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吃篇一
童年做的傻事還不多嗎?而吃東西時導致的事情,還真是為數不多。我剛在外婆家做了天真的傻事。
煤球,是一個可以吃的食物,嚼在嘴里總會“咔嚓”響。下了樓,已經是中午了,我肚子餓得咕咕叫,兩個眉毛緊皺在一起,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東張西望。唉!早到飯點了,連個吃的東西都沒有!對于那時的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吃貨。我一步步地向前走去,時不時地還會摔上一跤,在地上哇哇不哭,我起來后,一下邁進了廚房,看著那生的菜,心里一想:唉,有什么吃的`呀?扭頭要走,兩眼直勾勾看見了——煤球,太棒了“煤球”是不是口感很好?特好吃呢?我急不可待,那小腳一步步向“煤球”靠近,舌頭在嘴里直打滾兒。我抓住那“煤球”用盡全身力氣拔下一小塊,對著嘴角一投,心滿意足嘴嚼起來,怎么味有些不對,這煤球怎么這么硬呢?太難吃了,我全身都在抗拒,就不應該這樣貪吃呀!我急忙把那含著口水的煤吐了,連哭帶喊道“這東西太難吃了,怎么回事嗎!”媽媽聞聲趕來,我坐在地上一直哭,小腿上下擺動。我十分委屈:“這東西太難吃了”媽媽笑得前仰后合,指著那煤說:“傻兒子,這是煤,不是煤球。”我一吐舌頭,擦著自己黑乎乎的嘴飛馳的沖進廁所。
“我吃了!”
“別開玩笑!”
“我真吃了!”我大聲說道,害羞的笑了。
這次吃煤,傻傻的我意識到:什么事都想要嘗試,可先得搞清楚是什么。
小吃篇二
我經不住朝一個小吃店走去,看見老板剛從洗手間出來,還在整理褲子,好像沒有洗手的樣子,因為他的手特別臟,沾著很多白色像面粉一樣的東西。老板把一個個雞塊放進油鍋里,拿起夾子,把這些雞塊翻來覆去,慢慢的,變成了金黃金黃的,老板把它們撈出來,涼一會兒,放進了一個個小巧的盒子里。突然,老板娘出來了,她胖胖的,頭發亂糟糟的,怒氣沖沖地說:“買不買,不買就走開,不要在這里擋我的生意!”我有點不好意思,又想:到底買不買呢?這是垃圾食品,有毒的,爸媽告誡我不要吃的,可是,這個味道又那么香,那么好,好饞,只是覺得不吃怪可惜的,還是買了吧!
“買一盒雞米花!”我大聲說。“一盒兩塊錢”老板娘頓時變得和藹可親。我心中怦然一陣,小聲嘀咕:“我好像沒帶錢呀。”于是,我把書包翻了個底朝天,終于湊齊了兩塊錢。“給你!”我說。老板娘就給我滿滿一盒雞米花,我拿了一塊嘗嘗,呀!外脆里嫩,而且,還有辣辣甜甜的味道,真好吃!
這時,有一個同學走過來,我連忙把雞米花抱在懷里,以免被她看見了(我夠小氣吧)。那個同學走過后,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直到把它吃光。
雞米花的味道在我的嘴里久久散不開。實在是太好吃了,真想再買一盒,可惜我沒錢了。
但是,這些垃圾食品真的不能吃多,炸雞塊的油是地溝油或者是反復多次加熱的高溫油,有很多的致癌的物質,一想到癌癥,我心里就一陣涼風,病從口入呀,一想到這袋雞米花的制作過程我就想吐了(那個老板上洗手間沒洗手就做了這個),可是,我既然還吃的一個不留。
我發誓,以后再也不在外面小店里吃這些垃圾食品了,要管住自己的嘴,可是,每次經過那里的時候,就管不住的自己的嘴巴了。
小吃篇三
初到貴陽,上街隨便走一走,便在黔靈大酒店附近遇到一家小餐館,這是一家專門經營當地小吃“腸旺面”地方,小店鋪面不大,前來就餐的客人卻不少。
一碗“腸旺面”大致由米粉、雞腸、雞血、雞肉和紅油、辣椒粉、雞湯或骨頭湯等構成。此外,客人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醬油、醋和紅油等作料。
我覺得腸旺面味道滿不錯,只是紅油和辣椒粉多一些,滿滿一碗米粉連湯帶面幾乎都是紅紅的、辣辣的、油油的,吃起來火燒火燎的很舒服。當然,由于個人口味不同,不習慣這種飲食的背包客,最好還是不要嘗試。
貴陽店鋪都比較有特點,不論經營日用雜品百貨,還是當壚沽酒叫賣各色小吃,顧客來店鋪,不論購物還是進餐,都可以毫無障礙地登堂入室。也就是說,這些店鋪根本沒有門和窗的概念。
貴陽小吃一條街以烤肉串兒為主,雞肉串、豬肉串、魷魚串、臭豆腐串等等。烤串兒價格不菲,肉串個頭卻不大。然而,奇怪的是,我們被人請吃了一晚烤串兒大餐,直到最后也沒有發現烤串中最常見、尚不可或缺的羊肉串。后來聽說,在貴州,特別在貴陽養羊人特別少,是怕放牧破壞了青山綠水?是貴陽人不喜歡吃羊肉?還是由外埠運進羊肉價格太高?不得而知。
貴陽有一道名為“絲娃娃”的小吃,很為當地人樂道。所謂“絲娃娃”,一只小碗口大小的薄面餅,將豆芽及若干種切成絲狀的新鮮蔬菜包裹成襁褓狀,故名。其吃法大致與東北人吃春餅節拍差不多,只不過要先在一只小碗里用匙舀來“辣椒水”(以辣椒粉為主的調味汁,其中有醬油、醋、味精等)灌到包裹好的面餅里。看當地人津津有味的吃相,我很不以為然,覺得這種“絲娃娃”與咱們東北那嘎達春餅相比,無論是面餅大小、含肉量、口味輕重,還有大快朵頤,吃起來那股豪爽勁兒都差遠了。
貴陽花溪米粉十分有名,每逢節假日,許多市民都會攜家帶口來這里品嘗美味。
花溪米粉是由大米做原料而成的一道美食,白白的晶瑩剔透,形狀既象鮮族冷面,更象用水泡過的細粉絲,吃起來有如“過橋米線”,只不過有些糯滑,不象粉絲那樣“散”罷了。米粉米粉,用大米做的粉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花溪王家牛肉米粉”鋪面不大,臨街處有一口煮湯大鍋,一位年輕女子將作成團狀的米粉一份份放到大碗里,再由另一位女子向碗中放入牛肉等作料,最后加入煮沸的老湯。米粉中油很多,厚厚一層紅油,很辣很燙味道很濃也很重,吃到嘴里有種很滑爽的感覺。
青巖古鎮的“黃老伯玫瑰糖”,是當地著名特產,這是由麥芽發酵后,加入糯米粉和玫瑰花手工制成。
貴陽機場附近的“鼎罐城”,是依山就勢而筑的具有濃郁苗族風情的美食城。它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名鍋——酸湯煮魚和米酒(當地人稱此酒為biangdang酒,意為米酒好喝后犯酒勁兒,人在不知不覺中便醉得一塌糊涂)另一則是苗族小妹的勸酒歌。這里需要特別提示一下,貴州當地人習慣將從事服務行業的`年輕人稱為小妹兒或小弟。他們在稱呼小妹兒和小弟時,常常要帶些嗲嗲的發音,聽起來很舒服。
“酸湯煮魚”是一種特色火鍋,酸湯為苗族人用糯米釀制而成,魚則是產自烏江,形似北方鲇魚,被當地人稱為“江團魚”的魚。魚湯酸辣,魚肉鮮嫩,米酒甜糯。席間,酒至半酣,五六個盛裝苗族小妹從外魚貫而入,領頭小妹手持牛角杯,在姐妹們很嘹亮很風情的祝酒歌聲中,逐一為客人敬酒,牛角杯中的米酒直接入口、入喉、入胃,一步到位,絕不拖泥帶水。
“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喝……”這就是貴陽人的待客之道,熱情而且不由分說。
小吃篇四
“北京—歡迎你,為你開天辟地,流動中的魅力充滿著朝氣”伴隨著這句歌詞還有那北京烤鴨和南鑼鼓巷的文宇酸奶、馬迭爾冰棍……吸引著我再次來到繁華又擁擠的'北京城。
到達北京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全家首先來到了前門大街鮮魚口的小吃街,有名的爆肚、慶豐包子、艾窩窩、豬肉燒麥,我們全都品嘗了一遍,我那一句“來時肚子扁扁的,走時肚子鼓鼓的”成為了一句經典名言,呵呵!
如果你沒有吃過的話,那就立馬來北京品嘗吧。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趕到向往已久的南鑼鼓巷、后海、煙袋斜街,由于我的哥哥是第一次來這,我便成為了他的向導,把我的最愛推薦給了他,于是他也喜歡上了這里。哥哥在來北京之前做好了功課,將愛吃的小吃提前攻略了一下,我們就按照他的想法先來到了有名的“姚記炒肝店”,呵呵,人真的不少啊!炒肝、炸咯吱、豌豆黃、炸灌腸、鹵煮火燒,還有那喝不慣的北京豆汁,讓我記憶深刻。讓我重新對北京小吃有了新的認識:不是每個人都愛吃這一口,為了讓我嘗一下這豆汁的味道,“可惡”的哥哥故意讓我碰到了這享不了的豆汁,“哇,求求你不要讓我再喝到這受不了的豆汁啦!”我們在哈哈哈的一片笑聲里結束了這頓午餐。
在剩下的兩天北京之旅中,我們還如愿以償的品嘗了其他的小吃,這次的北京之行簡直就是一次美食之旅。
若是你也想品嘗北京小吃,那就讓我做你的美食向導吧!
小吃篇五
朋友們,你們來過江南水鄉嗎?嘗過我們江南一帶的豆腐花嗎?如果沒吃過,那就跟我去品嘗品嘗吧!
豆腐花的看相非常好。雪白的嫩豆腐,滴上幾滴香油,配上一些蝦米、和香菜,端上一碗來,那樣子準就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豆腐花不但看相非常好,而且做法也非常簡單。拿出一盒嫩豆腐,放入鍋里加熱一兩分鐘,將燒熟的嫩豆腐撈出并放入碗中,加入鹽和味精,配上一些蝦米和榨菜,再滴上幾滴香油,最后抓一把綠油油的香菜放入碗中,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花便做好了。
吃豆腐花也特別有意思。吃豆腐花時,我一般喜歡一小塊一小塊的吃。用勺子舀起一小塊嫩豆腐,在嫩豆腐上放上一片香菜、一塊榨菜、一只蝦米,再將嫩豆腐慢慢地放入口中,感受著豆腐在嘴里慢慢融化,頓時,豆腐的清香便在嘴里溢了開來,閉上眼細細享受——真是人間的美味啊!
有一次,我吃豆腐花時,因為太急了,沒吹就把一大塊嫩豆腐放入嘴里,結果嘴被燙的通紅通紅的,爸爸媽媽看著我那滑稽的樣子,捧腹大笑。哎,果然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小吃篇六
家鄉的特色小吃作文600字。我們家鄉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不過,要說最有名的,還是三鮮面。
據說,三鮮面原來只有三種配料:白蝦,蛤蜊,牡蠣。后來根據客人對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來的三鮮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輔料或一些特色海鮮,但是,三鮮面這個名字還是一直保留了下來。噢,對了,悄悄告訴你,只有我們清江的三鮮面才是正宗的!
可見大家對三鮮面的喜愛。
三鮮面不僅受人喜愛,做法也比較奇特。
首先準備:姜1小塊,雞蛋1個,小黃魚1條,蟶子,白蝦,鰻干,蛤蜊,牡蠣,蔥,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凈,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著備用;雞蛋攪勻加入姜末,再攪勻,擱在一旁。鍋里放少許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來備用。第二步,在鍋里放油,加姜片,燒6成熱,放小黃魚,接著是鰻干,煎的顏色有點黃了就放蟶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蝦和適量鹽,水開了放面食,水再次開時加適量味精,放牡蠣,蔥葉,小青菜就可以出鍋了。一口下去,第一個感覺是燙,然后就嘗到了鮮,一口面進肚,就馬上想再來一口,哪管什么“燙”!
呵呵,動心了吧?我們小鎮永遠歡迎你的到來!
小吃篇七
有一種東西,它“臭”名遠揚,是一種風味小吃,你們猜是什么?猜不出來了吧,我來告訴你吧,他就是臭豆腐。
我最喜歡吃臭豆腐了,今天我也帶你們去吃一頓吧。
我進了一家臭豆腐店,叫了5塊錢臭豆腐。只在見小二熟練地用筷子夾起十塊臭豆腐放入鍋中又倒了一點油,不一會兒,原本白的臭豆腐便成了黃色,又變成了金黃色,小二又用竹簽把它們一個個串了起來,又快速地放了各種材料,還有一點肉絲兒。一碗熱氣騰騰的臭豆腐就完成了。
我聞了聞,哇哇哇,蔥葉的清香和臭豆腐的“臭”完全化為了一體,讓人垂涎三尺啊!
開始品嘗了。我先咬了一塊豆腐,咬到它的時候,濃濃的湯汁兒從我的嘴里迸發出來,嘴里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香味。碧綠的水草加上黃花般的豆腐,真可謂天下一絕呀!正巧,我吃到一個肉絲兒,這肉絲兒味更絕,豆腐的臭加上香菜的香再配上精心準備的湯汁,含在嘴里,我都舍不得把它嚼碎,不一會兒,豆腐和肉絲都被我給“消滅”了。剩下一點湯,我恨不得把湯也給喝了,可這肚子一點都不爭氣,隨即我打了一個大嗝,在場的人都笑我是一個小饞貓。
臭豆腐是我最喜歡的風味小吃,它色香味俱全,雖然它“臭”名遠揚但是你一旦嘗過,就會被它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