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三陵導游講解實用篇一
引導語: 導游即引導游覽, 是旅游活動中的一位角色人物,一般來說是景點講解員,是旅游業中的一個前線職業。以下是百分網小編分享給大家的2017導游講解秘籍,歡迎閱讀!
:“足夠的重視”的意思是說要當回事,但是不要讓自己有負擔,而導致過于緊張,影響發揮。我視導游講解如一次演講,游客就是你的聽眾,你演講的目的是讓大家認可你的家鄉、你的能力。有很多的老導游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因為帶的團一個接一個,往往上車就是那些老套,也許你的成型的導游詞很精彩。但是一定不完美!
:一次重要的演講,我想你無論如何都會精心準備的,包括你的講演稿、你穿的.衣服,你演講時的表情,動作等等。我們導游的講解也一樣,但是要準備的內容就更多了。不單是你的導游詞,還要考慮到演講的場地,車型的大小、客人的喜好和文化程度等等,我個人不喜歡小車,不站起來講著沒感覺。
:你一定要收集一些相關的知識、資料、傳聞、趣事等等內容來充實你的導游詞。
:平淡的敘述不能算是講解,那只能讓人越聽越困,豐富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上適當的動作才會引人入勝。
:一個良好的氛圍會讓你越講越有狀態,而后滔滔不絕,吐沫橫飛,這需要游客的配合,他們愛聽你講的才起勁。所以事先應該用一些手段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那以上的五點只不過是剛入門的羅漢拳。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真正的技巧在下面!
快感是原動力!如果你不能體會到這種快感的話你是不能千方百計地主動的去提高你的講解水平。這種快感類似我們在卡拉ok唱歌,是一種宣泄,一種自我展示,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也就是這種快感才讓我們不斷地進步。
景點很大,要講的內容很多,而且有主有次,這時你就需要好好地準備了,什么地方講什么,講多久?有沒有高潮,兩個景點之間如何過渡。不要把導游詞看成一個整體,而是n個部分。
也許你文章寫得很好,但是講解未必再行,導游講解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說出來的東西和說面上不一樣。口語化的東西讓人聽著舒服,比如說劉寶瑞的單口相聲――你聽起來很有意思,但如果寫到紙上,看著就不爽了,很多嘆詞、很多無意義的重復,但是在聽的時候那些無意義的重復和時間上的停頓卻讓包袱更加可樂。這一點說得容易,但是很少有導游能夠做到。
導游講解比較特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我們應該博采眾長,我曾不止一次嘗試過從相聲、東北二人轉等藝術體裁中吸取養分,而且在實踐中也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在車上你可以是演員、也可以是主持人,身份的微妙變化給了你很大的發揮空間,如何利用就看你自己了。試想一下,在車上你順嘴給大家說了一段傳統相聲《報菜名》不用想,肯定掌聲不斷!
說得容易做的難,你講的時候要隨時留意下面游客的反應,我的經驗是――誰不注意聽我沖誰講,講的他不好意思!而且發現有人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就問他問題,“xxx大家知道吧?”“您聽說過xxxx嗎?”等等,誰不注意就問誰!講的時候還顧大家,不要把目光鎖定一個人,顯得厚此薄彼。說到互動,一些口語化的技巧就能用上了,比如說我講沈陽怪坡的時候,廢話特別多,“夜深人靜的,一個人開車聽沒意思,干嘛啊?喝水吧。您說喝水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吧,真是越喝水越郁悶,越郁悶越喝水,喝到后來,壞了!怎么了?內急!想方便方便。您說這荒郊野外的上哪找洗手間啊?不過也沒關系,周圍附近也沒個人,干脆,來吧,唱山歌吧!”就這么點事,讓我說了這么多廢話,但是這些廢話是必要的。干嘛啊?怎么了?您說這……等等我都是沖著客人說的,老這樣提問他們肯定要專心致志的聽講解!
講解中抖幾個包袱效果肯定不錯!不會?自己加,不用讓客人大笑,莞爾一笑就夠了!舉幾個例子,在講故宮索倫竿的時候我都會先讓客人猜猜是干什么用的,那有簡介,猜對了我就說――對了,但是我不能夸獎您,為什么呢?我們導游為什么讓你猜啊,就是想讓你猜個錯誤答案好顯出來我們正確啊!您這不夠配合我的工作。如果猜錯了我也有話說――什么?升旗?點燈的?不對!您還真有想象力,不過上次我帶的客人比您還有想象力呢,人家說這是上吊用的!總而言之讓客人笑一笑很容易,就看你下不下功夫!
廢話我們一定要說,但是開口第一句話(每個小段落的開頭)一定要吸引客人的注意力。以便能夠進入后面的狀態。比如在故宮的時候,我進關雎宮的時候一定要大聲念:“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后解釋為什么叫關雎宮,接著是皇太極和海蘭珠的愛情故事。有詩經作引導肯定會把客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而且奠定了良好的講解氛圍。再比如在永福宮的時候,我進門一定大聲說:興亡二后,孝莊慈禧!然后說莊妃的事跡。所以建議大家都要找一些這樣可以引起大家注意的話,第一句話比其他所有的加起來還要重要。(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地進行改編)
十三陵導游講解實用篇二
?? 一直以“用心做事,誠信做人”來要求自己。在過去的工作中也積累了一些社會工作經驗,養成了能吃苦耐勞、踏實工作、積極進取、時間觀念強、事業心強的優良作風。但還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專業知識和積累工作經驗(目前正在自修英語專科學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我相信我能勝任我的本職工作并從中得到成長。
十三陵導游講解實用篇三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19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 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后,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發掘了。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 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筑,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 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著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19年,在142019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系。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筑,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根據。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在這里呢?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現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