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管鮑之交讀后感篇一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
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讀后感篇二
《管鮑之交》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的齊國是一個霸主國家。管仲和鮑叔牙是齊國兩個很有名的人。鮑叔牙家里很有錢,管仲家里很窮,但是他們倆是一對很好的朋友。
兩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總是鮑叔牙出的錢多,管仲只出的錢少。可是每回賺錢以后,總是管仲得到的錢多,鮑叔牙得到的錢少。因此,大家覺得管仲是一個自私和愛貪小便宜的人。但是鮑叔牙卻不這樣認為。
管仲幫鮑叔牙辦事,總是辦不好。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但鮑叔牙卻認為管仲很有才干,只是沒有碰上施展才華的機會。
后來,齊國打仗了。鮑叔牙和管仲加入了自己國家的隊伍,一起去打仗。管仲在戰場上總是當逃兵,大家都不喜歡他這樣。鮑叔牙卻說:“管仲的勇氣和毅力是誰也比不了的。”
管仲知道了這些事后,特別感動!從此,管仲和鮑叔牙精誠合作、互相幫助,他們都成了很有名的大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寬容。我們交朋友不能用“打”來解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領,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棒!
老師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就是,和好人在一起就會變好變聰明,和壞人在一起就會受壞人的影響。好人就是心好、善良、熱情、勇敢、聰明、好學、勤奮……好人有很多的優點。和好人在一起,讓好人越來越多吧!我是好人。你是好人。我們都是好人。
管鮑之交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管鮑之交》這個故事。
這篇文章講述了鮑叔牙年輕時與管仲交朋友。他見管仲氣宇宣昂,相貌魁偉,博學多才,少有大志,就料他是治國濟世的人才,所以對他特別敬佩和照顧。
后來,兩人去齊國謀生,當時齊襄公沒有兒子。但他有兩個兄弟,一個是糾,一個是小白。管仲和鮑叔牙當了他們的老師。一個在魯國,一個在叫莒的小國。
齊襄公死后,這兩個兄弟開始爭奪王位。他們都從自己棲身的國家回齊國,在路上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看見小白倒下去,就認為小白死了。就不急不慌在回齊國。而小白并沒有被射死,他們快馬加鞭,改回齊國。在鮑叔牙的說服下,小白當上了齊國的國王——齊桓公。
后來,齊桓公讓鮑叔牙推薦人才,他推薦了管仲。而后來管仲輔佐齊桓公當上了霸主。
鮑叔牙和管仲的友誼,一直流傳到現在。我也想要和自己的朋友像鮑叔牙和管仲那樣呢!
管鮑之交讀后感篇四
大家一定聽說過“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吧,這個成語它是指人們之間能夠相互了解的好朋友。如果說到故事的來源,還要從公元770說起。
那時候是春秋時期,齊襄公在內戰中死去,大臣決定讓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回來做王。最后,公子小白先到齊國,他就是齊恒公。本來齊恒公是要殺了管仲的,以報上次的一箭之仇。被鮑叔牙攔住了,做了宰相,取得了很大的政績。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最敬佩的人是鮑叔牙。因為在齊襄公即位時,鮑叔牙和管仲總是一起做生意,每次賺到錢了,鮑叔牙自己少拿一點,讓管仲多拿一點去孝敬他的老母親。可現在如果那個同學多占了一點便宜,次數一多,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兩人的關系就疏遠了。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心胸沒有像鮑叔牙一樣那么的寬廣。鮑叔牙也有顧大局的精神,另愿罷掉自己的官職,也要讓管仲當上宰相,幫助齊恒公治理國家。可在這之間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我最感動的一句是“我有五點不如管仲,第一點是對待老百姓,我不如他寬厚和考慮周到;第二點是他對國家有一腔熱情和報效祖國的忠心;再一點就是他能團結各種階層的人;第四點我不如他能懂得得各種禮儀規范;最后,他既善于指揮,又能親自上前作戰,我自愧不如。”瞧,鮑叔牙把管仲的各個優點都說了出來,他覺得自己比不過管仲,希望齊恒公重用這個人才,為齊國的霸業打下基礎。
說到這,我就想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的祁黃羊,因為年紀大了,告老退休了。他便舉薦解狐,又舉薦了他的兒子,別人說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鮑叔牙和祁黃羊的這種精神可真值得我們學習。
鮑叔牙也非常能理解管仲,每次在戰場上,總是臨陣脫逃,鮑叔牙卻不鄙視他,還對別人解釋道,說管仲家有老母。如果在現代,肯定會被別人說是膽小鬼。
世人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意思就是在天底下,并沒有像管仲這么聰明的人,但卻有許多像鮑叔牙這樣知人知己的人。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和朋友相處,不是應該斤斤計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時,而絕交,而是應該互幫互助,朋友之間都應該為別人考慮,該退一步就退一步,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有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處好朋友之間的關系,才能擁有我們正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