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位于中國的北部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想要品嘗正宗的內蒙古美食嗎?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推薦餐廳。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一
7月23日對我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天,這天我要開始內蒙古之游的旅程了。因為爸爸媽媽都沒有空,所以我只好和媽媽的同事一起去。晚上8:10左右我們終于抵達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海拉爾縣。這里的夜景十分華麗。沿街的樹木,房子上到處都是彩燈,就象是一個燈的海洋。
第二天,我們乘車前往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在前往呼倫湖的路上,我們看見了許多白塔寺,還看見了大片大片的草地,牛、馬、羊兒在草地上食草,呼倫貝爾湖的湖水雖然沒有西湖那樣靜、清、綠,但是你坐船在湖中央向岸邊望去,藏青色的湖水連著那碧綠的草地,那草地又連接著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這四者融為一體就組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風景畫,令人陶醉。
第三天,我們去了蒙古族部落。我見到了真正的蒙古包。進入蒙古包前,照例蒙古族人會站在門口,每人手上拿著一杯酒,客人應當用右手無名指點一下酒往上彈,再點一下向下彈,再點一下抹在額頭上,再喝一口。表示祭天、祭地、祭祖先。做完之后我們就進了一個最大的蒙古包,當地人用各種吃法的羊肉款待我們。我們各個吃得津津有味,我還第一次見到了烤全羊。
接下來幾天,我們去了紅拉爾基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和中俄邊境。為期幾天的內蒙古之行很快結束了,但是美麗的大草原,好客的蒙古族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二
內蒙古大草原,會讓人流連忘返。就讓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草原風景如畫,來到大草原,草原遼闊無邊,整個草原就像一幅活的畫。抬頭遠眺隱約可以看見螞蟻般大小的蒙古包。近看有很多小野花,一排一排很整齊。草長得很茂盛,高的有一米多,矮的只有一厘米左右。小草和花兒隨風飄舞。天空是蔚藍色的,給人及舒服的感覺。
只見遠處天空和草地相交接,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白云悠悠地飄動。天空像一個巨大圓圓的帳篷,籠罩在綠色的大地上,這時我真切的感覺地球是圓的。草原上可以騎馬,吃了午飯后,我們全家就去騎馬。我們學著電視里一邊喊:“駕――駕”,一邊用腳夾著馬肚子上的馬鞍,像大將軍一般,向著草原深處飛奔而去。
草原風情獨特。我們把馬兒停在了一個村民家門前,品嘗了馬奶酒,奶酪之后,我們穿過了一片沼澤地來到一條河邊,導游說這是美麗的“希拉穆仁河”。那是一條彎彎的溪流,靜靜地流過這廣闊無垠的大草原,像迷人的玉帶鑲嵌在寬闊的大草原,這里真是草肥水美,風一吹,隱約見到一些白色的羊群,我們終于找到了“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感覺了。
藍天白云,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八月的草原美得像個童話世界,我們置身于茫茫草原,心情格外開朗,于是我放聲大叫“草原,你好美”!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三
8月23日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內蒙古大草原。
這是我第一次去迷人的內蒙古大草原,走進錫林郭勒大草原,滿山遍野都是綠盈盈的,一望無際,而且纖塵不染。遠遠望去,藍藍的天空映著綠綠的草,顯得非常廣闊,草原四周有連綿不斷小山丘。草原上到處開滿了鮮艷的野花,有球狀行的、紫的、黃的、紅的、粉的……非常引人注目,又肥又壯的牛馬,成群結隊奔跑在草原上,放牧人趕著成群的羊群在草原上放牧。在略微平坦的地方,零星地散布著藍白相間的蒙古包,如此美的景色我都想住在那里了。
更有趣的是我第一次敢騎馬了,在爸爸的鼓勵下,放牧人保護著把我抱上馬,牽著馬的韁繩,和姐姐一起,在草原上走了幾圈,體驗了草原的生活。聽說我騎的馬名字叫”黑白頂兒“,姐姐騎的叫”清風“,我們玩的可開心了。
在溫度早晚溫差很大的草原上,早上喝上一杯暖暖的咸奶茶,再吃上一頓烤全羊的盛宴,真的是美極了。
聽當地的人講,這里的奶茶為什么是咸的而不是甜的?因為他們那里早上的太陽很毒,出汗很多,晚上必須喝咸的東西來補充水分。熱情的蒙古人會請你跳舞,請你喝奶茶、請你喝酒!
這次草原之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記憶,我不會忘記你——美麗的大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四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他們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的民族。
蒙古人的傳統服裝是闊衫長袍,高領長袖,腰系皮帶,腳蹬皮靴。蒙古人的穿著不同季節也是不同的,夏穿單夾袍,**鮮艷,冬季則穿羊皮袍,舒適暖和。
蒙古族是個放牧的民族,這一區域的草被牛羊吃光了,便要搬到一片有水有草的地方去。為了搬家方便,蒙古人居住的是蒙古包,到時候折起來用車拉走,找到合適的地方再把蒙古包撐起來。蒙古人就是這樣,過著“逐水草而遷徒”的游牧生活。
說起飲食,蒙古人喜歡吃羊肉,大塊大塊的羊肉放在篝火上烤著吃,怎么也吃不厭,有時也吃點奶酪。他們還喜歡喝牛奶、羊奶和蒙古酒。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一個盛大的節日,十分隆重。“那達慕”大會上可以進行摔跤。各位摔跤手身穿皮革制成的坎肩,下著三*短裙、繡花馬褲和長靴。摔跤的時候,膝蓋以上部位碰著地就算失敗,各位摔跤手誰也不肯讓誰,用自己驚人的力量和絕妙的技巧來贏得對手。他們每贏一次,就在胸前掛上一條*布條,觀眾也隨之歡呼起來。
騎馬也是大會上驚險動人的比賽,能在這個大會上比賽的,個個騎術精良,馬匹也嬌捷如飛,*一響,各位騎馬手便疾風般地沖向終點,一轉眼的功夫,冠*便產生了,大家都用歡呼聲表示祝賀。
蒙古族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風格與眾不同的民族。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五
天剛蒙蒙亮時草原上就已經生機勃勃了。清晨的露水讓綠油油的草地變得更加鮮嫩,可綿羊們卻好像一點也沒睡醒。從遠處望去,好像一朵朵正在慢慢移動的白云。過了一會兒,太陽從遠處一點點的升起來了。公雞鳴叫起來,鳥兒在樹梢唱起動人的樂曲,霎時草原變得熱鬧起來了。
沒過多長時間天空就變得碧藍了起來,往遠處看,只見幾匹駿馬在草原上飛奔。而綿羊卻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起草來。碧藍的天空,飛奔的駿馬,綠色的草原和雪白的羊群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六
祖國得大好河山,都像瑰麗壯美得圖畫,使我感到大自然是那樣得奇妙。美麗得內蒙古大草原,是其中得一條亮麗得風景線。
早晨,在無邊無際得大草原,一輪紅日從天邊冉冉升起,霞光照耀著大地,象征著新得一天即將來臨。在遠處,幾匹駿馬在盡情地奔跑,美麗得霞光勾畫出它們健壯得身軀,長長得棕毛在微風中飄動。小草綠得可愛,與奔跑得駿馬,初升得紅日構成了一幅美麗得風景畫,讓人回味無窮。
中午,羊兒在草原上悠閑地吃草。有得好像吃飽了,在慢條斯理地散步;有得搖頭擺尾,好像在看哪里得草多;有得在埋頭吃草,為明天積攢力量。炎炎得烈日炙烤著大地,悶熱極了。一切都顯得那樣祥和,安寧。
傍晚,天邊得太陽似乎;要盡力釋放自己最后得光芒,是那樣得耀眼,那樣得美麗。忽然,一陣高昂得歌兒傳入耳中。呦!原來是牧羊人趕著羊群回來了,遠遠看去,羊群就像一大片浮動得棉花,好看極了。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七
古民族遠在十二、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實行同一個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習俗。當時,除王公貴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貴族和平民可以成婚。講求倫常,嚴格輩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過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當然這種聘婚都是由父母來決定的。據《蒙古秘史》記載,少年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的親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時的婚禮儀式也比較簡單。鐵木真九歲時,其父也速該帶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禪,德薛禪見鐵木真“其目有燁,其面有光”,便說,“我有小女,親家請婚之”。于是也速該到德薛禪家,“及觀其女,則其面有光,其目有燁”,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馬作為給字聘婦的定禮,如此而已。
據說,從那時起,蒙古族稱女婿為“胡里根”,就是把難的送到女家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結婚儀式,元、明以來受漢族和滿族婚禮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的禮節。其成婚大體上有以下幾個過程:相看、下哈達(即訂婚)、過禮、婚禮、回門等。
相看,就是男兒到一定的年齡,其父母即為之五色對象,得知某家有閨女,年歲相當,則托媒到女家提親,然后兩家父母彼此往來,互相了解家庭情況及男女性情,觀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時,一般采取不公開的方式進行,如只說某年某月有朋友來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響。
蒙古人娶媳婦設三次宴才過門。第一哈達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親宴,娶親去七人。下哈達或哈達宴,即男女兩家父母以為合意,選定訂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帶著哈達、燒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將訂婚稱為下哈達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達為頭禮,定下兒女親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達宴上議定彩聘禮及穿戴之后,再另行選吉日,約媒妁與親友若干人,攜帶男方準備的牛、羊、布匹、綢緞和燒酒送到女家過禮。女方也邀請近親若干人,共同議婚禮儀式。在婚禮儀式中后來定親和過禮這兩個儀式,其界限并不明顯,有的把這兩個儀式合并在一起進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過程和儀式,只是大同小異,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至于彩禮數目之多少,婚禮規模之大小,全由雙方家庭的今年經濟條件來決定,貧富貴賤相差很大。但蒙古人崇尚九數,認為九是最大的數,所以聘禮都從一九到九九址,如九只、四十五只、五十四只、八十一只等。一般“五九”禮居多。
舉行結婚大禮時,新郎穿禮服。科爾沁地區則扎兩側墜白布“箭巾”的腰帶,“箭巾”上掛腰子狀的小荷包,頭戴紅纓帽,腳穿繡花大絨面黑色馬靴,配掛弓箭,騎“質孫馬”,因為就是圖吉利而特定毛色的馬。與伴郎和主婚人等數人,攜帶象征長壽的“金龜圖”和彩車前往女家迎親。
當到了女家門口時,女家則故意閉門不納。這時雙方都有一名職業和半職業祝頌家出面,以極其優美的詩句高歌長篇頌詞,引經據典地回答彼此的提問,說明原委。在經過若干回合之后,女方才接受頂門哈達,始請新郎和迎親人員入門。新郎呈獻哈達于女家父母,女方父母接納之后置于室內正中。
然后設豐盛的整羊酒席,與女家邀請的賓客一起款待迎親人員。正席開始后,新郎到女家主婚人席前換穿女方備制的新衣。送親人員隨之,新娘與其幾個姐妹同乘張彩蓬車,由女家送親人員陪伴。這時姑娘即使心甘情愿,也要大聲哭叫,否則被認為缺乏家教。
此時,男方正張燈結彩的功能接新娘的到來,及至,新娘與新郎先拜天、拜祖,再行拜火禮,以示家道興旺。拜火禮畢,新娘另入一室梳妝打扮,換穿新婚嫁衣,然后拜見公婆和諸親友,行叩頭禮,男方舉辦的結婚大宴開始,仍是一片歌聲,邊飲邊歌,直至次日天明。
送親人員臨走之前,長輩們還要到新娘住處恭喜和慶賀,并用一塊石頭壓住新娘的后衣擺,預祝新娘在家里受到器重,成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好媳婦。當送親人員喝罷歡送酒,起程回去時,新郎和伴郎等還要乘馬歡送一程,大家都盡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并以奪帽為嬉。真是有呼有應,又嬉又戲,情景好不熱鬧。
新娘過門后的第三天清晨,首先要收拾爐灶倒灰,煮茶做飯,打掃房屋,開始承擔家務,參加勞動。同時脫下華麗的嫁衣,換穿不加繡飾的、色調樸素的衣服,表示少女時代已經結束,必須老成持重。
至于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門,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娘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兒的大小兩次“額爾格勒特”(意為探視)之后,即女兒過門后十三天半個月內娘家要去人看望一次,這次叫“巴嘎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視”,因此去的人少。再過半個月二十天后,娘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兒一次,這次叫“依克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數比第一次多。在這次探望期間,雙方兩親家母商定新娘回門的具體日期和住娘家時間的長短。
蒙古族的婚禮歌很有意思,雖也有地區之分,但總的有上馬迎親、閉門迎親、閉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新娘上馬、新娘拜火等幾大系列的宴歌?;槎Y歌以祝、贊詞貫穿整個婚禮議事,大都用比喻、夸張手法。
在《迎親詞》中這樣形容新娘和送親隊伍:“鮮花似的紅潤/脂粉似的白凈/勁松似的婀娜/白銀似的純潔/黃金似的貴重……望你們揚起的煙塵/好似彩云飛揚……”婚禮歌一般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形式。屆時,人們按照婚禮本身的客觀進程,分別在不同場合演唱。因為這些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禮儀要求特別強,先后次序上不能有半點差錯,所以在結婚議事上,往往要聘請吟誦祝、贊詞為職業或職業的民間藝人來唱。他們博古通今,能言善辯,以動人的歌聲和風趣的談笑來活躍氣氛。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八
內蒙古大草原之旅是有趣的。大草原遍地是牛、羊、馬、鵝,有時還有狗。在草原上能騎到馬兒,可以看到駱駝,可以和小白兔玩,還可以看到馴鹿,它的角金光閃閃的。
內蒙古大草原之旅是嚇人的。在內蒙古的旅途中,我們的車子陷進了全是泥的泥坑,最后是農用拖拉機把我們的汽車拉出來的。下雨天,汽車在松軟的土堆上行駛,非常危險,我嚇得心都飛出來了。
內蒙古大草原之旅是艱苦的。我們住宿的條件非常差,有一天晚上我們洗澡時停電了,而且洗澡洗了一半突然停水了,后來媽媽給我找水沖澡。
內蒙古大草原之旅是多彩的。天空是瓦藍的,小河綠得發青,田里的花兒有紅的、紫的、白的,等等。山坡綠油油的像地毯,油菜花黃乎乎的像雞蛋黃。看著山坡上的油菜花,就像是雞蛋黃潑在地毯上一樣,好玩極了。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九
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很好客。不論是不是親戚故舊,認識不認識,到蒙古人家里做客,都會受到熱情的接待。
走近營子,首先聽到的是狗叫。蒙古人喜歡養狗。狗不但有護畜作用,還能傳遞信息。狗一叫,孩子們會首先跑出來,之后,回去向大人匯報看到的情況。如果來的是長輩,全家人都出來迎接。迎客人前,服裝都會穿戴整齊。
主人中有長輩和老人時,客人要在營子外下馬,牽著馬進營子。客人是長輩或老人,主人要接過馬韁拴在馬樁上。晚輩要向剛見面的長輩問候請安。
按蒙古人傳統,來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燒茶,也得要品嘗點奶食品才能上路,如果到一個蒙古人家里而什么也不吃就走,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敬。
獻茶敬酒照例以長輩、老人為先。有時也會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過來茶碗來要放在長者面前。獻茶要站起身雙手奉上,不能坐著獻茶。晚輩如果是男性,敬酒時作單跪姿勢。
客人吃過茶,先向長輩一一敬酒,長輩們接過第一盅酒,照例說幾句吉祥的話,用太陽指蘸酒彈酹。這時客人應該向老人獻上禮物,分糖果給小孩。
客人獻過禮物,主人家的家長開始給客人敬酒。如果家長年高輩長,一般會由少輩人代替。晚輩忌諱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但必須接過酒杯并酹酒之后,將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長輩便會借故回避,給機會讓同輩人飲酒娛樂。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能同青年人一道飲酒。即使大規模喜慶,也必須按年齡、輩分、地位、性別分開坐。避席的長輩待年輕人飲到差不多時返回,與客人共同斟滿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開始用飯。如果主人以整羊席待客,則先由長者動刀割肉。和客人一起吃飯的,必須是家庭主事人。
如果客人辭行,全家人會都來送別,有時主人家的老太太會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處是不能貿然去坐的`。要沿房門西側坐在門里或被主人讓到正北沿東一排坐下。不論天氣多冷,不得在火盆上烤腳、磕煙袋、吐痰和進出跨越。客人的鞭子、棍子之類禁忌帶入室內。
在草原的有些地區,蒙古人家婦女生了孩子,總要在屋檐下掛個標志,如果掛的是弓箭,說明生的是男孩;掛的是紅布,說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針線之意。凡遇這些標志,客人須注意,不要貿然闖進婦女坐月子的屋里。
我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老師打“優”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的導游張萌,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一下美麗的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我們的草原之旅啦!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嘗品嘗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里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今天的內蒙古大草原之旅到這里就結束了,明天我們再繼續參觀更多美麗的景點。感謝大家今天的配合,謝謝!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一
祖國的大好河山,都像瑰麗壯美的圖畫,使我感到大自然是那樣的奇妙.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是其中的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早晨,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一輪紅日從天邊冉冉升起,霞光照耀著大地,象征著新的一天即將來臨.在遠處,幾匹駿馬在盡情地奔跑,美麗的霞光勾畫出它們健壯的身軀,長長的棕毛在微風中飄動.小草綠得可愛,與奔跑的駿馬,初升的紅日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讓人回味無窮.
中午,羊兒在草原上悠閑地吃草.有的好像吃飽了,在慢條斯理地散步;有的搖頭擺尾,好像在看哪里的草多;有的在埋頭吃草,為明天積攢力量.炎炎的烈日炙烤著大地,悶熱極了.一切都顯得那樣祥和,安寧.
傍晚,天邊的太陽似乎;要盡力釋放自己最后的光芒,是那樣的耀眼,那樣的美麗.忽然,一陣高昂的歌兒傳入耳中.呦!原來是牧羊人趕著羊群回來了,遠遠看去,羊群就像一大片浮動的棉花,好看極了.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二
暑假的一天,我和外公外婆等來到向往已久的大草原??吹竭@一望無際的草原,使我不由地想起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那時不知誰喊了一聲:“那里有馬”。我這才從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中,看到萬綠叢中的涌動著的黑點、白點向我奔來了;我不顧外公外婆的阻攔,飛奔到馬群中去。我把我的愿望急急巴巴地告訴牧馬人,這個豪爽的蒙古年輕人應允了。他拉了一匹白色的高頭大馬,告訴我這是他自己的`坐騎,經過訓練比較溫順,這是非常適合我們南方姑娘騎行的。我接受他善意的規勸,在主人的幫助下我坐上了“黑里俏”的背上,緊緊地抓住韁繩緊張得不敢說話。當我的眼睛與主人四處張望時,馬開始跑起來,此時此刻,我的心里十分緊張得不敢睜開眼睛,眼前的一切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騎著馬兒很快就轉了一圈。這次游草原太快樂啦!讓我久久不能忘記。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辈菔请S處可見的生物,可當我來到真正的大草原――內蒙古大草原時,還是感到無比的激動和震撼。
一走進大草原,一望無際的草地映入眼簾,漫天卷地的綠和天互相連接,看不到邊際。我不禁嘖嘖贊嘆道:“哇,草原好大呀!就算走三天三夜,也走不完。”
草是那樣綠,青青翠翠的讓人滿心歡喜;草是那樣高,郁郁蔥蔥的漫過我的膝蓋。當風吹來的時候,小草翩翩起舞,像掀起一層層翻滾的綠浪。一匹匹駿馬在綠浪中歡快地奔騰,撒歡兒般地奔跑。遠處,成群結隊的牛羊心滿意足地享受著大自然給予它們的美食。它們一邊吃著,一邊發出“哞哞、咩咩”的聲音,好像在舉行一場盛大的草原派對。雨后的露珠滴在草尖兒上,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好似一顆顆明亮的鉆石。
新鮮的空氣、清新的青草,讓人心情舒暢、神清氣爽。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獨特的蒙古包,是大自然畫出的一幅美麗而又和諧的畫卷。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四
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美景象。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F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草原上的節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xx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鞍桨?,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五
到了目的地,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還有藍藍的.天。那里的藍天比別處的更加可愛,空氣也十分清鮮,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低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猛哥爾豹旗。汽車走了許久,遠遠地望去,我們看到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也漸漸的多了,最后我們還看到了馬群。到了猛哥爾豹旗,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幾座蒙古包,和許多匹馬。走進蒙古包我們還看見了一個英雄的畫像——成吉思汗。吃過了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喝過了奶茶,我們換上了蒙古人的衣服,騎上了馬,玩耍起來,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上,我高興極了。時間過得很快,太陽這時已經偏西了,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汗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范文(16篇)篇十六
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也并非僅限于內蒙古自治區內,從自然區域來看,內蒙古大草原在中國北方的延伸很廣,就如同蒙古族的分布一樣。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內蒙古大草原。
導游詞。
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的導游張萌,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一下美麗的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我們的草原之旅啦!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嘗品嘗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里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今天的內蒙古大草原之旅到這里就結束了,明天我們再繼續參觀更多美麗的景點。感謝大家今天的配合,謝謝!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美景象。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現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草原上的節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澳沁_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xx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大家都知道內蒙古大草原是多么的美麗!說到如今,今天我們一家人就來到了大草原!
嗬——好壯觀的景色,使我留連忘返,回味無窮!好壯觀的景色,好美麗的草原,它是那樣地廣闊,成群接隊的小羊羔在草原上嬉戲著`玩鬧著`“說說笑笑,”的像一群調皮的小孩一樣,多可愛呀!中午,那里的主人邀請我們吃飯,中午的太陽,十分紅,而且又大又圓,金燦燦的陽光在云層中閃閃風光,好美麗呀!
接著,我們的眼角又慢慢的轉到了賽馬場上,到了那里有許多人圍在場邊,為自己的親人或伙伴而喝彩,說著我們從擁擠的人群中擠了進去。啊——好壯觀的地方啊!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伴_始”一聲洪亮的叫聲從裁判員的口中大聲的說了出來,一匹匹奔馳的駿馬在草原上飛奔著,在那一瞬間,奇跡出現了,一位英俊瀟灑的小伙子以1分33秒的時間騎著自己心愛的駿馬,觀眾的尖叫聲和歡呼聲回蕩在草原。
下午過去了,接著我們又迎來了一個美好的晚上!我們和那里的主人一起吃豐盛的晚餐,吃過晚飯,那里的主人和我們一起拿著火把游行,接著成群接隊的人都那著火把跑來了,從上面看,一把把火焰,就像許多的小星星,閃閃耀耀的,繪制成了一幅美麗的夜景圖,真是美麗極了!游行完以后,人們把所有的火把放在一堆,突然,一道美麗的火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所有的的人都圍在火焰周圍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唱著,跳著大草原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火花照在人們的臉上,好紅好紅,像一盞盞明亮的燈籠一樣,那時多么的美麗!
站在這片歡樂的海洋里,我仿佛就是這里的主人一樣,帶著那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起欣賞著這片美景,我敢保證,遠道而來的客人一定會對這里的一切贊不決口,留戀忘返的,到現在我回想起今天一天做的事情和看到的事物,是多么的興奮,多么的激動!特別是晚上的游行活動最讓我不能忘記,還有那些英俊的小伙子,美麗有善良的姑娘!
美麗的大草原,你的美麗深深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我愛你——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