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七
師:老師把詞語連起來讀一讀,請你認真讀一讀。
師連起來讀語詞,
師:請同桌兩個交換過來批改詞語。
同桌交換批發詞語,
師:好,全對的同學請舉手,
師:看來大家詞語掌握得很好,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師:說得非常清楚,現在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讀這了篇課文,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默讀課文。
師:請大家看看如果要進一步研究課文,我們可以抓住哪些問題來研究呢?
生1:我覺得我可以來研究一下這塊大石頭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2:我們還可以重點研究一下李四光發現這塊大石頭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自讀課文。
師:誰來說一說這塊大石頭奇怪在哪兒呢?
生1:這塊大石頭真奇怪,它很大,是一塊巨石,卻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生2:沒有人知道它是哪兒來的,它的周圍是平整的土地,沒有一塊石頭,
師:李四光發現這了塊奇怪的大石頭之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自找問題。
師:誰來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呢?
生1:這么大的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生2: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生齊讀問題。
師:讀得很好,讀出的問的語氣,從這三個問題,你體會到了些什么呢?
生齊讀問題。
生1:通過剛才的讀,我發現李四光真會提問題。
師:你是怎么看出他真會提問題的。
生1:李四光和別的小伙伴一起玩,但只有他對大石頭提出了那么多的問題他真會觀察。
師:讓我們再把這個詞語讀一讀,體會體會李四光是怎么提問題的。
生齊讀詞語。
師:當李四光產生了那么多的問題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2:小時候,他問老師,問爸爸,等李四光長大了,他不斷學習,尋找答案。
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生1: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兒來的。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把課文自己連起來再讀讀,想想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啟示嗎?
生自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呢?
生1:我們產生疑問后,要不斷地去尋找答案。
生2:我們應該學會在生活中觀察。
生3:我很佩服李四光的不斷研究的精神,我們要向他學習。
師:看來今天的學習,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八
今天,我們學了奇怪的大石頭這篇作文,里面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李四光小時候喜歡與小伙伴玩捉迷藏,他常常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時間一長,他就對這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產生了疑問……李四光長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還對我國的石油事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在我國急需石油的`時候,許多外國專家斷定我國沒有石油,可李四光說我國一定有石油,據他的研究成果,我國先后找到了許多油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我們應該學習李四光執著的精神,不懂得問題,要先問問父母、老師,如果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動動腦筋想一想,想不出也不要硬想,現在科技非常發達,可以上網、或者在書籍中查查資料。
這篇作文讓我受益不少,我一定會學習李四光這種精神的。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九
教學難點。
3.了解童年李四光對大石頭產生的疑問以及他后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系,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發動學習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資料、圖片、童年故事。
2.預習課文,不理解的詞語,知識查字典找資料。
3.生字、新詞卡片。
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
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有什么問題嗎?
好,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提出的不理解的詞。
地質學?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個地方。
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師:問老師和爸爸有沒有解決疑惑?
師:很好,說明你認真的讀了課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
b生:講了李四光的事。
師:有兩個時間。
生:長大后,李四光出國學習終于知道了答案。
(放幻燈片)。
愛提問/愛思考/善觀察板書:愛提問(提煉同學的觀點寫上)。
愛思考。
你說。
a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很好,這句話李四光是放在心里還是說出來的?
生:說出來的。
師:是說出來的嗎?看看課文: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師:很好,他還提了什么問題?
生:b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師:還有沒有?你說。
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過捉迷藏對大石頭產生了疑問,而其他小伙伴沒有卻產生疑問。
b好,有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跑去問老師。
嗯,不懂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態度。有了問題,就要大膽的去問。
生: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有點疑惑的感覺了,還有沒有讀得更疑惑的?
師:還有沒有認為讀得比他好的?
師:讀得更疑惑一點----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生: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你問老師連稱呼都沒有,真沒禮貌。老師不回答你這個問題,重新問一遍。
生:老師,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我怎么聽不明白呢,哪里的石頭?注意聯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說說。
生:老師,草地上的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師:老師是怎么回答他的。誰來做老師,回答他?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師:老師的語氣應該怎樣呢?還有沒有誰來做老師?你來。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師:從這句話發現了什么?
生:發現老師不確定。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恐怕。
師:好,那該怎么讀?誰來當老師?
生: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問題,所以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
b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
這個問題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問題.他就問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誰放在那里的。
師:哦,有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誰做老師來回答他?你說。
生: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師:從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老師不肯定。
師:從哪里看出來?
師:好,怎么把老師的不確定表達出來呢?誰來讀?
生: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好,老師的回答,李四光又問了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好嗎?好在哪里?
a他通過分析老師的回答進一步的提出了問題,愛動腦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師的答案。不僅善于問還善于分析問題,不盲從。
板書:愛動腦,勤思考,善分析,不盲從。
那老師怎么回答呢?誰來做老師?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老師當時答不上來,他說這句話是心里會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問住了/。
好,那應該怎么讀?誰來?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當小演員?—想。
……。
演得真好。再叫兩個同學來演,
不錯,大家給掌聲表揚他們。
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誰愿意做旁白?
男同學讀李四光,女同學讀老師的。
讀了這一段話的對話有沒發現和前面課文的對話有些什么不一樣?
沒有提示語。
還發現了什么。
每人的話都成一個自然段。
4.李四光解決了疑惑沒有?怎樣解決的?
生:解決了。他去英國學習地質學,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動巨石。
師:是解決了嗎?他明白了家鄉的石頭是從哪兒來的了嗎?
生:沒有,他還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那塊那石頭,才弄明白是從秦嶺來的。
師:怎樣考察?想象一下考察會做什么呢。
生:可以拿個放大鏡看看那塊石頭,可以看看草地周圍。
4.李四光的故事對你什么啟發?
生:要向李四光一樣愛思考/勤動腦/打破沙鍋問到底。
(放幻燈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
師:看,李四光爺爺來了,你們對他說些什么?
生:李四光爺爺,你真愛學習。
生:李四光爺爺,我要學習你愛思考,勤動腦。
師:說的真好,好好學習,勤于動腦。
教學建議:
課文內李四光和老師、和爸爸的對話每人只有一兩句,而且,也沒有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表演,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
教學反思:
這堂課在課始初讀課文時,學生說了對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讓孩子仔細讀課文,找找自己觀點的理由,看誰的理由最要充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被激發,進入積極備戰狀態。于是在課本上勾勾、畫畫、寫寫,留下思考的痕跡,這樣做就是優化孩子與文本的對話,讓孩子有自己的個性閱讀。然后我不急于讓孩子發言,而是讓他們在組內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讓孩子與文本進行碰撞,撞初個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表達,讓學生按照句式“我從這句話中看出……”或者“我覺得這句話可以看出……”抑或“我認為……”讓孩子的語言也帶上個性化的色彩。我想,嘗試讓孩子在課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跡,也該是閱讀教學中中段學習向高段學習過渡的重要一環吧!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
誰能想到呢?一塊大石頭而以。
今天我讀了《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感覺李四光爺爺太偉大了,僅僅是一塊大石頭,他就能追問不休,問了老師,問了父親,一直到長大了都還在問。這石頭簡直就像我們的《十萬個為什么》,引導李四光不斷成長,最后居然發現了震驚全世界的“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動的遺跡”這一研究成果。
這一成果的源頭是什么呢?一塊大石頭而以。
我們天天都可以看到石頭,沒什么感到奇怪的呀!為什么李四光爺爺小時候就能不停的問個不停呢?也許是因為它是平地上的唯一一塊吧。
一塊大石頭,一個蘋果,就可以有重大發現,這就是他們不停的問這什么的.緣故吧。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一
坑()推()秦()域()紀()遺()震()。
抗()堆()泰()城()記()貴()振()。
三、照樣子寫詞語。
嚴嚴實實:密密()、()、()。
很深很深的大坑:很滑很滑的()、()、()。
突兀的大石頭:平整的()、()、()。
四、按要求做一做。
1、一聽到腳步聲,他就悄悄地圍著大石頭躲閃。(用帶點的詞語說一句話)。
2、這塊突兀的大石頭到底是怎么來的?(說說突兀是什么意思)。
3、這塊大石頭是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把這句話換成“把”字句)。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二
對于課堂時間的把握,我還欠成熟。教案中,我還設計第五個環節,就是書寫指導,但在課堂上我還來不及實施這個環節。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糜老師幫我計算了一下時間,總共花了十分鐘的時間。之后是學生讀詞、還有問學生問題的時候,都顯得在時間銜接上不夠緊湊,存在一些脫節的問題。這些應該把握好時間的地方,我應該在下次引導好學生,使整個課堂教學緊湊,從而讓整個課堂顯示出一種精神抖擻的氣氛。
很慚愧,一個教了七八年語文的教師還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概述一堂課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往僅會認真地參考教參中的教學過程,而對于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給于的關注偏少。對于本節課的設計,也是過多的把時間花在了過程的設計上,對整體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卻沒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課之后,特別是聽了老師的評課之后,才真正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當一個環節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環節便淪落為只是老師的一種修飾,而學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師的演出。這怎么能夠是一堂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課呢?所以,一堂課設計的好與壞以及學生上課情緒的調節很重要,但是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個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的。
文檔為doc格式。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三
《奇怪的'大石頭》讀后感》()。通過這個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個很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動腦筋,遇事多問問為什么,就可以有發現,同時也就有收獲。因為如果你動腦筋就會產生疑問,如果再追究就會有發現。
不管是大發現還是小發現,都是進步的階梯。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天天積累下來,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的小發現就會變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
文檔為doc格式。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四
《奇怪的大石頭》是三年級上冊一篇新教材,講述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長大后他仍然沒有放棄探索巨石由來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課文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精神也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賀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十分注意對文本詞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如下:
1、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在初讀課文的環節,老師先讓學生介紹地質學家,自然引出了老師對地質學家的介紹,這是對學生知識的一個拓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檢查課文朗讀的環節,采用了出示重點句的方式,讓學生讀容易讀錯的句子,避免了從頭到尾的朗讀,有效地節省了課堂時間,不失為檢查課文朗讀的好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環節,老師更是獨具匠心,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勾得著。因為三年級學生確實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內容。我當初教過,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所以學生的主要內容寫得很不好,學了一個好招。作為老師,真是不應該老埋怨學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問題統領全課,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設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注意從文中抓關鍵詞語,學生談得有理有據,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會閱讀呢?賀老師做到了讓學生有思考地讀,而不是只帶著耳朵來聽課,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讀,又注意學生的誦讀積累。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這是韓興娥老師的好方法,賀老師做到了學以致用。
4、板書設計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點小建議:本節課設計了兩個導學提綱,每一個都設計了兩個問題,感覺比較繁瑣,可否再簡化一下?學生讀課文有唱讀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注意。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五
《奇怪的大石頭》是三年級上冊一篇新教材,講述的是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長大后他仍然沒有放棄探索巨石由來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課文貼近孩子的生活,同時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精神也為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賀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十分注意對文本詞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如下:
1、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在初讀課文的環節,老師先讓學生介紹地質學家,自然引出了老師對地質學家的介紹,這是對學生知識的一個拓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檢查課文朗讀的環節,采用了出示重點句的方式,讓學生讀容易讀錯的句子,避免了從頭到尾的朗讀,有效地節省了課堂時間,不失為檢查課文朗讀的好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環節,老師更是獨具匠心,將課文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現,給學生一個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勾得著。因為三年級學生確實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內容。我當初教過,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所以學生的主要內容寫得很不好,學了一個好招。作為老師,真是不應該老埋怨學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問題統領全課,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設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注意從文中抓關鍵詞語,學生談得有理有據,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會閱讀呢?賀老師做到了讓學生有思考地讀,而不是只帶著耳朵來聽課,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讀,又注意學生的誦讀積累。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積累,這是韓興娥老師的好方法,賀老師做到了學以致用。
4、板書設計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點小建議:本節課設計了兩個導學提綱,每一個都設計了兩個問題,感覺比較繁瑣,可否再簡化一下?學生讀課文有唱讀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注意。
文檔為doc格式。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六
《奇怪的大石頭》題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這位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蒙發的精神更對學生求知欲和好勝心的激發得到啟發,故事也點出了一個精髓: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通過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啟發和對學習的動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是啊,“思考”與“閱讀”。記得自己孩堤時,全然不知上學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機械的去上學和放學,對老師的害怕也遠遠大于父母,那時就樹立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特別親切,角色中我是他們的老師,而在我老師眼里我永遠是她的學生,今天我把小時候的迷惑問了我的學生:“父母為什么送你們上學?”面對這群三年級孩子的回答,讓我既為之懈動又驚嘆,內心深深的感慨。
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后,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么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后,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后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么特點怎么讀。最后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么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后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奇怪的大石頭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七
《奇怪的'大石頭》讀后感》()。通過這個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個很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動腦筋,遇事多問問為什么,就可以有發現,同時也就有收獲。因為如果你動腦筋就會產生疑問,如果再追究就會有發現。
不管是大發現還是小發現,都是進步的階梯。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天天積累下來,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的小發現就會變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