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對學(xué)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dá)能力的考驗,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是每個學(xué)生的目標(biāo)。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參考。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一
這個故事使我感受很深,里面主要講了大拇指生活中的一段經(jīng)歷。
我從文中,大拇指能幫爸爸拉車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拇指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從那兩個人要買她時,她勸說了爸爸中可以看出大拇指還非常勇敢。而且爸爸也非常愛她,是從“給我世界上所有金子我也不賣”中看出來的。而且大拇指還很機靈、能干,讓警察少辦了一個案件。所以,我們要學(xué)習(xí)大拇指的勇敢、機智。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二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又美麗的花朵,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兒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xì)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絕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rèn)真地迎接著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于生命的美麗。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三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xué)名著。我非常喜歡,已看過五遍了。這可不算多哦,比起我們敬愛的毛主_爺爺來,我可是差遠(yuǎn)了。我可是從報紙資料上了解到的,毛主_爺爺很喜愛《三國演義》,他老人家可是讀了70年。這部書中所載政治、軍事、斗爭及謀略故事,啟迪著毛爺爺?shù)闹腔郏S富了他的斗爭經(jīng)驗。《三國演義》描述的是東漢末年中原大地,豪強遍起,逐鹿?fàn)幮邸鈩莅蹴纾鎸嵲佻F(xiàn)了三國時期戰(zhàn)事連綿、哀纮遍野的戰(zhàn)爭場面及人才輩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的英雄時代。書中塑造的人物眾多,我很喜歡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聰明過人的諸葛亮。我們大家最熟悉的歷史故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可都是諸葛亮策劃的。特別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嚇跑司馬懿的三十萬大軍,以兩千五百人來對敵三十萬大軍,是超乎常人的雄才膽略才能做到的。我的腦海中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出諸葛亮穩(wěn)坐在城頭上,悠閑自若彈琴的場面。大開的城門前是敵人的三十萬大軍,那得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是常人難以辦到的。諸葛亮在后人看來就是多才多謀的化身,被當(dāng)做智慧的象征。
《三國演義》中忠厚、義氣深重的關(guān)羽,我們在四年級的課本中學(xué)到“關(guān)云長溫酒斬華雄”這一小段歷史,使我很佩服關(guān)羽的武藝、膽略超人。勇猛過人的趙云趙子龍深入虎穴單騎救劉備之子阿斗,讓我很感動。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他們之間那深深的兄弟情誼也使我很受感動。但是對于最終蜀國未能保住江山統(tǒng)一大業(yè),我好遺憾。那可是諸葛亮付出一生才華傾注畢生心血拼來的,是他一生的目標(biāo),是結(jié)義弟兄們用生命打來的。
想象著發(fā)生在古代中國土地上這些令人震撼的故事,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我很喜愛讀了《三國演義》,以后還會經(jīng)常讀的。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四
在我的一路驚呼中,幾次換車,真的是比護(hù)送“大熊貓”都艱難,都精心的把那花兒捧到了媽媽的面前。
當(dāng)那翠綠的小花苗從“花袋”中“走”到媽媽的面前時,媽媽瞇著眼睛笑著問:“怎么不見花呢?”所有在場的人都笑了:“這老太太,就這兩個小花苗都差點要了你那寶貝女兒的命了!”
媽媽每天都對著那兩個小花苗問:“哪個是復(fù)葉型的呢?哪個是繡球型的呢?”我就一遍一遍地告訴她:“這個是繡球型的,那個是復(fù)葉型的!”其實媽媽的記性有時比我還好呢。我知道,她每問一遍,就在心里描畫出一朵美麗的山茶花。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五
這篇文章中,作者認(rèn)為大自然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有著無限生命和活力,小小的山茶花,在作者眼里,每一個生長過程,就是一句話。
我的感受是我要珍惜每一天的光陰,走好每一步,更應(yīng)該珍惜生命,把握每一次的機遇,要不然再想起來時,心里可能將是遺憾。過好童年,換一句古話就是:少年不經(jīng)勤學(xué)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六
這本書里寫了描寫各種節(jié)日的古詩,其中有清明、中秋、元日等等,寫了描寫四季的古詩,其中有春日、客中初夏、立秋等等,也寫了描寫風(fēng)景的古詩等等。
《千家詩》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百、千、千”。明清以來,《千家詩》開始風(fēng)行全國,在民間廣泛流傳。《千家詩》的古詩大多數(shù)是唐宋兩代著名詩人的名作。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七
作者把雨擬成自己,也把自己比喻成雨,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已經(jīng)把自己和雨融為一體,透過一切帶著自己的新在大自然中穿梭。雨是死的,但在作者眼中它是活的,帶著它的感情活在人間、天堂。雨是無私的,是善良的。古人曰“乾坤一夕雨,草木萬方春”雨用它的生命喚起了春天,喚起了那久違的綠色。那銀線般的雨,它透明、它發(fā)光,它帶著生機,它用它那處子般純潔的皮膚撫摸著這大地上的一切,靜靜地滋潤萬物。作者的雨就是這樣,他同樣也把它寫活了,并用他的眼睛和他的筆道出了雨的另一份職務(wù)——一個一個合格的信使。雨為云彩和田野傳去他們私密的悄悄話,并成為他們中間的橋梁,一滴一滴地記錄著他們的浪漫。寫到這我真的很贊嘆作者的想象力,雨的這些故事,浪漫、無私、青春……或許是作者真的很用心去看雨,去看這自然中的一切,體會它們那超自然的魅力。或許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太忙碌了,使得我們舍不得一點時間去看身邊的風(fēng)景,更不懂得去體會自然的魅力。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八
來到江北的小鎮(zhèn),嗅著澄清透明,氣味清香茶油時,我又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家鄉(xiāng)的山茶花。雖然很久沒有回家鄉(xiāng)了,但記憶不曾有褪色,依然還清晰的記得那山茶花開的季節(jié)。
當(dāng)暖暖的春風(fēng)輕輕拂過了江南的曉岸,南國的天際一片蔚藍(lán),大地上滿是蒼翠欲滴的景象。初春的陽光,淡淡的,雖然有些微弱,但仍然保留了幾絲嫵媚,無論是灑落于林間,還是影射在屋檐,都會給大地添增三分妖嬈,七分春色。就在這春意漸濃之時,故鄉(xiāng)的山茶花開了。
每年正逢冬春交接之際,北國邊疆還是大雪紛飛,雪域茫茫,江南的氣候雖然有淺淺春意,但依舊沉侵在寒風(fēng)蕭瑟,煙雨綿綿的季節(jié)中。就在百花還未含苞時,山茶花卻開始盛情怒放。燦爛的花瓣恰似朵朵彤云的風(fēng)韻,以傲霜斗雪的姿勢早已傲立在了風(fēng)雨之中,獨站春色,直到春末夏至。
記得在故鄉(xiāng)的時候,喜歡在每個雨后的清晨,早早的起床,沐浴著淡淡的日光,便向山中跑去。走進(jìn)紫霧晨光的山谷中,穿梭在綠葉蔥郁的樹林間,行至流水潺潺的小溪傍,踏過繁花深處,聽著鳥語,聞著花香。靜靜地停留在山茶花兒樹傍,久久不愿離去,盡情品簽著人間三月,春暖花開的盛景。賞到忘情時,含苞花蕾,處處幽放,漫山遍野,姹紫嫣紅。偶爾一陣清風(fēng)掠過,驚起滿樹飛花,淡雅的馨香飄散到潮濕的氣流中,彌漫在了整個山野,洋溢著清鮮的氣息。此物此景,像是在詮釋著嶺南春曉的嫵媚,勾勒出了一副副春意盎然的畫卷。
山茶花開,枝密葉茂,芳菲鮮濃,花繁艷紅,獨站春風(fēng)。鮮似洛陽牡丹,早比南國桃紅,紅勝晚秋曉霞。
有人說,喜愛蓮子的凈潔,出自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漣卻不妖。有人愛雪梅高尚的品格,傲立雪中,獨自綻放,不畏嚴(yán)寒。還有人甚愛牡丹的鮮盛,花繁葉茂,國色天香,百花之首。水陸百卉,我惟獨愛山茶花。愛它含蓄芳香的花語,愛它花姿豐盈,端莊高雅的姿態(tài),更愛它純真無邪的本質(zhì)和紅紅似火的激情。
三月初至,家鄉(xiāng)的山茶花兒已開遍山野。那白色的純潔,黃色的溫馨,紅色的熱情,無一不是在異鄉(xiāng)日夜所期盼著的色彩。倘若他年重逢故里,如再遇山茶花開的時節(jié),我定會奔跑去山谷,邂逅一場花開的盛景,一并采幾片花瓣,捧在手中,裝進(jìn)心底。帶著絢麗的色彩,載滿故鄉(xiāng)的溫情,一路前行。
錯過冬深春淺的時節(jié),錯過了故鄉(xiāng)的花期,靜待來年春曉,再看那山茶花兒開……。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九
十年前,臨近春節(jié),電話里問媽媽:“想讓我?guī)┦裁唇o你呢?”媽媽笑得跟個孩子似的:“家里什么都有,你回來就行!”稍一停頓,媽媽似難為情地說:“有種極好看的花,叫茶花,我在電視上看過好幾次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guī)Щ貋硪豢谩@大冷的天……還趕在春運高峰,要不算了,等你夏天有時間回來的時候再說吧……”
第二天,特意請了假,又向當(dāng)?shù)氐呐笥汛蚵犃艘幌拢畮桌锿膺€真有個花圊,就是不通車。于是,一向路盲的我,憑著那硬記到腦子中的“說出來的地圖”,懷里揣著媽媽那象孩子般開心的笑意,一波三折的找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花圊”。
遠(yuǎn)遠(yuǎn)的,在一個山坡上,一大片塑料大棚映入眼簾,在江南生活了大半年,還真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景象,雖然明知道那棚里不會種著各種蔬菜,還是勾起對家鄉(xiāng)那蔬菜大棚的溫暖的想象。
整個棚區(qū)里見不到人影,壯著膽子鉆進(jìn)一個大棚,哦,好多花苗喲!有些稍大些的,在枝頭上高昂著艷麗的花朵。
“有人嗎?”大棚深處有個人影晃動了一下:“走過來說話。”
說明來歷后,那人停下手中的活,笑著說:“算你來著了,今天剛好裝車,看在你要帶到北方去給老媽的份上,就選兩棵吧!平時誰來我們的花樹都是不賣的,你能找到這里,一定也知道我們這是出口花卉基地。”
我相中了兩棵成型的花樹,那枝頭上的花開得正艷。那個見狀笑了:“這個你帶不回去的!”說著把兩棵小得可憐的花苗遞給我:“這兩棵一個是復(fù)葉型的,一個是繡球型的,都是專供美國市場的,花比那兩株好看,還耐寒,回去好好養(yǎng)上一年,明年這個時候就能開花了!”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十
原文: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又美麗的花朵,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
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兒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xì)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
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絕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rèn)真地迎接著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于生命的美麗。
賞析: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全篇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壞并不在于長短,它傳達(dá)的意境,卻深邃遼遠(yuǎn),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又開了”,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又”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于“花”或者“山茶花”的關(guān)注。“潔白”與“開了滿樹”,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nèi)容。
“花”,給人以一種愉悅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后的內(nèi)容很復(fù)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棵開花的樹”,就是這個道理。“潔白溫潤”是溫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潔白”象征著純潔,“純潔”是一個人的向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飽滿”和“綻放”,是一個成熟的過程,“越來越”、“慢慢的”是一種堅深,有種了然于胸卻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圓”、“將圓”、“滿圓”,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征的意蘊,同樣點明了一種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花兒開了,你認(rèn)真去體會,你會發(fā)覺它的過程總有無限多的故事。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十一
山腳處,花香濃。
不知不覺間已是清明了,我跨上一個臺階,口中吞吐出的白霧,擴散融入到整個略微寒冷的春日的晨霧里,來拜訪沉睡在山茶叢中的曾祖母。
曾祖母生前是極愛種山茶的。還清晰地記得曾祖母離去那天,天還是灰蒙蒙的,空氣中那一份肅穆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所有人都一身黑衣迎著東方剛亮起的一抹魚肚白走去,送曾祖母到另外一個我們無法接觸的世界。唯有院子里的山茶,不知廉恥地展示著那一抹殷紅。
曾祖母走了,不久那株山茶花也謝了,光禿著枝杈,突兀地立在春風(fēng)中,生命就這樣隨風(fēng)逝去。在很多很多年之前,曾祖母還是一個柔婉的江南女子,插一朵山茶花在那烏黑亮麗的秀發(fā)上,對著銅鏡輕抿著小嘴嬌羞地笑了。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那雙曾經(jīng)細(xì)嫩的雙手已經(jīng)粗糙得如同樹皮,嬌美的芳容早被歲月打磨出了滄桑,過往的溫情也只停留在照片之上了。
癡情的山茶,明知要敗又何必要開呢?
又是一年春,我望著這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心就像裝滿了水,然后一點一點地凝結(jié)在面頰,沿著紊亂的痕跡下落。也許在很多很多年之后,祖父、父親、我、我的子子孫孫都將走進(jìn)那么一座墳,任誰也不能例外,只是在人世間走一遭罷了。
固執(zhí)的山茶,世世代代的死有何意義呀?
這時一雙枯黃帶著煙熏痕跡的大手撫平了我的淚,那是祖父的手呀,祖父對我說:“囡,有什么好哭的!你看這是誰家的墳,那又是誰家的墳,你阿太在這里就不會寂寞了啊!”
我愣住了,對于祖父他們來說生死只是云淡風(fēng)輕的一條痕跡吧!就像這滿山的山茶開了又?jǐn)。瑪×擞珠_,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對生命投之以誠摯的謝意與崇高的敬畏呢?這也就是生命如此繽紛繁華卻始終無法破解的奧秘所在吧!
花敗了,紅褪了,蝶散了,而山茶那若有若無的香卻在千年之間慢慢流轉(zhuǎn)了,見證了一個個生命的盛開、衰落。祖父帶的紙錢已經(jīng)厚得燒不完了,如果那些漫天飛舞的灰燼能帶上在世人的思念,那將是最美的祝福。
閱讀山茶就像閱讀生命。有的時候,一些人、一些事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些微小的痕跡,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guān)系,氤氳成感情。雖終究要離去,卻能真實地帶給別人一縷香氣,一絲感動,一種難以忘懷的情緒,那便是如同山茶一般那些人留下的生命的芳香吧!
閱讀山茶,收獲的卻是人生,我站在曾祖母的墳頭,卻釋懷了。
山腳處,花香濃,情猶在,人依舊。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十二
趁著假期,友人相約:去銀鳳亭探尋野山茶。
銀鳳亭是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271.1米,位于尤溪縣新陽鎮(zhèn)龍上村與管前鎮(zhèn)南華村交界處。四十多年前,新陽鎮(zhèn)四個村的婦女耕山隊英姿勃發(fā),在這大山深處墾出了至少三百畝的茶林,造就了“銀鳳亭茶場”的美名。
不過,許多年過去了,這片茶林因為失管,和婦女耕山隊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失落在龍上村的山野里。
我們就從龍上村出發(fā),去往水庫的壩頭。沿著引水渠邊行走,山谷陡峭幽狹,深不可測。站在壩頭眺望,群山聳峙,郁郁蒼蒼,很難想象:在那原始次生林里,藏有人工茶林。
向?qū)挷龍鲈锡埳洗逯暝趶?fù)墾這片茶林。他引領(lǐng)我們向密林走去,腳下這條寬一米多的山路,是他請人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改造的'。一路上,都在林間穿行,幾乎曬不著太陽,偶爾可見古道——原來,銀鳳亭早年當(dāng)真有亭,相當(dāng)于道觀,供奉民間信仰。
登臨嶺峽,望見周邊山頭延綿,老蕭說這里就是銀鳳亭了。哦,真是個好地方!峽谷幽深,嶺頭卻坡度舒緩,平地一片連著一片,海拔多在1100多米。他指著松林間的矮灌木說,看,那就是茶林!咦,怎么茶會雜生在林下的草叢中呢?老蕭說,先是墾荒種茶,后來茶荒了,又在茶地里造林。現(xiàn)在,松樹都有碗口粗了,要不是知情者指出,路人是覺察不出茶林的。
老蕭正是從這樣的野山里救回老茶林。他將老茶樹砍了,整出畦地,不施肥,不打藥,讓茶重生、野生。我們見到了復(fù)墾的百來畝茶林:矮壯,繁茂,碧綠。茶樹幾乎淹沒在雜草中了,老蕭竟然還在茶園留下松樹、雜樹,令人驚訝。他解釋說,茶林不能太純,與松灌混雜在一起,長得更好。這與學(xué)者的觀點一致:茶喜陰,日曬以不超過兩小時為佳,就品質(zhì)來說,長時間曝曬,陽光會破壞茶葉的內(nèi)含物質(zhì)而產(chǎn)生劣變,業(yè)內(nèi)稱之為“日光臭”。
路邊、山坳,茶松混交林連片生長。老蕭說,要想辦法把路修得可以騎摩托車,那時,才有能力開出更多的茶園。五六年來,他已投入了十幾萬元,目前產(chǎn)出的野山茶,有綠茶、紅茶兩類,在茶友圈內(nèi)受到追捧,供不應(yīng)求。
國內(nèi)學(xué)者稱這種茶為“栽培型野生茶”,也就是說,雖是人工栽種,但卻完全沒有刻意整理茶樹、茶林,與所有樹種共生、野化于叢林中——是茶之珍品。像老蕭這樣將它從森林中清理出來,開始加強人工管理,叫作“放荒茶”或“荒地茶”,茶學(xué)者楊文明曾著文說:“這種茶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樹齡長、采摘量少,所以品質(zhì)相當(dāng)好。”
老蕭爽朗一笑,說:“好啊,歡迎投資!”
白色山茶花(優(yōu)質(zhì)13篇)篇十三
千里之外,吾友寄達(dá)雪峰山云霧茶一篋,并附言曰:此綏寧山貨也,采自高山陽坡溪邊古樹,貌似寒素,其實珍稀,有云逸之心,無飄塵之染,固有益于精行儉德者,望乞笑納。云云。余愧甚,不敢輕啟,儲之以待吉日。
四月二十五日,大晴。予苦讀之余,洗手振衣,欲烹茶獨享。有泉水,無枯松;有瓦缶,無絲琴,家在巉巖北麓,聊補二十四器之缺。沸水之下,則見頭碗泛綠,二碗綠中偏黃,三碗黃中帶綠,四五碗甚矣,精湛華麗,艷若佳人,前所未見也。入口始覺澀,繼而味苦,須臾,回甘蕩漾于唇齒間,舌蕾舒張,鼻翼飛揚,欣欣然有升騰之意。拈葉細(xì)審,皆為一芽一葉,或茁壯如武夫,或窈窕似瓜蔓,長短相揖,蜷縮團(tuán)圓,異乎群雄拔起于草莽而含光內(nèi)斂,有大德焉。嘻,以予之愚鈍,枉得如此上品,豈敢違德,奈何好事者有深意焉。
茶有儉德,專治昏昧,必生于靈異之地。
雪峰山,乃湖湘西南屏障,云吞霧吐,白雪沃野,高山流水,芷蘭叢集,有仙境之概。數(shù)萬野茶側(cè)身其間,與荊棘惡木苦斗,爭一席之地,不為僻壤見棄,逢春自賀,老枝煥發(fā)新芽,經(jīng)年累月,扎根愈深而枝干愈硬,新芽愈多而香氣愈濃,山民野采,以此為生,救貧療疾,有大補于世,然也。
獨飲之趣,其妙有三,曰慢;曰靜;曰止。思入止境,生大儒,祛煩惱,開慧眼,拔艱澀,皆借茶力,故云神思起于善飲,妙語誕于急智。予喜獨飲,非善飲者。窮居不易,肉桂難買。今有雪峰山茶,飲之,輒生靜止之想,此私愿也。他日斗茶,吾必以雪峰山茶示之,此綏寧肉桂,非有緣者千金難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