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總結和歸納書籍中的重點內容和思想,從而加深對書籍的理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讀者對這本書的讀后感,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啟發和思考。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一
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系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系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了一段多么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癡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后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里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后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一而憂傷,展現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么些年。期望兩岸統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現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二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文檔為doc格式。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鐘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后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于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復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復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文檔為doc格式。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四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文檔為doc格式。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五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里都一樣。鄉愁是憶童年,鄉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愁是故鄉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會生根發芽,地瓜是他對故鄉的懷念,也是鄉愁。
我的老家在陜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里就在這里生活,也回老家轉轉,看一看家鄉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看看家中后院那顆老棗樹。看看以前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憶小時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陜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經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么鼻梁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里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六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文檔為doc格式。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七
當風吹起,追求自由的種子展開翱翔的翅膀,斷絕了羈絆,在未知的世界中盡情的探索,忘記了遠方的思念,忘記了故土的牽掛,似乎在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當暮色降臨,夜空中沒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沒有溫暖,淚,無知無覺,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幾年的風雨拼搏,終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戀的家人,再也無法成為羈絆,瀟灑揮手,面朝夕陽,踏上遠方征程,沒有一絲留戀,不再顧及挽留的目光親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許,就像那一顆顆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種子,在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為前進的理由,都可化為強而有力的脈動。無盡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興奮劑般催生著四射的活力。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為之奮斗的一切,這里會有我的榮光,會有我的驕傲。
時間,真的流水般,白駒過隙的消散,不再是初來乍到,沒有了原先的興奮,短短的歲月消磨,突然間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動,想要在夜風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無人煙的叢林小道。
風,狂奔中,在耳畔呼嘯——嗚嗚……,伴隨心碎聲,突然淚流滿面,慢慢的緩行,任憑淚水肆虐,無意間靜靜的抬頭,月,終于明白,為什么會有那莫名的悸動,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鄉的月,故鄉的風。
仿佛一瞬間,回憶,蒙太奇的閃現,流水似的在腦海中流過,徒勞地雙手掬起,卻在指縫間流逝,默默的倚樹而坐,任風呼嘯,任月縈繞。
回憶,努力的回憶,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沒有視覺,卻是難得味覺,當風捐雜著草木的在鼻尖飄過,恍然間,久違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強忍了眼際的淚,緩緩合眼,慢慢品味瞬間的感覺。剎那間,家,瞬間置身于以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門,厚重的門,緩緩打開,打開了外界的封閉,打開了心中的枷鎖,走入短暫離別,卻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撫摸,家具的絲絲紋路,書桌上熟悉的刻印,陽臺上那顆顆翠綠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際間,暖流淌過,恍然明白,家,就算風箏飛的再遠,控線的手永遠在那刻有羈絆的家中。
或許,追求自由的種子,不會永遠的耐住寂寞,總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沖破家的羈絆,然而,無論飛的多遠、多高,總有一天會明白,家,是生命中永遠的羈絆。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八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
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
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臺灣啊,母親的頭發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九
最近,偶然讀到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覺得甚是喜愛。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短短四句詩,就向讀者講述了詩人小時候就離家求學,與母親只能書信來往的情景。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往昔的追憶之感躍然紙上。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以后,詩人結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卻依然縈繞著那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因為,這時的鄉愁,又多了幾分對愛人的牽掛與依戀。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點評]結合自己的深刻感受,指出對這幾句詩的理解與感悟。“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縱觀全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四個簡單的時間副詞卻精確地架構起人生旅程的各個階段。[點評]概括簡潔到位。在詩人的人生中,“鄉愁”一直都伴隨著詩人左右,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這頭是故鄉和親人的翹首以待,而那頭則是詩人的思念和牽掛,是詩人羈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憊和思索。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文檔為doc格式。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一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游呢?離你太遠了,故鄉!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里,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年齡,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鄉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么,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鄉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癡癡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抔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墓,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或許,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墓時,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后悔,卻已無處尋覓。鄉愁,思念祖國。
游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么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愁。
戚戚,白首離。
凄凄,愁幾許?
成語時時刻刻: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如: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發財。”又如:她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二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臺灣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三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這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愁》的游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的愛國情懷,應成為所有華人的內在氣質,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四
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陳照星。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師:(微笑,親切的俯身詢問)想家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紛紛舉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來。
生2:酸酸的,澀澀的。
師(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澀澀的。
生3:鼻子、心里,還有眼淚也想掉下來。
猶新。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聽呢?
生(急切齊聲):有。
師: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陣的懂慣;。
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學生熱烈鼓掌)。
》。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生紛紛找出資料競先舉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詩人、學者。
師:介紹得很好。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老師搜集的。(播放多媒體,余光中的介紹,年幼時與母親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們是——。
生:同鄉(老鄉)。
一、誦讀。
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師: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師:對,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那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
生:緩慢的。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讀這首詩。
生齊讀第一二小節。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這兩節語速耍再慢點,要讀出思念之情。)。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啊"這里要變音,讀作"y(呀)",因為"啊"的前一個字的韻母如果是?"b、o、e、i、("就要讀成"y(呀)"。"母親在里頭"。
的"頭"要讀輕聲。這個小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
師示范,學生齊讀第三小節。
接著學生讀第四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的,?(老師示范)。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讀。
1、想景悟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生一陣小議論,有人舉手。)。
生: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生(齊聲):看不見。
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同學們,對嗎?
生(齊聲):對。
師板書:。
小時候郵票。
長大后船票。
后來墳墓。
現在海峽。
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申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
(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5分鐘后總括)。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通過想像,演釋詩的內容。哪一個同學先來?
(全班掌聲熱烈)。
師:哪個同學來評點一下這個同學說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第三小節說得不夠好,感情不夠。
師:那請你有感情地體現一下。
你在哪里不孝兒回來了。(生感情哀痛聲音已是有點哭腔眼角濕潤。)。
(全班學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在",而且說到晚年的時候,有外貌的細節描寫,頭發是白發蒼蒼。
師:哪位同學能再來演繹詩中的內容。
角的淚水。全班同學和所有聽課老師掌聲熱烈。)。
——。
生(齊聲):親情(教師板書)。
師: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這是一種——。
生(齊聲):愛情(教師板書)。
之情"與"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么詩人說是"淺淺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個同學來說說看,這是為什么?(生一陣小議論)。
生2:作者是因為盼望祖國統一,才說是"淺淺的"。
生3:他相信祖國早晚要統一,所以說是"淺淺的"。
生4(急切地站起來):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遠遠深于海峽,所以說是"淺淺的"。(生交頭議論。)。
種深深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3、欣賞詩歌。
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開來,有人?舉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
生2: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節詩人都把鄉愁比某一種東西。
師(環顧四周):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像這么美的詩,應該把它背下來,但不要死記硬背,找找看這首詩有什么規律可幫我們快速背誦。
生1: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
生2: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訂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師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部分同學輕聲跟著。)。
(背誦完畢,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同學的心弦。思鄉之愁之痛,在每一張稚氣而又嚴肅的臉上。)。
師:這兩位同學背得很好,現在我們全班一齊背。不會背的可以看書。
(學生充滿感情地背誦著。)(背誦完畢。聽課老師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學生爭著舉手回答)。
生1: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師: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2: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生3: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師微笑,生給予熱烈的掌聲)。
師:很形象,很具體。
生4:鄉愁是一串風鈴,叮叮咚咚的,讓人憂愁。
生5:鄉愁是一滴淚水,酸酸的,澀澀的。
生6: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生7: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生8:鄉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夢。
生9:鄉愁是一縷清煙,飄忽不止。
生10: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生11:鄉愁是家鄉的小路,讓人留戀忘返。(聽課老師,香港課程專家點頭微笑)。
生12:鄉愁是家鄉的河,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流淌。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也可嘗試做詩人了。(學生笑)。
2、各領風騷話說愁。
好能夠說出作者。
生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生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
生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課鈴聲響了,還有許多同學舉手想要發言。)。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
…)。
師:老師也來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充滿感情地跟著考師背誦。)。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向所有的來賓表示我們的謝意。
(學生轉身向后鼓掌致謝)。
[以下是南安實驗中學陳照星校長對本節課的點評]。
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贊嘆。"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片的展示,朗讀的圖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訴的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堂課的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五
余光中的《鄉愁》一詩僅僅八十八字,卻道出意味深長、意象優美、形式動人的意境,詩中孕含著巨大的民族之戀、祖國之愛、思鄉之情。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詩人,今年已八十四歲。在1974年寫出這首流芳百世的詩歌,擁有眾多讀者爭相閱讀。詩人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在繼承祖國傳統詩歌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賦予鄉愁情予深厚的歷史感,想象中打上時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鄉愁具有時空美。鄉愁側重寫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少年時是一枚郵票,青年時是一張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墳墓、現在是一灣海峽,這四個方面寄寓詩人綿長深遠的思鄉情。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情感,使歷史、地理的時空感融成現實感。短詩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二,鄉愁具有意象美。鄉愁本來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詩人卻加以提煉,從廣遠的時空中截取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單純而不簡單、實在而不隨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強烈的意象,有旁無斜枝的蕪蔓之感;豐富而不短淺,含蓄而不夸張。意象上又是層層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其發展脈絡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齡階段一步步貫串全詩。鄉愁總結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深深思念。前三節似洶涌波濤,掀起尾節層層巨浪。
其三,鄉愁具有形式美。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之中,顯得十分美。統一,即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十分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和諧、對稱。變化,追求的是活潑、流動,生機蓬勃。長短句的調節,整齊而具參差不齊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樂美,回旋往復,有一唱三嘆的美妙旋律。其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的三次重復。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疊詞運用,使詩又有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數量詞的運用又表現詩人的語言功力,使詩又有音韻美。鄉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帶哀思的思鄉曲,是寶島詩人對祖國深深眷戀的濃縮。
總之,鄉愁一詩的時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統一在鄉愁的情感之中的。詩人賦予鄉愁以愛國的意境,從個人情緒上把統一放在心中,真正體現了詩人“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宿愿。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六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鄉愁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七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