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能夠展現作者的才華和文化修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優秀作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一
楊靖宇是我黨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將領。他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等職。他率部長期轉戰于長白山麓、松花江、鴨綠江畔,活動足跡遍及30個縣,是我國的英雄。
楊靖宇犧牲前五天。“討伐隊”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他們逐步逼近到50米處,喊話勸降,對方“連答應的神色也沒有,依然用槍向討伐隊射擊”。日軍見生擒困難就猛烈開火,有一彈擊中胸部,對方才“被打倒而絕命”。日軍根據追蹤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有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于是將遺體送到縣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軍官狠狠地說:“算他是支那的一條好漢!”日本關東軍在烈士殉難處破例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和對軀體的葬禮,以楊靖宇的頑強為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二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范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后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只身俘敵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出生于四川銅梁縣(1997年后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第1。
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起沖擊后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并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里,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戰后,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贈給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錦旗上寫道:“獻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偉大戰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軍第15軍全體指戰員獻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祖國人民的光榮”。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會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光榮之家”。四川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給邱少云烈士的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偉大人民的戰士,英雄不朽的功績”。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眾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被中國共產黨志愿軍某部委員會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于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并將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為整體、為勝利而犧牲的偉大的戰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歲時,性格剛強的母親與游手好閑的父親不能相處,便帶著江竹筠姐弟到重慶投奔兄弟。江竹筠10歲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因為人還沒有機器高,老板就為她特制了一個高腳凳。11歲時,她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在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憎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上學時十分用功,記憶力超群。之后據同牢難友講,在獄中,她背誦和默寫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供難友們學習。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系,翌年轉入農藝系。1946年,她畢業后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只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提高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涂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呵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后,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并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務秘密槍殺,然后被用鏹水毀尸滅跡,時年29歲。
陳式純。
陳式純(1903——1935),金鄉鎮人,1919年在溫州中學讀書,參加反日宣傳隊。后在金鄉成立反日救國會,發動群眾抵制日貨,同時創“旭社”等提高團體,組織醒獅化裝演講會。1922年考入上海大學,后轉南開大學。1925年,他至河南,在部隊、銀行、學校工作,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四次被捕入獄。在漢口、武昌、上海坐牢,都經黨組織營救獲釋。1932年乘國慶節組織400多名群眾游行,被捕入英租界工部局西牢,在長期折磨中于1935年2月逝世。
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那時,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進入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涌起,個性是五四運動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曙光初現的變化。李大釗同志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
陳其美。
陳其美(1878-1916),字英士,號無為,浙江湖州吳興五昌里人。[1]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盟會元老,[1]青幫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弟陳其采,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果夫、陳立夫的父親)。陳其美與蔣介石關系密切,為蔣介石拜把之兄,將蔣介石引薦于孫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凱指使的張宗昌派出程國瑞,假借簽約援助討袁經費,于日本人山田純三郞寓所中將陳其美當場槍殺。陳其美遇刺后,孫中山高度贊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黃繼光(1930~1952)。
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農歷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里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用心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國內停止復員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征集志愿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里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征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我所攜彈藥用光的狀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終長眠于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丁麟章。
丁麟章,多用于中國人名,最為知名者為革命烈士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平江縣游擊隊;1930年7月,參加紅三軍團組織的第一次攻打長沙的戰斗,第二年,隨部編入平江縣蘇維埃政府警衛團,任副營長,曾參加湘鄂贛蘇區歷次反“圍剿”的戰斗;1939年后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三營營長、第七師十九旅五十六團團長、第六師十六旅團政委;1945年春,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支隊政委,同年年6月,在孝豐百步山反擊國民黨頑軍五十二師的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
楊靖宇。
楊靖宇是我黨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將領。他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等職。他率部長期轉戰于長白山麓、松花江、鴨綠江畔,活動足跡遍及30個縣,是我國的英雄。
楊靖宇犧牲前五天。“討伐隊”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他們逐步逼近到50米處,喊話勸降,對方“連答應的神色也沒有,依然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日軍見生擒困難就猛烈開火,有一彈擊中胸部,對方才“被打倒而絕命”。日軍根據追蹤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有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于是將遺體送到縣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軍官狠狠地說:“算他是支那的一條好漢!”日本關東軍在烈士殉難處破例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和對軀體的葬禮,以楊靖宇的頑強為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馬立訓。
馬立訓(1920年——1945年),山東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人。家境貧寒,從小失去父母,12歲就到煤窯當小苦工。1940年4月參加八路軍并被編入山東縱隊第4支隊第12連。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被評為“特等戰斗英雄”、“爆破大王”等光榮稱號。
1945年8月,在山東滕縣閻村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同年9月,八路軍魯南軍區命名馬立訓生前所在排為“馬立訓排”,滕縣閻村為“立訓村”,并在部隊開展了“馬立訓式的爆破運動”。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干部,他不顧自我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方。干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之后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羅盛教。
羅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羅盛教。
由于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干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后,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我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后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里,最終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并隨部隊奔赴朝鮮。
任志愿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御作戰。
在朝鮮的日子里,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夸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友宋惠云一齊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羅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進了冰河里。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鉆進水里。又過了一會,羅盛教最終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云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愿軍戰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范”、“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趙一曼。
去。醫護人員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對她產生了敬佩。
王樸。
王樸生于1929年,犧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他生長的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僅有14歲。王樸誕生在村里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蘆溝橋事變,侵占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樸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里,王樸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后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樸:“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樸吧”。王樸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你必須明白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里,說出來就放你回家。”“不明白!就是明白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樸面不該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樸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樸應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我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應對死亡,毫不畏懼。就這樣,王樸英勇的為自我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抗日小英雄王樸。
王樸生于1929年,犧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他生長的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僅有14歲。王樸誕生在村里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蘆溝橋事變,侵占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樸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里,王樸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后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樸:“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樸吧”。王樸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你必須明白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里,說出來就放你回家。”“不明白!就是明白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樸面不該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樸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樸應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我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應對死亡,毫不畏懼。就這樣,王樸英勇的為自我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劉胡蘭。
劉胡蘭,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人(現已更名為劉胡蘭村)。1945年進中共婦女干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婦女工作,并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秋,國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不到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劉胡蘭配合武工隊隊員將石佩懷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道:“一個樣”。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黃繼光。
黃繼光(1930~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農歷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里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用心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國內停止復員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征集志愿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里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征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后,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圣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后勤。經過副指導員細致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上級批準,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我所攜彈藥用光的狀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終長眠于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那時,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進入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涌起,異常是五四運動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曙光初現的變化。李大釗同志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國后,他進取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他和他的戰友們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活力,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同志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的期望。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我的覺悟得到迅速提高,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李大釗同志熱情投入并參與領導了五四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和運動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做了很多工作。他在《新青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進取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黨的委托,幾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同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趙尚志。
1925年考入哈爾濱許公工業學校。同年“五卅”運動中,進取開展募捐、抵制日貨等活動。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因參加反帝愛國斗爭,被校方以“不守校規”之名開除學籍。同年11月,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3月,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后,曾進取參與抗議活動和營救被捕的中共黨員。同年夏到哈爾濱,領導提高青年進行革命斗爭。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經營救出獄。1932年初,負責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工作。
曾與楊靖宇等到工廠、學校宣傳抗日,組織工人、學生參加抗日義勇軍。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1934年2月后,歷任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等職。在東北地區早期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作出了重大貢獻。1942年2月12日,率部襲擊梧桐警察分駐所,戰斗中,為內奸打傷,昏迷中被敵逮捕,后英勇犧牲。時年34歲。
董存瑞英雄事跡_關于董存瑞英雄事跡。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三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5日,日偽軍約3500余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某部第7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馬寶玉等5名戰士擔負后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他們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余人。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
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后,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械,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幸免于難。馬寶玉等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授予3名烈士“模范榮譽戰士”稱號,并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通令嘉獎葛振林、宋學義,并授予“勇敢頑強”獎章,宋學義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紀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當地革命政府在棋盤陀峰頂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聶榮臻為紀念塔題詞:“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宋學義轉業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離職休養,離休前任湖南省軍區衡陽軍分區后勤部副部長,2005年3月逝世。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四
趙尚志,1925年考入哈爾濱許公工業學校。同年“五卅”運動中,積極開展募捐、抵制日貨等活動。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因參加反帝愛國斗爭,被校方以“不守校規”之名開除學籍。同年11月,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3月,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后,曾積極參與抗議活動和營救被捕的中共黨員。同年夏到哈爾濱,領導提高青年進行革命斗爭。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經營救出獄。1932年初,負責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工作。
曾與楊靖宇等到工廠、學校宣傳抗日,組織工人、學生參加抗日義勇軍。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1934年2月后,歷任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等職。在東北地區早期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作出了重大貢獻。1942年2月12日,率部襲擊梧桐警察分駐所,戰斗中,為內奸打傷,昏迷中被敵逮捕,后英勇犧牲。時年34歲。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六
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
由于家境貧寒,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干部學校的一名學員。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后,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我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后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里,最終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并隨部隊奔赴朝鮮。
任志愿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御作戰。
在朝鮮的日子里,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夸獎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和戰友宋惠云一齊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進了冰河里。過了好一會,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鉆進水里。又過了一會,最終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云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愿軍戰士。村民們將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范”、“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七
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9歲進私塾讀書。1939年冬結婚后,在蔣垛處館教書。1940年10月,參加減租減息斗爭,成為蔣垛農抗領導人之一,后任五抗會主任。
群眾開展游擊斗爭。由于關節炎發作,行動不便,組織上讓他暫時離職休養。1947年2月,在邱西鄉西后港,不幸被捕。
關押期間,敵人軟硬兼施,透過其親友誘他自首,他寧死不屈,堅持獄中斗爭。2月21日,在姜堰東場上,他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用鐵絲穿過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敵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廣場(現姜堰中學內),一個地主舉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幾個家伙一齊撲過去用刀亂戳,他昂首高呼:“共產黨萬歲!”
倒在血泊中。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八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
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
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
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后來和鬼子比賽爬樹時機智的逃了出來。
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里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鐘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發給他使用。張嘎終于得到了一支向往已久的,隊長正式宣布他已是真正的小偵察員,他的理想都已實現,但是,他知道日本帝國主義還沒有完全打垮。
他最后將心愛的木頭送給胖墩的時候,還囑咐胖墩說:“你也要用這支木頭的,去繳獲一支真家伙!”他希望更多的朋友共同來完成最后打垮敵人的任務。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九
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羅盛教。
由于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干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后,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己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后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里,終于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并隨部隊奔赴朝鮮。任志愿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御作戰。
在朝鮮的日子里,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夸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友宋惠云一起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
羅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接著跳進了冰河里。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鉆進水里。又過了一會,羅盛教終于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云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愿軍戰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范”、“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清明節祭掃烈士和祖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我們緬懷先烈,承繼傳統,激勵斗志。奮發圖強。
董存瑞,他13歲時帶著區委書。
記躲過了侵華日軍的追捕,被人們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他參加了八路軍,在八路軍中任命6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共產黨,他機智勇敢。
1948年5月25日,在攻打隆化城時,董存瑞任命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順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但是他看到1班。2班沒有爆破成功,所以要為他們做,就去向連長說:“請讓我去執行這個任務。得到同意后,他拿起炸藥包,沖向了橋頭堡,他的腳還負著傷那時。他沖到了橋頭堡的下面,因為沒地方放炸藥包。在敵人的槍口前,他黯然手拿炸藥包,點燃了炸藥包,在導線一下下的快沒時,他大聲地喊著:“為了新中國,沖啊!”誰后,爆炸了,橋頭堡被炸毀了,董存瑞也犧牲了。”
我覺得他一定不會想自己很冤,因為他是為人民而死的,比泰山還重。有個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董存瑞是多么的勇敢。像董存瑞的著一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我們一定要紀念革命先烈,他們讓我們的國家變成現在這樣而死去。他們就是我們的自豪。
大通小學六年級:章繼梁。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一
張朝燮的“兩地書”
“就是我們的感情也要社會化,不要把對于私人感情的熱烈,超過對于團體感情的熱烈。”“我們的特別關系是永久存在的,不過現在我們只能把牠埋在深深的胸懷里。不然就要誤了我們公共的使命”。這是1927年3月27日張朝燮生前寫給妻子王經燕的最后一封家書。
十九天后的4月15日,張朝燮被百余反動匪徒包圍。他奮不顧身突圍求援,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5歲。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二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縣許家洼(今河南省新縣許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8歲隨拳師入嵩山少林寺。習武8年中,既學會了十八般武藝,也學了飛檐走壁之術。在回家鄉探親時,失手將以勢欺人的地主惡少打死,被迫棄家離寺,四處流浪。后到直系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
1926年在武昌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1團任連長,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離隊回鄉,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安)麻(城)起義。
1932年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4團團長。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中,7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敢死隊隊長,屢挫強敵,4次負傷。同年11月在紅四方面軍主力向川陜邊轉移途中,指揮第34團在漫川關與堵截之敵勇猛拼殺,為全軍殺出一條血路。
抗日戰爭爆發后,向_請纓上前線,于1938年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兵團司令員,參加了夏季反擊作戰。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三
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于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從鄉下到長沙大鵝塘居住。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這其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從遷居長沙到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一直在家里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
1918年6月,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1918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并在楊家小住,并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煉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
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楊家。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于病榻之側,并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里,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1月,楊昌濟不幸病逝,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后事,父親病逝后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
楊開慧回到長沙,得到父親生前好友的關照,在李淑一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和后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楊開慧在校期間不做禮拜,破壞校規,還經常出去搞學生運動,奔走于各校組織講演隊走上街頭,宣傳學聯的主張。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開除。
1920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文化書社,楊開慧得知書社缺經費后,還回家動員母親把父親去世時親友們送的奠儀金,拿出一部分來支持毛澤東,同時她還參加了書社的工作。
1920年湖南教育界、學界就婦女教育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男女同校”成為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要開風氣之先,需有勇敢者帶頭,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膽識。楊開慧想進男校,和毛澤東商量,毛澤東非常支持。1920年9月,楊開慧串聯了福湘、周南兩女校的5名女學生,毅然進入岳云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就在這時,她與毛澤東結婚。他們一不置嫁妝,二不坐花轎,三不布新房,四不辦酒席,也沒有送親客。楊開慧獨自一人提著一個裝著衣服的小箱子,來到了毛澤東的住處第一師范教員宿舍,以同居來表示結婚,用他們的話來講叫“不做俗人之舉”。過了一段時間,才請來一些摯友吃飯,這頓飯總共用了6塊大洋,吃到最后他倆向各位客人宣布:“我們結婚了!”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四
夏明翰的“就義書”
武漢市警予中學,曾是大革命時期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就義的地方,夏明翰烈士氣壯山河的《就義詩》,就是在這里用生命寫就的。
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賣,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入獄后,分別給妻子、母親和姐姐寫了三封信。
夏明翰被捕后,敵人對他施用了種種酷刑,但都不能使他屈服。3月20日清晨,夏明翰被押赴漢口余記里刑場。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五
1952年1月2日,羅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崔瑩而英勇獻身。羅盛教犧牲后,朝鮮政府為他修建了紀念碑和墓,并授予羅盛教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和一級國旗勛章,志愿軍政治部授予羅盛教“中國人民志愿軍愛民模范”稱號。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六
1921年夏,毛澤東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初,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以黨齡而論,楊開慧在女性中僅次于北大的繆伯英(何孟雄之妻),共產黨第二個女黨員的身份。中共“一大”后,毛澤東建立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任區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委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成了毛澤東的得力助手。他們把家安在了長沙市郊外清水塘22號,這也是區委所在地。她經常往來于文化書社、船山學社等黨的秘密聯絡點,傳送黨的文件和指示,協助毛澤東收集資料,抄寫文稿,同時照料毛澤東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從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楊開慧當時把她母親也接來跟著住在一起。
1922年,毛澤東創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主持圖書館的一切事務。1922年10月,楊開慧生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助毛澤東工作。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1923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倉家中出生。1924年,楊開慧帶著岸英和岸青兩個孩子也來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紗廠組織女工夜校,為此還專門學習用上海話講課。
1925年2月,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在農民夜校擔任教員。她不僅一直照顧丈夫生活并帶孩子,也幫助聯絡同志,還幫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
1925年12月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
1926年隨毛澤東在廣州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查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3月,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楊開慧的心血。1927年4月三子毛岸龍在武昌出生。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潛回湖南,趕到板倉看望在此隱蔽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又在楊開慧陪伴下潛入長沙,住進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掛著“板倉楊”匾額的房子。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要堂弟楊開明送一程,并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醫生)。這次話別,是這對夫婦的永訣!
此后,楊開慧獨自帶著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斗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斗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革命先烈英雄小學(專業17篇)篇十七
陳式純(1903——1935),金鄉鎮人,19在溫州中學讀書,參加反日宣傳隊。后在金鄉成立反日救國會,發動群眾抵制日貨,同時創“旭社”等提高團體,組織醒獅化裝演講會。1922年考入上海大學,后轉南開大學。1925年,他至河南,在部隊、銀行、學校工作,同年參加.....。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四次被捕入獄。在漢口、武昌、上海坐牢,都經黨組織營救獲釋。1932年乘國慶節組織400多名群眾游行,被捕入英租界工部局西牢,在長期折磨中于1935年2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