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是一種對目標追求的努力,它需要毅力和耐心來戰勝困難和挑戰。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鑒的奮斗心得和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一
今天是美術興趣小組活動的日子,活動的內容是勾畫戲曲臉譜,以前到是見過一些臉譜,從電視上、服裝上、裝飾物上??傆X得那是些怪頭怪腦的東西,也沒在意。
今天通過老師一講,我才感覺到這里面的知識太多了,也挺有趣的。老師告訴我們,臉譜是歷代戲曲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臉譜上不同的色彩和花紋是為了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臉譜使人物性格一目了然,一般的紅色臉代表忠勇(如關羽),黑色臉代表耿直(如包拯、張飛),白色臉代表奸邪(如曹操)。
但是以同樣顏色為主的臉譜,由于具體紋路的不同,能表現出不同的神情,如關羽的哭、張飛的笑。
包拯的愁。臉譜的種類很多,是中國戲曲獨有的藝術。真想不到,小小的臉譜上還有這么豐富的知識,怪不得爺爺奶奶他們對戲曲那么迷戀,原來這里的講究真不少呢。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二
京劇,是我國主要劇種之一,是中國最大的戲曲劇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的“國粹”!
以前我并不知道京劇的來歷,后來上網查了才知道京劇是由清代時的徽調、漢調傳入北京以后,演變而成的。京劇的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打擊、管弦樂為伴奏。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京劇表演,那些演員在臺上一會兒說,一會兒唱,有時還興味盎然的表演一番。初看京劇的.人可看不慣,他們會覺得京劇很無聊??衫弦惠叺娜司筒煌?,就像我爺爺,專愛看一些戲劇頻道,聽到那“怪里怪氣”的聲音就樂,百看不厭。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三
公元1790年,微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微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王慶班”,隨后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調是以二黃為主。二黃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拔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后陸續進京的徽班,一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
京戲的伴奏有很多,主要有古琴、京二胡、月琴、小三弦,以及笛子、嗩吶、海笛等。武場即打擊樂器主要是:鼓板、大鑼、小鑼、鐃鈸,以及堂鼓、水鈸、大饒、镲鍋、碰鐘等。
京劇的傳統劇且有1000多個,常演的有三四百個。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四
“我會唱京劇啦!”聽到這句話,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吧?今天,德州日報小記者中心專門聘請了市京劇團的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京劇課。
由于我們對京劇一無所知,老師首先給我們講了京劇的基本知識。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又名“平劇”、“京戲”。是由徽劇、漢劇及昆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它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值得驕傲的是,它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國所獨有的,現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有唱、念、做、打四種表現手法,其中最讓我著迷的是“唱”。拿《說唱臉譜》這首歌來說吧,雖然我們都會唱,但是從老師唱的卻帶著一股“京劇”味,令人回味無窮,是我們學不來的。
老師還教我們耍了紅纓槍。老師兩只手隨意變換出各種槍花,看起來輕松極了,但是我們上臺學的時候卻一直做不對,不是左手放錯了位置就是右手沒有轉到相應的地方。老師告訴我們,京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成的,他學京劇花了10年的時間,現在也仍在學習。
京劇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唱腔,如果沒有千百次的苦練,是無法熟練自然地掌握的??粗_上那些京劇演員的精彩表演,不知他們在臺下要付出多少汗水呢!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五
因為我經常陪爺爺奶奶看京劇,所以對京劇也有一些喜愛。知道了要看懂京劇,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識和一些京劇表演藝術的常識,才能通過欣賞京劇,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看到那些穿著漂亮戲服,畫著精致臉譜的演員們在舞臺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那么吸引人,我深深懂得了一個京劇演員的艱辛付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通過觀看京劇表演,不但豐富了我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還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艱辛的付出,才能有豐碩的回報。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六
書中內容簡單易懂,但絕不輕浮,插畫雖為漫畫,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京劇人物的行頭十分華美,什么身份穿什么行頭,各個場合身份都分得十分嚴格,有句行話叫做“寧穿破,不穿錯?!崩哼_官顯貴在正式場合穿的行頭就叫做“蟒”,這是那些權高位重的人最莊重的禮服,比如皇帝上朝之時,公主成親之時都要穿。公主一類貴族女性日常的穿著叫做宮裝。當起舞時,水袖翻飛,飄帶絲穂隨風而吹,可真漂亮啊。
在后面還介紹了梨園許多有名的大師,有后三鼎甲之一的譚鑫培;有“梨園冬皇”之稱的孟小冬;有“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但我最喜歡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不說那唱詞,光是那唱腔圓潤甘美,音色飽滿柔潤,嫵媚中透著婉約,猶如仙樂一般繞于我的耳際,流于我的腦海,心田……那一剎那,我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她當真無愧于“國粹”的名號。
我自己都不記得是什么時候開始對中華這些從古到今的瑰寶與傳統文化開始感興趣的了,或許是因為自幼的耳濡目染,亦或者是突然地就發覺了,發現了,好似一個找到了喜愛玩具的孩子。我跟妹妹特別喜歡報花名一段——“清早起來菱花鏡子照,梳一個油頭桂花香;臉上擦的是桃花粉,口里的胭脂是杏花紅?!鼻宕嗟穆曇舄q如銀鈴一般脆響,紅娘那巧笑倩兮的笑靨仿佛就在眼前……曾經有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我跟妹妹都要不斷的唱著這段,爸爸媽媽也覺得特別好聽。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就像一個導火索,將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完全點燃了來,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藏匿瑰寶的大門。正如作者所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即使已走過繁華,也永遠不會消亡。
為什么不嘗試一下呢?在沒事的時候靜一下心,聽一下京劇,你一定會喜歡的。愛上京劇,不是說我們就喜歡不流行的事物,跟不上潮流。事實上,她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品味,更精致,更有味道的現代人。
不信,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京劇,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在我很小時,便接觸到了它。小時候我的姥姥很喜歡在電視上看京劇,所以我多少會跟著看一看。只見電視上,一堆穿得花花綠綠的人在舞臺上,轉來轉去,“咿咿呀呀”地唱著,時不時地又響起一陣吵鬧的銅鑼聲。這番畫面對于當時更喜歡動畫片的我顯然是乏味的要緊,甚至是有一些些厭煩,所以我一直對京劇避而遠之。
在游學的第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有人會給我們表演京劇。聽到后,我便不以為然?,F在的我早已熟悉了流行音樂的節奏感,于是對這過時了的京劇,便是提不起絲毫的興趣。但畢竟是學校的安排,我也改不了什么。來到戲臺前,所謂是戲臺,其實也不大。古香古色的戲臺與后面的翠柳相映頗有一番趣味。那個人走上臺,她穿的是一身藍袍,頭戴銀冠。她鞠了一躬,沒有說什么,便開始了。一開始我什么也沒有聽見,只覺得有一絲聲響飄入耳中。但漸漸的,那一絲聲音變大了,如同一場毛毛細雨,匯成了一條小溪,從臺上流下,流過人們的毛孔,淌進了人們的心靈。我唯能感受到的,便是那如溪水般的歌聲,以及那種無法抗拒的寧靜。臺子后的柳枝,隨風輕輕擺動。她隨意地揮著潔白的袖子,卻演繹出無盡的溫柔與恬靜。
突然間,晴天霹靂,萬丈懸崖!那音調如同被直直拋向天空的鋼絲,直插云霄。手中的梨花簡如同激昂的樂曲,將本以達到極高的鋼絲,往上提了又提,提了又提。那兩條袖子如同小溪華為蛟龍一般,翱翔于云霄之上。最后,什么都沒有了,都沒有了,只剩一絲余音,回蕩在梁間。
一秒,兩秒,三秒。不知道同學們在沉浸,還是如何。三秒過后,同學們才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敝?,我一直不明白余音怎么會如此呢?現在,可真是明白了。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七
下午,老師帶我們去金劇院看京劇。我們一進去,綠燈就照在我們身上。我找了個地方坐下。過了一會兒,播音員說開始了。
這部京劇是關于《西游記》火云洞的一集。我看見孫悟空拉著豬八戒的耳朵跟沙和尚和唐僧一起走上舞臺。孫悟空的嘴是尖的,猴子的臉頰非常放松。最搞笑的是豬八戒,圓肚子,大耳朵。他搖擺著行走。他又笨又可愛。他們的化妝品和衣服非常漂亮。唱歌時我們聽不懂。但是我們被現場的'氣氛所吸引,每個人都不時鼓掌。
京劇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我以前從未如此近距離地看過京劇。今天真是賞心悅目。有機會的話,我會去看京劇,了解我們國家的精髓。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八
周三下午,多云。我們學校組織了《京劇進校園》活動。我們坐在小板凳上,整齊地坐在操場上,靜靜地等著看京劇。
京劇開始了。首先,一位領導人在主席臺上解釋說,京劇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演員們一個接一個地上臺表演和演唱歌劇。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變臉”節目。為什么每次他換臉的時候,他都會換成不同的顏色?令人驚訝的是,他能最后一次吐出嘴里的火!京劇真的很美。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九
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角色。
青衣:端莊嫻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
武旦:扮演精通武藝的角色。
老旦:老年婦女。
彩旦:滑稽詼諧的喜劇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于一爐的全才演員稱為花衫等。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
用我們音樂老師的話說:“直到我父親那一輩,絕大多數人都會唱好幾段京劇,閑來無事時就會唱個一兩句自娛自樂。到了我這一輩,不怎么會唱了,但聽到幾個經典的段子,還能跟著哼幾下。你們現在是一天到晚聽聽流行歌曲。對于京劇這樣的傳統戲劇,你們不要說唱了﹑哼了,就連現在音樂課上讓你們聽一下,你們都那么不愿意,還發出那么多怪聲音。”京劇似乎成了老年人的專利,在我們年輕人中,京劇愛好者的比例實在太小了。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為了使京劇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國家將一些京劇選段編入了音樂教材,強制推廣京劇,但效果顯然并不明顯。京劇正淡出我們的生活,走向衰微。
要想使京劇復興,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國粹的風采,就必須要創新。
京劇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京劇形成于清代光緒年間,相比于昆曲等戲曲元老,他實在是屬于年輕的。京劇的起源始于“四大徽班”進京,歷經“徽秦”“徽漢”兩次合流,才逐漸形成。所以京劇是傳統戲劇創新的產物,沒有先人富有智慧的創新,也就沒有京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劇曾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這次-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新中國為京劇發展比較穩定的環境,更在于那個時期的京劇工作者勇于創新,結合時代發展,創作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反映革命歷史的新京劇。這批新京劇較好地迎合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把視角從封建時期轉移到新-主義革命時期,通過表現革命事業的波瀾壯闊,為當時的群眾精神上的指引和鼓舞。這樣的京劇,自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由此可見創新的力量多么強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社會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但在這樣一個社會大進步﹑大發展的時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到了新的歷史高度,而此時的京劇不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了,新興的娛樂業卻似乎可以,京劇就這樣逐漸沒落了。
要想使京劇重新煥發活力,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使京劇的發展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其中自然有很大的難度。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規律,錯誤地認為一切創新都會使京劇變味,對于創新持消極甚至抵制的態度,盲目地堅守傳統。如果盲目地創新,用商業化而不是文化的手段來創新京劇,則確實會使“創新”走入歧途,使國粹變得面目全非?,F在娛樂業發展勢頭迅猛,通過創新提高京劇的活力﹑競爭力,就會相應地對娛樂業造成影響,某些人的個人利益必然受到影響,他們就有可能動用一些手段來干預京劇的創新和發展。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社會的大發展為京劇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F在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黨和國家的不懈努力和堅定支持下,創新之風吹遍神州大地。京劇在這時創新,既符合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向,又能方便地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有力支持和幫助。近幾十年來,我國的文化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京劇創新可以從中汲取大量的經驗教訓,有利于創新走正道而不偏離。社會發展為京劇創新提供了大量素材。尤其是現在,我國正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斗,涌現了一大批先進人物,先進集體,先進事跡,這些都是現成的優秀素材。比如,我國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那京劇工作者就可以將新農村題材與“三下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創編一些反映農民現實面貌的曲目,為新農村建設加油助威。
“戲劇里有永遠不變的原則,那就是要吸引人心,攫取人心和感動人心?!毕嘈磐ㄟ^科學的創新,京劇一定能夠走向復興,在新時代展現獨特的風采。通過京劇創新,還能對其它正處窘境的傳統戲劇起示范作用,帶動中國戲劇的全面復興。同時能更好地傳播創新思想,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京劇創新需要魄力和信心來對待可能遇到的問題,讓我們解放思想,團結一致,為京劇復興而努力奮斗!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一
星期天,我和家人一起去觀看了京劇。在這之前,我就聽說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而且在以前我還聽爸爸告訴過我:生旦凈莫丑是京劇里最典型的五種人的形象。京劇的表演形式可分為四種“唱念做舞”或是“唱念做打”。
經過了幾十分鐘的路程后,我們終于到達了戲院。在路上剛行一半路程時,我就按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早點兒觀賞到京劇。
可等到開演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京劇是這么回事:一群演員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在臺上唱唱說說,旁邊還有一群樂隊在給他們伴奏呢!臺下的觀眾也在連連叫好,掌聲一個比一個熱烈,現場氣氛無不熱鬧,在這樣熱鬧的氣氛里我們看得也同樣異常興奮!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們聽不懂他們在唱些什么。
第2個片段《三岔口》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因為主持人在介紹的時候便說了它是最經典的京劇傳統武戲之一,那可是個不小的名頭呀!在這整個戲中舞臺上的道具只有一個桌子和椅子,臺上的演員也沒有開口說話唱戲,只有一番打斗的場面,是生旦凈莫丑中武生的看家戲,全靠的是真功夫!看了這個片段我很是吃驚,臺上的演員們做著一個個高難度動作,又是翻跟頭,又是刀槍棍棒的.,就一個動作都夠練三年五載的,更別說這么多的動作了!真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呀!
其實看了這么多,還是離不開一個中心點,那就是:京劇是我國的國粹!現在我看完了這場京劇后,可以很堅定地告訴大家,京劇不但是我國的國粹,而且還是我國永垂不朽的國粹!
中國人是不喜歡悲劇的。即使如梁山伯祝英臺奔赴赴黃泉,也要在死后化為蝴蝶雙宿雙飛;即使如薛湘靈遭遇洪災,淪為無產者,也會剛剛好投身于她曾救助過的趙守貞家中。人說悲劇比喜劇更崇高,國人卻終是閑散的,可以隨著故事哭哭笑笑,卻不愿面對悲劇帶來的深深的思考。最夸張的是竇娥的故事變遷: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京劇“竇娥冤”,竇娥甚至都不用死了。曾有人說,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只有一部是真正的悲劇,那便是《趙氏孤兒》。然而就是這真正的悲劇,在今天我們看到的京劇中,也被削弱了悲劇力量:程嬰并沒有在結尾處自殺,整出劇的結局是圓滿的。
我決沒有自虐傾向,圓滿的結局是人人都期盼的。但是我相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本身應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節不應該一味由作者掌控,而應該按照應有的方向發展。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順勢而為之,把應有的結局還給作品和觀眾(讀者)。何況《趙氏孤兒》的取材,是歷史上真實的事件。
當然,這一點瑕疵并沒有削弱京劇“趙氏孤兒”的藝術魅力。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戲,一股英雄氣籠罩著全劇。為了救趙氏孤兒——趙武,人們紛紛犧牲了自己。因為趙武在此處已不單單是一個孩子,他是個象征。趙武還在,被陷害被滅門的趙家就沒有絕后,就還有個希望——有一天為趙家報仇平反,戰勝邪-惡力量。是的,戰勝邪-惡力量是劇中人物敢于犧牲自己所為的真實目的。所以,同樣是為救人犧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趙氏孤兒”更有一種神圣,更高于現實,更有理想主義的色彩。
程嬰是這出戲最重要的人物。對于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處并不僅僅是他的膽識、智慧和犧牲精神,更有其多年來被人誤會的忍辱負重。扶孤與舍命,何難何易?公孫忤臼等人為了趙武犧牲了寶貴的生命,程嬰卻欲死不能,要承受著誤會,要親近佞臣,以圖將趙武撫養成人。可以想見,面對公主等人的責罵和不理解時,有多少次真-相險些脫口而出,但是他不能說,他要對得起趙家,更要對得起公孫忤臼等英靈。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點上,這出戲應該再多一點描寫刻畫,使得程嬰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一個歷史事件被搬上舞臺,勢必會有一些出入。在戲中,程嬰假裝投靠奸臣屠岸賈,并讓趙武認其為義父,從小在屠岸賈身邊長大。這樣的變動本身沒有什么很大的問題,但是這樣長大的趙武,是不是可以在知道真-相后,毅然決然殺了屠岸賈?我不禁想到了《射雕英雄傳》里的楊康。我們很希望將黑與白,善與惡分得徹徹底底,于是不惜對人物逆人性而動。既然“竇娥冤”中的竇娥可以不用死,那么“趙氏孤兒”也不妨再多進行幾次改變。狐貍說得對,京劇要想長久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與時俱進。
“趙氏孤兒”很好看。當然,這跟它本身取材的精彩的歷史事件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提倡的那股正氣,運用到藝術中,很美,很能打動人。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二
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勇猛戰將或是綠林英雄。
紅生:專指勾紅色臉譜的老生。
娃娃生:劇中的兒童的角色等幾大類。除去紅生和勾臉(即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三
京劇(beijing opera)又稱平劇、京戲,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歷史,享譽海內外,有“國劇”之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于京劇的知識大全,歡迎大家參考!
京劇的行當是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及社會屬性(身份、職業)來劃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來劃分的。
京劇的行當,最早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隨著京劇不斷地改革與發展,后來衍化為七行(生、旦、凈、丑、武、雜、流)。時至今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專立。于是合并為生、旦、凈、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為老生、武生、小生、紅生、娃娃生幾類。老生又可細分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幾類。武生又可細分為長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兒戲者。小生又可細分為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幾類。
在旦行中,可分為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和老旦幾類。
在凈行中,可分為正凈(又稱“銅錘”或“黑頭”,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并演權奸類人物)兩類。
在丑行中,可分為文丑、武丑兩類。在文丑中,又可細分為方巾丑、袍帶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個行當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風格不盡相同。唱功最重的當屬老生、青衣和正凈;其次則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聲演唱,風格上要求挺拔、蒼勁,念白時用韻白。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聲(女演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風格上要求圓潤、柔婉、嫵媚。青衣用韻白;花旦用京白。正凈用真聲演唱,風格上要求寬厚雄渾,念白時用韻白。如:《鍘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聲演唱,其風格蒼勁、柔婉,念白時也用韻白。如:《辭朝》中的佘太君。小生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在風格上要求寬亮中帶剛勁,念白時用韻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韻白和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韻白,有時也用方言。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京劇唱腔的種類頗多。如:二黃、西皮、吹腔、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昆曲等等。其中,二黃和西皮是京劇的主要聲腔。
二黃和西皮是兩種聲腔的總稱。在這兩種聲腔中還包括著許多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從體制和結構的角度上看,這類唱腔均屬于“板腔體”之類。
在一般情況下,二黃的唱腔流暢、舒緩,是一種平和、穩重、深沉、抒情的腔調,很適合表現沉思、憂傷、感嘆、悲憤、壓抑的情緒;西皮的唱腔流暢、活潑、跳動、有力,是一種明朗、剛勁、激昂的腔調,很適合表現喜悅、激動、高昂及憤怒的情緒。
京劇的板式泛指其節拍和節奏形式。而其實質性含義有兩種。其一,指其板眼形式,亦即節拍形式。通常,強拍被稱做“板”;弱拍或次強拍被稱做“眼”。其二,指下板的形式,即節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隨板出的稱做“迎頭板”;后半拍出字的稱“腰板”;散板曲調不點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終了時才下一板,因而稱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種類大致上分為四類:
(1)一板三眼類(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2)一板一眼類(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3)有板無眼類(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4)散板類(節拍自由)。如:搖板(緊拉慢唱或緊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導板、滾板等。
京劇的服裝也稱做“行頭”。實際上,行頭不是僅指衣服一項。按早期的慣例,它可分為衣、盔、雜、把四類。后來,發展為六項。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頭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類。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宮衣、開敞、褶子等;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褲、水衣、胖襖等;盔頭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槍、把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幟、帳帔、布景、道具等。
京劇的樂隊稱做“場面”或“文武場”。其中,管弦樂部分叫做“文場”;打擊樂部分叫做“武場”。文場中的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嗩吶、海笛、笙等。武場中的樂器有:鼓(單鼙)、板、大鑼、小鑼、鐃鈸等。在文武場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樂隊中起著領奏或指揮的作用。
文場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是:
(1)為演唱伴奏;
(2)為配合演員的表演而演奏過場音樂。
武場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念白、演唱、舞蹈、開打,使其起止明確、節奏鮮明;
(2)使場次、段落間,唱、念、做、舞間相互銜接;
(3)渲染舞臺的情緒氣氛。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四
《京劇常識》是20xx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解璽璋,張景山。第一部分為教育部所規定的15首京劇唱段及其相關劇目的介紹,以及劇目的來源、歷史沿革和名詞解釋:第二部分為京劇常識,從源流、行當、人物、劇目、聲韻和音樂、臉譜與行頭、基本功與表演程式、演出習俗等8個方面進行具體講解,細分為數百詞條,并附有數百張圖片,圖文并茂,四色印刷,既賞心悅目,又非常實用,得到了北京一些試點學校教師的首肯。該書由北京戲劇家協會特別推薦,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歐陽中石先生為本書顧問,歐陽中石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并作序。解璽璋,北京人,祖籍山東肥城,198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一直供職于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書香專刊、文化導刊和《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任編輯多年,曾任同心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編報、編書20余年,閑暇時,喜歡舞文弄墨,對文藝評論情有獨鐘,寫過千余篇電影、戲劇、文學和電視劇的評論、論文,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批評獎,有《喧囂與寂寞》、《中國婦女向后轉》、《雅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張恨水卷》等專著問世。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五
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京劇《赤桑鎮》選段》,又聽了這一段,這激起了我對京劇深深的興趣,我回家上網查了查,我了解到: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之一,他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道光二十年以后,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了京劇,它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主要唱腔有二黃和西皮兩個系統,所以又稱它為皮黃。
我發現早期的京劇角色劃分得很嚴格,那時分別有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大行,不過到現在只有生、旦、凈、丑四行。我問爸爸,他還說京劇到現在還有末角。京劇的四大徽班分別是三慶、四喜、和春、春臺,清乾隆五十五年,在安徽享用盛名的三慶班首次進京。京劇擅長表現歷史題材,大多數都是文章、書、小說的內容情節改編的。
我最喜歡唱旦角的`梅蘭芳,他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抗戰期間,他為了不給日本人唱戲,自己留上了胡須,我曾經讀過一篇關于梅蘭芳的文章《藝術不是金錢能收買的》,他代表劇目前有《宇宙峰》、《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六
京劇,她敘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歷史,她是一本不朽的書。而這次寒假的北京之旅,讓我真正親近了京劇這本書,感受到了我國的國粹——京劇的魅力。
我們入住的酒店是一個以京劇為主題的的酒店,叫北京前門飯店。在酒店的一樓有一“梨園劇場”,在世界各國享有盛譽的北京京劇劇團每晚在此演出。平時,我并不看京劇,認為那是爺爺奶奶們的“專屬”。可京劇是北京的.特色,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啊,而且梨園劇場離我又這么近,不管怎樣總要親近一下。正如梨園劇場介紹所說“不到園里,怎知春色如許”?于是我們買了門票,準備一睹國粹的風采。
晚上七點半,我們走進了劇場,只見舞臺的大屏幕上播放著京劇視頻短片,讓我們對京劇從徽班進京到現在220年的發展歷史;京劇的表演形式和唱念做打的表現方式;京劇的生旦凈丑四個行當以及迷人夸張的臉譜的各種象征意義有了初步的了解。演出的第一出戲是《三岔口》,只見舞臺只有一張桌子,沒有其它道具,一個武生出場,睡在了桌子上,接著丑生上場了,他們都帶著刀,他們在黑暗中互相摸捉,努力尋找著對方,只要他們一觸碰到什么東西,就立刻提高警惕,將刀揮舞起來。一部武打劇就這樣上演著,演員們精妙的武功,夸張的表情,將故事表述得妙趣橫生。他們的表演也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心。整出戲沒有一句話語,兩名演員虛擬的表演各種武斗招式,卻把“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詼諧而富有趣味。接著我們欣賞了精彩對唱的《坐宮》和慷慨悲歌的《霸王別姬》二出經典戲劇,雖然我沒有完全聽懂演員們唱得是什么,但我感受到了她們舉手投足中揮灑出的濃濃京韻,領略了京劇藝術的美妙。
這次親近京劇,讓我覺得京劇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我想我們小朋友有必要去熱愛、親近凝聚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的京劇,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七
現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歡京劇,可我對京劇卻十分感興趣。
我對京劇感興趣都是受了爺爺奶奶的影響。他們酷愛京劇,只要電視里有京劇節目,如《九州戲苑》之類的,他們總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發現,京劇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
可說實在的,我對京劇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劇講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劇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為一談,甚至有時統稱她們為“小旦”。完整的戲我只看過三部:《秦香蓮》、《九江口》、《九道本》?,F在文藝節目或是綜藝晚會中所演出的京劇,大多是名劇名段,像這樣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較喜歡的是《鎖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蘇三離了洪洞縣”一段。
有人認為京劇節奏慢,聽著不耐煩。其實不然,京劇節奏感強,速度有快有慢,但這都是根據劇情而定的??欤斓米屇懵牰紒聿患奥?,還沒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經唱過去了。像《秦香蓮》中“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一段,速度多快?。∪绻娨暀C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話,那是根本聽不清的。為什么這樣快呢?就是為了表達包公憤怒的感情和急于讓陳世美認下秦香蓮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個字拖半分鐘的音。像《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唱詞多慢啊,這是為了體現楊貴妃那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失落的心情。
京劇曲藝界評選最佳劇種,京劇和搖滾爭執不休。
京劇”搖滾,你知道不知道,我可是國粹!“京劇先拿出自己的光榮稱號,給搖滾派來了一個下馬威。
搖滾”切!國粹有什么了不起呢!沒人喜歡不一樣白搭!我可是擁有無敵超級的fans軍團!“搖滾雖然深知自己沒什么稱號,但想用人數鎮壓。
京劇”我們京劇追求細節的美妙動聽,唱起來鏗鏘有力,圓潤絕倫。你們搖滾,都能把人耳膜陣壞。“京劇在說他們的優點。
京劇”你別提這,現在是在中國的地盤上,你們外來的洋貨,東方人才不喜歡呢?!啊?/p>
搖滾”也只有那些牙都掉了的老年人接受地了京劇?!?。
京劇”我們京劇大師梅蘭芳當時全球巡回演出,當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還有……“。
搖滾”哎呀呀!那都幾百年的老歷史拉!再過幾年就是無人知,無人曉拉!“。
京劇”你!你竟然……“。
搖滾”不是嗎?現在說說像是著名的甲殼蟲樂隊,還有很多藝人的歌曲都柔入了搖滾因素,比如當紅歌星jay,他的快割全都有,還有像潘……“沒等搖滾隊說完,京劇派就打斷了他們。
京劇”中國人追求靜美!不喜歡那些瘋狂的東西?!?。
搖滾”瘋狂?你竟然這樣說!我……"。
京劇,每一位中國人都該知道它,它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瑰寶,一顆璀璨的明珠。
京劇的確實好,它行當全面,氣勢恢弦、宏美,是中國戲曲的代表,更被稱為“國粹”。
正因如此,有人就認為,應該讓中國少年學京劇。
但我認為,京劇進課堂,這是行不通的!京劇作為傳統文化,可以讓中國少年們了解、認識和欣賞,但這,并不代表他們能學。京劇是一種高深的藝術,需要很深厚的底蘊,十分扎實的基本功,非常高的天賦。而這一切條件,并不是人人生來就具備的,有些人或許生來就沒有音樂、藝術天賦,唱普通歌都五音不全,更何況是京??;有的人生性懶惰,不愿學,也不愿練。所以我說,近京劇并不是人人能學的。
再說,每一位兒童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該學什么,不學什么,有權利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被人逼迫著血學習自己不愿意學習的東西,不是被人像木偶一樣操控著。這也許就耽誤了他們的前途,也許就會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的傷害。
況且,如今,我國人力緊缺,很多貧困山區已經沒有老師教書了,哪還有閑余的`人選去當京劇老師?。∵@樣,不是很不公平嗎?那些山區小孩們連書都讀不上,我們卻已經在學習這國粹??京劇。這樣,會埋沒山區中多少孩子的特長,斷送山區中多少孩子的前途,摧殘多少祖國的花朵!
我要向社會呼吁:京劇進課堂,行不通!
京劇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博采眾長,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的戲劇情節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敘事過程中展現優美,它不用緊張、激烈、刺激的劇情吸引觀眾;京劇的音樂伴奏是安穩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安穩感覺;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的,既不過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嘆,從不強調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并沒有安于現狀,安常處順;京劇在推陳出新,并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弘揚安和、安穩、安詳的風貌,才能安坐戲劇舞臺“國粹”的王座安然不動!
1960年,周總理曾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排演場觀看京劇《霸王別姬》。戲劇開始,劉邦發兵攻打項羽。群臣紛紛勸諫,項羽不聽??偫碚f:“一人言堂。”項羽回到皇宮,虞姬又規勸,項羽還是不聽??偫碚f:“一家之長?!碑斞莸巾椨鸸萝娤萑朐O好的埋伏時,總理道:“一籌莫展?!碑斢菁渚瓢参宽椨饡r,總理說:“一曲挽歌?!彼拿娉?,漢兵將至,虞姬拔劍自刎,全場劇終時,總理又說:“一敗涂地。”總理僅用20個字就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堪稱妙絕。
京劇是國粹,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遺憾的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看“超女”……他們并不喜歡聽戲劇,更不要說看我國的“國粹”——京劇了。很多人都認為京劇和無聊,很老土,不如現在的音樂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聽戲劇,而拋棄了我們的“國粹”,這是非??上У模?/p>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劇,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京劇是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京劇是我爺爺奶奶他們最愛看的戲曲之一,在我們梅墅的一個寶城寺,經常演京劇,那下面的位子,總是在還沒開始時就坐滿了。每當有戲看,爺爺總不忘把我也給叫上。而我也就因此受到了京劇的熏陶。
每次我去看,總會發現那上面在唱的人,總畫一個大花臉,我為這已經笑過不止一兩次了。到現在,我才明白,那是京劇中的臉譜,是京劇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用作輔色暗示人物命運,如蔣忠、華雄、高登等;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項羽、楊七郎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彪悍、陰險、兇狠殘暴,如龐涓、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剛強驍勇、粗獷、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程咬金、公孫勝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象征陰險狡詐的壞人,如曹操、嚴嵩、趙高、秦檜、司馬懿等。
大家還記得那首“藍臉的多爾礅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喳喳哇……”這首歌嗎?這首歌把京劇個特點特色全寫下來了。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京劇!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八
京劇流派主要是指演員的表演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并且這種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一個劇種中出現不同的流派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多種流派的形成是藝術昌盛的反映。京劇旦角主要分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一流派創始人或傳人的藝術衣缽。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并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過評選、大賽和某位專家的批準。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例如四大須生的余、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簡約明快的余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云、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樸的荀派。三大名凈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人物精氣神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臉。京劇是一種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舞臺藝術。蔣錫武在《京劇精神》一書中,認為明、清兩代的戲曲從劇本和表演兩端對元雜劇進行了“傾斜”的發展。即明代到清初的傳奇是“劇本中心”、或者說是“劇作家的時代”;而后來則開始了戲曲“向表演為中心”轉移的時代。而京劇則是這種“表演中心時代”最后的高峰。所以,提起京劇流派,不得不提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等一大串藝術家的名字。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巖)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旦角中有梅(蘭芳)派,程(硯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等。凈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等。丑行中盡管流派的形成受條件限制而不太明顯,但是文丑中的蕭(長華)派,武丑中的葉(盛章)派亦是觀眾所公認的。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十九
京劇劇本的形式特點顯著,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京劇的藝術特點,一起來看一下吧。
?
京劇是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京劇的藝術特點中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
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京劇劇本的形式,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從京劇劇本的結構體制特點上說,京劇屬于分場體制,具體地說,就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地安排每一場的戲劇內容,分為大場子、小場子、過場戲,并把唱念做打的各種藝術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結構體制揚棄了明清傳奇以音樂為中心,以曲牌聯套體(將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組合成套,構成一出戲的音樂體制)來構成戲劇的結構段落,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以板式變化體(以不同的板式的聯結和變化、構成一場戲的音樂體制)構成每場戲的音樂,音樂的結構完全服從戲劇結構的要求。劇本可以根據題材、體裁的不同,以一種藝術手段為主來安排唱、念、做、打,形成唱功戲、做功戲、武打戲、歌舞戲。所以板式變化體的分場體制,使京劇的文學結構獲得最鮮明的表現形式。
這種結構形式,在舞臺時空的處理上具有獨特之點。如上一章所談,首先是時空間并不獨立存在于京劇舞臺上,而是通過演員的唱做念打具體地體現出來。其次是舞臺上的時空間是流動的…可變的。根據劇情和人物刻畫的需要,時間既可以充分延伸,像《拾玉鐲》中孫五姣的拾鐲,可以反復表演,又可以大幅度壓縮。如《捉放曹》中陳宮用幾個唱段就過了漫漫長夜。同樣,在空間上也,是流動,可變的,可以像《秋江》那樣以流動的空間來展示舞臺環境的變化,也可以像《長坂坡》、《張古董借妻》那樣,在舞臺上同時出現兩個或多個空間。這種靈活處理時空間的'方法,無限擴大了舞臺的時空間,使得劇本在結構劇情、展開沖突、刻畫人物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展開廣闊豐富的生活場面。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常用的唱腔有西皮和二黃兩個系統,所以京劇又叫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以及一些昆曲唱腔。西皮的板式類別豐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導板”、“搖板”、“散板”等,也有反調。。二黃板式類別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散板”、“搖板”“垛板”等,并發展出龐大的反調系統,稱為“反二黃”。由于京劇唱腔繁多,我這里只列舉幾個比較適合初學者欣賞的幾個唱腔--西皮搖板,流水板及快板。各個唱腔起主導作用的就是京胡的節奏,所以如何區別各個唱腔主要就聽京胡節奏的快慢。初學者最好先從一個或幾個唱腔切入,等有了一定了解后再逐漸了解欣賞其他的唱腔。當然有些不常用唱腔也有很出名的唱段,如《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唱段:“海島冰輪初轉騰.......”便是四平調,大家也可以多欣賞下名家名段。
就京劇的音樂特點來看,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凈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和京劇的奮斗(優秀20篇)篇二十
又叫小花臉、三花臉。
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練而風趣幽默的豪杰義士。
1.《四進士》主角宋士杰的表演以“念”、“做”為主,是京劇做工老生戲的代表作。
2.《四郎探母》劇中人物雖多而由楊四郎一人貫穿始終,戲幅雖大而以探母一事統領全篇,是“一人一事”傳統編劇法的典范之作。同時,劇中唱段多,唱腔安排頗具匠心,堪稱京劇唱工戲的杰作。
3.《連升店》京劇文丑戲的佼佼者,與契可夫筆下的名篇《變色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4.《連環套》竇爾敦、黃天霸兩個人物分別由花臉演員和武生演員扮演,均須有功力全面、形神兼備的修養,才能勝任角色。因而此劇可稱是考驗演員藝術水平的測試性劇目。
5.《空城計》事為軍事,戲屬文戲,是京劇“骨干老戲”。
6.《戰太平》此劇是靠把老生戲的顛峰之作,曾被京劇評論家稱為“靠把之見斤兩者”。主角非修養深厚、文武見長的老生演員不能勝任。
9.《起解會審》京劇里演員愛演,觀眾樂看,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
10.《群英會》此劇塑造了眾多角色鮮活的人物形象,頭緒紛繁而重點突出,唱、念、做、舞相映生輝,向觀眾呈現出一幅“一時多少豪杰”的英雄畫卷。
3.高二歷史必修三復習資料。
4.編導文藝常識綜合考試試題。
5.重慶郵電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文藝常識考題。
6.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