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不僅涉及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包括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考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份精心準備的教學工作計劃案例,相信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竞退伎肌?/p>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一
1、理解溫度的概念。
2、熟記生活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3、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也就是在使用溫度計過程中應注意什么?)。
重點:認識各種溫度計、學會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難點:溫度計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項、溫度計的度數練習。
二、學習活動。
1、溫度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和生產中常用__________作為溫度的單位,符號是______。
2、溫度計中液體上升和下降跟溫度的變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液體溫度計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3.1-1)。
把______和______之間分成_________,每個等份代表__________.
例1、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_________讀作_________。沸水的溫度是_________讀作_________。絕對零度(77頁小資料)是_________讀作_________或_________。
4、使用溫度計前,首先要看清它是_______,然后看清它的______,還要特注意__________。
例2、使用溫度計時,首先要觀察它的_______和認清它的_______。小明用溫度計分別測量了四個燒杯中液體的溫度,請你幫他讀出這些液體的溫度值:
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二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jié)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fā)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fā)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qū)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三
學習目標:
培養(yǎng)在觀測、記錄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
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鞏固應用---課堂小結。
預習內容:
預習教材。
重難點、問題預測及對策:
【教學重點】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
【教學難點】間隔相同時間連續(xù)測量水的溫度。
教學資源及優(yōu)化組合:
小組:4杯不同冷熱的水(自來水、溫水、熱水、熱水瓶里剛倒出的燙水),4支水溫計(刻度范圍在-20℃——110℃),水溫測量記錄表(參考書p46)。
全班: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若干(氣溫計、體溫計、高溫計等)。
師生互動:
一、測量水溫的方法。
1、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溫度計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溫度計來測量水的溫度。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四
1、通過觀察知道自界的物質以三種狀態(tài)存在,以及他們的不同特征。
2、學會使用酒精燈。
3、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學會溫度計的測量。
重點難點: 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一、揭示教學目標,導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自學情況。
1、自然界的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為:
和 。
3、酒精燈使用:
(1)酒精燈的 溫度最高,應該用 加熱;
(2)絕對 禁止用一個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個酒精燈,應該用 去點燃;
(3)熄滅酒精燈時,必須用 蓋滅,不能 ;
(4)萬一灑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應立刻用 撲蓋。
4、物質的狀態(tài)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變的,那么物質處于那種狀態(tài)與 有關。
5、 常用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測溫液體
的 的性質 制成的。
6、溫度計上的標度常采用 溫標,該溫標是由 國物理學家 首先規(guī)定,標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
7、0度的規(guī)定: 。
8、100度的規(guī)定: 。
1、云、雨、霧、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態(tài)成分的有 ,只含液態(tài)成分的有 ,含固態(tài)、液態(tài)等多種成分的是 。
2、一塊冰的溫度有―15℃升高到―5℃,其溫度升高了 ,另一塊冰原來的溫度為―2℃,降低了10℃后,冰的溫度變?yōu)?。
3、物體的冷熱程度用 表示,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儀器是 ,它是根據 的性質制成的。
4、常用液體溫度計的種類有: 、 、 。
5、―20℃的正確讀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攝氏20度 c、負20攝氏度 d、零下20攝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兩者溫度相比較( )
a、0℃的水的溫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溫度低一些 d、兩者狀態(tài)不同,無法比較
7、兩支內徑粗細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內水銀量相等的溫度計同時插入同一杯熱水中,水銀柱上升的高度和溫度的示數分別是( )
a、上升的示數一樣,示數相等
b、內徑細的升高的多,示數也大
c、內徑粗的升得低,但兩支溫度計的示數相等
d、內徑粗的升高的高,示數也大
8、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的示意圖 。 瓶中裝的是氣體,瓶塞不漏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
(1)這個溫度計是根據氣體的 熱脹冷縮 來測量溫度的;
(2)將此裝置放在室內,溫度升高時液柱向 移動;(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處的刻度應標 0c;
(4)該溫度計測量溫度時會不會受到大氣壓的影響?答 。(填會或不會)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五
1、物理學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現象的規(guī)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2、物理學史上有一位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他曾在力學、光學、天文學和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這位科學家是________.
3、早在18世紀,一位美國的物理學家首先捕捉到了雷電,并且發(fā)現它與實驗室中磨擦得到的電是一回事,請問這位物理學家是___________.
4、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______,除此以外,長度還有很多的單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以上的七個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單位用頓號隔開,不要求用相連接)。
5、_________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
6、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測量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兩種測量.
7、分度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______,時間的主單位是______,實驗中,測量長度常用的工具是______,測量時間的工具是______。
9、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觀察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10、用刻度尺測量時,零刻度線對準______,尺的位置要______,視線要______刻度線。
11、測量結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組成。
12、完成下列單位換算:
0.6102dm=_________km=____________m。
30dm2=__________cm2=___________m2。
360cm3=______________m3=_____________mm3。
5.4x103s=____________mim。
360ms=____________ns。
13、測量之前,為了方便我們的測量,在選擇測量工具的時候,要注意測量工具的______;當選好測量工具以后,我們就要注意觀察所選工具的__________是否有磨損以及分清決定其測量精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測量工具的_____________.
14、測量過程當中,放尺子的時候,零刻度線要對準____________________,尺的位置要__________________;讀數的時候,視線要__________刻度線;記錄數據時既要記錄_____________又要記錄__________,還要注明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測量誤差.
二、選擇題。
17、下列各物體的長度接近10厘米的是()。
a.籃球的直徑b.乒乓球的直徑c.手掌的寬度d.物理課本的長度。
18、下面幾個有趣的物理現象中,屬于熱現象的是:()。
a、在地熱噴泉架一個鍋,能煮熟食物。
b、1988年在我國山東蓬萊海面出現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雙日重疊,蔚為壯觀。
c、下雨時,天上先出現閃電而后聽到雷聲。
d、每年八月,錢塘江口出現大潮,此時海水像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撲來。
19、10月12日,我國自行研制的飛船在繞地球飛行115小時32分鐘后,在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成功著陸,此飛船是()。
a.神舟三號b.神舟四號c.神舟五號d.神舟六號。
20、小明同學上課看不清黑板,為了不影響學習,他去配了一副眼鏡,那么眼鏡所涉及的是物理學當中的哪個方面()。
a.力現象b.光現象c.熱現象d.聲現象。
21、一位初中生的身高大約在()。
22、一張100元的人民幣的寬度接近于()。
a.155cmb.155dmc.155mmd.76mm。
23、某位同學用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以下記錄中正確的是()。
a.1.55cmb.1.55dmc.1.55mmd.0.76mm。
24、測量操場的長度,我們一般選用()。
a.螺旋測微器b.游標卡尺c.米尺d.皮卷尺。
25、某同學早上起床時每分鐘心跳次數為80次,那么在他跑步的過程中,心跳的次數可能為()。
a.400次b.130次c.55次d.80次。
三、問答題。
26、標準的馬拉松比賽全長為42.195km,那么要是把它換算成以厘米為單位會是怎樣?換算成以納米為單位又會怎樣?請寫出單位換算的過程和結果.
27、某同學騎自行車上學,已知自行車的車輪周長為163.28cm,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我們在測量周長時用的是分度值為多少的刻度尺?若這位同學沿著平直公路從家到學校,車輪轉了1200轉.試問,這位同學從家到學校經過的路程為多少?若將這段路程化為以米為單位的數據,那么會是怎樣?請寫出單位換算的過程和結果.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六
一、新課引入:
二、進行新課:
1、聲音的發(fā)生。
(1)演示課本圖3-1,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發(fā)生時叉股在振動,物理教案-測量。
(2)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3)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用手指摸著頸前喉頭部分,同時發(fā)聲。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的發(fā)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fā)聲也是由于振動。
2、聲音的傳播。
(1)課本圖3-2實驗問: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什么傳給了左邊的音叉?-(空氣)。
(2)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3)隨堂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說明固體也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的傳播速度。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并找出空氣中15攝氏度的聲速。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已知:v=340m/s;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業(yè):
四、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
1、聲音的發(fā)生: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測量》。
2、聲音傳播: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3、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五、教后札記: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傳播物質無關,只取決于聲源本身。
b.在空氣中聲速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小。
c.只有振動的物體才會發(fā)出聲音。
d.固體液體都能振動,所以都能發(fā)聲,而氣體不能振動,所以不會發(fā)聲。
2.古代的偵察兵為了及早發(fā)現敵人騎兵的活動,常常把耳朵貼在地面上聽.以下解釋錯誤的是()。
a.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動而發(fā)聲。
b.聲音可以沿土地傳播。
c.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
d.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鐵錘打擊長鐵管一端一次,在鐵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擊管聲,這是因為()。
a.聲音沿鐵管傳播快,先聽到,沿空氣傳播慢,后聽到。
b.第二次聽到的是回聲。
c.人耳的錯覺。
d.聲音沿空氣傳播快,先聽到,沿鐵管傳播慢,后聽到。
4.下列現象中能不用通訊設備而能直接交談的是()。
a.駕駛兩架同向飛行飛機的兩名飛行員。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員。
c.分別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頂和山腳的的兩人。
d.同時坐在一間漆黑的房間中的兩個人。
5.人們一般對著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聲,就可以聽到回聲,而在室內就常常聽不到回聲,這是因為()。
a.回聲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圍才能產生。
b.因為室內反射聲波的障礙物離人較近,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無法區(qū)別。
d.以上說法都不對。
6.一輛汽車朝著山崖勻速行駛,在離山崖700m處鳴笛,汽車沿直線向前行駛40m后,司機剛好聽到剛才鳴笛的回聲,求汽車行駛的速度.(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七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yǎng)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huán)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huán)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fā)生處) (聲音的傳播過程) (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fā)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課堂小結:
1、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樣防治噪聲?
六、布置作業(yè):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學后記: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八
本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多,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工具和單位以及測量方法,其中長度測量的方法是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時間和長度測量這些知識學生有很好的基礎,可以采用時間和長度測量同時對比進行,先用較短的時間解決工具和單位問題,然后通過學生探究實驗來解決長度測量的方法問題。誤差放在下一課時再進行。
首先是導入新課,由于本節(jié)課是上節(jié)課的后續(xù),要想測出你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必須想辦法測出路程和時間,那么時間和路程怎樣測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課題,學生也會覺得很自然,不會感到唐突。在處理長度的測量時,我不按常規(guī)的方法,老師先講如何操作,學生再動手操作。我覺得這樣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獨特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什么都是老師怎樣講,學生怎樣做,根本不是探究實驗,而是驗證性實驗。我先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學生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動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測出一個身邊熟悉的物品的長度,然后報出數據,老師寫在黑板上,在學生得意時,告訴他們在物理上大家的讀數都是不準確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之聲則會不絕于耳,明顯看出學生的不服氣,這樣學生就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師的釋疑上,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九
教材第108頁――112頁。1、質量的定義和單位;2、質量的測量與天平的使用;3、實驗――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4、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物態(tài)和位置而改變。
一.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2.了解天平的構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二、過程與方法:1.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對一些常見物體的質量有估測的能力;2.通過用天平測量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協(xié)作精神;2.通過對物質質量的測量,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來測質量。
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實驗演示法,討論法。
學生天平(帶砝碼),小石塊,水、燒杯,礦泉水瓶子一個。教學課時:1課時
問: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制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自行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自行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1、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物理學里為了表示物體的這個性質就引入了質量這個物理量。
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2)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有關摩擦現象。(2)經歷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3)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4)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fā)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yǎng)成用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工具。
木板、物理小車、棉布、手巾、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道路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討論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二)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接觸、不光滑、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提問: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觸面所受的壓力。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觸面面積的大小……可用下面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方法:控制變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條件:f=f(轉換法)。
表格設計:
(三)圖甲和圖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有關,并且,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圖甲和圖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與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機器部件間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六)、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加潤滑油。
3.安裝滾動軸承(滾代替動)。
4.壓縮空氣或電磁場使接觸面分離(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力的概念,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課型與教學方法:新授課。先學后教、適當點撥,自主學習,學生實驗。
教學資源的利用及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案、檢測題,彈簧,磁鐵,氣球,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時間2分鐘)。
二.學習目標。
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圖表示力。
4:認識物體間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動一:觀察教材圖片,完成下列問題。
二.先學后教。
活動二:閱讀課本42頁你能說說力的單位及符號嗎?
活動三:閱讀書本第42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完成下列問題:
活動四:閱讀書本第42頁,完成下列問題:教師適當提示: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活動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問題:
課堂小結:(約4分鐘)(可師生共同小結本科收獲)。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二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guī)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四、教學重點: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五、教具: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guī)定的照度衛(wèi)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guī)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guī)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jié)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wèi)生教育.
三、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三
升華和凝華是物態(tài)變化的兩種現象,與前面已講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種現象構成完整的物態(tài)變化知識體系。盡管升華和凝華在我們南方并不少見,但卻不易被學生注意,小學自然課本中也沒有講過;且氣體不易看見,而難于直接觀察到。
本節(jié)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四種現象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過程、水的汽化過程的方法來探究碘的升華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華過程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又是本節(jié)的難點。嘗試用升華吸熱、凝華放熱來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3).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tài)變化現象,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關心環(huán)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
(2).通過做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yǎng)學生欣賞色彩美的能力。
重點:認識升華、凝華現象,系統(tǒng)整理本章知識
難點:分析升華、凝華現象
實驗探究法、分析討論法。
實驗探究法
教師:試管、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碘、樟腦丸、掛圖、燒杯、熱水、新、舊白熾電燈各一只、多媒體。
復習總結,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tài)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tài)有哪些?
2、發(fā)生在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的變化過程分別叫什么?是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現象屬于凝固?
4、發(fā)生在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變化過程分別叫什么?是吸熱還是放熱?
5、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以下自然現象:
1、北方冰凍的衣服在寒冬也會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說明:固態(tài)與氣態(tài)之間能轉變。
新課教學
升華和凝華
演示碘的升華和凝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觀察。
現象:
1、緩緩加熱,固態(tài)的碘沒有熔化,而是直接變成了紫色的碘蒸氣;
2、移去酒精燈,停止加熱,冷卻,碘蒸氣沒有液化,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碘。
由此總結出升華和凝華概念。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現象。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現象。強調“直接變成”。
練:下列現象中屬于凝華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霧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分析碘的升凝華實驗
1、緩緩加熱,碘才發(fā)生顯著的升華現象。這說明物質升華要吸熱。
2、移去酒精燈,停止加熱,碘蒸氣稍稍冷卻,碘才凝華。這說明凝華要放熱。
結論:物質升華時吸熱,凝華時放熱。
強調:吸熱、放熱既是現象,又是條件。
練:解釋下列現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櫥中的衛(wèi)生球越來越小;
3、天氣寒冷時,教室玻璃內表面出現的“窗花”;
4、用久了的燈泡壁會變黑;
5、利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參見課本);
6、冬天,始終冰凍的濕衣服也會干。
課堂小結
1、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現象叫升華。升華時要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現象叫凝華。凝華時要放熱。
2、用物態(tài)變化三角形總結各種物態(tài)變化
鞏固練習(利用多媒體展示)
(1)、燈泡中的鎢絲用久了會變細,這是由于鎢絲在高溫下會產生_____現象,玻璃泡發(fā)黑則是由于鎢蒸氣遇冷時______的結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戶上往往會出現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出現在窗內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b.出現在窗內側,由水凝華而成
c.出現在窗外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d.出現在窗外側,由水凝華而成
(3)、固態(tài)二氧化碳(干冰)可以滅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熱____時要_______大量的熱,使可燃物周圍的溫度降低,不能達到著火點,同時密度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絕了空氣,使可燃物不易燃燒。
5、布置作業(yè)
(1)閱讀p43生活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四
第八章第一節(jié)什么是力(1課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學生。
一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fā)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fā)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五.小結,練習(略)。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五
二、慣性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演示)
小木片彈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處.
大家都知道這是由于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為什么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演示,并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fā)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1.章后習題1
(教師講評從略)
2.章后習題4
(教師講評從略)
3.習題3
(教師講評從略)
4.習題2
(學生答)
飛機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應該越大.飛機投彈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
5.節(jié)后練習4
(學生答)
五、學生閱讀“汽車剎車之后”
我們同學騎自行車也應如此.不騎快車、精神集中、車閘要靈.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六
自學、相信自己
1、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 、 、 有關。
2、在設計實驗時,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個因素對研究問題的影響,而保持其它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做 法。
4、測量儀器在使用前,一般應先調整指針到 ,這個過程叫做 。
三、交流研討,學習新知
(一)、控制變量法
1、閱讀p16內容,探討“降落傘在空中滯留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
2、在設計實驗時,如果有多個因素對研究問題有影響,常用的方法是先考慮其中一個因素對研究問題的影響,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二)、測量儀器的選擇與使用
1、看圖,提問:怎么樣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呢?
2、引出儀器的使用和選擇,引導看圖p17.
調零: 。
(三)、不規(guī)則面積的測量方法
1、問題:若要測量鞋底的面積怎么辦?
2、歸納方法: 。
3、復習科學探究的步驟:
三.鞏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某同學猜想可能與傘的形狀、面積、傘繩的長度有關。他為了探究滯留時間與傘的形狀是否有關,應在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這種探究的方法叫。
3、估測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運用身體上某個器官或部位進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測。例如:利用手臂的長度可以估測一個物體的長度。你還可以利用身體上的 估測。
4、某物理課外小組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長短”的問題。
(1)、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降落傘的形狀有關”的猜想,他們利用所選的儀器進行實驗時,必須保持兩次傘繩的長度、傘下降的高度、傘下所吊的重物和傘的面積都 ,這樣才能探究出傘的滯留時間與傘的形狀是否有關。
(2)、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降落傘的面積有關”的猜想,他們利用所選的器材和工具進行實驗時,必須保持 、 、 和 等不變,只改變傘的,這樣才能探究出傘在空中滯留時間是否與傘的面積有關。
(3)、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傘繩長度有關”的猜想,他們實驗時必須保持 、 、 和 等不變,只改變,這樣才能探究出傘在空中滯留時間是否與傘繩長度有關。
(4)、以上探究過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門窗上的玻璃被大風吹碎了,他想換一塊玻璃,需測一下尺寸,他應選擇()
a、分度值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為1μm的刻度尺
6、對于儀器量程的選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隨便選擇,只要能測出結果就行 b、大量程較好,沒有不能測的
c、小量程較好,精確度高d、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量程
7、每次只改變其中的一個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
a、累積法 b、先易后難法 c、控制變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測自己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出發(fā)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時間為7:50,到學校時,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時間為8:10,則他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對
9、某技師用一把刻度尺均勻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長度為980mm,后來經過精確測量,發(fā)現此米尺上所標出的1m實際為1002.0mm,則該工件的真實長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幾種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測量以下幾個長度,請將合適的刻度尺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1)、環(huán)形跑道的長 ;
(2)、公路上兩里程碑之間的距離 ;
(3)、量機械零件的長度。
四、當堂反饋小結
1.交流檢查錯誤訂正的情況,老師巡視答疑。
2.回想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你學到哪些?還有哪些疑問?
五、學/教后反思:
八年級物理測量教案(匯總17篇)篇十七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 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重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 透鏡。 邊緣薄中央厚的是 透鏡
2、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
3、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 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機: 想想做做
2.投影儀: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 字是放大還是縮小?
小結: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 ,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 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 ,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成像,再經過鏡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鏡成 像。
三、訓練與檢測:
1、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 (填“大”或“小”),這 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于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 b.凸透鏡只 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 窗臺上放著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fā)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凹透鏡
6、 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 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
a. 凹透鏡 b . 平面鏡 c. 幻燈機 d. 照相機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