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東周列國故事讀后感篇一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閑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因為念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目前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于它的故事來向大伙推薦了。
最近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于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由于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懷,最后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里,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樣,是什么讓他這樣大義凜然地決定飾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期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大家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些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或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日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看法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大家在日常要勇于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故事讀后感篇二
;《東周列國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說家馮夢龍創作的一部小說。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舞臺上,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干的君主。眾多的人物一起組成了書中絢麗的場面。
書中有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物,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他在越國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后來吳國君主死后。波的兒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后,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于是,勾踐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仆的衣服,天天斬草料喂馬,還親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嘗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后,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于滅了吳國。他那種短時忍辱,最后報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導致結果不堪設想時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 相關熱詞搜索:;
東周列國故事讀后感篇三
還有書中的第三十二章諱疾忌醫也讓我愛不釋手,故事中的扁鵲好心好意的為齊桓公看病,但齊桓公卻毫不領情,還說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當做驢肝肺,最后齊桓公因不聽扁鵲的話而活活病死了。現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鵲那樣樂于助人,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齊桓公那樣的話那人與人之間將會發生更多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再互相信任了。
書中雖然有許多的好人,但壞人也不是沒有,比如在書中第三十章出爾反爾的晉惠公就不是什么好東西,在晉國遇到荒年時,秦國給予他救濟糧食,但當秦國遇到荒年時,他卻乘機攻打秦國,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后他也沒有什么好下場被秦國俘虜了。如果晉惠公也給予秦國救濟糧食的話,便不會遭此下場了,如果人人都像晉惠公那樣忘恩負義的話,那世上就不會再有樂于助人的人了,國家也會亂的不成樣子了,所以我們要反對這樣的是發生,而要多幫助別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了解歷史時用其積極的一面走向未來,用消極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這樣人人才能進取,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自強!世界才會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