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一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二
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義道德,一部《論語》,除了孔子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這個了。綜觀孔子的一生,他游說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學說,雖屢受挫折卻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混亂動蕩的春秋亂世,他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昭示著個人人格的偉大魅力。《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很好地踐行了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
在孔子身上,隨地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君子風度、修己反省品質、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時的言辭等等,無不體現著社會的良知和天地間的正氣。他以其言其行向人們昭示:“仁者愛人”是人間正道,是做人的基準,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標準。所謂君子,必須能志道、據德、依仁,還要有義、有禮、有遜、有信,再學習一定的“六藝經傳”。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詞的份量極重,因為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德的學說,其終極目標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謙謙君子,這樣的社會才能有德有禮——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可見,修身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題閱讀】。
仁者愛人。
“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是社會基本倫理的準則。孔子一生周游列國,積極入仁,明“知其不可”,卻仍然堅定地“而為之”,他提出的“德治”“禮治”包括這一課講的“仁義”思想,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恢復周禮,使人各安其分,從而達到他向往的理想社會——大同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人有仁有愛,有禮有義,且君臣有分,父子有別。而周朝,則是這種大同社會的理想目標,孔子多次贊嘆周代的禮制完美豐富,“郁郁乎文哉!”也表達了內心的無限崇拜之情“吾從周”。而要達到有禮,有仁是最根本的,它是民眾團結、社會和諧的基石。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做到“克己”就是仁,做到“仁”就能“復禮”,做到“復禮”則實現了其孜孜以求之的理想境界。因此,“仁”是一切問題的基礎,有了“仁”的“仁者”天下人都會稱贊他。孔子又進一步指出,行仁踐仁要靠自己,要自己親自行動,親自實踐,別人是幫不了忙的。一旦具備了仁,心中就有“博愛”之心——“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能問人,禮喪,導盲,愛物,最終做到兩個字——“忠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一課中,孔子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并且具體解釋了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因此,正確理解孔子“忠恕”思想的含義,對于把握孔子的“仁愛觀”,是非常要緊的。
孔子喜歡在平時和弟子各自言志,交流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等問題。作為仁者,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真正的“愛人”——問人,禮喪,導盲,愛物,這是夫子身先垂范,身體力行。孔子對于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該行什么禮,對于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并且由人及物。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并盡量身體力行,是要“克已復禮為仁”,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君子之風。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是仁者,首先必須是君子。他具體提出了成為君子的標準與條件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要做到追求正道,堅守道德,心中有愛,游習六藝。孔子進一步指出,君子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即要有義有禮有謙遜的態度和誠信的品質,做到了這些,才是“君子哉!”
有君子必有小人,《論語》中,孔子多次將“君子”與“小人”進行了對比闡述。君子能喻于義,志于道,甚至能舍生取義;小人卻喻于利,志于衣食,并且患得患失。孔子對這種小人是很討厭的,他把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么好的結局的。他認為,君子當喻義棄利,舍生取義。這是君子的風度之一。相反,孔子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所以,孔子才會大加贊賞自己的學生——顏回的安貧樂道精神。
要成為君子,孔子開出的條件還有許多,重要的有三個方面:仁、智、勇。一個人成為了“智者”和“仁者”,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有修養的“君子”了。孔子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有具備了這些品德,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另外,孔子還認為,君子還要心胸開闊、意志堅毅,表里如一。具備了這些風度,才能成為謙謙君子,才會“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
周而不比。
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提出的標準是:“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并且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這是君子待人處世的原則。
“周”和“比”,都有與他人親近交往的意思。二者的區別在于:“周”有廣泛、普遍的意思,“比”有親密、狹小的意思;“周”是以一種大公無私之心進行交往,“比”是以一種結黨營私之心進行交往。“比”,原指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基礎的一環,故有緊密、狹小義。孔子這里所說的“周”和“比”主要是針對道德差異。在興趣上,每個人都應該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惡上,人則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以自己的私心好惡為標準來衡量人、選擇人。這才是孔子這句話的本意。從這個意義上講“周而不比”其實是一種不斷拓展自己胸懷、跳出自己牢籠的修德過程。
【文化知識】。
儒家學說中的君子觀。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要成為君子,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修養:一方面是“仁”,是“質”;另一方面是“禮”,是“文”。“仁”和“質”是內在情感或品質,屬于個人的、自然的層面,“禮”是外在體制或風俗,屬于社會的、文化的層面。理想的儒家人格就是既要尊重個體的真情實感,又要符合一般的社會體制。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
儒家的修身思想體系。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為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現象,自身便具有完備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以“人性論”為思想基礎,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判斷標準,以“修己”為基本模式,以“博學”、“正己”、“尚義”、“中和”、“多思”、“慎獨”、“重節”、“重行”為主要內容,以立“圣人之德”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又有豐富的實際內容的文化體系。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三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此話告訴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此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與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四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六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在現代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我們對圣賢與經典的概念也變得逐漸模糊,那么,我們還有必要讀《論語》嗎?回答是肯定的。《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為人處事、治學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尤其是我們這些教師具有借鑒意義。
如今是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我們,如果能牢記孔子在治學方面的名言,該是一生受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作為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還提出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值得學習的先進的教育理念:
1、見賢思齊,學人之長。孔子倡導能者為師,鼓勵學生學習別人的長處。他提出"教學相長"、"見賢思齊"、"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吾師"、"當仁不讓于師"、"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等卓見。他的這些思想實質就是新課程改革所形成和確立的課程資源不只是現成的教科書,而且包括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經驗;課程資源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而且包括我們同學以及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每個社會成員。
2、游于六藝,全面育人。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并未以課程形式開設,但我們從他的《論語》闡述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以窺見他豐富的教育內容。具體來說,有體現哲學思想的,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回顧歷史足跡的,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才能,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有暢談政治見解的,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等。縱觀他的教育,能注重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學習"、"為政",這足以看出他全面育人的觀點,這和我們新課程改革所貫徹的全面發展也是一致的。
3、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孔子注意到人的個性特長不同,才智高下有別,他很善于了解學生的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論語》記錄了他許多談"仁"的句子,"仁"字出現了很多次,不同的人問"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和內容施行教育,這是他教育實踐的偉大創舉,是他教育思想的精華。這一教育理念不僅是新課程改革所推崇的,而且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理想追求。
4、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孔子的教育是與人生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并不重視存在的客觀知識,而是啟發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從已知中悟出新知,從書本上的知識、道理聯系到社會的知識和道理。孔子與弟子子夏的一次教學對話。孔子采用隨境而遷的體驗人生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我們今天的知識教學應當是一種新的視野。
《論語》教我為人處事,《論語》讓我淡薄寧靜,在讀《論語》中頓悟,在讀《論語》中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七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僅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僅有克制自我,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我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當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那里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能夠振奮人的精神,禮節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八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透過神情語態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述,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思考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狀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職責心。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好處。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好處。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就應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那里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能夠振奮人的精神,禮節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九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筆記】夫子言此四端,乃學人之常理,人之常經,故夫子諄諄以教。修德,以日新;學以日進;聞義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筆記】志懷天下不見用,也不影響夫子閑居之心情。能安住當下,同樣需要心志篤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態呢?夫子之道,能退能進,進則以濟天下,退亦足養乎身心。有大志,而不為大志所累,方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十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于《論語》是個什么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
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原來自己曾經那么多耳熟能詳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論語》,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著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戰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著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
《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
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后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
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里”、“命”……
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圣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后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圣先賢,傳統文化離我們竟漸行漸遠。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十一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專業12篇)篇十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可南懷瑾先生卻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么,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么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于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后,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為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為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眾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為《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注解不一樣。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為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后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為《論語》要人為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現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