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一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能力進行教學,如“柴也是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喻”。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正是由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其各盡其才,培養出一批有專長的社會實用人才。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與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注,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二
我有幸加入施維江名師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對我的影響較大。它是在我處在教學的彷徨期、枯竭期出現的,是我的語文教學的催化劑。
溫儒敏教授從課標課改、教材編寫、語文教學、研修文化、大學本義、文學生活諸多方面,為我們打開一條通道,為我拓寬了語文的外延和內涵。我一直把語文當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實這樣還不夠,如果這樣的話,語文就越教越小了,走入一個死胡同。我就感覺這幾年不敢教了,沒有十年前的勇氣,總愛縮手縮腳。學生對語文也不太感興趣,失去了語文生活性的樂趣。“站在生活的通道上”,讓語文教育教學回歸人性本位,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感悟生活的“人情”,體驗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善良。
溫教授說:“教育,須以價值觀鑄魂?!边@堅定了我的努力方向——興趣課堂——教師、學生、文本形成生命共同體。共同體課堂,師生、生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是從知識到生命的價值訴求。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讓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學生從語文教學中體驗真善美的東西。同時讓學生樂學語文,改變教學方法,完善自己。
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根,要用好這個根,然后再鼓勵學生拓展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用好教科書。因為教材是民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也體現國家的對公民培養的要求。一個老師連教材上的一篇篇課文都上不好,他能引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恕我實在不能相信。想想看,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且有教師參考用書的詳實分析,還有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更不說還可以通過網絡借鑒學習,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下,都不愿潛心鉆研的教師或者說沒有養成鉆研教學、研究學情,課文教不好,課堂“站不好”的教師,能在浩瀚的課外閱讀中讓學生愛上閱讀?我覺得有點荒謬。我覺得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對一個語文教師的要求更高。溫教授的這段話我亦頗有感觸:有些教師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那也太過苛刻,結果就是讓孩子害怕讀書。
不要搞那么多“實際”,每次過節或者逛公園游玩,都布置學生作文,難怪學生現在那么討厭作文呢。這是扼殺天性。的確。形式太多,桎梏太多,扼殺天性。課外閱讀要給學生自主選擇,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須有所指導。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
一點語無倫次的感受,讓我在模糊中明白:以課本為根,拓展閱讀;以興趣為葉,展現真善美。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三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很多方面的言論,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本書,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我也想進一步了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可論語中只看到“子孝”的討論,并沒有寫父母的愛。其實,根本不需要提,因為那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父母是那么的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又對父母有多少關心。就拿自己來說,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父母為我處處操心,對我的關心真是無處不在,而我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嘮叨聲讓我很厭煩,甚至對父母的愛有一種反感,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愛了,我會真心去對待這些愛。
《論語》是一部先圣的經典,帶給后人的啟迪和價值說不盡,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來。對于《論語》,正如編著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論語讀后感600字(四)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四
有這樣一位圣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于知道孔圣人真是偉大。
打開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復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著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弦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于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說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嘆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著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著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為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五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將信看作是進德修業之本,立人立政之本。不知何時,人們開始遺忘了誠信兩字。寒假里讀到《論語》,發現孔子在《論語》中對誠信倆字做了多方面的講解,提到信就有38處,內容博大精深,讀后讓人獲益匪淺。
誠實一向被儒家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論語中也談到誠,但更多的是談信,關于什么是信,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就是說,信與道義相近,說過的話要能兌現。信這個字由人和言組成,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以誠相待,而不應該相互欺騙,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融洽,和諧。否則,人們生活在互不信任、爾虞我詐的社會中,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正因為如此,孔子特別強調一個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信是一個人必備的品德,一個人要說話算數,言行一致,不能為了一個人的利益而不遵守諾言,出爾反爾。
孔子一再強調信的重要性,同時對不講信用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辦呢,就像大車沒有了輗,小車沒有了軏,它們靠什么行走呢?《論語》里又提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說話能誠實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什么,但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過了??梢娦攀且粋€人的道德根本,比學習任何知識都重要。
孔子一生把能夠得到人的信任當做人生追求的目標之一,那么怎樣才能讓朋友信之呢?《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要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除此之外,還要有博大的胸懷和仁愛之心,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說,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出外愛朋友,做事謹慎,說話誠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誠信,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非但不會過時,而且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F在社會上很多現象令人擔憂,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因為許多商家失去最起碼的誠信,在金錢的誘惑下,在奶粉里添加三聚氫胺,傷害無辜的嬰兒,在蔬菜水果里任意添加有害物質,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有些人因為怕被人誣陷,而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甚至見死不救……整個社會如果喪失了誠信的原則,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恐懼猜疑,人人自危,生活有何幸福可言?中華民族又有何尊嚴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們應該恪守誠信的原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讓誠信成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基本的道德準則。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讓《論語》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智慧吧。誠信,歸來兮!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六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而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安换既酥灰阎疾恢艘??!笨鬃影言捯呀浾f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的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和,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是驚人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
為了學習,可以三有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鬃訒宰畈┐蟮男貞?,去容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邃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的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為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事師表的學習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七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空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古人正向我們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
一、學習 《論語》首先告訴我們一件事,學習。學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墩撜Z》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定的事實,人要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學習興趣,其次是要選擇適當的方法,最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好。
二、孝道 孝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在中國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薄墩撜Z》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很多?!敖挥讶逖庞讶烁呱小边@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說“匹夫不可奪志,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边@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得很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不在于我們終極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有一個什么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缺乏的是在到達志愿之前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那條腳踏實地的道路。
五、快樂人生觀 讀《論語》使人知仁義??鬃诱f“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別人,一個人愛別人,才叫愛心。成就別人才是無私。“仁”也就是愛自己,世上沒有只愛別人不愛自己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哪里能愛別人呢?仁義必須是快樂的,否則,必將要與人性背道而馳,不會是真的仁義。真的仁義出自真心,所以就會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隨快樂,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名利,各項成就,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么這些東西還有什么價值呢?由此,我們要學孔子的快樂主義和包含的快樂人生觀。
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鬃拥牧硪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么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過分地糾纏在里面,整日呼天搶地,這只會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們一片忙碌: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重組新的家庭、修補破損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里的傷口,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通過勞動,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
《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比绻阈膽押艹?,內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此外,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除了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約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常在生活中總結體驗,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這一切都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而實現的。 思想修養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個人,也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币粋€對人謙恭友愛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亂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如此,那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秩序無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國家的治理與安定也和為人的基本修養有關。“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褪钦f,治理一個大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節省開支,不奢侈浪費;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在合適的時間調動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除去統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嚴謹、守信、節儉、仁愛)都是與個人修養密切相關的。
由此可見,治理國家也是從提高自身修養的基點開始的,的確是值得重視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題。《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一座思想的寶庫。認真地研讀,細心地體會,努力地實踐。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還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美味。
論語讀后感600字(六)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八
三天細細讀完,結局淚目,所幸只是小說,正史無從考察,況且現實中人無絕對善惡,教養、經歷、學習、環境造成人與人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所以書中不論豪杰、先賢,還是酷吏、小人,其行為緣由作者都有鋪陳,力求合乎邏輯貼近現實中的人之常情。而且從小人物見大時局,像史評卻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說特點。光這些就已經是當下許多裹著營銷包裝蹭ip熱卻言之無物的流俗之作無法達到的高度。
作者曾寫影評小酌為何中國拍不出好萊塢商業大片(看了不能再贊同,同時個人也認為大市場環境下作用因素還有其他),說文藝工作者肩負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寫各種惡,又不能宣揚惡”,“寫《人皮論語》寫傷了,說以后再不寫悲劇了,可一動筆,根本避不開各種人生難免的悲劇。特別怕給人帶去太多負面灰暗情緒。”生活之中無奈與悲劇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歡他所著小說的原因是,在絕望中常常能讀出希望。即便陰謀密布惡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溫暖,讓人不忘初心,始終有堅信的力量。
一邊讀小說一邊偶爾百度史料就會客觀很多,對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場感到悲切,只是因為作者不愧專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詞造句富有感染力,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從《清》被圈粉,關注微博,粉絲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這些吧。感覺是個有人文關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專注讀史著書又對現世懷有關注與熱情的這種作家人格。在這個慢不下來的時代,泛娛樂碎片化等互聯網傳播的次生特點裹挾著日常生活,對于電影或書,除去行家和飯們的真心熱愛,大眾消費還是圖個開心,認真不多也無暇。不禁多想,國內文化產業(電影動漫甚至書籍出版)的振興繁榮,需要時日也需要很多熱愛且認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評分都在8以上,《人皮論語》8.7。這個月《清4》上市,支持。
讀書不多,又重度拖延癥,借此自勉,希望有時間有毅力靜下心翻翻歷朝正史。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樣一份擔當,后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悟:君子和小人在論語里似乎永遠都是對立的。那么做人的境界里有沒有介于兩者之間的,即無能做君子,又不屑做小人。我覺得應該有吧。比如,我們身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既不算計別人,也不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想自己應該想的問題,歡樂著自己的歡樂,悲傷著自己的悲傷。也許,這就是性情中人吧。
你說呢?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篇十
論語中頻繁出現了關于學的論述,以下是我關于“學”的一點小思考。學之一字,可有三重理解。
首先這第一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論是學什么,最初都是懷著一股熱情投入到所學,七分的熱情支撐著我們完成了百分之三十的事。但是令人遺憾的事,從來沒有永恒的熱情,所有的熱情都會隨著時間漸長而日漸消退。
于是,學就開始有些苦悶了,何況還要“時習”,又從何談“樂”呢?不過這并不要緊,因為有一個一字真經——勤。勤從始至終都是學的必經之路,也是求學路上最有力的助推劑。勤學免不了艱苦,甚至可能“一簞食,一豆羹”,然而“回也不改其樂”,為什么這樣艱難之下,竟是“不改其樂”呢?因為勤學的鋪墊之下,學終有所獲,在艱難的學中感受到即將開出花來了?!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才算是真正開始有所學。這第二重則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敝R的掌握和積累是智力能力發展的基礎。但當掌握知識之后呢?我們容易滿足于對廣泛的知識占有,勤學讓我們逐漸學習到很多,已不再是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
然而如果只是對知識的大量占有,那這和網絡有什么不同呢?在當下這樣一個萬事不決問百度的時代,人腦與電腦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對知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的,對于知識的歸納、整合也會因人而異,產生這些不同最大的源頭就是思考。因為思考,所以有“創見”。人生而弱小如蘆葦浮萍,但人的價值在于思想,思想讓人韌而不折。
不學,無以為繼;不思,無以為新。努力不沉浸于對學現有的滿足,才會有新的希望、新的可能。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思考給了知識新的生命,由此,學,不落窠臼。
以上是關于學的一些想法,尚不成熟,希望之后和老師、伙伴們能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