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合理的教學計劃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連貫性。通過學習教學計劃的編寫,我們能夠更好地規劃和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滿意度。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一
學生分析:
美術課是孩子們是非常喜歡的,他們在課堂上總是喜歡動手操作,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是很強烈的。本課中所用材料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使用單件材料進行拼貼、剪等學生基本能掌握。但是對于同時運用幾種材料組合設計,及色彩、作品造型的搭配等方面還是會有一定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設計和引導。
教材分析:
樹葉、草、豆類、石子等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孩子們雖然經常接觸它們,但很少刻意去觀察它們,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可以利用它們來制作精美的工藝品。在學生收集接觸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滲透利用拼貼、剪等基本制作方法來制作成精美的裝飾作品。通過這節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使學生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啟發他們發現身邊周圍的美好事物,從中懂得體驗生活和美術學習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確認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材料。
2、能力目標:收集可利用材料,用拼貼、剪、等方法制作成裝飾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和體驗設計制作作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合理運用各種材料進行組合和創作。
教學難點:多種材料制作作品。
教具學具:
1、各種可利用的材料,如樹葉,豆類,鉛筆屑等。
2、膠水、剪刀、紙。
3、各種貼畫課件。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謎語導入:一棵小樹五個叉,不長樹葉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團結合作本領大。
根據學生學生猜出的謎底板書:手
2、歌曲《巧巧手》。
1、課件出示圖片,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植物葉子或植物籽粒等實物做成的貼畫,引發學生對這些物體的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植物籽粒的形狀美、色彩美。
2、、出示精美的實物種子粘貼畫作品:
(引導學生近距離的觀察種子粘貼畫作品,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像思維空間及觸覺和審美經驗。并且也及時的帶領學生走出圖片做進一步的觀察,在用手觸摸過程中給學生一個自由真實的自我體驗。)
3、觀察這些貼畫所用的材料,他們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各種植物籽粒色彩、造型的不同,大小也有變化,越仔細看變化越多,使學生初步認識植物籽粒的形狀美、色彩美)
4、聯系實際說說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
5.說說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大家討論、交流。
(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點、線、面造型的方式。從而引出設計制作的步驟,在師生討論交流中總結方法和步驟。這一環節突出了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常規的教學空間,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平等、民主、快樂的接受知識、感悟知識。)
6.你認為還有那些材料也可以拿來利用。(這一環節更實際的落實到制作的設想)
(設計意圖:通過這幾個回合的比拼,讓學生從本質上來認識原材料、了解原材料的來源,了解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拓寬學生的思路和想象。為后面的設計制作做鋪墊。)
1、教師示范階段------教師為學生示范一作品
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感受美之后,學生也必然會產生強烈的表現美的欲望。但如何表現美呢?學生光有情感上的欲望可不行,還得有技術上教師的重點示范。學生通過剛才的討論對貼畫的制作過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師示范一幅畫,使學生學習幾種基本的制作方法,如剪,折,貼等,并使學生掌握點、線、面、的粘貼技巧。
2、奇思妙想階段------學生根據實際材料動手制作。
教師提出要求:(1)要知道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除了剛才幾種方法以外,你還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完成,希望你能用自己創造的方法來制作。
(2)可用各類材料單件或多種材料混合制作,鼓勵學生利用混合材料來制作,這樣作品的效果會更好。
(4)提醒:告訴學生在使用剪刀和小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5) 學生制作開始----課件循環播放各種種子粘貼畫作品。
(課件播放作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作思路和參考依據,并,啟發學生學會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有趣的創造。)
1、 學生自評:學生說一說自己作品的創意和設想?并評價自己作品的優點和不足。
(這樣的目的不但給學生創造了能夠展示自己的機會,還使學生共享了他人藝術成果、共享了快樂、共享了經驗。使學生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新精神)
同學們在這節課中表現得真棒,大家用自己的巧巧手創作了這么多幅優秀作品,只要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勇于實踐,我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會創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二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西湖》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1.理解有關詞語及課文三、四自然段內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點詞句種文中的比喻句,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通過理解詞句感受西湖的美。
多媒體
1.昨天我們一起到西湖岸過去欣賞了西湖那迷人的風光,回
憶一下,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你看到了什么?
2.站在西湖岸邊就能欣賞到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湖水
1.自由讀第3自然段,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
要求:(1)數一數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2)找一找這段介紹了西湖中的哪些景點,用"。"圈出。這些景點分別有什么特點,用" "在文中畫一畫。
2.集體分析:
(1)指名答,板書
(2)十里明湖中,孤山有什么特點?指名答、板書
"格外秀美、典雅"是什么意思?
指導朗讀(試讀--齊讀)
(3)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又有什么特點呢?
a.看投影"蘇堤、白堤"(簡介有關蘇堤、白堤的`知識)
b.再看書上是怎樣描寫的?
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寫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這綢帶怎樣?(綠、輕柔的飄帶拂在碧水之上。)
把白堤和蘇堤比作這樣的綢帶,突出了兩堤的什么?(綠、輕柔)
板書:綠、輕柔
指導朗讀(試讀--范讀--女生讀)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長的蘇堤比作兩條翠綠的綢帶,迎風飄逸,真令人賞心悅目,那湖心的三個小島又有什么特點呢?(投影兩島)
看圖理解"掩映"
"仿佛"是什么意思?造句板書:仙境
"仙境"是什么樣的地方?
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仙境。試讀--男生讀
(6)太美了!如果你在這如畫的西湖邊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會怎樣呢?(愉快、舒暢)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心境的?(心曠神怡)
板書:心曠神怡
帶著這樣的心情齊讀最后一句。
1.自由讀第4自然段
要求:(1)完成填空
(2)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
填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 ),( ),( )。岸邊的華燈( ),宛如( )。遠處,( )。人們泛舟湖上,會覺得( ),( )。
2.指名讀
(1)描述"夜幕初垂……湖水蕩漾"的情景。
(2)理解"岸邊的華燈……游動"這一比喻句
把"宛如"換詞。造句
(3)欣賞著這樣的美景,再聽到遠處飄來的悠揚琴聲,此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放錄音看投影)
齊讀最后一句。
3.指導背誦
(1)看投影、配樂、師朗誦第四自然段
(2)自由準備2分鐘,指名上講臺邊指圖邊背誦
(3)齊背
4.小結:從大家的朗讀中,從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們已經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讓我們再由遠到近欣賞一次西湖的奇麗風光。(多媒體)
1.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 )起伏明月( )( )神怡
( )疊疊湖水( )( )徐來
2.造句:
(1)猶如--
(2)仿佛--
3.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6.西湖
孤山秀美、典雅
近賞兩堤綠、輕柔心曠神怡
三個小島仙境
華燈游動
夜游溶為一體
琴聲悠揚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三
1.熟讀并背誦四個字的詞語,注意積累詞匯。
2.讀一讀,背一背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3.向客人介紹學校情況,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自然景色,抓住景色特點,提高觀察能力。
1.理解“帶走的是荒涼,留下的是繁華”的意思,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2.怎樣進行口語交際。
3.怎樣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習作。
詞語卡片,學校平面示意圖,電視機
六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詞語卡片,請同學們讀一讀,背一背,有不理解的詞語提出來
旭日東升:早晨的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形容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的景象。
艷陽高照:明亮的太陽當空高照。
霞光萬道:陽光穿透云霧射出的彩色光芒。
夕陽西下:傍晚的太陽從西邊落下。
炊煙繚繞:燒火做飯時冒出的煙回環旋轉。
二、教學詩歌《帳篷》
1.自由讀,說一說有幾小節,每小節的意思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
老師總結: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建設者的艱苦創業,祖國的建設事業才能不斷發展,祖國的面貌才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2.同桌或小組讀一讀,背一背。
流動的住戶 探索 修 架 蓋
最早 荒涼變繁華
荒原野地人家
第二課時
一、出示學校平面示意圖,請同學們說說對校園最熟悉的地方
老師引導:對校園的熟悉不能光是愛去,要細致觀察那個地方的特點。請同學們選擇一兩個能反映學校主要特點的內容介紹一下。
學生自由發言:
老師進一步引導:假如有一批客人來參觀我們的學校,請你當導游,就要把最能反映學校主要特點的內容重點介紹出來,這樣留給大家印象才深刻。
二、介紹校園應該注意什么呢?請大家討論討論
1.同桌或小組討論討論。
2.每小組派代表發言。
第三課時
一、文題分析
請你以“早晨”為題寫一篇作文。
這是一篇以寫景物為主的記敘文。文題要求寫“早晨”的景色。可以寫春、夏、秋、冬任意一天的早晨。
二、寫作指導
1.早晨,人們會做些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自由發言。
老師總結:早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做的事情也不一樣,這需要仔細觀察,留心周圍的一切事物。
2.早晨的景色有什么特點呢?請大家看錄像,(此時,老師可播放不同季節的兩個早晨,激發同學的寫作興趣)然后自由發言。
老師總結:“早晨”這篇習作可寫的內容很多,可以寫發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個場景,也可以寫早晨的景色。
三、習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1.確定要寫的內容,仔細觀察。
2.在觀察的基礎上練習說話。
3.怎么說的就怎么寫。
4.注意寫出你對早晨的感受。
第四課時
學生動筆寫草稿,老師巡視作個別指導。
第五課時
作文講評,修改作文
一、總評本次作文草稿情況。
作文得優的小朋友很多,其中這些同學的作文最優秀:
他們共同的優點是:
最突出的優點是
二、評評這些作文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評評這些作文哪些地方寫得不好?為什么?
1.指名讀文,以優秀作文為主。學生聽后自由評。
板書學生用得好的詞:
2.指名讀文,以進步作文為主。學生聽后自由評,以鼓勵為主。同時指出問題所在。
三、小結作文中共同存在的問題。
四、學生修改作文。
第六課時
謄寫作文,老師巡視指導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學習本課1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猶如”、“像”、“仿佛”,“宛如”等詞語口頭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估計有很多學生沒有去過西湖,對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使用網絡資源和媒體中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這篇課文文句優美,因而給學生充分的朗讀課文時間,結合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投影片、生字卡片、網絡資源、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一、第一課時(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提供網絡資源,讓學生上網瀏覽各類文本、圖片、視頻資料,豐富學生對西湖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預習準備)
二、(第二課時)課堂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激趣揭題。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預習,同學們對西湖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大家來談一談。(交流回答,教師總結)今天,讓我們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覽一下,好,我們出發(vcd,空中鳥瞰西湖)
(二)、憑借想象,指導初讀。
1、配樂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2)要求畫出生字組成的詞語,想象它們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描寫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質疑問難,指導朗讀。
2、學生提問。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問題提得真好,說明你們真的會讀書了,那么為什么說西湖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是人間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讓我們步入西湖。
(四)、精讀課文,深入西湖(結合演示文稿教學)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師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湖水平靜,碧波蕩漾,倒映著柳絲飄逸的湖堤,黛綠的小島,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們常說()。(朗讀第一自然段)結合圖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請大家朗讀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幾句話,每句話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樣的畫面。(學生自讀)
(1)第一句:山巒(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體會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猶如一副山水畫)
(2)第二句:湖面(結合圖片欣賞)
(3)第三句:白鴎(結合圖片欣賞)
朗讀體會,指導背誦(課件提示背誦)
3、出示第三自然段
過渡:西湖真是名不虛傳,字里行間都流露著美景。不信,我們接著看。
(1)學生自讀
(2)分句指名讀:
師:同學們想一想,找一找,在這一自然段中,描寫了西湖那些景點。
(3)分句朗讀分析:(課件相應演示各景點)
第一句:鳥瞰西湖周邊,理解“綠色鑲邊”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蘇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個小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島全景
b、小瀛洲鳥瞰、近景及三譚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體會朗讀
4、出示第四自然段
過渡:傍晚已經臨近,夕陽西下,你們想不想看看此時的西湖?(夕陽斜射圖片)
過渡:夜幕初垂,明月東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樂聽老師朗讀第四自然段,學生閉上眼睛聽賞。
(1)學生配樂朗讀體會
(2)夜西湖美景(課件相應圖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學習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課文中宛如的近義詞,口頭造句。
(五)、配樂朗讀全文,學生談體會。
第三課時:拓展延伸
1、提供相關網址,讓小學生自由發揮,瀏覽網上的西湖文化、傳說故事、逸聞趣事,豐富學生知識,增加閱讀量。
2、繼續提供相關圖片網址的鏈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西湖的興趣。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五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劉禹錫的生平。
2、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3、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4、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2、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三、學法指導:
1、誦讀詩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
2、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古人寫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有的詠史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感慨只是畫外音而已。
讀詠史詩,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評價技巧、手法。在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
四、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復習《烏衣巷》,背誦《西塞山懷古》。
(二)理解語詞。
1、重點字詞:樓船:高大的戰船。
王氣:此即“帝王之氣”,這里借指東吳的國運。
黯然:暗淡無光。收:結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枕:貼,靠。
寒流:指深秋的長江。
四海為家:四海成為一家,指全國統一。故壘:過去修筑的堡壘。
蕭蕭:秋風的聲音,形容荒涼冷落的樣子。
2、名句釋義。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慨嘆自東吳以來,人世又已幾度興亡,而西塞山依舊屹立在長江之畔。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當年的要塞,已長滿蘆葦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涼的陳跡。
(三)誦讀詩歌,結合p40“評讀與探討”,說說詩歌的寓意。
學習研討。
(一)導入。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組古詩對金陵五處有代表性的古跡進行了吟詠,對發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這兩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二)誦讀與品味。
學生交流預習成果。
1、劉禹錫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排行二十八,洛陽人。貞元九年(793)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為監察御史。因參加“永貞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為主客、禮部郎中。又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詩凝鍊委婉,韻味深醇。尤長七絕,其《竹枝詞》、《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韻,為唐詩別開生面。有《劉夢得文集》,《全唐詩》存詩十二卷。
2、詩文解釋。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后天下統一,舊日的堡壘在一片蘆荻草中顯得凄涼蕭瑟。
3、整體把握。
劉禹錫是一位進步的詩人,他對時政的'感慨,往往借懷古的形式抒發出來。閱讀時應注意詩人名為詠嘆歷史興亡,實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賞析。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2、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人追懷西晉滅吳的史實,并抒發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3、藝術欣賞。
借古喻今。
詩的前四句以豪邁的筆力追述西晉王濬率水師順江東下,沖破一切阻攔直抵金陵,迫使東吳孫皓投降的史實,說明天險、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滅亡的命運,“千尋鐵鎖”不過是枉費心機,最后還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頭”的結局。五、六句從東吳的覆亡聯想到東晉以來幾個小朝廷的破滅,提醒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結尾兩句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映襯出那些無人過問的故壘,在瑟瑟秋風中是如此的荒涼冷落,形象地給唐統治者指出歷史的見證。憑吊古跡,議論往事,借古喻今,給人以啟示,是這首懷古詩的鮮明特點。
(四)課堂小結。
課堂訓練。
閱讀唐朝韋莊詩《臺城》,完成詩后問題。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參考答案:(1)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2)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六
一、錄像導入,引導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錄像。教師配以優美的語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鏡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鏡。亭、臺、樓、閣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猶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畫卷。
二、初讀課文,正確讀詞。
請學生自己讀一讀課文,再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讀時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學生可借助于每小節后的小花所連接的詞語flash,掃除朗讀障礙。
三、再讀課文,媒體解難。
請學生再讀課文,這一次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讀時,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看看相關的連接;讀不好的句子,點點小喇叭,聽聽電腦中的朗讀。
四、質疑問難,學習文首。
播放悠揚的琴聲,讓學生借著《春江花月夜》這首優美的曲子朗讀課文第一小節,并鼓勵學生讀后質疑。
五、感情朗讀,理清脈絡。
西湖這顆明珠一景一物,無不突顯出它獨特的美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景讀給大家聽,要求讀出它的美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配上音樂選上一景來讀一讀。
六、學習生字,體現自主。
請學生點擊生字flash,自主學習左右結構的生字,了解生字的書寫筆順,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記憶生字。
七、結束本課,布置作業。
結束本課之前,激發學生深入了解西湖的興趣,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瀏覽網站,去領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七
初夏,我去了西湖。
碧澄澄的荷花池里,一朵粉紅的荷花從幾片淡綠的荷葉中探出了頭,粉紅的花瓣下邊長著一條細長的淺綠葉柄,像是一根細細的“青竹竿”。下面的根輕輕地鉆進棕黃的一些淤泥中,從中吸取養料使荷花變得更鮮艷。一朵已綻開的粉紅色荷花比碧綠的荷葉高出一頭。粉紅的外花瓣里透出一個嫩黃色的小蓮蓬,一個個黃色的小洞在蓮蓬的'表面長了出來。
一片片荷葉上的葉脈中心往外層擴散了出去,像是一把綠雨傘上的“支架”,把荷葉輕輕地舒展了開來。荷葉邊上的一個個小波浪形一下往上飄、一會往下沉,如同一架“直升飛機”飛過的路線。我小心地伸出自己的手摸了摸荷葉嫩綠的邊緣,“啊呀,真涼啊!”我的手像是摸到了冰涼的“齒輪”。我原本被太陽曬得身上全是熱乎乎的汗,現在摸了這涼涼的荷葉,全身上下涼爽了許多。
一株長在湖邊的垂柳的柳梢垂進了冰涼的水中,好像在給自己洗頭發。我望了似如鏡面的水,嘴角咧了開,感覺淋冰水的就是自己,就用水往自己臉上拍了拍,不禁笑出了聲。水里黑黑的倒影,像我在荷花池站著一樣。一朵沒有開花的荷花從上到下是粉到綠,像極了一個少桃肉的“桃子”被扔到了荷花池里一樣。
我在荷花池邊走了走,暑氣全消了,渾身上下很涼爽。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八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媽媽去西湖公園欣賞風景。
走到西湖公園門口,門上閃閃發光的“西湖公園”四個大字映入了眼簾。進入大門,我們就來到了虹橋。站在虹橋上,我看到兩邊的湖水清澈見底。湖水好像被綠樹和綠草染過似的,碧綠碧綠的!絲絲陽光照在湖面,湖底好似有金子的,金光閃閃,十分動人!湖心亭好像一把雨傘掛在湖中央。
走過虹橋,我便來到西湖廣場。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座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看到它,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八路軍叔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奮勇殺敵!
沿著彎彎的小路,與莊嚴的涵壁樓擦肩而過,我便來到端莊的湖心亭。湖心亭別具一格,雕梁畫棟,頂上刻著古時候的皇帝等圖案。看完了風景,我便戀戀不舍的回家了。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九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默讀能力,邊讀邊思考的能力。感受神話的神奇色彩和語言的運用。
2、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能和學生交流自己從故事中想到了什么。了解夸父追求光明、不畏艱難的精神。
3、并以練筆的形式寫自己的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來領悟神話故事的神奇和寓意。
2、通過找出和理解描寫神奇的語句,來感悟神話的魅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古代人們的神奇想象力與征服自然、試圖了解自然的可貴品質。了解夸父追日所蘊含的追求光明的精神并能談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來領悟神話故事的神奇和寓意。
2、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古代人們的神奇想象力與征服自然、試圖了解自然的可貴品質。
三、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引起閱讀期待。
同學們看,你們認識他們嗎?對,這就是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看,他是誰?(小哪吒)這是誰?(葫蘆娃)他們呀,都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你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神話故事是古代的人們因為無法征服自然,便把許多美好的愿望加在了神話人物的身上。這節課咱們就來學習夸父追日的故事。看老師寫課題。好,誰來讀讀課題?圍繞著夸父追日,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問的好,很有價值,老師在黑板上寫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質疑問難。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讀生字,相機正音。
課文讀過了嗎?讀通順了嗎?那老師來考考你們。仔細觀察第一行字,你發現了什么?淵,河、澤、海(溪流、河、湖、海)指名讀后兩行。
2.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課文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了解并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同學們想了嗎?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1
4、與《山海經》古文進行比較。
同學們,你們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哪本書里嗎?《山海經》(板書)這是一本寫地理方面的書,寫了這里的山如何,那里的水怎樣,還記載了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書里邊僅用寥寥幾十個字就把這個神奇的故事講出來了!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出示原文。(出示古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誰來讀讀試試?(指讀2)現在請大家自己讀一讀,然后對照課文,看看你能不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夸父與太陽相逐而跑,進入了太陽的光輪。他很渴,想要喝水,在黃河、渭水邊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還沒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被他丟棄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大家理解的很不錯。和古文比較起來,你覺得我們的`課文寫的怎么樣?(神奇、生動)。
(二)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圍繞“追日”的質疑,師生共同梳理。
深入學習課文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帶著問題來讀書。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走進夸父。
2、順學而導,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1)夸父追日的過程。
“于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
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里。”
指名讀。為什么你覺得這句最神奇呢?抓住“像風似的奔跑,一眨眼,兩千里”
體會夸父速度快。還有哪里看出夸父跑得快?
你的讀讓我感受到了風馳電掣般的速度,讓我們一起讀出夸父跑步的速度。夸父,
你為什么跑的這么快,這么急?
(因為太陽要落山了)是呀,因為夸父心中始終銘記著這樣一個目標,——“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生齊讀)追日的道路上充滿了險阻與坎坷,但這都不能阻止夸父追日的步伐,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
一路上,我們仿佛看到——。
一路上,我們仿佛聽到——。
一路上,我們仿佛感受到——。
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夸父?(宏大志向)。
不知不覺中,一個“神”已深深印在我們心頭,夸父還“神”在哪里?
b)“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時間兩條大河都給他喝干了,可是還沒止住口渴。”
霎時,時間非常的短,大河之大,喝水之多,喝干之快,體會夸父的渴和神話的神奇。是呀,他實在是太渴、太累了,他不顧疲憊去追趕太陽,那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支2a)。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十
1.通過欣賞全國各地各種名山大川的圖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簡單的淺浮雕知識,嘗試用各種紙材,學習撕、剪、拼、貼等紙造型技法,表現重疊的山峰。
3.進一步認識大自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本課教學分欣賞和立體紙造型兩部分。旨在通過大量的自然風光、名山圖片的欣賞,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帶來的不同的美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用紙雕拼貼組合的形式再現山的美感,激發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愛國熱情。
重點: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帶來的不同美感。
難點:用立體紙造型表現重疊的山峰。
(學生)收集中國各地名山的攝影圖片,紙材、剪刀、雙面膠或膠水。
(教師)課件、彩紙、剪刀、雙面膠或膠水。
1.欣賞導入,啟發談話。
(1)出示有關黃山的圖片和畫作:說說自己的感受以及對黃山的認識。引入話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
看圖提問:你們去過這美麗的地方嗎?這是哪兒?(黃山)。
(2)出示黃山其他景點的圖片,學生談談感受。
(3)說說自己熟悉的山區景色,談談印象深刻的景點。
(4)小結:各地的山都有不同的美感。
2.揭示課題:用紙造型表現重重疊疊的山。
3.示范制作,講授紙造型的創作方法。
(1)邊示范邊講解紙造型的制作步驟。
(2)討論如何組合紙造型山,感受不同的美感。
(3)學習重疊排列的方式。
4.觀察分析,交流表達。
(1)出示課件,播放全國各地的名山圖片。
(2)欣賞美景,感受不同的美感。學生用精煉的語言概括自己的感受。
教師小結:不同的山景都可以用紙造型的方式表現。
5.學生創作,表現創意。
(1)利用不同紙材的特點,設計制作紙造型山。
(2)選用不同的色紙進行創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6.作品展示評價。
可以將作品放置在盆中,添加植物裝飾,進行點綴美化。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十一
早就聽說惠州西湖頗有名氣。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了惠州西湖。
早上8時,我們乘車來到惠州西湖的大門口。只見門楣上的牌匾刻著“惠州西湖”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兩旁各有一根長4~5米的柱子。
走進門口,我立刻感到一陣清新,讓人不禁仰起頭,享受著秋風給人帶來的一絲涼意。
我站在湖邊,觀賞著水平如鏡的西湖。西湖水清澈碧綠,仿佛一塊碧玉。湖面波光粼粼,陽光給它灑下金光,仿佛鋪上了點點金子。湖中小島眾多,樹木茂密。你看,柳樹的枝條被微風一吹,像一束束輕盈的頭發一樣,隨風飄舞。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湖邊,花兒競相開放:紅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黃的似金。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不久,我們乘坐游艇快活地游覽。游艇把我們帶到一個小島上,我們一下游艇,無人不嘖嘖稱贊。那里遍地都是小草、花兒,像剛下過花雨一樣。旁邊一棵大榕樹,枝條有的彎彎曲曲;有的奇形怪狀;有的枝葉茂盛;有的只長出幾片細葉……每棵樹上都有3~4個鳥窩,“唧唧唧”的聲音在耳邊徘徊。微風一吹,樹葉發出的“沙沙”聲,真像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發出的笑聲。
啊!西湖,你這美麗的景色,將永遠印在我的腦海里。
三年級西湖教學設計(實用12篇)篇十二
課堂類型: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具學具:彩色紙,剪刀,繪畫筆。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2、發展階段。
我們要創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圖案對稱。(將紙疊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來畫……)。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再一次觀察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出來。
3、收拾與整理。
學生應該已經習慣將剪下的紙屑放在紙簍中。那么結束時只要再檢查一下周圍是否有紙屑就可以了。
萬花筒:
一種光學裝置。由幾面鏡片組成,能使人從其中窺見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對稱幾何圖形;轉動裝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顯示出變幻無窮的圖案。由布魯斯特于18前后發明,18取得專利權。簡單的萬花筒包含兩片楔形條狀反射鏡,成60度或45度相連,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鋁片折成。鏡片裝在筒內,筒的一端裝有可轉動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屬箔或圓珠。有些萬花筒不裝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鏡片反映遠方的物體。如在窺孔上裝一目鏡則效果更佳。
在萬花稠中歸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還有無數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的形狀,表現它的繽紛。試著做一個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