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回顧書中發生的故事或經歷的人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一
烏塔這一課主要寫了作者巧遇一個獨自游歷歐洲的小姑娘-烏塔,贊揚了她自強自立、不依賴父母的好品質。這位德國姑娘她的自立能干的品質給作者及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看烏塔她才14歲就已經去了法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在去旅游之前,她做了充足的準備,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這足以說明她是個既能干有細心的孩子。為了掙旅費,她還幫助餐廳和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里還去帶孩子。這體現出了她是一個自強自立的孩子,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現在再來看看中國孩子,中國父母都太溺愛孩子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我們就應該告訴家長:為孩子撐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讓愛更完美,讓愛更充實。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二
讀過《烏塔》這篇課文后,我獲益匪淺。從這當中,我認為烏塔是個獨立的小孩,她以便提前準備此次旅游,自身提前準備了三年的r間呀,在這里三年里,她將會勤奮地學習英語,做一個計劃表,把每一分每一秒的r間都訂完要做什么了,并且去旅行必須的錢財都不依靠爸爸媽媽。再從我的具體情況看,我認為我和她類似,還記得那一次,父母很晚回家了,我一個人在家里待著無趣無比,并且家中又亂七八糟的,因此一個好點子就從腦海中里閃出:把家中清掃整潔給父母一個意外驚喜。因此我也舉起掃帚一絲不茍地剛開始打掃,我先掃最臟較難掃的餐廳廚房,走入餐廳廚房,我一下子愣住了,盡收眼底的是:青菜葉稻米都掉在地面上,桌子上撒滿了水……我一點一點地掃,掃到小米粒,如何掃都掃不太好,將會由于稻米都粘再地面上了吧!沒法,只能一點一點地撿了,跟廢棄物作戰了好長時間才獲勝,然后……做了家務活后,父母也恰好回家,她們看到了這一干凈整潔整潔的家,感覺十分出現意外也十分高興,母親抱住我,趕忙夸我:“閨女,太棒了!真能干!”我的心里也甜滋滋的。念完這篇課文,我認為大家也應當迅速行動,把念頭付諸實踐,做好自己的小主人。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三
我學了《烏塔》一文以后,深有感觸,我首先來談一談這篇課文的內容。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名叫烏塔的小女孩和一位青年敘述自己獨自游歷歐洲的事情。那么,我們就要查找一下有關的段落。
課文在五、六段中敘述了烏塔在歐洲去了的國家以及作者聽完烏塔的講述后驚訝的話語。而第七段則敘述了烏塔在旅游前做的周密的計劃和準備:她計劃好了旅游路線,及時和家里保持聯系,還了解當地情況。并且,旅費是她自己用了三年時間掙來的,她的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它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我很佩服烏塔這種膽量,和她周密的計劃和準備,但她未免有些冒失了,畢竟她才是個14歲的青年人。不過,我還是很向往獨自旅游,這樣既輕松了,也鍛煉了自理能力。不過,中國的家長還是不會放手孩子的。第一:中國不是一個開化的國家,人不是很開放。第二:中國的孩子遇到突發事件處理能力不是很強,務必需要家長陪同。第三:中國的孩子總是亂打亂鬧,容易出危險,家長不放心。第四:家長越慣著孩子,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差。就因為這幾點,家長才不讓我們獨自出遠門。
作為小學生,我們要讓父母放心,讓老師放心,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四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烏塔》,它主要講了德國一個14歲的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她花了三年時間準備這次旅行呢!
讀了這篇課文后,我被烏塔的勇氣和細心給征服了。在中國,哪個孩子不是家里的寶貝,不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呢?父母怎么會放心他們一個人去旅行?不要說去國外,就是去國內遠一點的地方,也一定得家長陪著去。受騙。他們就為了孩子的“安全”,幾乎折掉了我們的翅膀,把我們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屋檐,讓孩子永遠做母雞翅膀下的小雞,永遠都長不大。
我知道,父母只是愛孩子才回這樣做。但是,愛也要有個度。我們也有夢想的翅膀,我們也要在天空中自由飛翔。請你們不要折斷我們的翅膀,別讓我們常年呆在一個窄窄的地方。我們也要認識世界,一個全心而美麗的世界;我們喜歡像小鳥一樣,自由自在德在天空中飛翔。
課文中,烏塔說過這樣一句話:“光從電視和書本中熱恩市世界總不完美。”是啊,雖然我們能從書或電視中看到許多地方,但只有親身游歷才會有所感觸。
在這里,我要呼吁廣大家長:請放開手吧,讓孩子們自由飛翔!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五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我的心里十分難過,因為在國外,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干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我們呢?父母既不會放手,自己又過分依賴父母。
烏塔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她在三年前就準備好去游歷歐洲。于是她在這三年里為了掙旅費,幫餐廳或超級市場發廣告單,假期里還陪別人家的孩子玩。出發前她在家里已經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和日程,并為了熟悉那些地方的風土人情,還讀了好多有關那些地方的書籍。旅游途中她還不忘每到一處就給家人寫信或及明信片報個平安。而我們呢?每個人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什么事都不用做,只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烏塔呢,則是一只翱翔在天空的雛鷹,正在熟悉遼闊的天空。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六
《烏塔》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小女孩獨自游歐洲的故事。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慨,使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非常佩服烏塔,她真了不起,才十四歲就獨自一人去游歐洲,為了這次旅行,從三年前她就開始收集資料,而且旅費也是自己掙的,每到一處都不望給家里報平安。
今后,我一定要向烏塔學習,碰到題目,自己解決,在糊口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磨練意志,盡量不尋求父母的匡助,把自己培養成自立、自強的人。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七
讀了《烏塔》這篇課文,我陷入了沉思。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出國旅游的故事。烏塔為了出國旅游,作了許多的準備,如設計了旅行路線,攢旅游費,閱讀資料和書籍。她每到一地,就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購紀念品。同時,課文還描述了烏塔關心中國小朋友有沒有出去旅游的機會。文中的烏塔認為,父母愛孩子,就應讓他們單獨出門,親自出外去看一看等。這些,都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獨立生活潛質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她們對生活的熱愛。
我認為:烏塔有這么強的獨立生活潛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外國的小朋友敢于離開父母,思想獨立,敢于挑戰自理潛質;第二是外國的父母愿意放手,鼓勵小朋友培養自立潛質。但是,我們中國許多小朋友就不一樣,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要不就是父母很愿意放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學習自理潛質,不敢應對和嘗試;要不就是父母庇護著孩子,根本就不放心孩子獨自外出生活。
其實,我也有一次獨自外出的經歷。今年暑假,爸爸媽媽把我送到寄宿學校去參加夏令營。事前,我參觀了學校和宿舍,覺得很喜愛。但到了到學校報到的那一天,一想到往后這21天就住在那里,不能和爸爸媽媽在一齊生活,我就忍不住哇哇大哭,眼淚“吧嗒吧嗒”地流了下來。但是,爸爸媽媽堅持要我留下來,鼓勵我和小朋友們一齊生活,我被他們逼得無可奈何,只能強行被留下了!
第二天早上第一節課,老師說要選一位班長。他左看右看,好像若有所思的樣貌。突然,他把目光移向我,決定讓我來當班長。在那次夏令營中,我認識了50多個新朋友,學習了不少英語知識,學會了國畫的技巧,老師還獎勵了我許多的“美元”,我用這些“美元”換到了許多獎品。
那次夏令營我過得比想象中愉快。于是,我明白:爸爸媽媽帶我到那里來是鍛煉我的自理潛質和自我挑戰潛質。但是,和課文中的烏塔比起來,我還是差遠了。下一次,我要爭取自己主動報名參加夏令營,還要到外地去旅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八
讀完《烏塔》這篇課文,我感到非常慶幸,因為我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跟烏塔的父母差不多。雖然我沒有一個人去游歐洲,也沒有掙過差旅費,但是我的父母跟烏塔的父母一樣,培養我自立、自強。
記得三周歲半在南京爬山,父母還在后面氣喘吁吁、慢悠悠地爬山時,我已經一口氣爬上了海拔約500米的紫金山。五周歲時,父母還在山腳下時,我一個人爬山了萬壽山的的巖石。小時候學走路跌倒了父母從來不扶,都是我自己爬起來。所有的壓歲錢都是我自己保管的,但是我從來不亂花。假期我很少看電視、玩電腦,經常在家做科學實驗,為了滿足我對科學實驗的好奇心,媽媽買了實驗器材讓我實驗。假期也很少上補習班,而是游覽了大半個中國。爸爸媽媽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親身體驗才是的。”
每當我想要一個東西時,爸爸媽媽總會跟我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要靠勞動獲得。”于是我就按照媽媽的要求做她給我的任務:按時做家務、自己洗碗、自己洗衣服。一直到我養成習慣。
父母認為除了學習,還有一些跟學習一樣重要的事,那就是為人處世樂觀的心態、堅強的性格,另外遇到問題能獨立思考解決,才能在社會中生存。
我非常慶幸,我的父母的教育觀念跟烏塔的父母是一樣的。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九
那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后,我受益匪淺,《烏塔》這篇課文主要寫烏塔是“我”在羅馬認識的,她獨自一人去游歐洲,自已掙了一半的錢,爸爸又出了另一半。她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領悟。
當我讀到“說話間,她已經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褲、白球鞋,從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她告訴我“。。。。。你要到超級市場去買。”的時候,我就看見了一位熱情、活潑,生活經驗很豐富的小女孩。要是換作我,決不會與她一樣,與別人交往,生怕別人會“吃了我”這種感覺。
我繼續往下讀:“喲,這么長的路程,我有點驚訝......不到400馬克。”我又看見一位勇敢、有恒心,有毅力的小女孩,我決對還沒有去歐洲就會緊張的要命,何況我們中國小孩從來都是嬌生慣養,一個人去的話,自己不怕,可爸爸媽媽又不放心,所以只有在家長的陪同下外出旅游的,是吧!
烏塔這個人很好,她生存能力強,而且十分孝順家人,關心家人,有責任感,烏塔在我的印象中記憶猶新,我還要再讀一遍!
上周,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獨自游玩歐洲的故事。文章最后針對中國的父母與德國的父母對孩子采取的不同愛的方式,提出了怎樣愛孩子的問題。在我認為如果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在中國,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天天依賴著父母。在國外一、二歲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小心跌倒,父母即使在旁邊也只是說兩句鼓勵的話。最終還是孩子自己爬起來。
在中國如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父母那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辦,都會跑過去扶起孩子。拍拍孩子身上的灰塵。
雖然在中國少有幾個能獨立的孩子,可卻被父母“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整天只能從電視上了解外面的世界,沒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說讓孩子獨自出國旅游了,就是讓孩子獨自去趟公園家長就不同意。在孩子的眼里天下無賊、無強盜;但在大人們眼里壞人太多了,似乎所有的壞人都瞄上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才的安全,他們讓孩子們的童年沒有歡樂,讓孩子永遠在自己的翅膀下長大。
親愛的家長們,我們知道您的用心良苦,更能理解您那偉大的愛。可是我們有翅膀,請您不要把它折斷,我們會自己行走,請您不要總是扶著我,我們想像熊鷹一樣在藍藍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請您不要把我們的理想破滅。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
這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烏塔》。里面講述了十四歲的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游覽歐洲。她用了三年時間準備這次旅游,還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餐館或者超級市場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耍。我看到了一名外國小孩的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
如果拿中國現代的小孩和烏塔比,中國孩子的自主能力遠遠比不上烏塔。我們所接受的是封閉式教育,爸爸媽媽只讓孩子讀課本上的知識,很少參加社會實踐。除學習外,其它事情都不用管,要吃的有吃的,要用的有用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漸漸我們便失去了判斷和理解能力。
我從小由父母“牽著走”,遇到一點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問父母,找大人,自理能力十分差,而國外的教育是開放試的,既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又參加課外活動,他們能用自己的勞動掙錢,我真羨慕他們。
烏塔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出來的,當她夢想游歷歐洲時,完全靠自己動手籌資金,做準備,享受著生活的快樂。我們要向她一樣。從小培養自己動手動腦能力,做個自強不息的棟梁之才。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一
上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題目叫《烏塔》。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她叫烏塔,他靠自己發廣告賺錢,獨自到歐洲各國去旅游的事。他一個人游覽了歐洲許多國家的名勝古跡。他每到一個新地方就先查找警察局的電話,以備遇到麻煩事求救。之后再給家里打個報平安的電話。然后他就盡情地去玩。她還說回國以后還要繼續掙錢,有機會到我們中國來旅游。
看到這里,我既驚訝又慚愧還羨慕。她太了不起了!她的膽子真大!她的能力真強!相比之下我也太渺小了,換做是我還不把我丟了啊。想想我,只能去樓下的超市買一塊雪糕,從來沒一個人去過大一點兒的商場,自己從來沒買過一雙鞋,一個背心。和烏塔比我覺得自己很無能,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認為我就是家里的太陽,一家人都得圍著我轉,上學媽媽送,放學爸爸接,連書包都是他們背著。每頓飯吃什么姥姥都要向我“請示一下”,否則飯菜不合我的胃口,我就會撅起嘴巴挑三挑四。
想到這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和烏塔相比我是幸福還是悲哀呢?我們的幸福過頭了,這是一種悲哀。我想大聲的對我的長輩們說:我已經長大了,有許多事讓我們自己做吧!你們對我的愛有些過分了,以后不要再這樣呵護我了。讓我學著做一些家務活,盡管衣服沒有你們洗的干凈,飯做得不如你們做的好吃,可是我們會慢慢學,從教訓中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學會生存的本領。將來您老了,干不動了,而我們什么都不會,那該怎么辦啊?我還想對所有的中國家長大喊一聲:放開你們的手吧!給我們一塊自由的空間,讓我們也能像烏塔那樣自由的飛翔吧!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二
烏塔是個12歲的德國小女孩,在這樣的年華,他竟能自己掙錢買票,單獨一人周游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還準備再去希臘——想想她的年齡,才12歲呀!更令人吃驚的是,他為這次歐洲之旅準備了三年,路線日程安排得滴水不漏——一個小學生,幾乎不要家長幫忙,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比……唉,真是令我們汗顏呀!
最能引起我們共鳴的,還是她與文中“我”的一番交談。她那熱情輕快的談興,將這酷熱的時光籠罩上了一種神秘的光彩。烏塔的話語,無不折射出西方文化的禮儀、敏捷、獨立感,與中國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她問起中國孩子是否也這樣旅游,那隨和的語氣卻使作者怎么也說不出話來。當“我”說家長很愛孩子,會帶他們出去玩,卻不放心讓孩子單獨出遠門時,自以為找到了一個絕妙的理由,卻受到了烏塔的強烈反駁:“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讓他們單獨出門?”我只能苦笑著承認自己的回答不合邏輯;當我告訴烏塔中國的風俗情況,并說孩子們仍能找到快樂,烏塔仍是堅持:“從電視和書本上認識世界并不完美。”看到這里,我真想暢所欲言,一吐自己即將噴涌的想法!
對于烏塔的觀點,我舉雙手贊成。這正是中國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啊!在中國,人們常說到“愛護”這個詞,久而久之,“愛護”就演變成“愛=保護”。殊不知,愛的方式數不勝數,如若保護過度,便無意中充當了母雞一角,把小孩子們孕育在狹小的土地上。而在外國,“愛”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最重要的便是讓孩子像小鷹一樣,翱翔在雷鳴電閃的天穹下,搏擊在風雨交加的大地上。簡單地說,在中國,則與外國截然相反,“愛”在大多數家長眼中被視為“呵護”。其次,有些家長過于偏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下一代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孩子“刻”成了對歷史、環境、回報、感恩等一無所知的語數化人類。“從電視和書本上認識世界并不完美”,電視、書本,它們無疑是工具。而人,卻要“撲”在死的工具上,并懶洋洋地向載體和媒介索取想要的知識——可能成功嗎?想獲得真正的心之美麗,除親歷親為,自身實踐,別無他法!
我并不是說愛孩子就不要管他們,也不是在反對中華民族的一貫風格,而是體會到了一種深深的危機感。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管制”、“保護”與“獨立”都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過度則反。親愛的爸爸媽媽,雖然中國的這種現狀不得完全顛覆,但是,孩子要長大,可不能讓下一代的花朵成長在溫室里啊!親愛的爸爸媽媽,愛孩子,就回應一下孩子的心聲吧!鍛煉我們的真正才能,我們才會告別童年,打拼天下。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三
同學們,我相信,你們在讀完烏塔一課后一定會很驚訝: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竟然獨自一人游歷歐洲。這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中國的孩子說:“我要走遍中國!”那么我們會懷疑他是不是瘋了。然而,在外國,這卻是事實。
外國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外國,一兩歲大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父母便不在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在他身邊,也只是說一兩句鼓勵的話而已,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站起來。
但是,在中國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不論多忙,也會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親親摟摟。
外國的孩子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中國的父母只會讓孩子把學習抓好,其余什么都不干。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其實恰恰耽誤了對孩子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生活中,獨立和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外國的育兒方式。我自己的孩子大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小學生,我們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賴父母。路,要自己走。
內蒙古,新城區,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實驗小學四。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四
里面有一篇課文,題目是《烏塔》。烏塔是一個只有14歲的小女孩的名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那天,作者在羅馬下了車,趕到青年旅館,推開門一看,吃了一驚,他的房間里躺著一個金發小姑娘。于是,“我們倆”通過聊天知道中國的孩子與外國的孩子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同之處。最后,烏塔要走了,他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
讀了這篇文章,聯系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與烏塔比起來,真是自愧不如啊!記得有一天,爸爸媽媽看見別人家的小孩都自己一個人睡覺,可我卻還是和爸爸媽媽睡。于是,他們便“合謀”,看著他們兩個交頭接耳,還小的我,心中便特別奇怪。晚上,我照樣呼呼大睡,一點兒也不知道他們倆的“陰謀詭計”。到了半夜三更,我要上廁所。可爸爸媽媽“神秘失蹤”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同是心里也很害怕。狂風吹來,外面的樹影搖搖晃晃,我不以為是鬼,加上狂風的呼嘯,我就更加害怕了。我縮成一團,渾身上下都嚇出了冷汗,嘴里反反復復、不住地念叨著:“千萬不要吃我,我吃飯不多,很瘦的,不好吃的……”隨著我越來越害怕,聲音也越來越弱,越來越虛,而狂風越來越大,我就更加害怕了。于是我便哇哇大哭,睡在客房的里的爸爸媽媽聞聲趕來,便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搬過來和我睡。這樣幾次以后,我還是不敢一個人睡覺。直到媽媽告訴了我他們的“陰謀”,又給我講了一大通的大道理,又以獎勵來“引誘”我,最后我才不得不“屈服”。可后來,我還是有好幾次“逃”到爸爸媽媽的房間去。最后,我終于能自己一個人睡覺了。讀了這篇課文,再回想那件事,立刻覺得好笑、羞愧。
讀了這篇課文,我明白了獨立的重要性。從前,我總是有很多地方不太獨立,現在,我要試著獨立做事!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五
你們有沒有看過《烏塔》這篇文章?前幾天,我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發現,我們中國和外國區別太大了!
首先,烏塔她14歲就能自已一人游歐州,不僅因為她自已比中國孩子自立。還因為社會支持她,如果在中國街頭,有一個懷里揣著1000元的14歲少年,肯定被警察當作不良少年送回家。所以中國少年想像烏塔一樣一人游歐州,除了自已能力要強,社會也要支持才行。
另外,中國家長和外國家長區別也很大,中國家長都把孩子埋在書山題海里,只讓他們感受到了書本那小小的世界,不知道外面世界多么豐富多彩,那怎么行呢、相反,外國家長他們信任孩子,但不寵愛孩子,所以外國孩子才有這么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最后,讓我們的家長放開我們,讓我們看碟立、自強,讓我們也能一個人快樂地出行吧!我們中國的孩子不是笨,而是沒有機會做!讓我們學會自立吧!
名師點評:這篇讀后感寫得真精彩,文章采用的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寫法。小作者通過講述烏塔的故事,分析了她之所以能夠在14歲自已一人游歐州的原因,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比中國孩子自立;二是有社會的支持。然后圍繞中國和外國的區別,小作者侃侃而談,談了中國家長和外國家長的區別,分析得頭頭是道,很有說服力。
文末小作者直接亮出觀點,點明文章的中心。文章自始至終充滿著激情,展現當代青少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觀點新穎,論證充分,寫得很不錯。
“那怎么行呢、”改為“那怎么行呢?”
“能力要學的,沒有誰天生就會的,外國孩子之所以這么自立,都是學的”建議改為“能力要經過鍛煉的,沒有誰天生就會的,外國孩子之所以這么自立,都是鍛煉出來的”。
“讓我們看碟立、自強”這句話不通順,建議改為“讓我們自立、自強”。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六
中國和外國不但語言不同,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烏塔》就是一篇這樣的的文章,從中你會感悟到許多。
本文作者講了自己到羅馬去旅游,在青年旅館認識了一位14歲的女孩烏塔。因為烏塔一個人游歷歐洲而談起了教育方式。為了能游歷歐洲,她準備了三年:旅游的花費,她通過親自發傳單、看過孩子等勞務賺得;行程計劃,她通過閱讀有關書籍、畫行程路線圖等來解決。等到了具體目的地,她又通過電話聯系當地警察和家人,來保安全報平安或隨時求助。讀過這篇文章后,我感到非常震驚,一個14歲的女孩竟能獨自游歷歐洲!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平時整理房間是媽媽幫的。買回來的東西型號不對,都是媽媽幫我換的。媽媽讓我去買菜時,去近處還能,可到稍遠一點的菜市場跑一趟就不答應了。甚至還羨慕那些嬌生慣養的女孩,什么事都有人幫。
我還記得《豌豆公主》的故事中講到:一個王子要選親了,可找來找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公主,連國王和王后都著急了。不久后在一個大雨的晚上,有個美麗的公主敲開了國王管家的門,管家有意要考驗她就留她住宿,于是在床最底層的`褥子中間放了一顆小豌豆。第二天,公主抱怨說:“昨晚一宿沒睡好,床下有個硬東西一直在攪擾我。”于是王子就和這位女孩結婚了。從故事中卻折射出了中國式的“保護教育”。這樣的女孩長大只能成為一個“公主”,被人保護,不能成事。而與有良好性格的烏塔獨自游歷歐洲相比,簡直......外國人就像一頭野獅,能任意奔跑,而中國人的后代卻被父母“圈養”起來,"野性"就不得以釋放,喪失了該有的生存本領。我羨慕烏塔有自立的品質,有獨立行動能力。她也是一個細心的人,每一步都有規劃,勇敢而又有思想,還敢反駁書中作者在教育上的“錯誤”。
我想,如果我們都改變一下思維方式:教育是為下一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又勇敢的人,那于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受益匪淺的。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七
一個比我大四歲的小姑娘,趁假期期間自己掙旅費,獨自設計旅游路線和日程,獨自一人游歐洲,并且懂得自我保護,聽起來不可思議吧?她就是德國小姑娘——烏塔。
讀完《烏塔》后,我不僅佩服烏塔的膽大心細,自強自立,還對中德兩國的教育陷入了沉思。
烏塔只有十四歲,父母就放手讓她獨自游歐洲各地,這不僅僅是因為烏塔有著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國外與國內的教育觀念截然不同。在國外,家長給予孩子的是信任、關懷、鼓勵,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會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他們不十分地寵愛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也不會直接伸手去幫助他們,而是利用這個機會來鍛煉他們的獨立自主的能力,讓他們懂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而在中國,多數家長給予孩子的是過多的溺愛,把孩子呵護得像小皇帝、小公主似的,結果孩子事事都要依靠父母,離開父母則一事無成,有的甚至還成為社會的敗類。我慶幸,我的父母不是這樣的。從小到現在,父母對我疼愛有加的同時也不忘記嚴格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要有愛心、有禮貌;拾金不昧等等。記得有一次,我玩得得意忘形,跑著跑著摔倒了,我趴著地上使勁地哭喊著,等待媽媽扶我起來,結果媽媽在一旁說:“自己跌倒了,自己爬起來!”見媽媽絲毫沒有拉我一把的意思,我只好自己爬起來,把衣服上的泥土彈掉。讀了《烏塔》這篇文章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媽媽的用意,媽媽是在用行動教育我:人生的路很長,自己在哪里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別人不能幫你一輩子。
同學們,都來讀《烏塔》這篇文章吧!我們要告訴自己的.父母:不要太溺愛自己的孩子,應該放開手,讓我們去接受風雨的洗禮,去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吧!
烏塔讀后感讀烏塔的讀后感(實用18篇)篇十八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14歲女孩獨自游歐洲的故事,課文的最后針對德國家庭和中國家庭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怎么才好似愛孩子的問題。
我們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對我們呵護備至,有時間就陪我們出去玩兒,要什么買什么。我們天天生活在爸爸媽媽溫暖的羽翼之下,無憂無慮。但是,通過文章的介紹,使我知道了,在德國那里就不同了,14歲的女孩就開始了獨自一人周游世界了。可在中國,14歲的孩子還在家里做小皇帝,小公主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同樣都是14歲,可中間有著這么大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問題一直讓我疑惑不解。這幾天,我經過反復思索,終于解開了這個迷。因為在中國,孩子們每天生活在家長的懷抱中,缺乏獨自自主的'能力,漸漸養成了依賴與懶惰的心理。這樣雖然看似幸福,卻沒有自己的天空和自己的自由。而在德國,孩子們就養成了獨自的意識,而且敢于實踐,父母則更像他們朋友和支持者。所以正是由于兩國家庭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才使中國的孩子和德國的兒童之間存在這樣大的差距。
小朋友們,我們也行動起來吧,不要在當關在籠子里的小鳥,要敢于去做天空翱翔的雄鷹,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