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八音盒篇一
爸爸把八音盒放在桌子上,說:“米沙!過來,你瞧瞧這個!”米沙是個聽話的男孩子。他立刻撂下玩具,到爸爸跟前來了。還真值得一看!多漂亮的一只八音盒呀!花不溜秋,用烏龜殼做的。盒蓋上畫著多有意思的畫呀!有大門、尖塔、一所小房子、第二所小房子、第三所小房子、第四所小房子——房子多得數不清,都是金燦燦的。樹木也是金燦燦的,樹上的樹葉是銀亮亮的。樹木后面升起了一輪紅日,粉紅色的彩霞四射,蓋滿整個天空。
“這是個什么小城?”米沙問道。
“這是叮叮市?!卑职忠贿吇卮?,一邊撥動一下彈簧……
怎么回事呀?忽然間,不知從什么地方傳來了音樂聲。音樂是打哪兒發出來的呢?米沙不明白。他走到門口去聽聽——是不是從別的房間傳過來的?他又走到時鐘前去聽聽——是不是從時鐘里發出來的?他還走到書桌旁邊去聽聽,走到玻璃櫥前去聽聽,走到這兒聽聽,走到那兒聽聽,連桌子底下都瞅過了……最后,米沙認定,音樂是從八音盒里發出來的。他走到八音盒前,望著它,只見太陽從樹后升起、慢慢在天上移動著。天空和小城市都越變越明亮,小窗戶被陽光照得一片火紅,尖塔燦爛奪目地閃耀著?,F在太陽走到天空的那一面去了,越降越低,終于完全隱沒在小丘后面;于是小城暗了下來,窗板都關上了,尖塔不再放光了。不過,這樣只持續了一會兒。眼看天上出現了一顆星星,又出現了一顆星星,彎彎的月牙從樹后探出頭來。小城市里又變得明亮一些了,小窗戶銀光閃閃,尖塔放射出淡藍色的光。
“爸爸!爸爸!可以到這小城里去看看嗎?我真想去!”
“這可不容易,我的朋友——對你來說,這小城未免太小了。”
“真的,我的朋友,那兒沒有你已經夠擠的了?!?/p>
“誰在那兒住?”
“誰在那兒住么?小鈴鐺在那兒住?!?/p>
爸爸說著,掀開了八音盒的蓋兒。米沙看見什么呢?他看見了小鈴鐺、小錘子、小軸、輪子……米沙覺得很奇怪?!斑@些小鈴鐺是做什么用的?小錘子是做什么用的?帶小鉤子的小軸是做什么用的?”米沙問爸爸。
這時侯,音樂還在演奏,現在聲音逐漸變小了,好像有什么東西掛住每個音符,仿佛有什么東西把一個聲音從另一個聲音前面推開似的。米沙看見八音盒底部一扇小門打開了,從小門里跑出一個小孩子,他的頭發是金黃色的,身上穿一條鋼制的裙子。他站在門口,一個勁兒朝米沙招手,叫米沙過去。
“好吧,我非常高興!”
米沙說著,向那扇小門跑去。他驚訝地發現,他的身子進小門正合適。他是個有教養的孩子,他覺得,應該先跟他的向導打個招呼。
“請問你尊姓大名?”米沙說道。
米沙恭恭敬敬行了個禮。小鈴鐺拉住他的手,他們便向前走去了。這時,米沙注意道,他們頭頂上面有個拱形門,那是用帶金邊的彩色凹凸花紋紙做的。前面有另一道拱形門,只是略小一些;第三道更小;第四道最小。就這樣,越往前走,拱形門越小。最后一道小得僅能容向導的頭過去。
米沙聽從了,果然,他們每往前邁一步,好像拱門就變高一些,這兩個男孩子自由地通過了所有的拱門。當他們走到最后一道拱門前時,小鈴鐺請米沙回頭看看后面。米沙回過頭去,他看見了什么呢?他剛進門時通過的那頭一道拱門,現在顯得小極了。就好像在他們走的時候,那拱門降低了似的。米沙非常驚訝。
“這是怎么回事呀?”他問他的向導。
八音盒篇二
感知民族音樂,特別是傳統民族器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手段,本節課在學生了解民族樂器分類、感知各個樂器組中常見樂器音色、賞析兩首風格迥異的民樂合奏曲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賞析《陽春白雪》、《漁舟唱晚》、《空山鳥語》三首傳統民樂獨奏曲,讓學生隨著樂器聲音的變換、樂曲風格的不同,體會民族樂器的意境和韻味,再配以古詩、圖片,讓學生聽著音樂、看著圖畫、想著古詩,步入民族音樂的幽雅殿堂,進一步深化音樂教育,啟迪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
1、知識與技能:在欣賞器樂作品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感受琵琶、古箏、二胡等樂器的音色及豐富的表現力,并能用簡單的語言描繪其音樂意境,回憶一些詩詞與音樂相匹配,培養聯想和想象力;初步了解民族音樂家劉天華的生平及其貢獻。
2、過程與方法:啟發、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享受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樂于探索、勤于思考,領略民族器樂的魅力,了解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熱愛祖國的民族藝術。
啟發、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提高審美能力。
課堂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收集資料制作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地從視覺、聽覺角度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會器樂作品所描繪的意境,陶冶學生的情操。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了解了民族樂器的分類及各種樂器的音色特點,聽賞了兩首風格迥異的民樂合奏曲。其實,在我國民樂寶庫中,器樂獨奏曲占了很大的比重,許多優秀的民樂獨奏曲流傳至今,甚至走出國門,今天這節課,我們將一起來欣賞三首民族器樂獨奏曲。
(一)琵琶獨奏曲《陽春白雪》
1、樂器簡介:琵琶
生:琵琶屬于彈撥樂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悅耳。
師:對于琵琶的音色及表現力,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作了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一起朗誦這幾句詩句。(學生齊聲朗讀詩句)
師:從這些詩句我們知道琵琶的表現力是十分豐富的,它既能表現雄壯、熱烈、緊張的氣氛,又能抒發輕松、愉快、優美的情感,它的音色如珍珠滾落到玉盤中碰撞發出的聲音那樣美妙、清脆、悅耳。
2、介紹常見的琵琶指法,進一步感受琵琶“珍珠落玉盤”的美妙音色。
3、播放vcd《陽春白雪》,學生聽賞全曲,結合標題及以下兩個問題,啟發學生大膽聯想與想象,體會音樂意境。
①該曲的旋律、節奏有何特點?
②該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上問題,交流聽后感。
生1:優美的旋律、輕快活潑的節奏讓我仿佛看到了冰雪消融,流水潺潺的初春景象,聞到了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生2:這首樂曲讓我回憶起了小時侯跟父母去踏青的情景,我現在感覺心情非常舒暢。
生3:我想用一首杜甫的《絕句》來表達我此時此刻的感受。(學生朗誦《絕句》)
師:同學們的回答真精彩,我非常高興。正如大家所說,《陽春白雪》這首樂曲旋律清新、流暢,節奏活潑輕快,描繪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感受音樂意境,陶冶學生情操。]
5、課堂活動:學生回憶與《陽春白雪》意境相匹配的詩詞。
師: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不但音樂家們謳歌春天,詩人們也贊美春天,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詞,同學們能否回憶幾首相關詩詞,我們現場開個簡短的詩詞朗誦會。
生1:我想起了陸游的《山城踏青》這首詩。(學生朗誦)
生2:我為大家朗誦一首孟浩然的《春曉》。(學生朗誦)
生3:我朗誦一首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學生朗誦)
6、欣賞兩首唐詩。
師:老師這兒也準備了兩首唐詩,請大家看大屏幕。
(1)《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學生朗誦《錢塘湖春行》。
②理解古詩的深刻內涵。
師:在這首詩中,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寫出西湖早春時節的盎然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陶醉和喜愛。
(2)《詠柳》------柳宗元
①請個別學生朗誦《詠柳》。
②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古詩的內涵。
生: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對柳樹生動形象的描寫,贊美春天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使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7、復聽《陽春白雪》音樂片斷。(主題i、主題ii)
(二)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
生:用圖畫。
師:是的,畫家們是用手中的畫筆來描繪生活的。請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欣賞《漁翁獨釣圖》。
1、欣賞《漁翁獨釣圖》,朗讀張志和的《漁歌子》。
生:畫中畫了白鷺、桃花、流水、竹林、連綿的群山、竹排、漁翁。在清幽的環境中,一位漁翁獨自垂釣。
師:請同學們齊聲朗誦張志和的《漁歌子》。(學生朗誦《漁歌子》)
師: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贊美漁家生活情趣的詞,描繪了漁翁在春天的斜風細雨中獨自垂釣的情景。在我們民族器樂曲中,也有很多描繪漁家生活情景的作品,如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民族管弦樂曲《東海漁歌》、吹打樂《漁舟凱歌》、巴烏獨奏曲《漁歌》等等。接下來我要介紹的作品是一首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
[設計意圖:通過畫、詩的賞析,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播放vcd《漁舟唱晚》,學生聽賞全曲。
師:《漁舟唱晚》全曲可分二部分,前后兩部分樂曲在速度、節奏、情緒上有較大的變化,同學們在聽賞過程中要仔細對比一下。
3、師生交流:結合圖文提示及樂曲前、后兩部分在速度、節奏、情緒上的變化,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出樂曲的意境。
生1:這首樂曲第一部分節奏舒緩,旋律優美典雅,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緒越來越熱烈,表現出了漁人喜獲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生2:樂曲的第一部分描繪了清幽、美麗的傍晚景色,第二部分情緒熱烈,讓我聯想到了漁民們滿載而歸,海面上繁忙、熱鬧的景象。
4、課堂活動:學生回憶一、二首表現漁家生活情景的詩詞
生:我來為大家朗誦柳宗元的《江雪》。(學生朗誦《江雪》)
師:你能說說這首詩描繪的意境嗎?
生: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在冰天雪地里獨自釣魚的老漁夫的形象。
師:回答得很好。我也很喜歡柳宗元的詩,我們一起欣賞他的另一首詩——《漁翁》。(學生朗誦《漁翁》,教師引導學生賞析。)
5、復聽《漁舟唱晚》音樂片斷。(主題i、主題ii)
(三)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
師:我國民族器樂發展至今,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器樂家,哪位同學來說說自己熟悉的器樂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
生1:我知道的器樂家有華彥鈞,代表作是《二泉映月》。
生2:我知道的器樂家有黃海懷,代表作是《賽馬》,還有彭修文,代表作是《瑤族舞曲》。
師: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族器樂家、演奏家、教育家——劉天華。
1、作曲家簡介:向學生介紹劉天華的生平及其貢獻。
師:劉天華是江蘇省江陰人,從小酷愛音樂,盡管家境貧寒,仍然堅持學習二胡、琵琶演奏,他在北大任國樂導師期間創辦了“國樂改進社”,編印出版了《音樂小雜志》。1932年染上了傳染病猩紅熱,逝世于北京,年僅37歲。雖然他的一生非常短暫,卻留下了大量音樂遺產,更重要的是,他將二胡這件民族樂器從伴奏地位上升到獨奏地位,在高校設立二胡專業,培養了大批二胡演奏人才,為二胡在我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主要代表作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歌舞引》?,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劉天華的《空山鳥語》。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
2、介紹《空山鳥語》標題由來。
師:《空山鳥語》這個標題來源于王維的一首詩——《鹿柴》。哪位同學來朗誦一下這首詩?(請個別學生朗誦《鹿柴》)
師:在這首樂曲中,作者把詩中的“人”換成了“鳥”,它要表現的是在空曠的山谷里聽百鳥鳴叫的情景和感受。接下來,我們就隨著美妙的音樂走進大森林,去聆聽那百鳥的鳴叫聲。
3、播放vcd《空山鳥語》,學生欣賞全曲。
4、師生交流:
師:現在,哪位同學來談談聽完樂曲后的感受?
生1:樂曲開頭節奏較為徐緩,我仿佛看到這樣一幅景象:早晨,鳥兒們和大森林從睡夢中醒來,一只鳥兒站在枝頭上唱起了歌,許多鳥兒都爭先恐后地唱了起來,大森林百鳥音樂會開幕了。
生2:我想用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常憶那次春游,誤入密林深處。尋路,尋路,驚起鳥兒無數。
師:同學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概述了自己的感受,想象力非常豐富,老師也深受感染。二胡音色柔美圓潤,尤其適于表現人們心靈深處的情感。在這首樂曲中,作者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樂曲中、鳥鳴聲中,用擬聲手法模仿百鳥鳴叫,展現出一幅鳥聲四起、爭相飛鳴的喧鬧情景,刻畫了一幅美麗清幽的山林景觀,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延伸拓展、推薦曲目: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三首優秀的器樂獨奏曲,它僅僅是我們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的開端,許多寶貴的音樂遺產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探索,這里我再向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民族器樂曲,供同學們課后賞析。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瑤族舞曲》、《翠湖春曉》;
福建南音《八駿馬》、《梅花操》;
廣東音樂《雨打芭蕉》;
竹笛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姑蘇行》;
琵琶獨奏曲《月兒高》、《十面埋伏》;
二胡獨奏曲《良宵》、《二泉映月》;
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山村來了售貨員》;
古箏獨奏曲《流水》;
巴烏獨奏曲《漁歌》;
柳琴獨奏曲《春到沂河》......
(五)才藝表演:邀請班上具有民族樂器演奏才能的學生上臺表演。
師:通過《八音和鳴》這單元的學習,同學們對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大家以這兩節課為開端,熱愛我國民族音樂,學習民族音樂,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八音盒篇三
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以精聽樂曲為主的音樂欣賞課,可稱“樂曲型”音樂欣賞課。如,《梁祝》《藍花花的事》《紅旗頌》《沃爾塔瓦河》等,教學時宜采用“精聽”方式。應以整體聆聽和片段聆聽相結合,教學的重點也會指向欣賞樂曲的多個方面,如,熟悉樂曲主題,了解樂曲結構,關注樂曲的演奏形式及樂器;分析樂曲的表現特點,理解樂曲表現內容等等。還有一種類型是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組材的欣賞課,也可稱“主題型”音樂欣賞課。如《傳統是條河》《環球音樂旅》《梨園風采》等,這種類型的欣賞是以了解一種音樂體裁或一類演奏形式為主,教學時可以采用泛聽的方式,即結合單元主題的要求,欣賞音樂時找到主要的切入點引導欣賞,讓學生了解音樂體裁的形式特點、器樂音樂特點、不同演奏形式的表現的特點等等。由長沙市二十六中戚一明老師設計和執教的《八音和鳴》一課,為我們提供了“主題型”音樂欣賞課的幾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是采取音樂片段式欣賞教學的方式。在該課的教學中,總共涉及到了八首樂曲的欣賞,戚老師在教學中采用了“片段欣賞”的方式,選取樂曲中最能為“目標”所用的精彩片段集中欣賞。本人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在一些特定的音樂欣賞教學內容教學中,可以大膽運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關于對音樂表現形式或體裁的認知,因需要讓學生了解的音樂的表現形式、體裁及相關內容較多,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一般一課時會包括多種表現形式或體裁的認知及相關作品的欣賞。
如果每種類型作品的都采用全曲欣賞的方式,務必會占用較多的欣賞時間而減少對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習;如果不欣賞樂曲只講解作品的.類型及表現特點,學生雖然掌握了理性的音樂知識,卻沒了感性的體驗,也失去了音樂學習的特性。所以,在此類學習內容的教學中,采用音樂片段欣賞的方式,應該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即能讓學生能多了解一些音樂的表現類型,具有理性的認知,又能讓學生在感受與體驗其經典的作品,了解其音樂的表現特點,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能增加音樂課堂的容量,發揮單位教學時間里的最大教學效率,是值得我們嘗試的一種音樂欣賞教學方式。
二是緊靠主題目標設計音樂欣賞問題的方式。該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能重點認識一些樂器,分辨常見樂器的音色。該課的教學緊靠目標展開,欣賞音樂作品時的設問也是緊緊圍繞器樂音色特點的了解。如,教學的開始就以“聽音樂猜演奏樂器”的活動,聆聽目標直指樂器的音色,且這種方式即活潑,又很有音樂性,還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已有音樂欣賞經驗。又如,欣賞由教師本人現場古箏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中“江樓鐘鼓”片斷后問“古箏的音色有什么特點”;欣賞《春江花月夜》中的“洄瀾拍岸”片段時設問“你能聽辨出哪些樂器”,等等。同時,整個教學中老師的導言和小結語中,也多次強調了解樂器音色的重要性。 “中國的古樂器內涵韻味,深邃而高貴,每種樂器的音色都具有其特有的個性,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國民族樂器,品嘗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同學們還需加強音樂語言的學習,在課外多多接觸中國民族樂器,欣賞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本o靠主題目標設計問題使音樂欣賞更具指向性,更易達成教學目標。
三是運用表格歸納總結音樂知識的方式。初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在對音樂的聆聽與感的基礎上,積累一些對音樂相關常識的理性認知,也是初中音樂教學應達成的主要教學目標。又由于受音樂教學時間所限,一般一課時教學中會納入多種音樂類型的認知,此時,采用一種表格的方式將音樂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理性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條分屢細,一目了然。同時,通過表格中各項內容的比較,學生也更容易把握音樂的特點。戚老師在該課的教學中采用了兩個表格對相關知識進行了總結歸納。
如,用表格對各組民族樂器從基本結構、演奏方式、代表樂器三個方面進行的歸納比較;欣賞了《紫竹調》片斷和《將軍令》片段后,采用表格的方式對江南絲竹和蘇南吹打從演奏樂器、樂曲情感、流行地區進行小結,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握這兩種演奏形式的表現特點。
八音盒篇四
童年里誰沒有夢想呢?
童年里,你的夢想又會是什么呢?
我想每個人的夢想一定會有很多,想聽一聽我童年的夢想嗎?
童年時,我還曾夢想當一名老師,那是因為我想體驗一下老師的辛苦和教書育人的快樂!
二、我的筆盒
我有一個十分精致的筆盒,它是爸爸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十分地喜愛它。
它的形狀是一個長方形,筆盒的上面畫了一個可愛的kitty貓圖案,還穿著一件雪白雪白的大棉襖呢!
??!小小的鉛筆盒盛載著我童年太多的快樂和夢想……
三、心愛的玩具熊
我有一只非??蓯鄣耐婢咝?,它頭戴白色的帽子,脖子上系一條紅色蝴蝶結,身穿黃色的小t恤,紅色的小裙子,白色的小皮鞋,模樣真是可愛極了!我十分地喜愛它!
每當我玩耍時,我會帶它一起跳舞,一起參加捉迷藏,一塊兒參加夏令營的各項活動,好讓它見證我的成長和快樂!
可愛的玩具熊,我會把你好好地珍藏!
八音盒篇五
一首美妙的音樂從教室傳來。呀!這是從那里傳來的聲音呀,好悅耳動聽。我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漂亮的八音盒。一看到它,我就好喜歡!
我趴在講臺上仔細觀察這個神奇的東西。八音盒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德國著名的格林童話《白雪公主》中的兩個小矮人,下層是一個藍色的圓形底座,也是八音盒的主要發聲來源處。
轉動八音盒的底座,它就會發出美妙的音樂,上層的兩個小矮人就會隨著音樂轉動起來。其實呀,那兩個小矮人,一個是“愛生氣”,一個是“瞌睡蟲”。他們呀,正伴隨著音樂挖礦呢!挖著挖著,“愛生氣”左手拿著鎬頭,右手指著“瞌睡蟲”說:“你怎么又在那睡覺了,還有這么多活沒干呢!”“瞌睡蟲”打了個呵欠,不緊不慢地說:“讓我再睡會,啥時候干活都不晚?!闭f完又繼續呼呼大睡了。
當我們學習疲倦的時候,這首由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會想起。聽著這首曲子,我們的疲倦就都被趕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