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秀的作文不僅要有個性和創意,還要有邏輯和條理。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節選,不妨一讀,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寫作的新思路。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一
當你走進傣族村寨,那建造獨特的傣家竹樓就像畫一樣躍入眼簾。竹樓由幾十根木柱撐著,樓下沒有墻壁,專門用來關牲畜或裝木料。樓板大多數是用木板、竹笆等鋪成,頂蓋緬瓦,房頂的左右兩側用等邊三角形的竹席封住。最引人注意的要算房子的六個檐了。這六個檐上都有一個形狀古怪的角,這些角都是用光滑的木板做成的。最頂上左右兩個角的兩邊像濺起來的兩朵方向相反的水花,其余的四個角像古代一種叫矛的兵器的頂端。
上了樓梯,對面是一條走廊。家家屋后都有一個不大的果園,在百花盛開的時候,站在走廊上俯視這番景色,真是清風徐徐,花果飄香,引人入勝啊!走廊盡頭,是一個曬臺,擺放著沙罐水缸,橫扯著一根鐵絲,可以在上面晾衣服。走廊正中有一道門,里面便是住房了,走進去,只覺得一陣涼爽,室內通風干燥,寬敞明亮。在這種房子里住,夏天不覺得熱,冬天也不會覺得冷。
因為房子用木柱撐著,不直接連著地面,所以在陰雨連綿的日子也不會得風濕病。樓上一般只分兩間,用毛竹笆隔開。里面是臥室,一般外人不能隨便進去。外間很大,是廚房和待客的地方,房子中間有一塊一平方米左右的用泥土砌成的火塘,支著一個鐵三角架,上面擺著一口鍋,火塘的一側放著幾個裝油鹽的砂罐和裝竹筷的筒,這便是他們的炊具。
一幢幢、一排排風光綺麗的竹樓在陽光照耀下,金燦燦、光亮亮的,它們是傣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傣家人民的獨特象征。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二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也許在大家的眼中,潑水節只是一個節日而已,但對于傣家人來說,潑水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份就開始了。當時的場面可說是壯觀無比。這天清晨,大家就早早地起床,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挑著清澈的水,到佛寺“浴佛”,所謂“浴佛”就是將佛像浸浴在熱水中,放上各種香料,對神佛進行祭拜。人們浴完佛后,開始互相潑水了,互相祝福大家吉祥、幸福、健康。傣族人也與維吾爾人一樣,一起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
說起潑水節,其實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悠久歷史了,起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來就成了佛教的一種形式,最后才流傳到了中國云南傣族地區?,F在,潑水節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喻戶曉的民風民俗了。
在潑水節來臨之際,大家都會舉行很多活動,如放河船、放孔明燈、跳象腳鼓舞等,活動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
傣家人的潑水節,真是熱鬧,真是歡騰。悠久的文化歷程,傣族的潑水節讓我們見證了歷史的一刻。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內涵,這一刻,這一幕,將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三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國與老撾稱傣泐族。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傣族對小乘佛教的信仰帶有民族性、群眾性,佛(緬)寺遍及各村寨,群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而且很虔誠。因此,傣族的節日大多與宗教有聯系。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節日。
潑水節(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后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入夏節。
傣語稱“豪洼”,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后,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洼”,意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四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在公歷的四月中旬,歷時三天,第一天劃龍舟、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人們在一塊進行行丟包游戲與物資交流。
潑水節來臨時,人們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做許多的年糕與多種粑粑,供節日食用。
當潑水節開始時,傣族人用盆子、鍋盛滿水,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用樹葉、樹枝向對方灑去,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得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是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激動時,人們還喊出“水、水、水”的歡呼聲。
丟包時,在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讓傣族姑娘把包扔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扔給姑娘,以此傳遞感情。
1969年4月13日—15日,敬愛的周總理來到西雙版納的景洪,與邊疆的人民共慶傣歷潑水節,他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手持銀盆與各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從此以后,西雙版納的景洪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五
西雙版納傣族園,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屬國家4a級景區。傣族園并不完全是一個人造景區,而是在原來5個保存較好的傣族村寨,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的基礎上建成的。景區面積336公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傣族的歷史文化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也可以體驗傣家的生活習俗,還可以觀賞傳統手工藝制作、民間歌舞等文化藝術。各位朋友,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在傣語中,曼是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來搬石頭的,曼將即“篾套寨”。
傣族的傳統民居就是傣家竹樓,屬于干欄式建筑,分上下兩層,下層用于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用來居住,這兒以前常有野獸出入,住在樓上不但可以防止野獸侵犯,還可以防潮防震?,F在我就帶大家去傣家做客,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竹樓的樓梯級數越多代表房東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大家請注意,進屋之前要拖鞋,傣家的樓上可分為三個部分,陽臺、客廳和臥室。陽臺上放著裝水的器皿,專供家人洗澡用;客廳里這根吉祥柱,據說摸一下可以帶來好運,和客廳一墻之隔的就是臥室,臥室是不準外人進入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在臥室內,如果外人進了臥室,就會驚動了靈魂。
傣家人向來“男善建筑,女善耕織”,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紡車和織機就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就叫“傣錦”,在歷史上中國名錦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家人世代用紡車紡成線,織成布,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花草樹木圖案和象征吉祥如意的飛禽走獸圖案,不同的圖案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如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征吉祥,大象圖案象征五谷豐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與寨之間,只有一條馬路和一道門就能隔開,我們現在出了這道門,過了這條馬路,就是第二個村寨了,這個村寨叫做曼春滿,春滿的意思是花蕊園,曼春滿就是花蕊園寨。
我們在曼春滿重點參觀的是曼春滿佛寺,它距今已有千年,曼春滿佛寺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里的信徒和各個佛寺里的和尚都要來此朝拜。
佛寺大門里面的兩座供臺,專門用來擺放施舍給飛禽的食物,以示佛教的恩德。金塔是佛寺的標志,金塔對面的閣樓稱為誦經閣,是和尚傳授經文的地方,其他人不準出入。寺內高大塑像是佛主釋迦牟尼,在佛像后面有一棵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里意義重大,當年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像左邊的曼春滿佛寺著名的20幅壁畫,講述“召爹米轉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靠右的一幅講述“勐罕來歷”,勐,指“地方”,罕,指“卷起”,即卷起來的壩子。傳說,佛主釋迦牟尼到這個地方來傳教時,當地的讓人們用白布鋪地迎接,因為路太長而白布不夠用,人們就將白布鋪了又卷,卷了又鋪直到曼春滿,釋迦牟尼感動至極,賜名勐罕。佛寺內還懸掛著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用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下面我們參觀一下傣家的貝葉經。貝葉經是傣族園內七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在貝葉經上的,用貝葉來記載傣族的詩經、傳說等。
貝葉經可保存上千年,時間越長,字跡越清晰,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我們就進入曼乍,意為“廚師寨”,這個寨子因為過去是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做飯菜的人而得名。傣家人農閑時分,常常自得其樂的表演民族舞蹈,大家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請聽,現在正是贊哈為大家獻歌,贊哈在傣語里是歌手的意思,贊哈調較穩定,歌詞是即興的,她現在唱的大意是:歡迎遠方的客人來的傣族園,希望各位朋友玩的開心,旅途平安?,F在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是贊哈演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
各位請看,那邊表演的是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起伏,身體和手臂的三道彎造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在這里,你還可以欣賞到葫蘆絲表演和紋身舞等節目。
接下來請大家和我坐上電瓶車前往第四個村寨,曼聽。曼聽的意思是種花人居住的寨子,另一種說法“聽”是停留的意思。曼聽大白塔建于唐朝,它的造型像一個串起來的葫蘆。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的誦經閣是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的。離白塔不遠處有一口井,這就是公主井。相傳,修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的資助,公主親自到曼聽視察,很快挖掘了這口水井,可惜公主的生命太短暫,大白塔剛建好,她就離開了人世。公主井旁有一奇觀,就是塔包樹,這其實就是一棵菩提樹長在塔里面,是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先有塔,后有樹,傣族的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圣之樹。
旁邊這棵古樹叫“將軍樹”,在樹上栓一根紅線,可保佑您一生平安。
各位朋友,游覽完曼聽后,我給大家的講解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各位自由參觀,你們可以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看傣族園內的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去孟巴拉納西劇場觀看精彩的歌舞表演,還可以去潑水廣場參加潑水節。今天和大家的相伴非常開心,在講解中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接下來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六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到處是一叢叢綠綠的鳳尾竹和遮天蓋地的油棕林。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筑形式。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據說竹樓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竹籬圍著?;h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家竹樓的房間很大。一般正中為客廳和灶房,兩側隔開若干小房間為臥室??蛷d顯得很空。
每個寨子里都有一座寺院,當地人稱之為緬寺。緬寺一般座落在寨子的中央,顯得很高大。大殿香煙繚繞,經幡高懸,透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在西雙版納,有很多花一樣的傣族姑娘。特別是星期天,他們更是要穿起鮮艷的筒裙,成群結伙地進城趕集。傣族姑娘的筒裙其實不過是一塊大布,往身上一圍,簡單得很。可是,這裙子長及腳裸,又緊緊裹在身上,再配一件短短的上衣,使姑娘們婀娜的身姿顯得更加纖細修長。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七
傣(dai)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么屬于傣族的風俗習慣都有些什么呢?你了解過傣族嗎?下面就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瓣P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云,鑼鼓聲、喝彩聲響徹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
潑水節是個迎新的節日,歡樂的節日,一般要過三至五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傣族人居住竹樓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這種建筑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分為兩層。底層設有圍墻,是儲藏雜物和飼養家畜的地方。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可以在這里享受清涼的微風,也可晾曬衣物。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開始之前,首先要選好地址,下基石。接著要準備好八根主柱。由于整個竹樓都是在這八根主柱上建成,選擇柱子的材料就成為一件非常要緊的事。當選好的木材從樹林里抬進村里時,村民都要吹號迎接,潑水祝福。八根柱子中還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別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蓋在柱子上以示區別。建蓋房子時,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這是傣家人的傳統。屆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來幫忙的村民和來祝賀的親戚朋友。整個氣氛就像過節。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臥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準備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
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后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于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愿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薄?/p>
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后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愿詞。拴完線后,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
結婚拴線,傣語稱為“樹歡”意為拴魂。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關于拴線的來歷,傳說頗多,其中一種與婚姻有關。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為何,找宮中一個少年奴仆詢問:“你知道我長大以后會嫁給誰嗎?”奴仆張口便答:“我就是你未來的丈夫?!惫髋?,將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額頭,仆人也因此而被趕出王宮。不知經過多少周折,那仆人終于成為另一個王國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經入宮為奴的那個王國聯姻。在舉行婚禮的那天,公司發現新郎額頭上的傷疤,知道他就是當年被她用刀子劃傷的仆人,悔恨萬分。她當即表示:“愿與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離?!辈⒛闷鹨豢|白線將兩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離。從此,傣家人便有了結婚拴線之俗。
傣族結婚時,不僅要籌辦婚宴,還要請歌手唱歌祝賀。參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點禮物或禮線,表示祝賀。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八
1、勞作生活中的性別禁忌男人不能接觸女人專用的小鋤、農具、織機。男人忌諱從豬槽上跨過,否則會失去男人的魅力;女人忌諱接觸男人的武器、獵具,不能進入男人的會所。
婦女忌諱爬到房梁上取、放東西;忌諱將掃帚舉過男人的頭頂;忌諱從男人睡的枕頭上方走過。傣族有婦女不上宴席的習俗。
婦女忌諱上樓;必須上樓時,要示意男人避開,否則是不吉利的。傣族舊時中廳設的床位也忌諱婦女坐臥。婦女忌諱在男人面前頻頻而過,婦女從長輩或男人面前走過時,要將裙子收攏在雙腿膝間,彎下腰輕步而過,嘴里要不停地說著“蘇瑪,蘇瑪,(傣語音譯,即“對不起”的意思)”。
2、飲食禁忌過去,傣族在獲得豐收或捕獵到食物后必須先祭祀祖先神靈,感謝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
在待客飲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不用白顏色的雞、水香菜、滑苔和螺螄四菜同時招待朋友,否則會有無形的障礙阻隔兩人交往,哪怕同在一個鄉村或城市,兩人也難以見到面,對待在他鄉工作的家人也存在這種飲食禁忌。
餐桌不能擺放在主梁下,否則沖撞主梁,對家神和居室不利。小孩子不能吃雞腳,吃了不會織布編籮籮;不能吃雞腰,吃了會斷牙齒,會肩疼頭痛;不能吃雞屁股,吃了嘴會長。蒸飯時,忌甑子發生聲音,否則是不吉利的預兆,要請人送鬼。
3、入宅禁忌。
傣族禁忌坐門檻,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
傣族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臥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臥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里面,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不是自家人(血親)不得進內室;同時忌諱外人窺看,因為會得罪“家神”。
過去的習俗規定,若男客人窺看了主人的臥室,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若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外人不得在燈上點煙,否則認為抽走了“神光”。
4、清潔禁忌傣族是個愛美,愛干凈的民族,對環境衛生也有一些禁忌。房里的垃圾,過了中午不能往外倒;晚飯后掉下的飯菜不能掃,掃了認為不吉利。
火塘上面及整個房頂,不是十五、三十兩天不能掃,掃了認為不吉利。對村內外河水的使用法則是上游用水,禁止洗澡洗衣服,不能在三岔河口洗澡。忌諱在家里剪指甲;忌諱外人蓬亂著頭發進寨子。
5、服飾禁忌。
(1)傣族衣冠忌穿著隨便,尤其忌反穿衣等。
穿著打扮方面,亦忌男女不辨,忌諱男穿女服,或者女著男裝。
縫補也有禁忌:衣物破了,需要立即縫補起來,否則不吉;縫補衣服時,忌諱穿在身上縫補;破褲子的布不能用來補上衣,補了運氣不好,做生意不賺錢,賣東西無人要;忌用白線補衣服,補了上山打獵時,會被別人當成馬鹿打。
(2)服飾放置的禁忌:禁忌在不適當的時候到不適當的地方晾曬,忌諱將婦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間晾置在室外,恐怕賊星或沾染上鬼崇邪氣。
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男人所用的衣服、帽子或包頭巾,婦女禁忌跨過;男人忌諱從晾曬著的婦女的衣褲下走過,那樣如同女子從男人的頭上跨過,是男人的恥辱和不幸,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禁忌婦女的衣裙晾曬到過路的地方,人們路過的地方不能拉扯曬衣繩;禁忌婦女的衣裙曬得很高;忌諱從衣物上跨過或踏踩、弄壞衣物。忌用衣服當枕頭。
6、房屋禁忌傣族蓋房子的木料,禁忌有兩股叉,不然打雷會著火;有三股叉的木料只能砍二股,否則會有鬼。家內換了火塘一定要換樓梯,換了樓梯也一定要換火塘。樓梯只能做七級、九級的或十一級的,否則會病死。樓梯對面禁忌有橫梁,否則鬼會進房子。樓梯側面只能是空的,否則與召片領一樣了,要罰款。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九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來到著名的傣族聚居區,橄欖壩,我就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導游,今天我將帶領大家游覽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著名旅游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希望我能讓大家滿意。
傣族園并不就是一個人造的景區,而就是在原來的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噶5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組成的基礎上,興建的人與自然文景區。景區面積339公頃,南臨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5個村寨現有居民326戶1536人,他們世世代代都就是以農耕為業,創造和傳承了燦爛的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秘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體驗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觀賞傳統的手工藝制作、民間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節中。
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就是指篾圈或篾套,專用于搬抬大石頭,曼將即“篾套寨”。大家看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樓就就是傳統的傣族民居,屬于干欄式建筑,分上下兩層,下層用于堆放雜物、停放車輛和關牲口,上層就是住人的。從前這兒還就是一片森林,常有野獸出沒,住在樓上可以防止野獸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現在,我帶大家去傣家參觀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脫鞋;傣家人行禮之后,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十
公主井旁邊有一處奇觀,那就就是塔包樹。這棵菩提樹與靜靜流淌的瀾滄江緊緊相望,它與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樹奇觀,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視為神圣之樹。其實這種景觀屬于一種植物寄生現象,它就是先有塔,后有樹。據說有一位泰國老佛爺曾在曼聽講經,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圓寂后,傣家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數年以后,塔的中間長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視為神樹的菩提樹。據傣家老人說,這種景觀就是一只小鳥惹的禍,因為它吃了菩提樹的果子后,沒有經過消化,把糞便排到了塔頂上,于就是就形成了獨有的一種自然景觀。菩提樹就是一種榕樹,它的根系比較發達,現在正由內向外曼延,如果數年以后,大家還有機會再來的話,說不定看到的就就是樹包塔了。
勐巴拉納西劇場與潑水廣場。
看完園內風物,請大家隨我到勐巴拉納西劇場,這就是云南省旅游景區最大的露天劇場。在這里,大家可以一邊休息,一邊觀賞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豐富的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蠟條舞、長甲舞、魚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著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蘭和楊麗萍,就就是從西雙版納這塊土地上展翅高飛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們在下午的時候可以在傣族園親身體驗東方狂歡節——潑水節。潑水廣場就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就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著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哨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傣族就是一個愛水的民族,潑水節就就是東方的狂歡節,它就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于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斗雞;第三天也就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潑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這里都就是傣族人民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狂歡場地之一。在傣族園我們還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與游客們共享潑水狂歡的喜慶,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十一
在西雙版納呢除了傣族以外還有僾伲族、佤族、布朗族、彝族等其他的民族,大家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后一個民族是什么族么?是基諾族在1976年被批準的,主要居住在基諾鄉也是版納特有的,人口有兩萬多?;Z鄉在過去叫攸樂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后改為基諾,意思是舅舅,所以他們是一個尊敬舅舅的民族,也就是說在他們這個家庭里爹親娘親不如舅舅親,舅舅才是老大!如果大家有興趣去了解這個神秘的民族的話可以和我說,前面前行五百米就到了,如果大家想去看的話,因為需要提前訂票,所以想去的朋友可以報名,然后一會從傣族園出來就可以去基諾山寨玩了。
那么我們現在走的是小磨告訴公路,始于勐養鎮北側,止于國家一級口岸——磨憨口岸中老邊境,全長200公里,大家看道路兩旁的數,這個呢就是橡膠樹了。
西雙版納的經濟收入的來源主要有兩大產業,分別為一:旅游業;這是無可厚非的,每年到版納旅游的游客不下200萬人次。其次的話就是農作物:橡膠,小粒咖啡,還有茶葉;很多人會問為什么,現在我可以像大家解釋一下,橡膠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能夠種植,一個是海南,一個是版納,版納的橡膠出產量排在第二;而小粒咖啡的話,在過去我們中國人所喝的所有的咖啡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后來有人將小??Х鹊姆N引進版納,結果奇跡般的活了,而且生長的很好,很快我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咖啡,版納出產的怡然咖啡;再來說說茶葉吧,普洱茶,屬于黑茶,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功效也不同,也許有人會問普洱茶應該是出自普洱啊,為什么會是版納的資助產業呢?其實不然,在過去,因為普洱市的交通比較便利,所以所有的茶葉那些就全運過去那邊加工生產再發貨,因為不知道它叫什么,故從普洱府發的茶就叫普洱茶了,其實六大茶山,普洱只有一座,而其余五大茶山都在版納!好了,說著說著又忘了時間了,我們的目的地到咯,請大家把自己的貴重物品帶在身邊哦!那么你們去吧,一會兒我會在這里等你們的,玩的開心哦!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十二
云南民族村擬建25個少數民族村寨。同時還建有民族團結廣場、民族歌舞廳、風味食品城、宿營娛樂區等一批集觀賞、游樂、度假、水上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配套設施,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和愛好。
傣族村。
傣族村寨是進入民族村的第一個村寨,占地面積27畝,三面環水。寨內綠樹、鮮花掩映著一幢幢"干欄"傣家竹樓,交錯蜿蜒的紅砂石小徑通向莊嚴肅穆的緬寺,巍峨壯觀的白塔,精巧玲瓏的風雨橋、風雨亭、水井、鐘亭等建筑充滿著傣鄉的濃郁風情。傣寨最富特色的是動態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活潑歡快的"象腳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還有節慶期間的傣族婚禮表演、賽龍舟、丟包等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異常熱鬧。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民族村以西,占地62.5畝。村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本主廟"以及按實物比例縮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建筑,造型對仗工整、富麗堂皇,整座村寨院落鱗次櫛比,寬敞整齊。一條以經營精美工藝品的"大理街"貫通南北,民族扎染、草編工藝、珠寶玉器、木雕石刻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白族文化歷史悠久,白族民間藝術"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滿喜慶歡樂的氣氛;民俗節慶活動有熱鬧歡快的"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媳"等;白族傳統"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村中還有堪稱"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絕倫的蝴蝶標本展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彝族村。
彝族村地處民族團結廣場以西,占地面積51余畝。村內具有導向性的三虎浮雕墻、別具一格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絢爛的虎文化特色。雄偉壯觀的太陽歷廣場中央聳立著高大的圖騰柱,柱上有太陽、虎、火和中國古代的八卦圖,周圍環繞著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個月球雕塑,最外圍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村內有烤酒作坊、文化樓、"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場、磨秋等,全面生動地體現了彝族粗獷古樸而不乏精巧別致的民俗風貌。彝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熱情好客。彝族"左腳舞"、"大三弦"熱情奔放;"土司禮儀"、"攔路酒"等民俗活動情濃意深。每逢"火把節",在太陽歷廣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人們燃起篝火、點上火把、彈起大三弦、縱情高歌,氣氛異常熱烈歡快。
納西族。
納西族村位于白族村以西,占地面積49.5畝。村寨入口處的納西族保護神"三朵神"坐騎塑像和兩面以《創世紀》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墻表現出強烈鮮明的東巴文化氣息。以重彩繪畫、雕刻為主題的"三坊一照壁"、"民居樓"、"花馬坊"、"工藝樓"等主要建筑襯托出極富特色的麗江"四方街"。納西族歷史文化悠久豐富,著名的東巴文化象形文字堪稱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還在民間流傳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象形文字寫成的典籍叫"東巴經",是一部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清新優雅、娓婉動聽的納西"洞經音樂",溶合了古代中原宮庭宴樂的旋律音韻,是當今民族音樂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佤族寨。
佤族寨內建有茅草房、牛頭廣場、神靈廣場及糧倉等。牛頭廣場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動場所,而神靈廣場表現了佤族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觀念。佤族"木鼓舞"節拍鮮明強烈、風格粗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長發飛舞,舞姿剛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藏族寨。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俗節日等都帶有鮮明的高原印記。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自釀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飲,食物多為肉制和奶制品,且愛吃風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有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基諾族寨。
步入基諾族寨,可以看到綠樹鮮花叢中點綴著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諾茅草屋錯落有致,仿佛走進了滇西南山巒起伏的基諾山區。基諾族寨建有基諾族大公房、民居樓、糧倉和太陽廣場?;Z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同時能歌善舞。在表現基諾族太陽崇拜的太陽廣場上,歡快熱烈的"太陽鼓舞"鼓聲雄健渾厚,舞姿輕快活潑,是基諾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項活動。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內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蘆廣場。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蘆廣場形似一只碩大的平面葫蘆,中心有一組石雕葫蘆。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蘆,因此葫蘆廣場表現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拉祜族寨中,葫蘆笙悠揚婉轉、口弦聲余音繞梁,表現拉祜族勞動場面的"豐收擺舞"充滿歡騰和激情,使人難以忘懷。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內建有民居、鬼神廣場等建筑。鬼神廣場表現了布朗族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廣場中央豎立著布朗族的圖騰,同時,廣場也是布朗族祭拜神靈和表演歌舞、習俗活動的重要場所。
摩梭之家。
緊依"瀘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風格古樸的四合寨樓取名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寧地區的瀘沽湖畔,人口約8萬多,至今還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習慣。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類學家的關注,由時給摩梭人增添了奇異,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這個風光秀麗、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熱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載歌載舞,向貴賓獻上酥油茶,為游客蕩起"豬槽"船,一曲情深意長的"瑪達咪",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民族團結廣場。
民族團結廣場座落在翠漪洲北面,象征著云南各民族團結向上的精神,她匯集了云南各民族體育、民俗活動之精華。每天有苗、彝、藏、佤、傈傈等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動表演。亞洲象群表演是云南民族村新近開展的一項游樂項目,7頭訓練有素的大象在馴象員的指揮下表演各種驚險、滑稽節目,讓人捧腹開懷,樂不可支。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十三
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為“南下說”,該說法認為傣族源于川北陜南地區、阿爾泰山地區等中國北方或更遠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驅逐下不斷南下,在遷徙的過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詔王國,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繼續南遷至云南南部及東南亞一帶,該觀點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放棄。
其他還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亞群島、兩廣云貴地區等說法。
隨著對傣族民族文獻研究的深入,遷徙說得到了越來越多證據的支撐,如《本勐傣泐西雙邦》、《西賀勐龍》、《巴沙坦》等,這些文獻顯示傣族居住區的土著主要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為后來遷徙進入的。
一些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出發,提出了傣族先民曾與壯族先民在同一個地域生活的觀點,認為傣族是從廣西地區遷出的,但鄭曉云認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語言的原因有很多,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說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說。
該觀點認為傣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帶,其形成是經濟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并非遷徙的結果。但就傣族是何種土著居民演化而來則有不同說法,如黃惠焜認為傣族先民為古越人,陳呂范則認為傣族是由撣人演化而來。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響最大,該說法認為漢文史籍中的“滇越”、“撣國”、“越裳”、“蓬國”等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國家,但也有學者對該觀點提出了質疑,如:何平認為“滇越”、“撣國”、“越裳”、“蓬國”等與傣族先民沒有關系;鄭曉云認為百越并不是一個民族,自然也沒有民族的沿襲性。
介紹傣族節日(實用14篇)篇十四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潑水節這個節日,卻不知道其來歷。關于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個姑娘,后來又強占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于就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于就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