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書中人物、情節、主題等元素的解讀和思考,可以增強對書籍的理解和記憶。對于這本書的各種讀后感,我們希望通過分享和討論,能夠達到碰撞思想的效果。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一
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頭常拿出來看看的書。
你究竟是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還是要做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你想做一個完美的人,那就請盡情的壓抑和掩飾自己的陰暗面,或者一刀一刀地把自己的陰暗面剝離自己的肉體和靈魂,做得到嗎?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完整的人,那么就把你認為陰暗的、不好的一面盡情的表達出來,問問這些不好的特質能給我帶來什么樣的幫助,有光的地方就有影,讓自己的光明和陰暗和平相處,才能更清晰的.認識自己。
不要對自己和別人妄下判斷,就會心里平靜。
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每一個我們遇到的人,都是來幫助我們完成修行的,尤其是我們可能會經常傷害到的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二
“不是我們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們心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存在于我們心中的是各種各樣的潛能,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正是這些潛能和可能性把我同世上的每一個人聯系在一起,讓全人類成為一個整體。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反映,每一個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當把一張“全息”照片剪成許多碎片時,通過每一小片都可以窺見整張照片的內容,同理,我們每一個人就好似世界的全息照片一樣,通過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
摘抄上述內容,是因為這段文字寫的太好了,個人和宇宙的關系說的非常明白。每個人的內心都攜帶了全人類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人類的情感包含積極地和消極的,如愛和恨、美與丑、勇敢于怯懦、優雅與粗俗、無私與貪婪、健康與病弱。這些人類身上的特質在外部條件成熟時,就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只有理解了這種現象才能認識人生的本質,并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無限的自由。
如果我承認,在我的身上本來就具有一切積極和消極的特質,所以我就不需要刻意偽裝,假裝某些特質不存在。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是因為偽裝、假裝某些特質不存在造成的。比如:我跟你不同,因為我瘦你胖,我聰明你愚蠢,我勇敢你軟弱。我積極你消極等等,類似的想法。這些想法產生或制造的隔閡,讓我們無法擁有完整的自己。
“凡是我們能從別人身上看見的特質,都存在于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某項特質的話,就不可能在別人身上辨認出這項特質來。如果你為別人的勇敢所鼓舞,就說明你心里也有同樣的勇氣。如果你嫌別人太過自私,就說明你心里也存在自私的種子,隨時可能生根發芽。我們所欣賞的一切,所嫌惡的一切,都可以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一一對應。所有人都具有同樣的潛能。
研究印度傳統醫學的專家維桑特.賴德曾說:“每一滴水都包含整個海洋,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整個身體的智慧?!蔽覀冏鳛槿祟惖囊环肿樱巳祟愒谒蟹矫娴臐撃埽腥硕紦碛袗邸⒘α?、創造力、同情心,也都擁有弱點、貪婪、私心和憤怒,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這些都是完整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要找回完整的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內心中潛藏的每一種特質都抱以包容和關懷的態度。
約翰.威爾伍德在《愛的覺醒》中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堡,里面有寬敞的走廊和數以千計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完美的,里面藏有一件獨一無二的珍寶,這個珍寶代表了個人內心中的一種特質,整座城堡就是所有這些特質的統一體。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造訪我的城堡,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現了越來越多陰暗的角落。當我對某些房間里的特質感到恐懼或羞恥時,就會鎖上房間的門。還有當我訪問別人的城堡時,如果發現我所擁有的某個房間別人都沒有,我就會把這個房間鎖起來。
城堡的比喻我們的內心世界確實非常廣闊。如果我真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克服心中的恐懼,走進城堡,把所有鎖著的門一扇扇打開。找回曾經打開又被遺棄的寶貝。這樣,我就能重新擁有完整的自己。
我希望不停的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把所有鎖著的門全部打開,讓我擁有完整的我。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三
第一次接觸“亞人格”的概念。使用一種靠具象化練習來認識亞人格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我們想象自己坐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周圍擠滿了各式各樣的“自己”,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人也有年輕人,有的穿著全套晚禮服,也有的穿著超短裙。凡是你能想到的女性形象都有,其中許多人是你根本不愿意認識的,你必須跟車上所有的人攀談,直到彼此了解為止,無論你是喜歡那些人還是討厭他們。車上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你心中潛藏的一種亞人格,也就是你自己的一種面貌。如果你能夠與這些“自己”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就可以更好地認識真實的自己。
兒時的經歷會讓我們形成各種各樣的信念,這些信念深深植根與我們的潛意識中,影響這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決定,并且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這種影響。我們心中的偏見、痛苦、恥辱和負罪感,往往是從上一輩人那里繼承下來的。
每一滴眼淚都是靈魂之旅。任何消極的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我們所承受的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是有意義的,都可以讓我們在探索內心世界的路上走的更遠。老話說得好:“聰明人把經歷當成老師,傻子把經歷當成敵人”。世界時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沒有消極的.一面,那么積極的那一面就無從存在。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就更容易接受現實。
尼采曾說,否定過去就意味著否定自身的存在。我們只有接納了自己的過去,才能擁有選擇人生方向的自由。我們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要回顧和接納我們的整個過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心靈成長的畢竟之路。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經歷,就越能發掘出積極的內涵。
如果我們能夠用新的、積極的方式詮釋過去的不快經歷,就更容易接納和包容它,從而擺脫它對我們生活的持續影響。
我們需要選擇那些能讓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積極詮釋,咀嚼那些讓我們感到孤獨無助的消極詮釋。世上發生的事情本無積極和消極之分,是我們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出發,給不同的經歷貼上了積極和消極的標簽。影響我們感情的,并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對某一段經歷的主觀認識。
承擔責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大多數人只愿意為自己生活中積極的東西承擔責任,對于消極的事情則想方設法推卸責任。當我們學會承擔責任時,就可以把一切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即使我們為某些經歷感到痛苦或是羞恥,至少也可以意識到這些經歷在我們人生之旅中的意義,從而得到慰藉。我們可以告誡自己:“世界就是我們的畫布,是我自己把這一次的經歷畫在了上面,為了給自己上這寶貴的一刻。”我們也可以告訴世界:“我所體驗到的一切,都發源于我自己的心中。”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你就可以自如地改變你的生活。
如果你不肯面對過去,過去就會成為你的包袱,讓你無法自由前行,只能在一個圈子里打轉。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四
至于我從什么時候開始記事,我已不記得,其實有很多事情我都已經忘記了。就想到哪寫到哪。我感覺一個人童年所接觸的生活是會深深影響他以后的生活。我在很小的時候看到了親人的反目,看到了家人激烈的爭吵,我很害怕家人的爭吵,我看到的太多了,這些成為我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有時我會經常想到我媽騎著三輪車去載我上學的情景,我感覺我很是不肖,學業不成,學藝也不精,什么都不好,有四次我醒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忘了我在哪忘了家人親戚朋友……我很害怕,可是有時我真的很想成為那樣,四次這樣的經歷,我清楚的記得是四次。
我小時候一年總有一兩次去醫院看病,其中有一次經過了龍門,當時不知道龍門是干什么的,只見到很多柏樹,當時有一趟火車過去了,我媽給我說那是火車,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火車,很興奮,心想什么時候我能像火車里的人一樣能做上火車,我上大學的時候做上了火車,才知道原來火車并不松散,才知道火車很擁擠,才知道火車里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生活才離開了家。原來坐火車的`人并沒有我想像的那么幸福那么富裕,每個人都是有苦衷的。
我老是喜歡懷舊的東西,比如歌曲、電影,我在問自己為什么會喜歡。我所喜歡的是歌曲或者是歌手本身嗎?我所喜歡的只是歌詞所表達的世界或者是歌手所向往的或者是所處時代,不像現在這樣這么物質化,這么節奏化,因為我目前沒能力跟上現代化的步伐,我在妥協。
有一部分人說我很開朗,其實我個人認為我有點內向,這內向有的來自害怕有的來自自卑。我賣東西時不敢和別人討價還價,我有時不敢一個人坐車……當我害怕或者自卑時我會滿頭大汗,但是人都有第一次,當你經歷過那些讓你害怕的事時你才知道原來人確實是被逼出來。
有相當一部分人說我很憂郁,給人的感覺是消極。因為我發表的說說日志就是這樣。我做不到面不改色,我有什么說什么,我認為把最壞的事情說出來或者表現出來是一種釋放,有些事情我無法給家人說,想給某些人說可是有些人不會聽我說,我就自己給自己說,就拿我找工作的事說吧!我三月份開始找工作我認為挺容易的,可現實確不是,是我真的找不到嗎?不是,而是好多用人單位感覺我腿腳不方便,這個原因我不敢和家人說,也無法對別人說,我也承擔了很大的痛苦,哪又怎樣呢?不管怎么樣我還得繼續四處碰壁,繼續讓心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難過,這時我就會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我曾經對我朋友說我不敢奢求戀愛,有時我站在韋國莉面前就覺的自卑,我的長相,我的身體,我的能力都不行!有一次電話通知我面試,那天我和韋國莉出去玩,我在電話里對那個企業說我腿腳不方便,其實我真的不愿意說,尤其是對著我喜歡的人面說,我有時確實憂郁與自卑。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五
第一次聽說“投影”這種心理現象。它是這樣的。平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潛意識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表現出為我們所壓抑的特質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這就是“投影”的機制。投影是潛意識的一種防御機制,因為某些特質和情感受到了壓抑,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現出來,所以就只能訴諸他人和外物。例如,懷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很自卑。當然,我們之所以會把消極的特質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表現出這樣的特質。這樣的人最容易觸發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把自己壓抑的東西投影到他們身上。
如果我們承認和接納自己心中的某種消極特質,別人表現出來的這種特質就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別人真誠相處。
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在《認識陰影》一書中寫道:“自己層面上的投影現象非常容易辨認。如果我們僅僅是‘感覺’到某個人或某種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會帶有我們的投影。如果我們為某個人或某種事物所‘影響’,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攜帶了我們的投影。”這句話,很好地區分了‘感覺’‘投影’的差別。
對于自己投影到別處的特質,我們要做的只是承認你身上確實存在這些特質。
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幾乎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缺點的投影。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時,其實是在評論我們自己。那些被你壓抑的消極特質和想法,有可能會在你意料不到的時候突然爆發出來,傷害你周圍的人,也有可能會影響你的潛意識,傷害你自己。你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當你給別人取外號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外號是不是同樣適合你自己。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誠實的話,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來的永遠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種特質都有其意義,每一種特質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
有時,我們內心的陰影往往藏匿的很深,很難發掘出來。如果沒有投影機制的話,有些潛藏的特質我們一輩子也發現不了。
當一個人承認和接納了你身上具備的所有特質,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現出某一種特質,你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你無法表現出懶惰,就無法徹底放松下來;如果你無法對別人表現出憤怒,就會受人欺負;如果你因為討厭別人身上的某種特質,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現,那就說明這種特質是你刻意壓抑的;如果你特別反感某一類人,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我們不僅會把自己的消極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也會用積極的特質去影響別人。
當你崇拜某個人時,你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們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積極特質,其實是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投影到他們身上。這時你把目光收回來,發掘自己積極特質,而不是崇拜和羨慕別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樣取得成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關鍵在于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吧自己可以壓抑的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
接納所有我積極的和消極的特質,積極地發掘我的積極特質,將是我下一步要做的。感謝《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帶給我的認識自己的方法。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六
記得小時候,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作業里是萬萬不能出一點錯的。不小心抄錯了一個字,撕掉整張作業紙;不小心算錯了一道題,又撕掉整張作業紙?,F在想來,雖然有些好笑,但這追求“完美”的個性卻也跟隨了自己這么多年,好處不少,帶來的麻煩也不少。并非每個人都是完美主義者,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強迫或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傾向像一團火,有時點燃著激情,有時卻損耗著精力,使我們陷于焦慮和自己厭惡之中。如果你時常有這種體驗,請重新檢視自己、承認“陰影”,別讓完美主義拖累了你。
心理學家榮格所謂“陰影”,乃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它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它盡管屬于我們,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定、不愿承認;它潛藏在我們意識深處,時時暗示我們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們懼怕“陰影”的存在,或拼命追逐陽光來擺脫陰影,或徹底躲入黑暗以自欺欺人。
拼命追逐陽光者,習慣于刻意討別人喜歡,把那些可能惹人生氣的想法掩藏起來。幼年時,大家喜歡乖巧的孩子,于是你謹言慎行;長大后,人人夸贊活潑的性格,于是你故作開朗。你壓抑著自己內心的叛逆情緒,厭惡著不善交際的內向個性,活給了別人看,卻沒有活出自己。
徹底躲入黑暗者,有的是破罐破摔,更多的則是選擇逃避。為什么你會有“拖延癥”?因為你懼怕一個不完美的開始,于是你逃避,遲遲不肯行動。為什么你在面對好事時時常感到壓力?因為你擔心一個不充分的準備,于是你焦慮,感到心慌難受。然而,逃避可恥也沒用,在deadline面前匆忙完成的任務注定完美不了,緊張焦慮也不會讓準備更加充分。
為了完美,你壓力山大,焦慮不安,身心俱疲,但到最終也沒能逃出不完美的結局。與其如此,倒不如坦然接受與生俱來的不完美,接受自己偶爾的情緒化、天生的羞澀感,接受無法預測的失敗、總是缺席的運氣。世上終究沒有完美之人,沒必要為這不能改變的`事實而大費心力,還是對自己坦誠點吧。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七
在經歷過目前人生中內心最絕望最黑暗的日子后,即將迎來三十的我,感謝在這個人生節點上遇見兩本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王陽明心學》,因為它們把我從內心絕望的谷底拉了上來,讓我能有新的力量繼續前行,不畏將來。面對未來,我將無畏無懼。
它們讓我明白內心安寧的重要性,我也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應當是每一個人要完成自己蛻變的一個過程。
而我也相信,一個人的`經歷都會成為人生財富,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的。對人生大徹大悟地轉變,在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與一定年齡,是很難做到的。而這本書以及陽明心學,對于大多數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應該都是很難明白的。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八
“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好壞,主要是使用的度”,從最近的拆書工作里體會到的一句話,這本書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說,本書的主要內容只掌握一點就夠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這個完整就包括人的陰影面和積極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認自己的積極面,壓抑陰暗面,結果限制自己的潛能,無法幸福。
看似簡單,可書中大量的案例向我們展示,光要承認接受陰影面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有時它被壓抑的很深,你幾乎發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影響你的性格、行為習慣,讓你問題重重。
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行為,或者被責罵然后將這種行為壓制,但它仍然在你內心成為你的陰影面。所以當你再看到它時反應會很強烈,要么遠離、要么極端厭惡卻不知道原因。只有當你平和的對待它時,它對你才會成為過去式,不會繼續存放在你的內心,時不時的跳出來折磨你。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這類人人都想要的特質,他們承認這是他們的夢想,卻不認為自己可以擁有他們。
發現并開始接納我們身上的特質,無論它是好是壞,都是我們長成的必經環節。特質沒有好壞,它呈現度的控制器在我們手中,你可以調節它,別讓特質傷害你,要讓它有助于你。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九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一直在不斷地通過努力去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比別人過得更好,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追求的完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站在別人的身旁我是比他優秀的,還是自己真的想讓自己變得完美,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我們大多數的人可能是為了與別人相比時,不會與別人差得太多,所以讓自己不斷地變得更優秀,而少數的人是為了追求更完美的自己,不為與別人比較或者是超越,只為了超越自己,為自己而活。雖然都是追求完美,但是它們是有根本的區別的,那就是是否接納了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接納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別人而活。
每個人都會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我們往往都會去遮掩或者逃避這些不足,不讓別人發現,我們便學會了偽裝,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盡力的去遮掩不讓別人發現,因為這是我們不愿意給別人看到,這恰恰也是我們自卑的地方,也是不接納自己的地方。
何為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呢?那就是努力地彌補。例如:《奇跡男孩》電影中的奧吉,奧吉天生面部缺陷,去學校的時候,大家都說他是怪物,沒有人與他交朋友,到后面他用行動改變了其他人的看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他能夠用行動去改變他人的看法,因為他學會了接納自己,懂得合作。
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中都有考試,朋友們與我們的排名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朋友是因為什么?難道是因為他的成績比我好,我要超過他嗎?其實不是,能成為朋友是因為他有些東西吸引了你,你不會因為他考得比你好,你就不理他,你也不會因為他考差了就洋洋得意,而是安慰他,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和優秀,你便也向他學習,讓自己努力起來和優秀起來,他可能因為你的性格開朗,他便也讓自己不再那么內向,讓自己變得開朗起來。彼此有互相吸引的點才能成為朋友,讓彼此的變得更優秀。
俗話說人最大的對手是自己,你要競爭的對手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贊譽,而是從別人的贊譽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跟自己競爭是看你自己的能力、潛能、極限能夠到哪里,那樣你才能夠變的更加地優秀,實現自己的價值,超越自我。
我們都想成為完美的自己,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完美的自己,真正地為自己而活,不為他人。
首先,我們要學會去接納自己的不足(缺陷、缺點、家庭關系等),能夠坦然地去面對,其次是不再為了別人口中的贊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是為了超越自己而競爭,最后是與他人合作,讓彼此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都知道最難的一步是接納自己的不足,而自己的不足可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書上所說的早期記憶、父母的教育等影響。一些影響不是很深,可以通過自己來去克服。例如:你覺得你的爸爸媽媽愛妹妹勝過愛你,你為了吸引爸媽的注意力來愛你,你就變得叛逆,你認為這樣才能吸引到爸媽,并不斷的找到爸媽愛妹妹勝過自己的證據來證明自己說的是有道理的,所以你會覺得缺愛,到后面對愛情便有了控制欲,希望你的女朋友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而不是其他的事上。那如何去改變呢。
你不應該再找一些偏愛妹妹的證據去說服自己,而是應該用心觀察爸爸媽媽愛你表現的證據,只是你為了證明爸爸媽媽愛妹妹,你找了許多爸爸媽媽愛妹妹的證據來說服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其實是我們在找證據證明我的這些不足是有原因的,其實我們用心觀察他人對我們的表現,我們便會覺得其實是自己錯怪了他們。
我們在接納自己的不足首先要想想這些不足是他人影響導致還是自己的問題,其次是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或者是與他人當面地解決,最后就是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不足其實就是自我反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開解自己,不再是因為這些不足耿耿于懷、掩藏起來,而是坦然的面對。影響很深的,可進行心理咨詢和找心理醫生治療,然后去接納自己。當你開始真正地接納自己時,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也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而活,不為他人而活。
人的這一生有很多的競爭,也有很多的合作。在我看來人生的合作多于競爭,與陌生人講話是種合作、與人交朋友是種合作、與人共同完成項目是種合作等。合作能使雙方都變得優秀,你也可能因為對方的優秀而變得優秀,合作產生的效果有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然而競爭就不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可能性,如果你是為了別人的贊譽競爭,那么你成功了你便會覺得開心,因為你在別人的贊譽中找到了那虛無縹緲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果失敗,你可能一蹶不振或者痛恨他人。
如果你是為了超越自己競爭,你成功了你便會覺得開心,因為你超越了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失敗了你也不會氣餒,因為你知道有很多的不足。因此當你要競爭的時候,想清楚你是為什么去競爭,我希望我們都是為了超越自己競爭的。當奧吉接納了自己的不足,與他人交往,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當我們接納了自己的不足,與人交往變得更加的坦然和自信。合作能改變的東西有太多了,我們都應該與人多合作。
《接納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帶給我的感受和影響不只是上面所寫到的,還有許多的方面,從這本書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接納自己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逃避和掩藏自己的不足,多與他人合作,跟自己競爭。這樣你才是真正的為自己而活、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你才能與生活友好地相處。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識別和接受自己的每一個特質,才能保持完整的自己。認識投射原理,每一個對別人負面的情緒和評價,或者說是對別人的言行舉止產生強烈的反應和情緒影響,都是自己內心深處藏著的那個特性,要去發現它,挖掘它帶來的積極影響,接納它,和它和平共處。每一個從他人身上發現的所謂美好特質,也正是因為自己也具備它,或許是被你深藏待挖掘的潛質,摒棄慣有的思維,相信自己,并持之以恒朝著目標去努力。好喜歡這個比喻,一個人就好像一座城堡,幼年期自由穿行,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所謂的'自尊,因為他人的評判,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慢慢關上一些房門,最后可能就剩下幾個房間了。找回屬于自己的城堡,自由穿行。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一
至于我從什么時候開始記事,我已不記得,其實有很多事情我都已經忘記了。就想到哪寫到哪。我感覺一個人童年所接觸的生活是會深深影響他以后的生活。我在很小的時候看到了親人的反目,看到了家人激烈的爭吵,我很害怕家人的爭吵,我看到的太多了,這些成為我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有時我會經常想到我媽騎著三輪車去載我上學的情景,我感覺我很是不肖,學業不成,學藝也不精,什么都不好,有四次我醒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忘了我在哪忘了家人親戚朋友……我很害怕,可是有時我真的很想成為那樣,四次這樣的經歷,我清楚的記得是四次。
我小時候一年總有一兩次去醫院看病,其中有一次經過了龍門,當時不知道龍門是干什么的,只見到很多柏樹,當時有一趟火車過去了,我媽給我說那是火車,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火車,很興奮,心想什么時候我能像火車里的人一樣能做上火車,我上大學的時候做上了火車,才知道原來火車并不松散,才知道火車很擁擠,才知道火車里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生活才離開了家。原來坐火車的人并沒有我想像的那么幸福那么富裕,每個人都是有苦衷的。
我老是喜歡懷舊的東西,比如歌曲、電影,我在問自己為什么會喜歡。我所喜歡的是歌曲或者是歌手本身嗎?我所喜歡的只是歌詞所表達的世界或者是歌手所向往的或者是所處時代,不像現在這樣這么物質化,這么節奏化,因為我目前沒能力跟上現代化的步伐,我在妥協。
有一部分人說我很開朗,其實我個人認為我有點內向,這內向有的來自害怕有的來自自卑。我賣東西時不敢和別人討價還價,我有時不敢一個人坐車……當我害怕或者自卑時我會滿頭大汗,但是人都有第一次,當你經歷過那些讓你害怕的事時你才知道原來人確實是被逼出來。
有相當一部分人說我很憂郁,給人的感覺是消極。因為我發表的說說日志就是這樣。我做不到面不改色,我有什么說什么,我認為把最壞的事情說出來或者表現出來是一種釋放,有些事情我無法給家人說,想給某些人說可是有些人不會聽我說,我就自己給自己說,就拿我找工作的事說吧!我三月份開始找工作我認為挺容易的,可現實確不是,是我真的找不到嗎?不是,而是好多用人單位感覺我腿腳不方便,這個原因我不敢和家人說,也無法對別人說,我也承擔了很大的痛苦,哪又怎樣呢?不管怎么樣我還得繼續四處碰壁,繼續讓心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難過,這時我就會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我曾經對我朋友說我不敢奢求戀愛,有時我站在韋國莉面前就覺的自卑,我的長相,我的身體,我的能力都不行!有一次電話通知我面試,那天我和韋國莉出去玩,我在電話里對那個企業說我腿腳不方便,其實我真的不愿意說,尤其是對著我喜歡的人面說,我有時確實憂郁與自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二
這句哲言用在自我認識上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只有一種完美主義,那就是在認識到自己是不完美的真相后依然接納自己。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所揭示的,乃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謂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定、不愿承認的東西。它們潛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無論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都很難直接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會時時暗示我們,讓我們覺得自己充滿缺陷、令人討厭、一文不值。作者黛比·福特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不堪命運,也曾經深陷于陰影信念的泥淖不可自拔。當時的她迷惘放縱,酗酒嗑藥,感情生活混亂。經過十數年與陰影的對抗以及自我救贖,最后成為他人的心靈導師。在這本書中,她真實披露內心世界,企圖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引導深受陰影信念籠罩的人們逃離困境。
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很重要,但你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微不足道。宇宙為你開創,但你同時也同其他同處宇宙的個體一樣渺小。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接受這樣一個真實的自己,并發現自己作為這一個體的獨特性,利用這一點做出對他人或整個社會有用的貢獻。
接納和擁抱心中的陰影,可以讓你的生活發生徹底的轉變,宛如丑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化為美麗的蝴蝶。你不必再刻意掩飾,不必再假裝成另一個人,也不必再努力證明自己,因為那時你會擁有足夠的自信。擁抱陰影,找回完整的自我,你就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一,接納意味著深入了解自己,重新詮釋自我。
我們的環境注定使我們從小就受到種種有條件的關注,或者嚴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為只有具備某種條件,如:漂亮的外表、優秀的學習成績、過人的專長、出色的業績等等,才獲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納的資格。于是,很多人因此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經被挑剔,也就逐漸習慣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越看越覺得無法接受。
愛自己,接納自己,讓完整的自我充分表達出來,不去刻意掩飾內心的“缺陷”,這是每一個嬰兒與生俱來的本性。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受到周圍人們的影響,開始刻意討別人的喜歡,把那些可能惹人生氣的想法深深掩藏起來。結果,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也就逐漸喪失了純真自由的本性。
想要做出改變,就必須克服心中的恐懼,正視心靈的“陰影”——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丑陋、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欲……那些存在于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明白這些特質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消失,只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面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系,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獲。
當我們重新走進心靈的城堡,把所有鎖著的門一扇扇打開,把陰影暴露在陽光下的時候,才能重新擁有完整的自我。當你愿意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就不會再給別人的行為貼上“好”與“壞”的標簽,也用不著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靠偽裝和掩飾來保護自己。
要追逐光明,你就必須擁抱黑暗。當消極的思想和情感受到刻意壓抑時,與之對應的積極思想和情感也會被波及。如果我們否認自己的丑,就會削減自己的美;如果我們否認自己的恐懼,就會削減自己的勇氣。從另一個角度看,“你那些所謂的‘缺點’,你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歡的特質,其實是你最寶貴的財富,只不過表達的程度有點過于強烈了。這就好比放音樂,如果音量開得太大,就會讓人感覺有些不適應。只要你能把這種特質的‘音量’調回去,你自己——以及你周圍的所有人——就會意識到,你的‘缺點’其實正是你的優點。它們可以為你所用,而不是成為你的絆腳石。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把這些特質表現到適當的程度,不要過度?!?/p>
我們需要理解、接納和包容自己身上的一切特質,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的話,又怎么能期待世界接受我們呢?要想獲得別人的愛,我們必須首先建立起自愛。只有把內與外、積極與消極結合起來,找回一個完整的自我,你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控制自己所表現出的特質,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善與惡、好與壞、光明與陰暗、強大與脆弱、誠實與欺瞞——我們的內心是這些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你覺得自己太過脆弱,那你就需要尋找脆弱的對立面,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懼困擾,就必須在內心中尋找勇氣;如果你總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內心中找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使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敞開心扉,承認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只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接納光明。
第三,接納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承擔責任。
要想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跳出過去的束縛,首先要為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承擔責任。告訴自己事情之所以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并不是沒有原因的、隨機的。當我們能夠為過去的經歷負責時,也就擁有了重新詮釋這些經歷的自由,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成長了。告訴自己:“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經歷,是因為我需要從中得到體驗和收獲。這是我人生之旅的一部分。”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經歷,就越能發掘出積極的內涵。我們往往會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和麻煩歸罪于別人,歸罪于周圍環境,而不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我們自己無法直面過去曾經遭遇的痛苦,所以只能試圖忘記這痛苦,或是把它歸咎于別人。要想改變現在的生活,就要首先接納和包容自己的過去,要想把所追尋的東西變成現實,就要為發生的一切承擔起責任來。
承擔責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大多數人只愿意為自己生活中積極的東西承擔責任,對于消極的事情則想方設法推卸責任。當我們學會承擔責任時,就可以把一切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即使我們為某些經歷感到痛苦或是羞恥,至少也可以意識到這些經歷在我們人生之旅中的意義,從而得到慰藉,最終可以自如地改變自己的生活。
第四,接納不是甘于平庸,而是更好地建設自我。
接納自己,不僅僅是停留在接納這一層面,我們還要更好的深入的建設自我。讓自己的心燈發亮,追求充實的人生。相信你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智慧。沖破你為自己設下的限制,下定決心追求你最想要的那種生活。上天會賦予你力量和同情心。勇于承認現狀,改變現狀,努力實現你心中的目標,允許你自己擁有你想要的一切。懂得自己的局限性,去尊重有相應長處的人;正視自己的弱點,盡可能揚長避短,集中精力去發掘自己的優勢。
《易經》第五卦“需卦”曰:“有孚,光亨,貞吉。”其意義可以詮釋為:“只有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客觀真相,不進行自我欺騙,不為幻覺所左右時,才能認清前行的方向,做事亨通順利,得到好的結果。”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認清自己,認清自己所擁有的無限潛能。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著寧靜、愛與和諧。我們的人生是一場短暫而寶貴的旅程,我們在這趟旅程上唯一的使命,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天賦和潛能都發揮到極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命運。不要因為不肯愛自己、原諒自己,就錯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不要掩飾你心中的同情和善意。我們要跟自己維持良好的關系,包括善待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我們需要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成長之路上的種種障礙,超越自我,讓夢想成為現實。我們內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同樣神圣,同樣是我們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停地檢視自己,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懷著愛與同情心看待自己,就可以讓人生變得無比充實、無比精彩。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三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秘密《這本書給我一印象深刻的啟示:與其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完整的人。做一個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實的自己;而做一個完整的人,則是活出全部真實的自己。
榮格曾問,你究竟愿意做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完整的人?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觸碰的一面一一陰暗面,親人朋友不愿意接受,連我們自己也無法面對。于是,我們不惜代價、竭力偽裝成人人喜歡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實上,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后都隱藏著優點,每個陰暗面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潑婦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陰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擁抱它,我們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有人說,這本書應該讀三遍,讀第一遍會認同,讀第二遍會改正,讀第三遍會進化。也有人說,這本書應該買十本,一本留給自己,九本送給朋友。一人看,一人改變;十人看,十人改變。卻是會有如此的情況,下面跟我一起走進這本書的世界吧!
這本書告訴我們:心靈的陰影包括了許多層面: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丑陋、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欲……總之,那些存在于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全都屬于陰影的范疇。這些特質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消失,只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面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系,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獲。如果我們故意忽視“消極”特質的存在,它們就會盡量喚起我們的注意,當我們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時候,它們就立即從潛意識里重新浮現出來。為了壓抑它們,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這種付出完全沒有意義。
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bly)把陰影形容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塞進包裹里。布萊認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里,我們總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滿,而在生命的后幾十年里,又會努力把包裹清空,減輕肩上的負擔。
大多數同學都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感到恐懼,不愿正面以對,殊不知,只有擁抱心靈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體驗。對內心陰暗面的探尋,并不是知性的活動,而是用心去體驗、去感覺的過程。許多人參加過心理培訓課程之后,覺得自己已經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心去體驗自我,所以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獲。要追求光明,就必須體驗陰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我。這樣的體驗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連續的。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既然我們是人,內心就必然有陰影。如果我們自己意識不到的話,不妨問問我們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讓他們把我們自己心中的陰影指我們給看。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把陰暗面掩飾得天衣無縫,但是那些被我們刻意壓抑的特質,總能找到機會顯露出來,讓周圍的人們看見。
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單是大聲說出來“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強”并不夠,我們還必須了解控制欲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接受它的饋贈,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
很多人以為,天賜的東西必然是完美的。實際情況則截然相反。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須擁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與丑、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調和。只有接納了自己內心的陰影,我們才能得到它的饋贈,這就是榮格所謂“金子總是隱藏在暗處”的含義。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F代社會經常會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許多人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損失慘重,卻總是難以如愿。為了裝出一副完美的樣子,我們的身體、精神和心靈都承擔著重壓。我遇到過許多為病痛、失眠、抑郁癥和人際關系問題所困擾的人,這些人從表面上看來都很“完美”――從不對別人發脾氣,從不做任何自私的舉動,甚至祈禱也是為了別人。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癥,卻不知道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實,這些人并不是沒有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這些東西受到的壓抑太嚴重,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隱藏得太深,以至于他們自己和別人都無法意識到其存在。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們先人后己、無私奉獻,因為“這才是好人應該做的”。結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時,他們逐漸喪失了完整的自我。對于這些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從這種狀況中解脫出來,重新認清自己。他們需要學會原諒自己,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私心和欲望,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愛。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無限潛能,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潛能的存在。善與惡、好與壞、光明與陰暗、強大與脆弱、誠實與欺瞞――我們的內心是這些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你覺得自己太過脆弱,那你就需要尋找脆弱的對立面,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懼困擾,就必須在內心中尋找勇氣;如果你總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內心中找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你必須敞開心扉,承認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只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接納光明。
其實真正的自己并沒有這么可怕,只是我們在乎太多外在的東西,所以一直想要逃避真實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你會發現你會過得更加的開心,發現這世界還有更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曾注意的!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四
愛、喜悅、平靜。
人生在這一階段開始了一段內修的新的征程,于是我陸續了《秘密》《零極限》《愛是一切的答案》《在愛中修行》等等一系列的靈性成長類的書籍,直到今天,遇到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我為每個階段而吸引關注到恰到好處的書籍來到我的生命中的巧妙而驚嘆不已。
投影機制、接納生命里的所有陰影與光亮。感謝每一個來到你生命里的人對你的付出與提醒,真正的強大是自己內心的強大,真正的愛的能力是擁有愛自己的力量,真正的責任心事肯去正視自己的夢想,并把我是否能做到改成:我愿意嘗試去做。
尊重所有的經歷,因為所有的經歷都是好的!
允許原諒自己曾經或者可能犯下的不妥當的事,承認它、接納它、放下它。生活才能夠步入美好的積極的本該行駛的軌道,允許自己擁有自己所夢想的生活,當你愿意面對時,同時又足夠投入時,你就擁有了靠近夢想和心靈自己的力量。
書中的練習還未來得及做,只是通篇靜讀,就已與作者仿佛進行一次對談,使原本藏起來的種種心聲一個個的被邀請出來。我想,或許我的人生真的是需要這樣一次深層次的梳理,不,是一定是。否則,它怎么會出現的如此合時宜。
我的脆弱、依賴、消極以及長不大的孩子氣性格,我終于第一次從心里肯去接納,與它們和諧共生,努力發現由它們為我帶來的種種積極正面的力量,如此,我才能擺脫它們由此帶給我的影響,并吸引到自己歡喜的一切人和事。
人生的這場旅程寶貴而奇妙,我真慶幸自己能夠沉下來從而擁有這種平靜和自省的能力,也真的愿意信任自己是可以具備愛和幸福的能力。
在清明節時永泰凈舍的禪修班畢業分別的時刻,同組的姐姐,溫暖的擁抱著哭成淚人的我,用堅定的聲音跟我說:你是配擁有一切的好女孩。
這句話每當我在灰心時,就會在耳邊響起。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當你徹底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時,就可以改變命運。如果你足夠投入的話,世間所有的門都會為你而敞開。你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無論你的夢想是什么,都要馬上開始努力,去把它變成現實。勇氣會帶來天賦、能力和神奇的際遇”。
人生應該有更多的可能。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能相信,我們,還能信誰?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五
馬來西亞著名的薩提亞治療大師林文采博士把人的先天氣質分為了五大類:樂天型、憂郁型、激進型、冷靜型、奉獻型。
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憂郁型的人。憂郁型的人天生的完美主義者,比較悲觀。批判。對自己和別人都是比較難以贊美和認同,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求盡善盡美,憂郁型的人把這種特點帶到生活里去的時候是比較糟糕的,會對自己和他人高要求,把自己弄得很多的情緒。
雖然我知道自己憂郁型的這個特點,而林文采老師也一再強調:憂郁型的人要時刻記得在心里養兩匹馬:“放自己一馬,放他人一馬”??晌铱偸亲霾坏健?/p>
正如網上一句經典的話所說:此生知道很多的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情緒來了的時候,我總是會陷入到情緒里去,不能自拔。
有一天,當我看到武志紅的一本書《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時,我覺得棒極了。
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己的看法。
原來我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種種,都是如此的具有意義。
于是我對自己不完美的感受有了釋懷,在書中,武老師說道:世界有可能是相反的,真實勝過完美。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實,如何真實的和自己在一起,就可以深刻的感知到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東西。感覺自己是完美的,這樣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滅了,他自己的腦袋里意識不到痛苦。
在書中武老師從還一個心理學家的角度例舉了大量的例子讓我們認識到負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價值。
武老師在書中說“當我們積極地追求所謂的正能量的時候,其實是割裂了與所謂的負能量的連接,這種割裂是巨大的損失,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我們要打開這些感受的管道,當我們打開這些管道的時候,生命力就會在我們的身上流動。”
在本書的第二章里講到: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每一次的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越對抗痛苦,越是會痛苦,承認他,接納他就是改變的開始。在這一章里講到一個自殺的案例,案主在深深的悲傷之后,接納了事實,從而改變自我,有了鳳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本書的第五章里講到:當你恐懼、焦慮時,去看看,恐懼、焦慮在告訴你什么?它們是不是在說: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看到它們、承認它們、接納它們,然后才能讓它們成為一份能量,讓它們在你的心里流動,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體里,這個時候會有很好的療愈效果。
曾今也有一位心理學老師說,如何讓一個吸毒者徹底的戒毒,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他的母親徹底的放棄他,讓吸毒者絕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說絕望也是有力量的。
嫉妒、憤怒、倔強也都是有力量的,看到他背后蘊藏的含義,原來它讓你更加有動力去改變自己,他們是生命力的表現。
“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如果逃避,我們就損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對并整合他們,陰影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財富。”
讀完本書我對自己說: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所以才真實,真實勝過完美。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六
第一次聽說“投影”這種心理現象。它是這樣的。平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潛意識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表現出為我們所壓抑的特質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這就是“投影”的機制。投影是潛意識的一種防御機制,因為某些特質和情感受到了壓抑,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現出來,所以就只能訴諸他人和外物。例如,懷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很自卑。當然,我們之所以會把消極的特質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表現出這樣的特質。這樣的人最容易觸發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把自己壓抑的東西投影到他們身上。
如果我們承認和接納自己心中的某種消極特質,別人表現出來的這種特質就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別人真誠相處。
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在《認識陰影》一書中寫道:“自我層面上的投影現象非常容易辨認。如果我們僅僅是‘感覺’到某個人或某種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會帶有我們的投影。如果我們為某個人或某種事物所‘影響’,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攜帶了我們的投影?!边@句話,很好地區分了‘感覺’‘投影’的差別。
對于自己投影到別處的特質,我們要做的只是承認你身上確實存在這些特質。
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幾乎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缺點的投影。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時,其實是在評論我們自己。那些被你壓抑的消極特質和想法,有可能會在你意料不到的時候突然爆發出來,傷害你周圍的人,也有可能會影響你的潛意識,傷害你自己。你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當你給別人取外號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外號是不是同樣適合你自己。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誠實的話,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來的永遠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種特質都有其意義,每一種特質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
有時,我們內心的陰影往往藏匿的很深,很難發掘出來。如果沒有投影機制的話,有些潛藏的特質我們一輩子也發現不了。
當一個人承認和接納了你身上具備的所有特質,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現出某一種特質,你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你無法表現出懶惰,就無法徹底放松下來;如果你無法對別人表現出憤怒,就會受人欺負;如果你因為討厭別人身上的某種特質,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現,那就說明這種特質是你刻意壓抑的;如果你特別反感某一類人,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我們不僅會把自己的消極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也會用積極的特質去影響別人。
當你崇拜某個人時,你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們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積極特質,其實是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投影到他們身上。這時你把目光收回來,發掘自己積極特質,而不是崇拜和羨慕別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樣取得成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關鍵在于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而不是吧自己可以壓抑的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
接納所有我積極的和消極的特質,積極地發掘我的積極特質,將是我下一步要做的。感謝《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帶給我的認識自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