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著作,講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共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要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不一樣朝代,是一個完全是漢人說了算的朝代,是一個雄霸的朝代,你能從中了解到明朝的經濟繁榮、政治霸權,還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輩出,從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滿身抱負,以安天下,為己任的張居正;從七下西洋溝通國外的三保太監鄭和,到以敗壞朝廷為己任的魏忠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實在是精彩無比。
但是,明朝自滅亡以來,離今已有300多年了,離我們現今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只能從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現在卻有一套書,完完整整的闡述了明朝276年的歷史,它以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后那些洶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告訴你每一位偉人的成長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過后的寂寞和無人能懂的.痛苦。那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身,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時間靜下心來聽,史書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安下神來看,細細品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在這里說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親自去笑一笑,讀一讀,所以,我在這里為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希望大家能喜歡。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二
白紙黑字里,不是單一,是從中成長的色彩。
書描繪了純凈美好的世界,展現了知識海洋的樂趣,總是用那詩意靈動的色彩書寫出奇妙的故事。書是我最好的伙伴,清新的書香構成獨具一格的風韻,無論是誰寫得文章,總是他們自己思想的閃光點。
一縷縷清幽的墨香,使我的童年生活泛起了漣漪,不得不說,書陪伴我的日子已經太久了,床柜邊總是會安靜地躺著兩三本書,從《安徒生童話》到郁雨君的小說,偶爾幾本《意林》的雜志,跨進中學以來,似乎不再那么的幼稚了,因此,各種名著占據了那個位置。這么說起來,這床柜和書還是我成長的回憶呢!
后來有一本了不起的書走進了我的世界,是《居里夫人自傳》。居里夫人雖然擁有盛名,卻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因為她只是單一的為科學而奉獻,別無所求,她那淡泊名利的精神,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
為了節省費用,居里夫人與她的丈夫在一座破木屋里做研究和提煉鐳,冬天寒,夏天熱,下雨時的屋頂漏雨,仍是堅持不懈,這簡陋的環境,絲毫沒有使她的決心動搖過。歲月在居里夫人身上日益顯露,她變得蒼老,當她成功的提煉出鐳時,是收獲的喜悅,是成功的見證。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情,甘于寧靜與簡單的渴望,堅韌不拔的品格與堅強的信心,這些就是他成功的所在之處。
這是一個偉大的女人,是一個只沉醉于科學的女人,她所擁有的偉大的人格魅力,總是在字里行間透露,黑白色彩的紙張,被這種精神所豐富。若回過頭來翻閱一遍,也許會從這真誠質樸的語言中發現更多深刻的蘊涵。細細品味,書似茶,總是那么有韻味,哪怕抿一小口也總會品出不一樣的感覺。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三
《明朝那些事兒》終于看完了,心里竟然有一絲絲難過,還空落落的。7本書,我大概看了將近50個小時,用了大概2個月,現在,還真的挺舍不得的。從朱重八建國到崇禎自盡三百多年的時間,我看到了許多人,也感受到許多東西,有震撼,有敬佩,有理解,有心酸,有討厭,有惋惜,可終歸,一切已經過去。
作者一直用幽默的方式去講述那些本不幽默的歷史,看時很輕松,忍不住會嘴角上揚,但也不僅是幽默,還有思考,還有理解。真的可以說這是不那么一本正經的人寫的一本不那么一本正經的書,然而,我們很喜歡。
歷史本就不是枯燥無味的,它是鮮活的,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真實發生過的事,真實有過的情感。在這本書里,我們能體會到,那些人的堅持,那些人的氣節,那些人的努力,那些人的悲劇,但更多的.,是一種力量。
最后,讓我表達一下對當年明月同志的無比的崇敬,寫這本書時,他可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呀,雖然現在也很年輕,不過總歸一句,太牛了,佩服!順便,這本書真的很好看很好看,強烈推薦!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四
《明朝那些事兒》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跟講故事似的,比較通俗,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典,也未注明出處,至于是否完全符合史實,也就沒法考證了。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們平常聊天東拼西湊的有些明史能對得上,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
在所有的惡行中,朱元璋最憎惡貪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當他想起那本該發給自己父母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污,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這些人個個該殺!
他要創造一個真正純凈的王朝,一個官員們人人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去實現這個夢想,可是夢想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污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心里恨透他們,今后要立法嚴禁,遇到貪官危害百姓,絕不寬恕!”
朱元璋是說到做到,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污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甚至到后來,明朝出現了戴死罪徒流罪辦事的一種奇特現象。
應該說,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氣肅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而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范圍的官員因貪污被殺,是很不正常的。無論歷朝歷代,官員們都不乏爭先恐后前腐后繼之徒。但各朝各代都在肅貪反腐方面傾注耗費了不少資源。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五
飯可以一天不吃,覺可以一天不睡,書不可以一天不讀。無論豆蔻而立,亦或不惑花甲,唯獨對書情有獨鐘。正如數學使人邏輯,英語使人開闊,物理使人縝密,歷史使人博學那樣,讀書,或者說語文、文學的真正用途路在何方?近年來一眾尖子生對數理化往往青睞有加,矛頭對準語文的,是不屑一顧,故作一臉呆滯狀。但若窺察歷史,尖子生們可洞若觀火,后貽笑于大方之家了:在西方“希臘三賢”蘇、柏、亞三代師徒哲人可稱為文學大家,古中國孔孟儒家、老莊道家也能歸為文學一類。由此觀之:尖子生蔽矣,文學先于科學,書是早于數理化的!此刻不少人心里恐會打鼓,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一時間動搖起來,何不再雪上加霜地思考:我們認識的文學家多,還是科學家多?深掘腦髓,似乎文學家占據了大片腦細胞,浪漫的那一片——《唐璜》拜倫,西風云雀頌雪萊;深刻的那一片——《彷徨》《吶喊》狂魯迅,《家春秋》《霧雨電》挽巴金。而科學家的那一片僅有寥寥幾人罷了。于是乎,便可探索讀書的終極意義。
暫且直截了當擺明觀點:科學治人之表,文學治人之根。把探索比作鉆隧道的話,科學是技藝、是方法,文學是激光標線儀,說直白些,定方向的。如果沒有這東西,就會出現這頭的工人直接鉆穿,鉆了個向西斜的隧道,那頭的工人同樣直接打穿,可能又打了個向東斜的隧道。又譬如二戰德國的政治家、科學家們,都是鳳毛麟角的人才,自己腦瓜里智慧無窮,非放到插圈弄套、荼毒生靈之事上,他們書念得少,文學性與智商成反比,發明個毀滅地球的物件,也把自己的家掀個底朝天,是夠愚昧的了。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六
這個星期,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兒》。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恒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跡,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兒》。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淀,讓后人為夢想不停奮斗、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松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兒》,為你歡呼!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七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著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并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盡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八
此書其名為《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筆名)所著。這是一套向我們講述明史的系列叢書。這位作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從朱元璋開國到1644明朝的沒落其間之事。當我在某書評網站看到這番簡介時并沒有感覺到這套書有什么太大的亮點。但當我讀了之后,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變了。我以往讀史書都是極其的費勁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這次不同,這套書讓我很容易讀懂,而且讀后自己也會有很多的想法,也會試著去揣測作者筆下人物當時的想法、感受,這本書令我愈發的渴求,恨不得茶飯不思也要讀完。
讀這套書之前,我仿佛一直都站在歷史的大門外,苦苦尋著開門的鑰匙,讀完了這套,我才發現打開歷史之門的并非是一把鑰匙,其實只用輕叩幾下扣門環就能看見明朝正撥開云霧向我傾城而來。
當年明月(作者)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說書人,他的文字并不是拘泥于歷史的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摻雜著他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感悟與評論,讓我們得以更直接得面對歷史的滄桑與神秘。就像他本人所說的:“我很喜歡歷史,喜歡那些過去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回味。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想寫的,是一部讓人可以在輕松中了解歷史的書,一部好看的歷史,僅此而已!”顯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進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進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這是套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我很贊成作者對歷史的解讀,畢竟歷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人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了解,是好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歷史,了解我們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說明的是,這部書別看它的敘述語言并沒有用那種標準的學術體,但他描寫的都是正史,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記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可以看出作者為了寫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歷經了三百年的風雨洗禮,從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長衰敗,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與世長辭,我們縱有神力也無法再還原那宏偉而沉重的歷史,只能從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窺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艱辛。歷史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但卻真是地存在過。
書中很多的描寫刷新了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繼光,我以前只是單純的覺得他是一個傳統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橫沖直撞的略顯呆萌的武將。后來我才明白,在戰爭中橫沖直撞只會丟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將是有勇有謀的,這才能夠在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戰爭中生存并且連戰連捷。戚繼光的情商很出眾,他并不是一個廉潔的官,否則以明朝的工資肯定不能養起傳說中的“戚家軍”,他善于搞關系,八面玲瓏,所以在那些書中介紹的重要任務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這也正是殘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還有很多讓人驚艷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學”。王守仁在我眼中是個天才,軍事、思想、文化樣樣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尤其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思考。明朝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海瑞、黃宗羲解縉等等等等,相對這些人才來說,明朝的皇帝卻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讓我更明白歷史其實并不是單純的只有歷史,在歷史中我們甚至能窺見自己,窺見自己的未來。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九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當朝明月(石悅)的成名作,此書從發行至今銷量超過千萬冊,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認真一字一句讀完此書,個人認為這本書不負盛名。
這是一本用當下語言描寫純正歷史的書籍。它以直白、詼諧、甚至還夾雜著流行網絡詞匯的筆法,以明代政治歷史的發展為線索,還原了整個明代近三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以真實的歷史資料,顛覆了我一直以來對明朝的認識。
小時候,學歷史課本,得到對明朝的認識大多是:奸臣當道,朝廷昏庸,閉關鎖國,嚴重制約了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及至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明朝不僅不閉關鎖國,還相當的開明,開化。朝廷不是皇帝老子說了算,需要大臣們的認可才能執行政令。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無敵艦隊,九死一生,促進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使很多國家前來依附朝貢、相互交流,是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壯舉。當時的中國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細讀此書,發現明史人物有三類:好到極點的人,如于謙、海瑞;壞到極點的人,如嚴嵩等;特立獨行的人,如徐階、張居正。而撐起大明江山的是這些特立獨行的人,因為有本事,不容易受他人控制。明代的政治體系有點接近于現在西方的三權分立,權力被分別掌握在皇帝、內閣大臣、言官的手中。不管上報、下傳,必須要這三方一塊兒認可,雖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數如此。皇帝、內閣大臣負責政務,言官負責在這些政務里挑毛病,彈劾大臣,甚至皇帝。
之所以大明出名臣,還是因為明朝皇帝不專權,基本上都能做到全面放權,重用能人,還讓大臣們相互制約,不至于獨權。崇禎亡明,是因為他事必躬親,不信任任何人,頻繁更換內閣首輔,導致臣子順從皇帝意志,一言堂,君臣離心離德,再加上內憂外患,最終致使明朝滅亡。
在整個明代,特別是明中后期,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可以說,明朝是可以與盛唐相提并論的一個朝代。文學方面,我國四大古典名著,明代占了三個:《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經濟方面,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邊境相對安寧,名將輩出,國庫充足;科學技術方面,李時珍編篡了《本草綱目》,宋應星著作《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這些明朝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總之,明朝時期中國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和化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產生莫大貢獻。這不能不說明朝是一個進步發展的朝代。
縱觀明史,跟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興衰過程差不多,由盛至衰,所謂創業艱難守業更難。而明史跟其他朝代又不同,明史中的人物除了為數甚少的極好和極壞的名人,其他人說不上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個復雜的人。他們不怕丟官丟命,敢于直言,為了權力利益也不擇手段,在爬上權力頂端之后,務正業,干正事,這也是明朝得以延續興盛的原因。
套用明代才子楊慎的一闋詞,作為此文結尾,不是我偷懶,是這闕詞很適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十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說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斗,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里,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后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十一
——題記。
上帝讓我們擁有了眼睛,體會到了光明;擁有了耳朵,聆聽到了美好的聲音;擁有了嘴巴,傾訴出了心中的愛;擁有了心靈,體會出了世間的冷暖。上帝也讓我們擁有了思維,但卻未告訴我們愛是什么!
愛是什么?愛是一種可以凍結的心靈中解脫出來的溫度。
愛是什么?愛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別人也溫暖、快樂了自己。
母愛是什么?
父愛又是什么?
珍視父母親的愛,只有他們才是長久的……。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十二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于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后,我都會迫切地期待著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
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板”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想唐伯虎當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后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后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讀書那些事兒(精選13篇)篇十三
就在昨天,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七部,下面就讓我來說說吧。
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嘉靖萬歷天啟都挺過來了,居然亡在了崇禎手里。有時候還是不得不認命,可惜了曹文詔,盧象昇,孫承宗這些不世之材。
有正就有惡。公正的一方也將取其害,除其惡,修剪異肢,輔佐臂膀,站穩腳跟再大顯身手。雖過程非黑也白,但因不同派別所屬目標和利益的不同,會分為正義與邪惡。正義為大道行事,邪惡為私欲茍活。楊漣是正義的,為道統奔走,一生自傲,舍財、舍色、舍權,清廉自律,家徒四壁,要立志為民請命,一生報效國家,相信規則,相信自我尊嚴和價值,相信千年之后,正氣也必定長存。因此堅守信念,明知一死,也要維護正義,為國獻身。這就是中國之氣節,中國之精神。是千百年傳承中華子孫繼承的寶藏。我們一直相信自己捍衛正義的力量,因此無論何時都有前撲后繼的烈士作為先驅與邪惡勢力做斗爭,一批一批的先靈點燃了所有人的`斗志,點燃了百姓的怒火,掀起了層層反惡的巨浪。
成功只有個方法——按照的式,去度過。但可不是所有都是朱由校(皇帝)那樣的,不但憂,且當匠就只是當匠,全憑興趣。我們部分還是要努的,努讓變得強,努學更多的知識,努賺更多的錢。有太多太多的欲望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