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杜甫高中篇一
冬日的浣花溪畔已是一片冷清。駕一葉扁舟,我渴望于古跡之上拜謁先人的思古幽情。時光蒼茫似水,靜靜流淌,渡我到遙遠的大唐,尋得少陵的足跡。
天漸漸破曉,大地依舊朦朧,如同籠罩著銀灰色的輕紗;晨風微拂,落葉沙沙作響,似老嫗昨夜的幽泣。你暮投石壕村,卻碰巧遇見了暴戾恣睢的官吏。老嫗啼哭的悲戚,老翁逾墻的無奈,你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迸發出更為沉重與濃郁的憤懣。
你的心似乎生來就與黎民百姓聯系到一起;你不顧自身踵決肘見,仍一點一滴的細數著百姓的苦難,蘸著濃于墨的悲哀,不遺余力的為民呼吁著——這便是你的.高度。你窮也要兼濟天下,悲天憫人,硬是用你那瘦弱的肩膀撐起了一段屬于百姓的詩史。“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你百般撫慰,百姓的凄慘與無奈深深刺痛著你的內心;“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你喟然長嘆,與民同憂之情溢于言表;“何時為樂土?安敢尚盤桓”,你步履蹣跚,視民如傷的老翁形象躍然紙上!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于水深火熱中,你選擇回歸百姓;縱然此身渺小如微塵,你也要以筆作舟,渡萬千黎民離苦海;你不是救世主,卻渴望以己之身,得渡他人——于顛沛流離間,你悟得了你的高度。
車轔轔,馬蕭蕭,你彳亍于漫天黃沙,卻迷失了往咸陽橋的路。黃沙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干云霄,震耳欲聾!你不禁驚詫于此,問及緣由,得到的卻是“點行頻”的答復。這一問,你心中的憤懣便如江水般滔滔不絕,一發不可收。
你深諳“役夫敢申恨”的憤慨,也深知“生男埋沒隨百草”的無奈。邊庭流血成海水,千村萬戶生荊杞;你將這一切災難與不幸,烙上你的憤激之情;你將矛頭直指君王——這便是你的高度。你不在其位也要謀其政,硬是用你那瘦弱的身軀扛起了整個時代的悲哀。你看見“當軒下馬入錦茵”,憤怒于楊氏兄妹茍且齷齪的丑行;你嘆息“慎莫近前丞相嗔”,諷刺權貴炙手可熱;你聽見“天陰雨濕聲啾啾”,莫大的悲哀與憤激之情孕乎其中。長安曲江邊的麗人如同春日盛開的桃花,陽光下泛出鮮艷的芳澤;但你看到的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那個國君昏庸,官場渾濁的大唐。那曾是怎樣的一個盛世王朝啊!而如今,那曾宵衣旰食的君王日夜笙歌,在官者卻也不為其民;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你,你用袖間清氣寫下詩句,欲喚醒那個沉醉在紙醉金迷浮華下的大唐——這便是你的高度。在那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站在高處的靈魂。
西風殘卷,一切復歸平靜。偉大的行吟者在夕陽西下時,終歸沉寂。從石壕村到咸陽橋,我尋得了你。你是詩圣,囿于土,用手中之筆描摹人情冷暖;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你站在高處,窮極一生的向下看著。翻閱你的詩卷,我悟得了你。“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你早已甘之如飴;苦寒到此已極矣,而高度與胸懷亦極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你的高度縱古觀今無人可及,你的詩作也更如長河激浪,深潭取物,映現了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亦如鐘鼓,響徹于悠悠五千載中華上空。
一縷青煙裊裊升起,浣花溪也依舊冷清如故;你仍站在高處,賒一壺清酒,以奠今生,以饗來世。
杜甫高中篇二
1、從你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把眾山飽覽于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于是從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
2、當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身著用怨恨織成的衣衫,用愁苦覆蓋臉面的你、你的腳步里透著沉重,你的舉止中飽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于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為你的才高八斗卻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壯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嘆;既然上帝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你,又為什么讓你在悲哀無奈中死去?既然你帶著不凡的氣質來到世間,卻又為什么只因貧困就匆匆離開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難追趕。他甚至還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縷余光,就被離亂的秋風,吹往落木蕭蕭的江畔。
皇帝和宮城已在側身時漸次遠去。十年客居,連同遲開的牡丹,一起被經年的雨水沖淡。當百姓的血淚最終融匯于戰火,天地間只剩下踉蹌的步履,輾轉于破碎的山河。輾轉于饑餓和病痛,展轉于旅途的滿目瘡痍的憂愁。異鄉的屋頂灑滿月光和露水,露從今夜白,白發連著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縮于一個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這世間唯一的棲息地,將在宿命中迎來一個漂泊者的孤獨靈魂。他不再是一個詩人,他只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妻子無助的淚眼里,承受著稚子新亡的巨大哀傷。
并承受著命運,或被命運擺弄的結局。一個用身軀支撐著王朝的人,卻被堂上墜落的瓦片擊傷,一個一生熱愛祖國的人,始終被祖國遺棄。
但他已無法看見一個時代的輝煌。最終依賴于歌吟,也最終于湮沒于歌吟。
4、當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現,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爭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
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著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史上的印跡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杜甫高中篇三
高中生感懷杜甫作文800字(優秀篇)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優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在群星薈萃的詩壇上,最耀眼的應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而在這四人中,杜甫沉韻的詩風、精簡的語言、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愛。現在,就讓我們掃開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杜甫,走進他那憂國、傷時、憐民的杜詩中去。
杜甫,唐朝詩人。少年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到后來,還被稱為唐詩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頓挫、精切而毫無斧鑿痕、凝煉卻又揮灑自如,被稱之為唐詩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稱他為“詩圣”。又因為他的詩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他三十五歲進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門楣。可是事與愿違,十年應舉,皆名落孫山。這也就使他逐漸接觸社會下層寫下了揭露當時天寶弊端的《兵車行》、《麗人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淪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破滅,之后便過著流浪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叛軍攻入長安后的一副社會縮影,包含詩人的切身悲痛。杜詩成為一代詩史由此開始。之后陸續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別”這些詩描繪的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皆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時代的悲劇。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以《秦州詩》為轉折后,杜詩不以陳事為主,而是自嘆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而是淡化為時隱時現的背景。如:《登樓》、《白帝》、《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嘆、憂國、傷時與憫民。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杜甫高中篇四
杜甫,一位在苦難中成長的詩人,像一位飽受風霜,歷經滄桑的跨時代老人,是一位心懷百姓,憂國思家的多情才子。風雨無悔的時代造就了他的堅毅與沉穩,也造就了他的凝重與傷懷。
讀他的詩,總感到在放眼歷史。我無法洞悉他的心,卻可以感悟他的情。悲喜交集,憑吊現實。
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掙扎。世間萬物又怎么抵得了他的隨筆一揮。這首詩是他被困在長安城時所作,正值安史之亂,都城被叛軍攻破后占領,江山已經易主。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尸骨被塵囂掩埋,可是誰會察覺到他的痛苦。欲有斬斷亂世之意,卻無回天之力。他不希望,也不愿看到;在朗朗春日下,在鶯歌燕舞時,透著寒心蕭殺。家鄉也被入侵者蹂躪著,該是怎樣的痛心疾首呢?所以才會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結局吧。
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閑話與慰藉。這是他所居住的四川成都草堂四周的美景。草堂外,柳樹枝上,兩只黃鸝鳴叫,白鷺,青天,多么生趣盎然。雪山遠景和門前江中泊船在剎那間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在草堂內憑窗遠眺,西嶺上多年未化的雪歷歷在目,向門外觀望,商船云集,好不快哉!戰爭已經遠去,烽火已熄,百姓安樂,生活富足。看到這些,他的`心應該是開心的,喜悅的吧。
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感慨和詠嘆。他是文人,卻有武將風范,太多的戰爭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建言獻策,是一種藝術與理智的結合,為的還是百姓。戰火早些平息,他便早些入眠。多么復雜的情感集匯啊!
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深沉與愁苦。此時正值他病危時,本應安心養病,卻深切注視著這片土地,荒涼與蕭瑟竟只是彈指一揮間,江山與浮華也化灰飛檣櫓間。即使病情加重,也不忘記這個國運坎坷、步履維艱的山河。
我在想,他手中握著的是怎樣一支神奇的筆呢?如此完美的詮釋著他的靈魂。多么喜歡他啊!內心的喜,亦或是悲,都源自于外界,而非自身。他不是歸人,是過客,站在歷史的窗外看風景,卻走進了我的夢。
當瞑色漸如高樓,哪一位長衫綸巾的詩人會憑欄品味惆悵?在星河漸暗,曉星漸沉的寂寥中尋找他逝去的幸福與歡樂。他是一顆流星,匆匆的劃過了夜空,連影子也不留,卻回蕩在別人的記憶中,那一瞬間的驚艷,無法磨滅。
因為,他是詩圣,他是杜甫,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