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一
1.正確劃分詩歌的節奏,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通過反復朗讀及對關鍵詩句的理解,體會詩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寫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個別詞語的解析。
2.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字里行間迸發出的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對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別是對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教師飽含深情的背誦導入。這是一位詩人獻給土地最真摯的戀歌。他就是艾青,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首詩《我愛這土地》。
二、介紹作者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1932年在上海進行進步繪畫運動被捕入獄,他失去了畫筆,但卻拿起了文學之筆開始詩歌創作,并在獄中完成了的現代詩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勛章。
三、朗誦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個人展示,教師簡要評價。
四、品讀詩歌
“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通過詩歌的寫作時間,結合我們學過的歷史知識,我們不妨先談談此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嘶啞”的含義了。
本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艾青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這些修飾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這一詩節是前一詩節情感的升華,回到現實中的詩人在表達情感上更為直接,也更令人震撼!
“淚水”呢?你怎樣理解?這是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當然不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如今詩人流下熱淚,你一定能感受到詩人情到深處的感情,這淚是為自己而流,為受苦受難的同胞而流,更是為祖國大地而流,這份愛熾熱而深沉。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再來讀一遍詩歌《我愛這土地》。
五、結語
艾青將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凝成晶瑩的淚水,涌動著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每一個閱讀《我愛這土地》的讀者在和平年代的報國之志和愛國之心。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積累”以及“思考與討論”的第一題。
p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二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導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范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課文注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艷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么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后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贊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布置:1、課后研討與練習
2、背誦并默寫本文
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三
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匯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品賞析 手機版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注釋
1. 賈誼:西漢文帝時政治家、文學家。后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其故址。
2. 謫宦:貶官。
3. 棲遲:淹留。
4. 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5. 漢文:指漢文帝。
[編輯本段]背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貶為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于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編輯本段]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么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著,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后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郁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么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著這故為設問的結尾,仿佛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編輯本段]簡評
詩人聯系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凄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四
《我愛這土地》是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現代詩歌兩首》中的第一首,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唐詩、宋詞、外國詩歌,但中國現代詩,這還是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接觸。因此我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培養學生閱讀現代詩歌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現代詩的基本特點,初步了解現代詩的閱讀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我愛這土地》是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頌的名篇,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燒殺虜掠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因此,我覺得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教材。
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理解這首詩的淺層含義似乎很容易。然而,要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習慣了養尊處優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句深刻的內涵詩人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透卻并非易事。
1、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題,初步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并償試簡單的創作。
3、體會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是:
1、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體會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教學難點是: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題,初步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在這首詩的學習中,我會讓學生占有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生,只在詩歌創作的背景、現代詩的基本特點等方面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
三、說學法:
本著課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原則,采用誦讀的方法,側重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在自由朗讀、個人朗讀、聽范讀、齊讀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用心讀、動情讀,進而品味,聯想詩的意境,去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對詩歌主題的認識不斷加深,對詩歌的特點有較準確的體會,并償試動筆寫簡單的詩句。
四、說程序:
我按照導入、朗讀、品味、拓展、小結這幾個環節安排整節課的教學:
1、導入:
“一把黃土塑成千萬個你我”,中國自古就有深厚的戀土情結,土地在國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的題目就是《我愛這土地》。
詩的第一句說: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只鳥和你印象中的鳥有什么不同?想像一下:什么情況下鳥的喉嚨會是嘶啞的?(初一歷史還沒學到抗日戰爭,現在的中學生對抗日戰爭了解也很有限,包括前一段時間看的反映抗戰的電影《舉起手來》也讓學生誤以為抗戰是那樣輕松,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為讓學生對抗戰有更準確直觀的認識,我從網上找到了中央電視臺“兵林史話”的一個片斷)
2、深情朗讀
要想準確把握作品的主題,朗讀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個人朗讀、欣賞視頻范讀(我在網上下載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張家聲的朗讀視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引導學生讀出詩中蘊含的感情。
3、細致品味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理解詩的主題。明確這首詩主要表達的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詩歌的基本特點是借助具體的意象表達無形的情,在這首詩中,作者都借助哪些具體的意象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以這個主問題帶動學生對詩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乃至整首詩的理解(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按部就班一句一句理解使學生感到疲勞乏味或設計問題過多不能突出重點)。
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后,我讓學生帶著對詩歌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讀這首詩,希望這時的朗讀較前面有所提升。
4、拓展訓練
如果讓學生的視角一直停留在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上,未免顯得太灰暗了,在拓展遷移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看今日中國蓬勃向上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然后進行一項寫作訓練:假如你也是一只鳥,或者是一棵樹、一片落葉……了解了祖國曾經的苦難,見證了祖國今日的繁榮,你會唱些什么呢?請你也試著用詩的語言來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5、小結
隨著時間的流逝,抗日戰爭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戰爭的傷痕在逐漸平復,戰爭的陰影在逐漸淡化,2001年,大陸一位著名女星穿著“日本軍旗服裝”在紐約拍攝的時裝照,在網上引起了數以萬計網友的震驚及譴責,無獨有偶,2003年,一位臺灣女藝人在電視臺作節目時回答抗日戰爭打了11年,被告知正確答案后竟不屑地說,“才8年而已啊!”此后又說出“南京大屠殺才死了30萬人”這樣的話,這種無視民族感情的言語立即引起公憤。作為公眾人物尚且如此,我不知道在普通人中會有多少人無視我們民族的這道傷痕,但我想說,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也必須牢記國恥,就像記住四大發明燦爛文化一樣記住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祖國強大得足以使每一個人自豪!
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五
1、朗讀、背誦詩歌。
2、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欣賞誦讀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問題探究法對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示標:
土地,承載著萬物生靈。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心魂。(板書:我愛這土地),點明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和難點。
檢查預習: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勛章。
2、寫作背景:《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當時是抗日戰爭爆發的初期,日寇橫行,東北早已淪喪,華北、華東、華南也已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看到當時的形勢,心中充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三)研讀詩歌,合作探究:
1、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2、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3、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4、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5、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6、課堂小結:
“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本節課主要弄清以下三點:①理解本詩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②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③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
p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六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字詞。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通過古典小說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分析人物形象并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一、引導自學(8分鐘)
明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畫出生字詞語。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二、展示反饋(時間:7分鐘)
(一)文學常識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于相見。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二)生字詞語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幸(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理清情節
1.釋題:三顧茅廬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脫困境的事。
2.情節
開端(①):劉備力排眾議,決定三顧茅廬。
發展(②):劉備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
高潮(③):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謀興邦定國之策。
結局(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講點撥(時間15分鐘)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么作用?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后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穩重、顧全大局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三)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智大勇。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脫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明確】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
明確:淡泊名利,喜愛躬耕的閑適.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愿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結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張飛:性格暴躁、魯莽。
關羽:穩重、顧全大局。
諸葛亮: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
關心人們疾苦。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明確或點撥。
作為一篇小說,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典型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四、梳理歸整(時間2分鐘)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時間2分鐘)
學了《三顧茅廬》后,你有什么收獲和啟發呢?
學生談,考慮不到的教師指點
明確:
1.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2.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師小結(時間2分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征,才能收獲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后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九年級語文第二課我愛這土地教案設計篇七
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質量意識,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新課改為契機,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一批有扎實、活潑、語感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語文能力強的現代中學生。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將進行全面的復習。對三年來所學語文知識進行系統復習。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技能和寫作水平。
三、具體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1、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學之余,有目的地學習新課改理論,以用于教學實踐。平時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積累與運用。有意識地學習優秀課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復習方法,做好初三語文復習工作。
2、認真備課
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加大備課力度,結合復習材料,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使學生對當堂所練內容能當堂消化。保證復習課的質量。
3、認真學習新的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盡力付之于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做好指導和批改工作
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太差,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差,但是大部分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是很高的,并且有很大的積極性。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如有疑問要及時問教師,鼓勵學生多到教室問題,以求及時解決。指導學生多做題。指導正確的做題方法。本學期將有目標、有目的地加大對部分學生的課后輔導,尤其是作文的指導。這樣使他們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更快地進行語文復習。
認真做好作業批改和反饋工作。課后的作業能很好地反映學生課上的學習情況,因而本學期要精選課后作業,并且及時批改,認真記分析學生的作業中存在的優缺點,并及時反饋,杜絕學生作業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以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導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更是初三學生考學的關鍵。學生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他們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本學期將改變上學期的做法,認真指導學生作文,鼓勵他們多關注社會,觀察生活,注意從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寫出自已的真情實感。平時多給學生創造寫作的氛圍和寫作的靈感,使他們真正地愛上作文。能寫出真正的內容。課后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在反饋時讓學生注意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上好作文批改課,讓學生相互批改,讓他們自己發現別人作文中的優缺點,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熱情和作文能力,也從而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