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一
暑假走了一些路,寫了一些游記。當時寫游記,文筆上、內容上,結構上都會參考這本書,術語上則會參考《中國建筑史》。可以說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暑假的時候,去新疆前讀的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寫新疆的文章,這樣構成了我對新疆的第一印象,這幾篇寫新疆的文章中,論文筆我最喜歡《沙原隱泉》,論內容更喜歡《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看他的文章,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沙原隱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寫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他會讓你與作家產生共鳴。哇,我怎么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我心曠神怡,面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可以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內容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澀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文化苦旅》也可以說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我們責無旁貸。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二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由于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由于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三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對于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我只愿心情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四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借著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復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五
余秋雨走在民族的土地上,用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細膩的筆觸記錄下華夏的文明,《文化苦旅》之苦,苦在其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后的辛酸。
書中苦的滋味為這本記錄中華千年文化的史冊“融入了一道震撼心靈的傷痛”在我沒讀過它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之處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層的含義。
當走進這些書中的情景,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被逐到一片陌生的土地,好奇心推動我們向那歷史走去,在我們眼前出現的莫高窟,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不言,我只靜靜地看著光影投映下石壁的變化,如同它靜靜看著敦煌千年的變化。
千年前的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的輝耀,但它也曾遭遇浩劫,對于王圓篆這個“敦煌石窟的罪人”,我便有了疑惑,為什么這顆明珠,王道士卻對其棄之不顧,任它流落外人之手?我相信,作者也有同樣的體會,他對這里的燦爛藝術,擁有深切的熱情。
而千年之后的今天,那神秘的洞窟又為何引起人們的注意,它并非外表絢麗,只是一種儀式,一種美的標本,即使它曾被人無情的埋沒,也終將會依舊美的獨特。
“淺者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幅對聯道盡了江南的魅力,江南小鎮是屬于中華古老文化的創造。雖然我不曾去過,卻在文中體會一種回到家般的自在,難怪古時的文人墨客在飽受打擊后選擇歸隱,大概也是為了那份寧靜詳和吧。
盡管如此,我對隱居仍抱有看法,因為當時供文人們發展的空間過于狹隘,逼得他們只有隱居了。
我們真應去走一走,細細咀嚼中國文化背后的奧義,去釋放自己的疑感。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六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七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
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 相關熱詞搜索:;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篇九
我家有個大書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書,我沒事就去里面找上幾本看上幾小時。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舊舊的綠色的老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開那泛黃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寫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憤驚呆了,敦煌美麗景色給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對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滿了向往。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仿佛追尋著余秋雨的足跡,想象來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當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進一個個洞窟,看著一面面精美的壁畫,一尊尊莊嚴的雕像。雖說畫面上人和事物歷經上千年,卻還保有著他們原有的顏色。畫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著我。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有的地方顏色不是很清楚,但畫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數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紀,卻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又來到一個叫藏經洞的地方,雖說是藏經洞,可哪來的經書。從藏經洞不到一平方來見方的門向內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隱約可幾張微不足道的"小紙卷”。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繼續跟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來到了道士塔。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關道士塔的記憶,在時光的流轉中,去不曾淡去。
我從《文化苦旅》書中看到莫高窟中不僅看到了美麗的壁畫,雕塑我還看出了民族的興衰,國人的迂腐,外國人的侵掠!歷史上有人說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卻不認同,王道土只是一個不幸的發現者,當時國家混亂,沒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好心卻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卻是清末的官僚,他們才是能左右歷史,左右國家興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