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前必備的準備工作之一。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評估和反饋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和參考。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一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通過科學實驗自主探索,并記錄下來。
【活動準備】。
1、米湯、土豆、小面粉、饅頭、南瓜、芋頭、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白菜、萵苣、水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小噴壺一個、碘酒、棉簽。
2、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3、記錄表格。
4、ppt,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過變魔術嗎?你們喜歡魔術嗎?為什么?
師:今天老師也要給小朋友們變個小魔術:
教師扮演魔術師,首先出示課前用米湯畫好的畫,然后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生的現象。
二、知識點講解。
1、討論:為什么原本什么也沒有的白紙在噴上藥水后會出現圖案呢?
2、師講解:
(1)其實老師已經在課前在這張白紙上畫好圖案了,只是老師畫畫用的不是小朋友平時用的畫筆而是米湯。所以當噴上碘酒時原來看不出來的畫面就顯現出來了。
師在投影儀下師范向米湯中滴入碘酒。
(2)用課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師: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里含有淀粉,小噴壺里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會發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幼兒操作。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出示實現準備好的各種食材。
師:小朋友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淀粉的。小朋友們,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出一個好辦法,從這些食物中把含有淀粉的食物挑出來。
師首先引導幼兒動腦筋思考,自由討論。
師:剛才的魔術告訴我們:當淀粉遇到碘元素就會變成藍色,所以我們只要把碘酒涂抹(滴灑)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當食物中的淀粉與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會變成藍色。
師通過投影儀示范測試兩種食材。
2、師向幼兒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兒從所提供的食材中選取5種自己喜歡的食材進行測試,并把測試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總結測試結果。
(1)師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測試了哪些食材,其中哪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
(2)師利用ppt總結幼兒測試結果。
四、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測試的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見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們中有含淀粉的也有不含淀粉的,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利用這個辦法測試一下吧。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嘗試講述圖片中的主要內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小白云會變成什么風箏。
2.豐富象聲詞:呼啦、吧嗒、咩咩咩、昂昂昂和噠噠噠。
3.鼓勵幼兒大膽講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觀察圖片并大膽講述圖片的主要內容。
活動難點:
能大膽想象并講述小白云還會變成什么風箏。
要掌握的內容: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講述。
小兔放的是什么風箏?是怎么放的?(豐富象聲詞:呼啦)。
小貓放的是什么風箏?
誰空著手來啦?小豬是怎么走來的?(豐富象聲詞:吧嗒)。
它沒有風箏,心里會怎么想?誰做了它的風箏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小白云會變成哪些風箏?
啟發幼兒大膽想象,白云還可以變成什么風箏?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三
活動目標:
1、了解春天給自然界帶來了什么變化,表達對春天的熱愛。
2、感知兒歌《春天是什么》中描繪的春天美景。
3、讓幼兒自己尋找美麗的春天。
活動準備:1、小鏟子、籃子。2、之前已過本首兒歌。
活動過程:
1、來到公園,一路上朗誦詩歌《春天是什么》等兒歌或唱關于春天的歌曲。
2、在公園里尋找兒歌中說到的春天景象。
3、“說”春天:教師帶著幼兒來到一片草坪上,總結在一路上及公園里看到的景象:春天來了,在植物、動物、人、景、氣候等種種方面產生了哪些變化?(植物都發芽了,小動物們也都慢慢的出來活動不再冬眠了,人們都越穿越少了,氣候也越來月暖和了等。)。
4、“誦”春天:和著節拍誦讀兒歌《春天是什么》。
(1)先由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復習兒歌。
(2)幼兒一同朗誦兒歌。
(3)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加上動作朗誦兒歌。
5、“拍”春天:幼兒分組尋找春天,并與自己找到的春天美景拍照。(老師在一旁協助并幫忙拍照)。
6、“吃”春天:幼兒分組拿起自己的小鏟子在草地上尋找野菜(老師在一旁協助),將春天帶回幼兒園,分享春天大自然的饋贈。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四
長大做什么(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詩歌,知道各種職業與人們的關系。
2、有長大建設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3、激發幼兒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幼兒想像力。
4、鼓勵幼兒努力學習。
活動準備:
各種職業的圖片。
活動過程:
2、請扮演各種職業的教師分別講述自己的工作。
3、抽圖片講述。
每個幼兒抽一張圖片,并講出圖片上的人是干什么工作的,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小結:你們的爸爸、媽媽有的當醫生,專門為病人治病、消除痛苦;有的當老師,4、啟發幼兒說說自己長大以后干什么,鼓勵幼兒現在努力學習,只有學到真本領,長大以后才能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1)引導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志向及原因。
(2)組織幼兒討論如何實現美好的愿望。
5、引導幼兒欣賞詩歌,幫助幼兒理解詩歌。
教師有表情地朗誦詩歌,幼兒欣賞。
組織幼兒討論交流:
詩歌里說小朋友長大了做什么?
當發明家做什么?你知道哪些發明家?他們發明了什么?你想發明什么?
當技術員(清潔工、解放軍……)做些什么?
幼兒學念兒歌。
6、
總結。
評價,我們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現在我們的年紀還小,不能去實現那些事情,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激發幼兒長大建設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教育幼兒努力學習。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創編詩歌。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五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懂得彎路、直路的用處。
2、初步了解彎繞的立交橋給城市交通帶來的便捷的作用。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分清彎路和直路所在位置,將彎路和直路聯系在一起,想到彎路和直路連在一起的立交橋能給城市交通帶來的便捷作用。
活動難點:彎路和直路的聯系和用處,城市立交橋是由彎路和直路連成的,是城市交通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
活動準備:故事磁帶、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31——34頁。
活動過程:
一、我們走過的路。
1、老師問,你們都走過怎么樣的路?有彎路,也有直路你們覺的彎的好還是直的好?
2、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路,并說出理由。
3、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直路好有的說彎路好,現在,我這里有兩個專門修路的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二、欣賞故事。
1、幼兒邊看活動材料邊聽老師講故事1—12段。
2、聽了故事后你現在喜歡彎路還是直路?為什么?讓幼兒充分考慮。
3、汽車從山腳到山頂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4、彎彎來到城里修了一條怎樣的路?這次人們是怎樣說的?為什么?
三、討論。
1、直直修的直山路不受歡迎,彎彎修的城里的彎路也不受歡迎,這可怎么辦啊?
2、讓幼兒討論,并回答。
3、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4、后來直直和彎彎一起修路,直的地方修上直直的路,到了路口和山腳就修上彎彎的路,直直和彎彎一起合作修出來的路,汽車就在也不會出危險了。
最后老師講述直路有直路的好處,彎路有彎路的好處,要看他們是否按照人們的需要來修了。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六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電路圖連接簡單電路。
2、知道一個基本電路的組成要素,認識電池的正負極與科學符號。
3、體會探索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電池和導線若干,小電珠。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活動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幼兒認識、操作探索:利用材料使小燈泡亮起來。
1、觀察了解燈泡。
師:看!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請你們觀察一下小燈泡,想一想你們小組發現了什么?我們發現小燈泡里面有鎢絲。中間有燈絲。(它是燈泡的發亮部分)灰色的小圓點叫連接點,一共有兩個。
2、觀察了解電池。
師:我們生活中用到電池嗎?誰能說說電池的外形是怎樣的。電池分為兩極,正極和負極。負極為鋅皮的一端,正極是一根碳棒上有銅帽的一端。電池上有兩個符號,正極用“+”一樣的符號表示,負極用“-”一樣的符號表示。
3、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電池。
師:你能說說你見過哪些電池嗎?遙控器里的圓形的7號電池,手電筒里的1號電池,圓形的5號電池,手表里的圓形的電池。
4、幼兒合作嘗試,點亮小燈泡。
師:大家觀察了小燈泡、電池,現在想不想點亮小燈泡呀?
幼:想。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已經準備好了材料,先嘗試一下,好不好?
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哪幾組亮了?我們請接亮小燈泡的小組上來展示一下。
5、幼兒探究小燈泡電路的連接方式。
師:小燈泡亮了,說明有電流過小燈泡了。那你猜測一下,電是怎樣流過小燈泡的?
師:說得沒錯,通常我們是這樣認為的:電從電池的正極出發,從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進入,經過燈絲再從另一個連接點流出,流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了回路。這條路一通,小燈泡馬上就亮了。
6、教師總結。
三、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幼兒對活動材料的探索興趣很高,有些孩子不斷地反復試驗。在操作過程中,許多幼兒之間也都進行合作,各組幼兒在找準備的材料探索連接。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連接材料,并且體驗到活動成功的樂趣。在活動中,有些知識內容孩子的理解還是不夠,影響到試驗的操作,還有個別孩子的試驗操作習慣還有待繼續加強。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七
教學。
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2、理解兒歌內容,懂得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人。
教學準備:
兒童用書,掛圖,cd。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確主題。
教師:小白兔和小黑熊各自蓋了新房子。過了一段日子,小白兔的身體健健康康的,而小黑熊卻病得不輕。為什么會這樣呢?讓我們一起去他們的新家看看吧!
二、精講引導,指導說話。
(一)看掛圖,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出示掛圖1,讓幼兒觀察。
2、教師出示掛圖2,讓幼兒觀察。
(二)播放兒歌錄音,讓幼兒欣賞。
三、
師幼互動,唱游過渡。律動:神奇的手指四、口語訓練,練習鞏固。
(一)教師與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二)熟讀兒歌。
1、小組內自由朗讀兒歌。
2、指名幼兒上臺朗讀兒歌。
(三)情景對話,想象表演。
1、教師提問:小白兔怎樣打掃院子的?請幼兒扮演小白兔打掃院子。
(四)教師提問:你喜歡誰的家?為什么?教師小結:我們要學習小白兔,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孩子。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八
1、理解故事內容,懂得彎路、直路的用處。
2、初步了解彎繞的立交橋給城市交通帶來的便捷的作用。
引導幼兒分清彎路和直路所在位置,將彎路和直路聯系在一起,想到彎路和直路連在一起的立交橋能給城市交通帶來的便捷作用。
彎路和直路的聯系和用處,城市立交橋是由彎路和直路連成的,是城市交通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故事磁帶、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31——34頁。
2、 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路,并說出理由。
3、 剛才有的小朋友說直路好有的說彎路好,現在,我這里有兩個專門修路的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1、 幼兒邊看活動材料邊聽老師講故事1—12段。
2、 聽了故事后你現在喜歡彎路還是直路?為什么?讓幼兒充分考慮。
3、 汽車從山腳到山頂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4、 彎彎來到城里修了一條怎樣的路?這次人們是怎樣說的?為什么?
1、 直直修的直山路不受歡迎,彎彎修的城里的彎路也不受歡迎,這可怎么辦啊?
2、 讓幼兒討論,并回答。
3、 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4、 后來直直和彎彎一起修路,直的地方修上直直的路,到了路口和山腳就修上彎彎的路,直直和彎彎一起合作修出來的路,汽車就在也不會出危險了。
最后老師講述直路有直路的好處,彎路有彎路的好處,要看他們是否按照人們的需要來修了。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九
1、了解春天給自然界帶來了什么變化,表達對春天的熱愛。
2、感知兒歌《春天是什么》中描繪的春天美景。
3、讓幼兒自己尋找美麗的春天。
活動準備。
1、小鏟子、籃子。
2、之前已過本首兒歌。
活動過程。
1、來到公園,一路上朗誦詩歌《春天是什么》等兒歌或唱關于春天的歌曲。
2、在公園里尋找兒歌中說到的春天景象。
3、"說"春天:教師帶著幼兒來到一片草坪上,總結在一路上及公園里看到的景象:春天來了,在植物、動物、人、景、氣候等種種方面產生了哪些變化?(植物都發芽了,小動物們也都慢慢的出來活動不再冬眠了,人們都越穿越少了,氣候也越來月暖和了等。)。
4、"誦"春天:和著節拍誦讀兒歌《春天是什么》。
(1)先由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復習兒歌。
(2)幼兒一同朗誦兒歌。
(3)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加上動作朗誦兒歌。
5、"拍"春天:幼兒分組尋找春天,并與自己找到的春天美景拍照。(老師在一旁協助并幫忙拍照)。
6、"吃"春天:幼兒分組拿起自己的小鏟子在草地上尋找野菜(老師在一旁協助),將春天帶回幼兒園,分享春天大自然的饋贈。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
課前引導幼兒觀察下雨時小雨點都落在哪里。
課件、音樂、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操作圖片。
活動目標。
感受小雨點給花朵、魚兒、種子帶來的快樂。
能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朗誦詩歌,并加上適當的動作。(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知道雨給大自然帶來的好處,學習動詞張(嘴巴)、搖(尾巴)、發(了芽)。(重點)。
活動過程。
一、播放"下雨"的錄音,引導幼兒說說小雨點落下來的聲音。
提問:小雨點落下來會發出什么聲音?小雨點都會落在哪些地方?
二、逐幅觀看課件,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兒歌內容,學習動詞:張(嘴巴)、搖(尾巴)、發(了芽)。
提問:
1.小雨點落在了哪里?花園里、池塘里、田野里有誰?
2.花朵、魚兒、種子喝到雨水會怎樣?它們的心情怎樣?學習動詞并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動詞。
教師引導幼兒將看到的、聽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膽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并以詩歌內容進行小結。
三、利用操作圖片,引導幼兒學習朗誦詩歌。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幼兒完整欣賞。
提問:聽了這首詩歌你的心情怎樣?你最喜歡詩歌里的哪一句?(引導幼兒用詩歌里的語句進行回答)同時教師利用圖片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詩歌的理解。
2.師幼完整朗誦詩歌。
3.引導幼兒邊朗誦邊加動作進行表演,進一步感受小雨點給花朵、魚兒、種子等帶來的快樂。
四、幼兒聽音樂離開活動室。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感受中國民間繪畫的特點和色彩美。
2、懂得學任何本領都應該踏踏實實。
3、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培養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5、引導幼兒在畫面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圖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興趣。
二、師幼共同閱讀。
與幼兒共同閱讀圖畫書,通過翻頁的節奏,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三、幼兒自主閱讀。
閱讀結束后請幼兒圍繞如下問題進行討論:
1、師:小木匠開始是怎么學藝的,后來為什么又學雕花了呢?
2、老木匠送給小木匠會動的木驢經過敲敲打打,怎么就動不起來了呢。
3、小木匠最后怎么做了呢?
幼兒討論后,師小結:不管學什么本領,都應該踏踏實實、執著持續地學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四、欣賞圖畫。
師:這本書中的圖畫好看嗎?為什么?有什么特點?
引導幼兒感受中國民間畫的特點和色彩美,享受傳統民間活潑且飽滿的用色,膽而豐富的造型。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非常的高,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里,并在活動中體驗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整個活動的設置我都以幼兒為主體地位,基本能達到活動所需要達到的目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二
1、了解春天給自然界帶來了什么變化,表達對春天的熱愛。
2、感知兒歌《春天是什么》中描繪的春天美景。
3、讓幼兒自己尋找美麗的春天。
1、小鏟子、籃子。
2、之前已過本首兒歌。
1、來到公園,一路上朗誦詩歌《春天是什么》等兒歌或唱關于春天的歌曲。
2、在公園里尋找兒歌中說到的春天景象。
3、“說”春天:教師帶著幼兒來到一片草坪上,總結在一路上及公園里看到的
景象:春天來了,在植物、動物、人、景、氣候等種種方面產生了哪些變化?(植物都發芽了,小動物們也都慢慢的出來活動不再冬眠了,人們都越穿越少了,氣候也越來月暖和了等。)
4、“誦”春天:和著節拍誦讀兒歌《春天是什么》。
(1)先由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復習兒歌。
(2)幼兒一同朗誦兒歌。
(3)老師帶著幼兒一起加上動作朗誦兒歌。
5、“拍”春天:幼兒分組尋找春天,并與自己找到的春天美景拍照。(老師在
一旁協助并幫忙拍照)
6、“吃”春天:幼兒分組拿起自己的小鏟子在草地上尋找野菜(老師在一旁協
助),將春天帶回幼兒園,分享春天大自然的饋贈。7、結束部分:幼兒帶著自己感受到、采集到的春天,朗誦著兒歌回幼兒園。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三
3、理解詩歌優美的意境,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
知識經驗準備:教師在活動前多引導幼兒多欣賞有關的文學作品。活動過程:
教師扮荷花姐姐,幼兒扮演小青蛙。
1)“下雨了,青蛙們快到我的綠傘下躲雨吧!”
2)“青蛙們,雨停了,讓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
提問:剛才發生了什么事?
荷花姐姐把什么當作傘送給了小青蛙?
1、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提問:
1)“剛才畫面上是什么地方?天氣是怎樣的?”
2)小雨點落在地上的聲音是怎樣的?
3)小青蛙用什么躲雨?誰的綠傘借給了青蛙?
4)得到幫助的青蛙心情怎么樣?用什么詞來形容歡快的心情?
1、教師朗誦詩歌。
2、提問:
1)想一想青蛙“呱呱”的唱歌聲好像在說什么?
2)小雨點的“滴嗒嘀嗒”好聽的伴奏聲是送給誰的?
3)為什么要送給荷花姐姐?
1、整體朗誦,提出要求:聲音自然、好聽,有感情。
2、再次朗誦,討論:“你最喜歡詩歌里的哪一句,為什么?”
3、分組朗誦,啟發幼兒用動作表演。
1、提問:下雨時荷花姐姐還會把綠傘借誰?
2、出示動物圖片及背景,引導幼兒仿編。
3、分組仿編,鼓勵幼兒與同伴討論交流。
4、討論:“平日生活中你幫助過誰,心情怎樣?”
鼓勵幼兒將創編的詩歌畫下來,在區角活動時,說一說,演一演。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四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幼兒園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因此,我結合目前幼兒所生活的環境,農村發生的變化,通過動物找家的故事情節擬人化的把農村的新面貌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家鄉的巨變化,從而萌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1、理解故事內容,能有序、連貫地講述并表演。
2、鼓勵幼兒膽猜測,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3、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知識準備:幼兒對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
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故事錄音、頭飾。
(一)、播放動畫短片,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動畫短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提問:剛才在動畫片里你們看到了什么?(幼兒回答師隨機點擊相應的畫面,如:高高的樹、小小的池塘、彎彎的小路)
2、引導幼兒完整地講述畫面內容。(故事的前半部分)
(二)、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膽猜測故事情節。
1、出示廢墟畫面,啟發幼兒膽猜測。
提問:小猴旅行回來看到了什么?它的家哪兒去了呢?(引導幼兒膽猜測,如:房子破舊拆遷了、樹移走了,池塘填平了,這里有可能會建廠房、新小區等)小結:小朋友們,你們真會動腦筋,你們說的都有可能哦!
小猴的家不見了,它心理怎么樣?它會怎么做呢?請小朋友想想看。
幼兒相互討論。
小朋友的想法都不錯,那小猴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來繼續聽故事吧!
(三)、繼續播放課件,了解故事內容。
1、播放錄音故事。
2、提問:小猴是怎么做的?
小猴遇到了哪些朋友?
首先遇到的是誰?它是怎么問的?象伯伯是怎么回答的?
小猴還分別遇到了誰?它們又是怎樣回答的?
3、師小結:是的,如今小猴的家道路變寬了,河道變美了,環境變漂亮了,它可喜歡了!
4、師幼再次邊看圖邊講故事。
(四)、幼兒戴上頭飾表演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什么?我們該給這個故事取個什么名字呢?
這個故事里有哪幾個動物呢?你們想不想來表演?
幼兒自由分配角色,戴上頭飾進行表演。(教師白)(五)、啟發幼兒思考,進行情感教育。
2、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說說如何將家鄉建設地更美。
師小結: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家鄉,好好學習,長后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美。還要從現在起保護我們的家鄉,不亂扔垃圾,不踐踏草坪,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1、請幼兒與家長一起拍一拍周圍的環境或畫一畫美麗的家鄉制成圖畫書,放到閱讀角,互相閱讀。
2、在游戲區域中投放材料,創設情境,讓幼兒繼續創編故事并進行角色表演。
本次活動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作了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整個活動幼兒能做到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快樂游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直接以動畫片的形式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孩子們在觀看動畫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故事的前半段。第二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提問,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膽猜測,想出多種答案,幼兒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第三環節:通過觀看生動的課件,學說故事中的對話,掌握了故事的主要情節。情境表演是本次活動的高潮,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都想上臺表演。
本次活動通過動物找家的故事情節,讓幼兒了解了小猴的家發生了很的變化。由此情感發生遷移,聯想到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幼兒懂得要熱愛自己的家鄉,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培養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在活動延伸中,我提供了多種材料,創設了游戲環境,給每個幼兒表演的機會。有助于幼兒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想象力的提高。
附:故事:
小猴找家小猴的家在一個小村莊里。前面有兩棵高高的樹,一個小小的池塘,一條彎彎的小路。小猴每天在樹上跳來跳去,爬上爬下。
一天,小猴和朋友們出去旅行,它們玩了好多天,走了好多地方,玩得真開心。后來,小猴告別了朋友們,它要回家了。
小猴走呀走,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原來的村莊不見了,高高的樹不見了,小小的池塘不見了,彎彎的小河也不見了。我的家哪兒去了呢?唉,我還是去問問朋友吧!
小猴走呀走,看見了象伯伯。"象伯伯,你知道我的家到哪兒去了嗎?""原來的村莊拆遷了,現在建成了一排排整齊的新樓房。"小猴走呀走,看見了小草弟弟。"小草弟弟,你知道我的家到哪兒去了嗎?""原來的'樹移走了,現在家家門前都有花草樹木。"小猴走呀走,看見了白鵝哥哥。"白鵝哥哥,你知道我的家到哪兒去了嗎?""原來的池塘填平了,現在的河道可美了。"小猴走呀走,看見了小兔姐姐。"小兔姐姐,你知道我的家到哪兒去了嗎?""原來的小祿有了,現在的路可寬了。"小猴聽了家的話,正在想到哪兒可以找到自己的家,只見媽媽從一幢漂亮的房子里走出來了,小猴高興地跑過去問:"媽媽,這里是我的家嗎?""是啊,整個村莊搬遷了,家都住上了新樓房,道路變寬了,環境變美了,你喜歡嗎?""喜歡",小猴緊緊地依偎在媽媽的懷里,開心地笑了。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五
1、理解古詩的內容,能按古詩的韻律、節奏朗誦,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古詩掛圖,小朋友的書。
一、分組引導幼兒討論。
白米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來的?容易嗎?
二、教師朗誦古詩,解釋詩意。
1、“鋤禾日當午”中的“鋤”是鋤草的意思;“禾”是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
2、“汗滴禾下土”是農民的汗水一滴滴地到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盤”指碗,“餐”指糧食,“皆”是都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三、指導幼兒朗誦:
1、韻律節奏為:每一句的前兩字相連,后三字相連,中間略停頓。
2、重音字為: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四.結合學古詩,帶幼兒去田間觀察農民勞動的情景,從而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古詩。
五、教育幼兒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六
1、感受故事詼諧與幽默用動作表達對故事的理解。
2、 體驗正確記憶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有效記憶的方法。
小熊,糖圖片、梨、蘋果,氣球、臉盆。杯子。
一、以游戲引題
1、師:今天我們做個游戲,就是老師說什么,你們就說什么。
師:小朋友,你們的記性真好,可是這只小熊的記性就不好了,這不,家里來客人了,熊媽媽叫小熊去買東西,結果鬧出了笑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教師講述故事一遍提問
師:故事的名字叫小熊買糖果。
師 :小熊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小熊去買什么?
幼:梨、蘋果、糖
師:小熊擔心忘了,所以去買東西的路上都在干什么? 師:突然發生了什么事情?
幼:嘴巴一直念著要買的東西,摔倒了。
師:小熊把要買的東西記成了什么?小熊是怎么把氣球帶回家的?
幼:氣球,牽回家的。
師:第二次,小熊記住要買的東西了嗎?小熊怎么又沒記住呢?那它買的是什么?
幼:沒有,因為撞到樹上忘記了,小熊買的是臉盆,水杯。
師:這么多東西小熊是怎么帶回家的?
幼:抱、拿著水杯回家。
幼;買對了,小熊帽子被風給吹走了,小熊去撿帽子了,回來看見自己地上的東西,還喊 是 誰的。
師:記性不好鬧出了很多笑話是不是?
幼:是、
三、講述第二遍故事。結合生活,說說自己的'記憶故事,了解一些有效記憶的方法。
師: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熊?
幼:記性不好的小熊
師: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幫助小熊呢?幼兒自由講述
四游戲結束:小幫手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七
1、仔細觀察畫面,嘗試用簡單完整的語句描述故事內容。
2、能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
幼兒用書、掛圖。
一、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觀看第一幅圖,了解故事發生的原因,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誰來了?你覺得小兔子今天要去干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幼兒看小兔子的裝扮,自由猜測。
2、教師:小兔子走到哪里?它們遇到了什么困難?心情怎么樣?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猜猜它們在叫喊什么?
二、觀察第二三幅圖,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到底誰來了幫助小兔子的'呢?
2、集體交流理解圖片內容。
(1)觀察圖片。
教師:是誰來幫助小兔子的?象爺爺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幫助小兔子的呢?
你覺得象爺爺的什么像小橋?
(2)觀察第三幅圖。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八
語言教學內容:看誰和他做鄰居(兒歌欣賞)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2、理解兒歌內容,懂得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人。
兒童用書,掛圖,cd。
(一)情境導入,明確主題。
教師:小白兔和小黑熊各自蓋了新房子。過了一段日子,小白兔的身體健健康康的,而小黑熊卻病得不輕。為什么會這樣呢?讓我們一起去他們的新家看看吧!
(二)精講引導,指導說話。
1、看掛圖,理解兒歌內容。
教師出示掛圖1,讓幼兒觀察。
教師出示掛圖2,讓幼兒觀察。
2、播放兒歌錄音,讓幼兒欣賞。
(三)師幼互動,唱游過渡。律動:神奇的手指四、口語訓練,練習鞏固。
1、教師與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2、熟讀兒歌。
(1)小組內自由朗讀兒歌。
(2)指名幼兒上臺朗讀兒歌。
3、情景對話,想象表演。
(1)教師提問:小白兔怎樣打掃院子的?請幼兒扮演小白兔打掃院子。
4、教師提問:你喜歡誰的家?為什么?
教師小結:我們要學習小白兔,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孩子。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十九
1、練習說意義相反的詞,鍛煉逆向思維和靈活的反應能力。
2、體驗顛倒兒歌詼諧、幽默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顛倒帶來的快樂。
3、能與同伴合作創編各種形式的顛倒話兒歌,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1、事先豐富幼兒幼兒反義詞的相關知識,生活環節播放顛倒兒歌。
2、《太陽西起往東落》《老鼠抓個貓》語言cd(盒帶)。
1、教師設計游戲情境“反話王國”,帶領幼兒學習反義詞,說出常見的反義詞,鍛煉逆向思維和靈活的反應能力。
(1)(出示皮球)看這是什么?他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大和小就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我們叫它反義詞。
(2)(出示兩本書)看這兩本書有什么不同?(一本新的、大的、厚的,另一本舊的、小的、薄的)大和小、新和舊、厚和薄意思是差不多的還是相反的?(是相反的)他們也是反義詞。
(3)教師說詞語,幼兒答反義詞。如:教師說“上”幼兒回答“下”。練習“左-右、前-后、高-低、胖-瘦、里-外”等反義詞。
2、帶領幼兒聽顛倒兒歌《太陽西起往東落》,分析兒歌中的顛倒之處,鞏固其中涉及內容的基本知識。
3、請幼兒一起跟錄音朗誦,感受兒歌語言有趣、幽默的`特點。
4、引導幼兒仿編多種形式的顛倒語,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1)兩人一組,練習詞語顛倒,如一個說“燈亮了”,另一個說“亮燈了”;或者一個說“貓抓老鼠”,另一個說“老鼠抓貓”)。
(兩人一組,練習簡短句子顛倒,如我登臺,我臺登(燈);我拖地,地拖我。讓幼兒感受顛倒帶來的快樂。
(3)以組為單位,仿編事物顛倒歌,如“小魚飛到天空里,小鳥游在大海中,小兔尾巴長又長,松鼠尾巴短又細。”
5、請幼兒畫一幅關于顛倒方面的畫,看誰畫的畫里面的顛倒詞最多。
在區域活動中繼續練習說相反對的詞。
附顛倒兒歌:
太陽西起往東落。
太陽西起往東落,聽我唱首顛倒歌。
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上石頭滾上坡。
江里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
臘月酷熱直流汗,六月爆冷打哆嗦。
老鼠抓個貓。
黃昏后,做早操,看見老鼠抓個貓。
狗吃草,馬長角,嚇得板凳滿街跑。
吃牛奶,喝面包,背著汽車上書包。
學前班語言公開教案(優質20篇)篇二十
幼兒園語言活動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以活動的形式來助幼兒學習語言。我班幼兒對小動物有一種很特殊的感情,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會對它們表現出莫的關心和好奇,那如何讓幼兒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達對此作品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展想象,仿編一句短句呢?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勇敢精神。
2、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3、讓幼兒初步掌握跳、搖、爬、抱、幾個動詞,并能夠用身體動作進行表演。
4、學會朗誦兒歌。
5、鼓勵幼兒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集體、個別
課件、頭飾、平衡木
一、導入:小鳥請家到家里做客,幼兒進入教室通過過小橋到小鳥家。
二、展開:
1、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
"今天,還有哪些小動物也要到小鳥家去做客呀?"
2、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
"小朋友看它們都是誰呀?"幼兒回答
教師講解:他們遇到了一條小河,要過小橋。小動物們都可勇敢啦,都能自己過橋。(激發幼兒學習小動物的勇敢)
3、熟悉詩歌。
(1)小朋友想一想小兔子是怎樣過橋的?
請幼兒表演、回答。
看課件,邊說邊表演"小兔子過橋蹦蹦跳"
發散思維:還有誰走路像小兔子一樣是蹦蹦跳跳?
(2)小鴨子是怎樣過橋的?
幼兒表演、回答看課件,邊說"小鴨子過橋搖呀搖"邊表演模仿小鴨子一搖一擺。
發散思維:還有誰過橋也會搖呀搖?幼兒回答
(3)第3個該誰過橋啦?(小螃蟹)
小螃蟹會怎樣過橋?幼兒表演、回答。看課件,邊說邊表演"小螃蟹過橋橫著爬"。
發散思維:還有哪些小動物會爬著走?
(4)小袋鼠在哪里呢?(媽媽的口袋里)
為什么還讓媽媽抱著?幼兒回答。
教師講解:小袋鼠年齡小,還不會走路,所以讓媽媽抱著。小朋友還讓媽媽抱嗎?(教育幼兒要自己走!)
看課件,小袋鼠怎樣過橋?
幼兒邊說邊表演"小袋鼠過橋媽媽抱"
4、學兒歌。
(1)教師示肥誦,幼兒欣賞兒歌。"小動物把過橋的事編成了一首兒歌,名字叫《過橋》"
(2)學說兒歌,幼兒整體朗誦邊表演
(3)看課件,邊朗誦邊表演
三、結束幼兒過小橋離開
"小動物們真勇敢,你們也是也很棒,讓我們一起到院子里做游戲吧"
(幼兒過橋戶外游戲)
兒歌:過橋
小兔子過橋蹦蹦跳,小鴨子過橋搖呀搖,
小螃蟹過橋橫著走,小袋鼠過橋媽媽抱。
回顧這次活動在圖片和動作的助下,孩子們很容易理解四個句子,而且還邊學小動物過橋的樣子,邊念兒歌,寓教與樂。在引出小動物時,每次的引出方法都不一樣,如:“第一次是以以小鴨子怎么走路的形式引出,第二次以小螃蟹,橫著爬這一詞的學習對小班幼兒來說很難理解,通過動作演示自然地解決了這一難點。第三次以猜謎的形式引出小白兔,用短句結構進行講述。在仿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一個發散性的問題,還有那些小動物也會來,它們是怎么過橋的?讓幼兒結合已有經驗進行仿編活動,增強幼兒思維活動密度,動作的安排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滿足小班孩子好動的年齡特點。
雖然活動結束了,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輕松。有許多的地方還值得我進一步去考慮,如準備教具時需要考慮的地方,背景圖太花,教師在演示教具時的每一動作等等都要考慮清楚。對于怎樣上好一個活動,實在需要更多的學習與思考。一個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另一個活動才剛剛起步。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平時上課,仔細分析礁,研究礁,多與其他老師交流溝通,不斷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