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意義等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一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食指《魚兒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室內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我同樣也是在這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的花環,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然而又讓“天真”的孩子“拿著一片蘆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真的失敗”。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二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室內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蔽彝瑯右彩窃谶@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的花環,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然而又讓“天真”的孩子“拿著一片蘆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真的失敗”。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三
首先來說一下,何為“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說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過,就說他酷,說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那么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并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溝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說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p>
《孤獨者》基調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著。而魏連殳的妥協是徹底的,由于現實所迫,當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達了,但是他卻說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茍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的,發達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遣自己的不平。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
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為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為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視之為中國的希望。他對于舊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環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了她作為叛徒這的反叛態度。二終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回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越并不能避免內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別人的方式報復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仇者。當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如何擺布“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著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仇,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為希望的孩子報復,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說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說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
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拔逅摹甭涑焙蟆耙驗槌闪擞斡拢疾怀申嚵恕倍a生“新戰友在哪里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著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邊掛著“孤獨”二字,認為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們,之于魏連殳,更之于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說:“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闭缥以谝槐緯锌吹降囊欢卧拰懙降模骸罢胬淼膭撛煺撸肋h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于解答的問題挑戰。在這種境界,任何現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于是,他又抬頭,找那更新的蘋果?!蔽蚁肟赡苷且驗轸斞傅倪@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了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思考,成長。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四
看那里,穿著黑色衣服的人。
形影孤單走在無人的道路。
是不是,有曾一日。
我們也否都如這般。
靜悄悄的`走著,走著。
想著屬于他的那份孤獨。
孤獨,孤獨,孤獨不再。
他的孤單從何而來。
我亦,好奇,彷徨。
夜,錯落交織著。
這些逝去的人兒啊。
孤獨的,孤獨的,走在這。
漫長的暗夜里。
你看,你看,你看那。
路燈下的身影,漸拉漸長。
寂寞的走在,走在。
走在這無人的道路。
夜色已暗,繁華不復。
我亦,好奇,彷徨。
我們以后是否都如這般。
孤單寂寞地走著。
走在這無人又漫長的夜路。
天,漸漸揚起小雨。
冷了,冷了,他卻毫無感觸。
或,已無所謂了吧。
無所謂了吧,無所謂了吧。
光亮不再,荒涼已暮。
我們以后是否都如曾經這般。
這般,這般的孤單寂寞。
寂寞,它在夜里。
隨風,隨雨,隨著這一刻。
漸漸消散,不復。
路,遠了,淚,模糊了雙眼。
我就,就在這原地。
看著那漸漸遠去的人兒。
他漸拉漸長的身影。
隨著風,隨著雨。
隱沒在了十字街口。
而我,終有一日。
是否如他這般。
孤獨地走在道路上。
數著自己的落寞。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五
我所讀的《孤獨者》是被選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節選,選文節選自《孤獨者》的第一、四、五節。第一節講訴了“我”與魏連殳的相識,以及魏連殳的種種“古怪”。第一節中塑造了第一個孤獨者——魏連殳的祖母的形象,“聽說她先前也曾經吃過許多苦,現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從此處可看出魏連殳的祖母是一個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與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體上是一個孤獨者。“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極重,專差也出發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勢極重,才派專差去叫連殳,由此可見,她的孤獨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話“‘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也帶著些對那些村民的譴責,“為什么不肯”,帶著些怨恨,也夾雜些無奈,她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節的第二段中講到“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從此處可以看出魏連殳對祖母的孝順,或者說,在世人眼中,他是個孤獨者,可是他還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時的他并非十分孤獨,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的精神是與其祖母相承傳的,祖母的去世,無疑是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現在是一個孤獨者,文中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為先覺者的魏連殳,是不被社會上的庸眾所容,在精神和肉體上均孤獨無依的孤獨者形象。魏連殳回到家,“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直至后來,族人商議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簡單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靜靜地給祖母穿衣,井井有條,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動,在葬禮上,“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的發光”,“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如此種種,“暴風雨前的平靜”,都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鋪墊,“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此時的魏連殳怕是真正的孤獨了吧!選文的第四節講訴了,在一個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連殳的來信。第四節中有兩處連殳說到了“我都可以的”,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在努里奮斗卻什么收獲都沒有之后,歸于無力,很無奈的一種說法,對現實生活或是說對一些庸眾的無力的反駁,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拔乙呀浌形乙郧八鲪骸⑺磳Φ囊磺?,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首先要說明的是魏連殳在被現實徹底擊敗以后,不再為愛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現存體制而復仇與他的敵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體以及靈魂的代價。因此也就可以理解連殳所說的“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相同手法的還有“我現在已經‘好’了”,都運用了反語,表達了連殳此刻的孤獨和無比的諷刺……隨后的第五節中,“我”在陽山呆不下去了,輾轉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訪魏連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與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覺者魏連殳的死,又痛恨于活著的庸眾。第三段中:“大良們的祖母談的可高興了,說話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連殳的葬禮上,大良們的祖母仍談得如此高興,不可以說不是一種悲哀,先覺者的去世,對這些庸眾來說不過是少了一個茶余飯后可談論的話題而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關切,是如此的諷刺?!暗饺牍?,是連殳很不妥帖的躺著……”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對魏連殳的諷刺,作為先覺者、孤獨者的他,連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穩、很不妥帖的躺著,也寫出了他的孤獨,正是因為沒有親人,少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切,所以他才會以如此的姿勢入棺、長眠……“三個親人扶著棺沿哭了一場,止住拭淚”“口角上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著可笑的死尸”連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獨與悲劇,連最終圍繞著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眾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虛假的哭泣,除了“我”。最后要講到的就是第三個孤獨者——“我”,“我”是一個處處與魏連殳遭遇相似,一樣受時代新潮流的影響試圖改革、反抗舊社會、反抗庸眾,而不被社會所容的知識分子、先覺者的形象。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六
《孤獨者》收于魯迅小說集《彷徨》,《孤獨者》寫于1925年10月17日。當時魯迅正處于受敵的狀況,對現實狀況的思考和探究,內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沖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已而陷入迷茫,虛空的孤獨。
正文:時勢造英雄,英雄之所以突出于人群之中,稱之為英雄,是因為時勢決定人的思想,決定人的思維,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思維,奴隸時代必有時代的奴隸。
然而人普遍都是時代的奴隸,便也不覺得自己身為奴隸,必有一“孤獨者”來做打破時代思維的英雄,才能使人覺察得自己身為奴隸的處境。魏連末,一個時代的“孤獨者”,他的存在讓人們聞出了一絲叛逆,但已習慣于奴隸時代的人們又怎能讓他這個“孤獨者”打破奴隸時代的寧靜的水面。
《道德經》云:“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于是“就時時聽到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古怪”,“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處于奴隸時代的人都有一種時代奴隸的秉性,即對“孤獨者”的排斥和逼迫,一切都要按奴隸時代的規則。
老子說:“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之;下士聞道,大笑之?!彼麄儗τ谛迈r事物,只是大笑和排斥。魏連末的祖母死后,“他們的第一大問題是在怎樣對付這個‘承重孫’,因為逆料他關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而“聚議”的結果,“是全都照舊”。
甚而至于,連魏連末的失聲長嚎“這模樣”,也“是老例上所沒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過”,于是“大家都手足無措”。他們不允許有“新花樣”的`存在,必須排斥新鮮事物。讀《孤獨者》,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孤獨,每一類人的孤獨,不是僅僅幾個人所處的孤獨,更是一個時代所賦予的孤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孤獨!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七
有人說,孤獨的人最可悲,因為他們沒有朋友??墒菂s不然,有些孤獨的人也有朋友――刻骨銘心的朋友。
《陸小風傳奇》我看了多少遍已不記得了??墒敲看慰戳酥蠖加幸环N莫名的感動。
西門吹雪,江湖中的“劍神”,七歲學劍,七年有成。行走于江湖,無人能敵。伴隨威名而來的是孤獨,和心中的寂寞。他沒有一個朋友,因為他是強者,沒人敢“高攀”他。
葉孤城,一位避世的“劍圣”,一生習劍,天外飛仙一劍破七星使他揚名天下。他也是強者,所以他業注定沒有朋友。
當兩個孤獨的人真正對決與自禁之顛時,他們雖為勁敵。他們卻相互了解。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人。在世人眼里,他們高高在上,可是高處的寂寞又有何人知?!拔┛汁倶怯裼睿咛幉粍俸??!?/p>
最終,葉孤城選擇了放棄。成全了西門“天下第一”的美名。命運就是這么捉弄人,讓兩個孤獨者在最后才成為朋友,成就一段千古的友誼。
人已亡,劍仍在,友誼天長地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八
讀了魯迅先生寫的《藥》后,我才知道新中國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曲折。
《藥》講的是華老栓為了給小栓治肺結核,向劊子手買人血饅頭。從茶館里的客人們的口中得知,這是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的。夏瑜在獄中還不忘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嘆息牢頭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義,還被大家說是“瘋了”,最后被處死。
“吃了人血饅頭就能治好肺結核”如果是現在,有人這么說的話,一定會被人嘲笑,不相信科學,去相信這種無厘頭的傳言,實在是令人恥笑??墒窃谂f中國,人們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拼命工作花大價錢去買這一點用也沒有的東西,愚昧至極。
而為了人民的革命者夏瑜卻被他想拯救的人民給害死,他們絲毫沒有愧疚,還幸災樂禍,可以說舊中國病了,人民病了,社會病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病了,他喝下逃離迂腐的藥,喝下了清理害蟲“封建思想”的藥??捎械娜藚s不知道自己病了,還將良藥看成毒藥不愿喝它。這良藥中最有效的一味便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讓人民當家做主,才能慢慢地將人民迂腐的心理轉換來,社會才會健康。
人民對革命者的冷眼旁觀,才是革命者最大的悲哀。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九
魯迅的小說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并不少見,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背影》、《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這么一數,我著實被驚到,原來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過魯迅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見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占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期我要說的是魯迅的另一篇小說《孤獨者》,《孤獨者》是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老師要求閱讀的小說,能被拿入大學課堂來研讀,想必其文學價值一定不會小。
在課上,我了解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現代主義文學:通過變形的、隱晦的方式來傳達某種思想或感情。如《孤獨者》就是現代主義文學。而現實主義文學則是直接的、明顯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讀第一遍《孤獨者》的時候,我其實是不太能讀懂的,在我印象當中,魯迅的小說都很難讀懂,先不說魯迅的作品總是很耐人尋味,單單就我們的思想境界來說,如果不借助任何輔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讀這篇小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 我相信很多普通讀者都跟我一樣。魏連殳的孤獨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被遺世孤立的孤獨,而是那種深深地、壓抑著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種孤獨。
這是原文的一個片段:
后來祖母死了,他從城里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規矩辦事呢?于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魏連殳從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撫養長大,并且還不是他的親生祖母,是他父親的繼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樂,祖母總是對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對人愛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認為他是異類,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是外出游學的人,他有自己先進的細想,但總是被打壓,他沒有朋友,沒有同事,確切來說,他也沒有親人。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可以愛的人或是沒有愛自己的人,該是一件多么絕望的事,或許,這就是極致的孤獨。
其實魯迅這篇文章最讓我欽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沒有提到"孤獨"二字,然而卻可以將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描寫得這么淋漓盡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學價值的小說,作者都是以當下的社會背景為題材基礎的,很多小說的主人公都可以用來當作當時社會眾多同類人當中的一個縮影,而魯迅的這一篇,我認為不僅是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很多現象, 而且又有著超乎時代的價值,引領人們對孤獨的思考。
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斗,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要深切地貼近作者,貼近那個時代,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在《孤獨者》里,魯迅就是通過兩種聲音,"我"的聲音和主人公魏連殳的聲音相互對峙,互相辯駁,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所以小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和現實的孤獨者命運的考察,但在更深層面上展開的是關于人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駁難,而且這種討論是極致徹底的,因為本來為愛我者活著就已經是生存意義的底線了,還要追問在底線之后還有沒有可能性,幾出現了為敵人而活著這樣的殘酷選擇。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
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
那時我在s城,就時時聽到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所學的是動物學,卻到中學堂去做歷史教員;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常說家庭應該破壞,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還有許多零碎的話柄;總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個給人當作談助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個親戚家里閑?。凰麄兙托瘴?,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這也不足為奇,中國的興學雖說已經二十年了,寒石山卻連小學也沒有。全山村中,只有連殳是出外游學的學生,所以從村人看來,他確是一個異類;但也很妒羨,說他掙得許多錢。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時聽說連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沒有一個醫生。所謂他的家屬者,其實就只有一個這祖母,雇一名女工簡單地過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這祖母撫養成人的。聽說她先前也曾經吃過許多苦,現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謂異樣之一端罷。
寒石山離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專使人叫連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極重,專差也出發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
族長,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親丁,閑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計連殳的到來,應該已是入殮的時候了。壽材壽衣早已做成,都無須籌畫;他們的第一大問題是在怎樣對付這“承重孫”〔2〕,因為逆料他關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聚議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條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請和尚道士做法事〔3〕??偠灾菏侨颊张f。
他們既經議妥,便約定在連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廳前,排成陣勢,互相策應,并力作一回極嚴厲的談判。村人們都咽著唾沫,新奇地聽候消息;他們知道連殳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兩面的爭斗,大約總要開始的,或者還會釀成一種出人意外的奇觀。
傳說連殳的到家是下午,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族長們便立刻照豫定計畫進行,將他叫到大廳上,先說過一大篇冒頭,然后引入本題,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辯駁的機會。但終于話都說完了,沉默充滿了全廳,人們全數悚然地緊看著他的嘴。只見連殳神色也不動,簡單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這又很出于他們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擔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覺得太“異樣”,倒很有些可慮似的。打聽新聞的村人們也很失望,口口相傳道,“奇怪!他說‘都可以’哩!我們看去罷!”都可以就是照舊,本來是無足觀了,但他們也還要看,黃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滿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個,先送了一份香燭;待到走到他家,已見連殳在給死者穿衣服了。原來他是一個短小瘦削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條,仿佛是一個大殮的專家,使旁觀者不覺嘆服。寒石山老例,當這些時候,無論如何,母家的親丁是總要挑剔的;他卻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動。站在我前面的一個花白頭發的老太太,便發出羨慕感嘆的聲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們都念念有詞。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釘好了棺蓋。沉靜了一瞬間,大家忽而擾動了,很有驚異和不滿的形勢。我也不由的突然覺到: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地發光。
大殮便在這驚異和不滿的空氣里面完畢。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這模樣,是老例上所沒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無措了,遲疑了一會,就有幾個人上前去勸止他,愈去愈多,終于擠成一大堆。但他卻只是兀坐著號啕,鐵塔似的動也不動。
大家又只得無趣地散開;他哭著,哭著,約有半點鐘,這才突然停了下來,也不向吊客招呼,徑自往家里走。接著就有前去窺探的人來報告:他走進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兩日,是我要動身回城的前一天,便聽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發議論,說連殳要將所有的器具大半燒給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贈生時侍奉,死時送終的女工,并且連房屋也要無期地借給她居住了。親戚本家都說到舌敝唇焦,也終于阻當不住。
恐怕大半也還是因為好奇心,我歸途中經過他家的門口,便又順便去吊慰。他穿了毛邊的白衣出見,神色也還是那樣,冷冷的。我很勸慰了一番;他卻除了唯唯諾諾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話,是:
“多謝你的好意。”
二
我們第三次相見就在這年的冬初,s城的一個書鋪子里,大家同時點了一點頭,總算是認識了。但使我們接近起來的,是在這年底我失了職業之后。從此,我便常常訪問連殳去。一則,自然是因為無聊賴;二則,因為聽人說,他倒很親近失意的人的,雖然素性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無定,失意人也不會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見了。兩間連通的客廳,并無什么陳設,不過是桌椅之外,排列些書架,大家雖說他是一個可怕的“新黨”,架上卻不很有新書。他已經知道我失了職業;但套話一說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對,逐漸沉悶起來。我只見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煙,煙蒂要燒著手指了,才拋在地面上。
“吸煙罷?!彼焓秩〉诙煏r,忽然說。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著,講些關于教書和書籍的,但也還覺得沉悶。我正想走時,門外一陣喧嚷和腳步聲,四個男女孩子闖進來了。大的八九歲,小的四五歲,手臉和衣服都很臟,而且丑得可以。但是連殳的眼里卻即刻發出歡喜的光來了,連忙站起,向客廳間壁的房里走,一面說道:
“大良,二良,都來!你們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經買來了?!?/p>
孩子們便跟著一齊擁進去,立刻又各人吹著一個口琴一擁而出,一出客廳門,不知怎的便打將起來。有一個哭了。
“一人一個,都一樣的。不要爭呵!”他還跟在后面囑咐。
“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誰呢?”我問。
“是房主人的。他們都沒有母親,只有一個祖母?!?/p>
“房東只一個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罷,沒有續娶?!駝t,便要不肯將余屋租給我似的單身人?!彼f著,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問他何以至今還是單身,但因為不很熟,終于不好開口。
只要和連殳一熟識,是很可以談談的。他議論非常多,而且往往頗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來客,大抵是讀過《沉淪》〔4〕的罷,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懶散而驕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聲嘆氣,一面皺著眉頭吸煙。還有那房主的孩子們,總是互相爭吵,打翻碗碟,硬討點心,亂得人頭昏。但連殳一見他們,卻再不像平時那樣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聽說有一回,三良發了紅斑痧,竟急得他臉上的黑氣愈見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輕的,于是后來便被孩子們的祖母傳作笑柄。
“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覺得我有些不耐煩了,有一天特地乘機對我說。
“那也不盡然?!蔽抑皇请S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壞脾氣,在孩子們是沒有的。后來的壞,如你平日所攻擊的壞,那是環境教壞的。原來卻并不壞,天真……。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p>
“不。如果孩子中沒有壞根苗,大起來怎么會有壞花果?譬如一粒種子,正因為內中本含有枝葉花果的胚,長大時才能夠發出這些東西來。何嘗是無端……?!蔽乙驗殚e著無事,便也如大人先生們一下野,就要吃素談禪〔5〕一樣,正在看佛經。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檢點,一味任意地說。
然而連殳氣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開口。我也猜不出他是無話可說呢,還是不屑辯。但見他又顯出許久不見的冷冷的態度來,默默地連吸了兩枝煙;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時,我便只好逃走了。
這仇恨是歷了三月之久才消釋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為忘卻,一半則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視了,于是覺得我對于孩子的冒瀆的話倒也情有可原。但這不過是我的推測。其時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樣,半仰著頭道:
“想起來真覺得有些奇怪。我到你這里來時,街上看見一個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
“這是環境教壞的?!?/p>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話。但他卻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間又竭力地吸煙。
“我倒忘了,還沒有問你,”我便用別的話來支梧,“你是不大訪問人的,怎么今天有這興致來走走呢?我們相識有一年多了,你到我這里來卻還是第一回?!?/p>
“我正要告訴你呢:你這幾天切莫到我寓里來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討厭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這是誰呢?”我有些詫異。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兒子。哈哈,兒子正如老子一般?!?/p>
“是上城來看你,帶便玩玩的罷?”
“不。說是來和我商量,就要將這孩子過繼給我的。”
“呵!過繼給你?”我不禁驚叫了,“你不是還沒有娶親么?”
“他們知道我不娶的了。但這都沒有什么關系。他們其實是要過繼給我那一間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無所有,你是知道的;錢一到手就化完。只有這一間破屋子。他們父子的一生的事業是在逐出那一個借住著的老女工?!?/p>
他那詞氣的冷峭,實在又使我悚然。但我還慰解他說:
“我看你的本家也還不至于此。他們不過思想略舊一點罷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時候,他們就都熱心地圍著使勁來勸你……?!?/p>
“我父親死去之后,因為奪我屋子,要我在筆據上畫花押,我大哭著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熱心地圍著使勁來勸我……?!彼麅裳巯蛏夏暎路鹨诳罩袑こ瞿菚r的情景來。
“總而言之:關鍵就全在你沒有孩子。你究竟為什么老不結婚的呢?”我忽而尋到了轉舵的話,也是久已想問的話,覺得這時是最好的機會了。
他詫異地看著我,過了一會,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煙,沒有回答。
三
但是,雖在這一種百無聊賴的境地中,也還不給連殳安住。漸漸地,小報上有匿名人來攻擊他,學界上也常有關于他的流言,可是這已經并非先前似的單是話柄,大概是于他有損的了。我知道這是他近來喜歡發表文章的結果,倒也并不介意。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發些沒有顧忌的議論,一有,一定要暗暗地來叮他,這是向來如此的,連殳自己也知道。但到春天,忽然聽說他已被校長辭退了。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其實,這也是向來如此的,不過因為我希望著自己認識的人能夠幸免,所以就以為兀突罷了,s城人倒并非這一回特別惡。
其時我正忙著自己的生計,一面又在接洽本年秋天到山陽去當教員的事,竟沒有工夫去訪問他。待到有些余暇的時候,離他被辭退那時大約快有三個月了,可是還沒有發生訪問連殳的意思。有一天,我路過大街,偶然在舊書攤前停留,卻不禁使我覺到震悚,因為在那里陳列著的一部汲古閣初印本《史記索隱》〔6〕,正是連殳的書。他喜歡書,但不是藏書家,這種本子,在他是算作貴重的善本,非萬不得已,不肯輕易變賣的。難道他失業剛才兩三月,就一貧至此么?雖然他向來一有錢即隨手散去,沒有什么貯蓄。于是我便決意訪問連殳去,順便在街上買了一瓶燒酒,兩包花生米,兩個熏魚頭。
他的房門關閉著,叫了兩聲,不見答應。我疑心他睡著了,更加大聲地叫,并且伸手拍著房門。
“出去了罷!”大良們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從對面的窗口探出她花白的頭來了,也大聲說,不耐煩似的。
“那里去了呢?”我問。
“那里去了?誰知道呢?——他能到那里去呢,你等著就是,一會兒總會回來的?!?/p>
我便推開門走進他的客廳去。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7〕,滿眼是凄涼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無幾了,連書籍也只剩了在s城決沒有人會要的幾本洋裝書。屋中間的圓桌還在,先前曾經常常圍繞著憂郁慷慨的青年,懷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臟吵鬧的孩子們的,現在卻見得很閑靜,只在面上蒙著一層薄薄的灰塵。我就在桌上放了酒瓶和紙包,拖過一把椅子來,靠桌旁對著房門坐下。
的確不過是“一會兒”,房門一開,一個人悄悄地—陰—影似的進來了,正是連殳。也許是傍晚之故罷,看去仿佛比先前黑,但神情卻還是那樣。
“阿!你在這里?來得多久了?”他似乎有些喜歡。
“并沒有多久?!蔽艺f,“你到那里去了?”
“并沒有到那里去,不過隨便走走?!?/p>
他也拖過椅子來,在桌旁坐下;我們便開始喝燒酒,一面談些關于他的失業的事。但他卻不愿意多談這些;他以為這是意料中的事,也是自己時常遇到的事,無足怪,而且無可談的。他照例只是一意喝燒酒,并且依然發些關于社會和歷史的議論。不知怎地我此時看見空空的書架,也記起汲古閣初印本的《史記索隱》,忽而感到一種淡漠的孤寂和悲哀。
“你的客廳這么荒涼……。近來客人不多了么?”
“沒有了。他們以為我心境不佳,來也無意味。心境不佳,實在是可以給人們不舒服的。冬天的公園,就沒有人去……?!?/p>
他連喝兩口酒,默默地想著,突然,仰起臉來看著我問道,“你在圖謀的職業也還是毫無把握罷?……”
我雖然明知他已經有些酒意,但也不禁憤然,正想發話,只見他側耳一聽,便抓起一把花生米,出去了。門外是大良們笑嚷的聲音。
但他一出去,孩子們的聲音便寂然,而且似乎都走了。他還追上去,說些話,卻不聽得有回答。他也就—陰—影似的悄悄地回來,仍將一把花生米放在紙包里。
“連我的東西也不要吃了?!彼吐暎靶λ频恼f。
“連殳,”我很覺得悲涼,卻強裝著微笑,說,“我以為你太自尋苦惱了。你看得人間太壞……?!?/p>
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我的話還沒有完哩。你對于我們,偶而來訪問你的我們,也以為因為閑著無事,所以來你這里,將你當作消遣的資料的罷?”
“并不。但有時也這樣想?;蛘邔ば┱勝Y。”
“那你可錯誤了。人們其實并不這樣。你實在親手造了獨頭繭〔8〕,將自己裹在里面了。你應該將世間看得光明些。”我嘆惜著說。
“也許如此罷。但是,你說:那絲是怎么來的?——自然,世上也盡有這樣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雖然沒有分得她的血液,卻也許會繼承她的運命。然而這也沒有什么要緊,我早已豫先一起哭過了……?!?/p>
我即刻記起他祖母大殮時候的情景來,如在眼前一樣。
“我總不解你那時的大哭……?!庇谑曲X突地問了。
“我的祖母入殮的時候罷?是的,你不解的?!彼幻纥c燈,一面冷靜地說,“你的和我交往,我想,還正因為那時的哭哩。你不知道,這祖母,是我父親的繼母;他的生母,他三歲時候就死去了?!彼胫睾染疲酝炅艘粋€熏魚頭。
“那些往事,我原是不知道的。只是我從小時候就覺得不可解。那時我的父親還在,家景也還好,正月間一定要懸掛祖像,盛大地供養起來??粗@許多盛裝的畫像,在我那時似乎是不可多得的眼福。但那時,抱著我的一個女工總指了一幅像說:‘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罷,保佑你生龍活虎似的大得快?!艺娌欢梦颐髅饔兄粋€祖母,怎么又會有什么‘自己的祖母’來。可是我愛這‘自己的祖母’,她不比家里的祖母一般老;她年青,好看,穿著描金的紅衣服,戴著珠冠,和我母親的像差不多。我看她時,她的眼睛也注視我,而且口角上漸漸增多了笑影:我知道她一定也是極其愛我的。
“然而我也愛那家里的,終日坐在窗下慢慢地做針線的祖母。雖然無論我怎樣高興地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歡笑,常使我覺得冷冷地,和別人的祖母們有些不同。但我還愛她??墒堑胶髞?,我逐漸疏遠她了;這也并非因為年紀大了,已經知道她不是我父親的生母的緣故,倒是看久了終日終年的做針線,機器似的,自然免不了要發煩。但她卻還是先前一樣,做針線;管理我,也愛護我,雖然少見笑容,卻也不加呵斥。直到我父親去世,還是這樣;后來呢,我們幾乎全靠她做針線過活了,自然更這樣,直到我進學堂……。”
燈火銷沉下去了,煤油已經將涸,他便站起,從書架下摸出一個小小的洋鐵壺來添煤油。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一
六年級上冊結束了,讓我深受感觸的當然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了解了魯迅,親近魯迅先生,走進魯迅的高尚品質和博大精神。
我看文章的第一段,就知道魯迅先生深受人們的愛戴,魯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那是因為魯迅先生有非常淵博的知識,他十分同情受苦受難的百姓,十分關心自己的女傭。他從不屈服于反動派,堅強地與反動派作斗爭。正是這樣,魯迅先生逝世的那天,有些人甚至從遙遠的地方趕來上海,追悼魯迅先生。
這篇文章的內容簡短,但我的感受卻很深很深。
憂國憂民,情之所系。魯迅的愛國情深深印在我們的心中?!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魯迅用無私的行動實踐了自己。他的精神、他的情懷,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就想文章中的一個情節:魯迅救助受傷的車夫,魯迅盡可能地幫助弱勢群體,再次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勞苦人民的關心與同情。本文以孩子的口吻進行敘述,給人以樸實,親切之感,使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躍然紙上。
這篇文章也教會我們人生哲理,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他人,把我們的愛心獻給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魯迅先生這樣愛憎分明,中國才會有真進步!
以后我們的人生道路還很長很長,這篇文章使我獲得生命啟迪,讓我終身受益......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二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里托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后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后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并不知道隔壁墳埋著的就是死后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說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么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么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后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后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封建社會的無知和一些所謂的禮教是致人于死地的原因,魯迅覺得真正醫好的藥,不是什么人血饅頭,是人們需要有抗爭的精神。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三
一、學習要點:
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分析人物形象。
運用對話和細節刻畫人物。
二、出處。
本文最初發表于192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套第1號,收入《吶喊》。
三、背景:
本文描寫一九一七年,張勛復辟在江南水鄉引起的一場**。張勛北洋軍閥之一,原是清朝軍官,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留著辮子,以示效忠清王朝,因稱辮子統帥,1917年,他利用與北洋軍閥政府內部矛盾(黎元洪為政府總統,段其瑞為國務總理,圍繞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北洋軍閥內部發生了“府院之爭”,國務總理段其瑞在日本慫踴下主張參戰,總統黎元洪在美國支持下反對參戰,當段黎矛盾不可開交時,徐軍督軍,辮子軍統帥張勛進京調停,乘機復辟了帝制,在北京扶持清廢帝薄儀復辟,在舉國上下一片聲討中,這場復辟只延續十二天,就以失敗告終。
當時魯迅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職,為了抗議張勛的倒行逆施,他于七月三日憤然離職,事件結束令他才回到教育部。
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
主義覺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這“痛苦”包括農民的不覺悟;封建復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徹。
底性。以此告誡革命者:只有真正喚醒民眾,才能進行徹底的革。
命。出于這種動機,魯迅寫了《**》。
三、層次剖析。
本文中“辮子事件”是貫穿始終的結構主線和敘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描寫了辮子危機的起因和開端。
這段文字采用了場面描寫或環境描寫,寫出江南農村寧靜平和的氣氛,。
nn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四
人難免孤獨的。我一直認為孤獨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時間和時代的前列,一覽眾山小,感到了孤獨;有的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也感到了無望的孤獨。
在眾人認為連殳被社會殺死了的時候,我反思。
時代環境固然惡劣,難免有人彷徨,但覺不至于死啊!連殳是被自己的無望殺死了,許多時候,許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時代前列,但是他的內心并不夠堅強。當他放棄了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時,內心是痛苦的,一種絕望的痛苦,連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再愛惜。然而,為什么要絕望呢?歷史的車輪會因你的絕望而停頓么?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后沒有傷心故事?成功的背后支撐的甚至是屈辱啊!
這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冷。我是極其厭惡自殺的人的,連死的心都有,為什么沒有活的勇氣?寧可滿懷信心戰斗而死,也不要無望悲哀而亡。
我想,鴻鵠總是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飛時,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2.詩意地說,孤獨是一種遠離人間冰冷的美麗;哲理地說,孤獨是一種人生旅途上美侖美奐的境界。但現實中的孤獨大多數時候以痛苦、無奈為伴,并無美麗或者美輪美奐的感覺。
身處各個時代的人們,都需面對“孤獨”這一心境。有人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孤獨;有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孤獨;有人不能得到親朋好友之愛,感到孤獨……魯迅《孤獨者》中的主人公魏連殳基本性格特征就是“孤獨”,其處境和精神的孤獨同當時社會不協調。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
魏連殳作為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學的學生,“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從村人看來他是“異樣”之人。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為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異路人。他的議論“往往頗奇警”,身邊也常聚集一些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因此便不幸的被那個社會視為“異類”。為自己的信念,他也曾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然而他的思想言行終為社會所不容,為人們所不解。之后他受人排斥于流言中失業。最終被-迫投靠有權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為五斗米折腰,其內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忍讓退縮以至于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惡的泥坑,顯示了當時知識分子雖然許多方面可以站在時代前沿,但內心懦弱與自卑的一面。再之后,他“含著冰冷的微笑”在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死去了。魏連殳選擇在外表喧囂繁華的生活假象中走向終結。魯迅為這世界增加了一種經典而又永恒的哭聲:“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凄厲哭聲勾勒后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孤獨?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后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是孤獨者極端的異類感和絕望感。
“孤獨”這個詞在當前忙碌社會并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常用詞。人們之間說出親切的話,做出親切的笑臉,卻可能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禮儀”。人們之間相互冷淡,用愛構筑的溝通之橋被現實的功利之心腐蝕,孤獨似乎變成一種時髦。事物一旦變成時尚,就易迅速被解構。于是孤獨就走向它的反面,成為矯情的孤獨,變成對孤獨的調侃。
當前社會,為利而奔波的忙人,在繁華之后的蒼涼,紛擾過后的空虛中產生莫名的孤獨感。在魯迅先生的《孤獨者》面前,這是一種現代社會為利而忙的孤獨版本。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五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后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六
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
那時我在s城,就時時聽到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所學的是動物學,卻到中學堂去做歷史教員;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常說家庭應該破壞,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還有許多零碎的話柄;總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個給人當作談助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個親戚家里閑住;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這也不足為奇,中國的興學雖說已經二十年了,寒石山卻連小學也沒有。全山村中,只有連殳是出外游學的學生,所以從村人看來,他確是一個異類;但也很妒羨,說他掙得許多錢。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時聽說連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沒有一個醫生。所謂他的家屬者,其實就只有一個這祖母,雇一名女工簡單地過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這祖母撫養成人的。聽說她先前也曾經吃過許多苦,現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謂異樣之一端罷。
寒石山離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專使人叫連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極重,專差也出發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
族長,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親丁,閑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計連殳的到來,應該已是入殮的時候了。壽材壽衣早已做成,都無須籌畫;他們的第一大問題是在怎樣對付這“承重孫”〔2〕,因為逆料他關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聚議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條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請和尚道士做法事〔3〕??偠灾菏侨颊张f。
他們既經議妥,便約定在連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廳前,排成陣勢,互相策應,并力作一回極嚴厲的談判。村人們都咽著唾沫,新奇地聽候消息;他們知道連殳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兩面的爭斗,大約總要開始的,或者還會釀成一種出人意外的奇觀。
傳說連殳的到家是下午,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族長們便立刻照豫定計畫進行,將他叫到大廳上,先說過一大篇冒頭,然后引入本題,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辯駁的機會。但終于話都說完了,沉默充滿了全廳,人們全數悚然地緊看著他的嘴。只見連殳神色也不動,簡單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p>
這又很出于他們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擔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覺得太“異樣”,倒很有些可慮似的。打聽新聞的村人們也很失望,口口相傳道,“奇怪!他說‘都可以’哩!我們看去罷!”都可以就是照舊,本來是無足觀了,但他們也還要看,黃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滿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個,先送了一份香燭;待到走到他家,已見連殳在給死者穿衣服了。原來他是一個短小瘦削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條,仿佛是一個大殮的專家,使旁觀者不覺嘆服。寒石山老例,當這些時候,無論如何,母家的親丁是總要挑剔的;他卻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動。站在我前面的一個花白頭發的老太太,便發出羨慕感嘆的聲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們都念念有詞。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釘好了棺蓋。沉靜了一瞬間,大家忽而擾動了,很有驚異和不滿的形勢。我也不由的突然覺到: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地發光。
大殮便在這驚異和不滿的空氣里面完畢。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這模樣,是老例上所沒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無措了,遲疑了一會,就有幾個人上前去勸止他,愈去愈多,終于擠成一大堆。但他卻只是兀坐著號啕,鐵塔似的動也不動。
大家又只得無趣地散開;他哭著,哭著,約有半點鐘,這才突然停了下來,也不向吊客招呼,徑自往家里走。接著就有前去窺探的人來報告:他走進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兩日,是我要動身回城的前一天,便聽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發議論,說連殳要將所有的器具大半燒給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贈生時侍奉,死時送終的女工,并且連房屋也要無期地借給她居住了。親戚本家都說到舌敝唇焦,也終于阻當不住。
恐怕大半也還是因為好奇心,我歸途中經過他家的門口,便又順便去吊慰。他穿了毛邊的白衣出見,神色也還是那樣,冷冷的。我很勸慰了一番;他卻除了唯唯諾諾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話,是:
“多謝你的好意。”
二
我們第三次相見就在這年的冬初,s城的一個書鋪子里,大家同時點了一點頭,總算是認識了。但使我們接近起來的,是在這年底我失了職業之后。從此,我便常常訪問連殳去。一則,自然是因為無聊賴;二則,因為聽人說,他倒很親近失意的人的,雖然素性這么冷。但是世事升沉無定,失意人也不會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見了。兩間連通的客廳,并無什么陳設,不過是桌椅之外,排列些書架,大家雖說他是一個可怕的“新黨”,架上卻不很有新書。他已經知道我失了職業;但套話一說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對,逐漸沉悶起來。我只見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煙,煙蒂要燒著手指了,才拋在地面上。
“吸煙罷?!彼焓秩〉诙煏r,忽然說。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著,講些關于教書和書籍的,但也還覺得沉悶。我正想走時,門外一陣喧嚷和腳步聲,四個男女孩子闖進來了。大的八九歲,小的四五歲,手臉和衣服都很臟,而且丑得可以。但是連殳的眼里卻即刻發出歡喜的光來了,連忙站起,向客廳間壁的房里走,一面說道:
“大良,二良,都來!你們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經買來了?!?/p>
孩子們便跟著一齊擁進去,立刻又各人吹著一個口琴一擁而出,一出客廳門,不知怎的便打將起來。有一個哭了。
“一人一個,都一樣的。不要爭呵!”他還跟在后面囑咐。
“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誰呢?”我問。
“是房主人的。他們都沒有母親,只有一個祖母。”
“房東只一個人么?”
“是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罷,沒有續娶?!駝t,便要不肯將余屋租給我似的單身人。”他說著,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問他何以至今還是單身,但因為不很熟,終于不好開口。
只要和連殳一熟識,是很可以談談的。他議論非常多,而且往往頗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來客,大抵是讀過《沉淪》〔4〕的罷,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懶散而驕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聲嘆氣,一面皺著眉頭吸煙。還有那房主的孩子們,總是互相爭吵,打翻碗碟,硬討點心,亂得人頭昏。但連殳一見他們,卻再不像平時那樣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聽說有一回,三良發了紅斑痧,竟急得他臉上的黑氣愈見其黑了;不料那病是輕的,于是后來便被孩子們的祖母傳作笑柄。
“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彼坪跻灿X得我有些不耐煩了,有一天特地乘機對我說。
“那也不盡然?!蔽抑皇请S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壞脾氣,在孩子們是沒有的。后來的壞,如你平日所攻擊的壞,那是環境教壞的。原來卻并不壞,天真……。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p>
“不。如果孩子中沒有壞根苗,大起來怎么會有壞花果?譬如一粒種子,正因為內中本含有枝葉花果的胚,長大時才能夠發出這些東西來。何嘗是無端……。”我因為閑著無事,便也如大人先生們一下野,就要吃素談禪〔5〕一樣,正在看佛經。佛理自然是并不懂得的,但竟也不自檢點,一味任意地說。
然而連殳氣忿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開口。我也猜不出他是無話可說呢,還是不屑辯。但見他又顯出許久不見的冷冷的態度來,默默地連吸了兩枝煙;待到他再取第三枝時,我便只好逃走了。
這仇恨是歷了三月之久才消釋的。原因大概是一半因為忘卻,一半則他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視了,于是覺得我對于孩子的冒瀆的話倒也情有可原。但這不過是我的推測。其時是在我的寓里的酒后,他似乎微露悲哀模樣,半仰著頭道:
“想起來真覺得有些奇怪。我到你這里來時,街上看見一個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
“這是環境教壞的?!?/p>
我即刻很后悔我的話。但他卻似乎并不介意,只竭力地喝酒,其間又竭力地吸煙。
“我倒忘了,還沒有問你,”我便用別的話來支梧,“你是不大訪問人的,怎么今天有這興致來走走呢?我們相識有一年多了,你到我這里來卻還是第一回。”
“我正要告訴你呢:你這幾天切莫到我寓里來看我了。我的寓里正有很討厭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
“一大一小?這是誰呢?”我有些詫異。
“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兒子。哈哈,兒子正如老子一般。”
“是上城來看你,帶便玩玩的罷?”
“不。說是來和我商量,就要將這孩子過繼給我的。”
“呵!過繼給你?”我不禁驚叫了,“你不是還沒有娶親么?”
“他們知道我不娶的了。但這都沒有什么關系。他們其實是要過繼給我那一間寒石山的破屋子。我此外一無所有,你是知道的;錢一到手就化完。只有這一間破屋子。他們父子的一生的事業是在逐出那一個借住著的老女工?!?/p>
他那詞氣的冷峭,實在又使我悚然。但我還慰解他說:
“我看你的本家也還不至于此。他們不過思想略舊一點罷了。譬如,你那年大哭的時候,他們就都熱心地圍著使勁來勸你……?!?/p>
“我父親死去之后,因為奪我屋子,要我在筆據上畫花押,我大哭著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熱心地圍著使勁來勸我……?!彼麅裳巯蛏夏暎路鹨诳罩袑こ瞿菚r的情景來。
“總而言之:關鍵就全在你沒有孩子。你究竟為什么老不結婚的呢?”我忽而尋到了轉舵的話,也是久已想問的話,覺得這時是最好的機會了。
他詫異地看著我,過了一會,眼光便移到他自己的膝髁上去了,于是就吸煙,沒有回答。
三
但是,雖在這一種百無聊賴的境地中,也還不給連殳安住。漸漸地,小報上有匿名人來攻擊他,學界上也常有關于他的流言,可是這已經并非先前似的單是話柄,大概是于他有損的了。我知道這是他近來喜歡發表文章的結果,倒也并不介意。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發些沒有顧忌的議論,一有,一定要暗暗地來叮他,這是向來如此的,連殳自己也知道。但到春天,忽然聽說他已被校長辭退了。這卻使我覺得有些兀突;其實,這也是向來如此的,不過因為我希望著自己認識的人能夠幸免,所以就以為兀突罷了,s城人倒并非這一回特別惡。
其時我正忙著自己的生計,一面又在接洽本年秋天到山陽去當教員的事,竟沒有工夫去訪問他。待到有些余暇的時候,離他被辭退那時大約快有三個月了,可是還沒有發生訪問連殳的意思。有一天,我路過大街,偶然在舊書攤前停留,卻不禁使我覺到震悚,因為在那里陳列著的一部汲古閣初印本《史記索隱》〔6〕,正是連殳的書。他喜歡書,但不是藏書家,這種本子,在他是算作貴重的善本,非萬不得已,不肯輕易變賣的。難道他失業剛才兩三月,就一貧至此么?雖然他向來一有錢即隨手散去,沒有什么貯蓄。于是我便決意訪問連殳去,順便在街上買了一瓶燒酒,兩包花生米,兩個熏魚頭。
他的房門關閉著,叫了兩聲,不見答應。我疑心他睡著了,更加大聲地叫,并且伸手拍著房門。
“出去了罷!”大良們的祖母,那三角眼的胖女人,從對面的窗口探出她花白的頭來了,也大聲說,不耐煩似的。
“那里去了呢?”我問。
“那里去了?誰知道呢?——他能到那里去呢,你等著就是,一會兒總會回來的。”
魯迅孤獨者讀后感(熱門17篇)篇十七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仿佛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為:所學的明明是動物學,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為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時五四時期啟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里透著凄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為他對著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臟又丑的孩子時,他的眼里也會出現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實低頭,甚至愿意去干“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里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死了,在別人眼里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活著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風光的背后有著無奈和悲傷。
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著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并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尾用“濃云已經散去,掛著一輪圓月,散著冷靜的光輝,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