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稻草人讀后感不少于篇一
“你以為,就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也沒有心嗎?不,你錯了!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這是摘自《簡愛》第二十三章的一段話,也是讓我、讓后人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簡愛是這本書的女主人公,她從小是一個孤兒,寄養在舅母家里,寄人籬下。由于簡愛沒有財產又沒有地位,所以自由自幼就受到折磨和歧視,特別是她的舅母——里德太太。也因此,簡愛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敢于斗爭,懂得反抗的個性。之后,她進入了勞渥德學校學習。畢業后,簡愛來到桑菲爾德莊園當家庭教師,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最終經歷了無數挫折和磨難,走到了一起。
在文學史上,《簡愛》這本書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她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本書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自己為原型,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對于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的堅強女性。她認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
《簡愛》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奮斗史,在書中,簡愛堅強地面對各種困難挫折,她還追求男女間的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平等。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簡愛雖然貌不驚人,身材矮小,但她擁有不同尋常的氣質,就像懂得反抗,爭取自由等,這讓她變得光彩奪目。簡愛她有自己的尊嚴,她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正如她說過的一句話:“當我無緣無故挨打時,我們應該狠狠回擊……”這便是簡愛具有反抗精神的體現。我想也正是這種精神,使《簡愛》這本書經久不衰。
《簡愛》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為流傳。現在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貌美如花,還是相貌平庸的女性,都能夠擁有美好的心靈和寬闊的心胸,都能以獨立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稻草人讀后感不少于篇二
媽媽曾對我說過:“人只有從失敗失落中走過,才能真正長大。”
讀了葉圣陶先生的《稻草人》,讓我明白了媽媽這句話的意味。
故事中的稻草人,工作勤勉,兢兢業業為一個失去丈夫與兒子的老奶奶守候一片稻田,卻礙于自身能力,無法驅走毀壞稻田的飛蛾,之后看見帶著生病孩子釣魚掙錢的可憐女人以及桶里掙扎死去的魚,稻草人深深感到無奈與自身的無能,倒在了稻田里。
我也曾遇到過稻草人般那樣的無奈。在學校里,我因幾次大考的失誤,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了信心。越是考不好,就越是心煩意亂,越是心煩意亂結果就越差。老師和父母都為我著急,要我不必太在乎成績,調整好狀態。但他人越是催促,我越是擔心,成績越是不如意。
我開始討厭一切勸誡的話,討厭所有鼓勵我的人,認為他們都是假惺惺,在看我笑話。我開始不信任任何人,疏離他人,總看到他人的缺點,找不回原來的自己。我無法自我調節,無法冷靜下來思考。
我平時沒有太多的喜好,只能從書里尋找排解的方法。在那段苦悶的日子里,驚悚恐怖等擁有負能量的書成了我的最愛,直到暑假整理書柜時翻到小學時賣的《稻草人》。重讀《稻草人》,我問自己:是像稻草人那樣面對悲慘的事實倒在地上,還是勇敢面對現實,撇開失落與失敗,堅強地站起來?
一時的成績算不了什么,我要找回自己的狀態,讓別人嘲笑去吧!
我若不勇敢,誰替我堅強。我現在的遭遇遠不及稻草人那么慘,我怎能這么輕易就被現實、被失落壓倒。
我不會!
是時候回來了,我對自己說。
回來重新證明自己,輕裝上路!
稻草人讀后感不少于篇三
大家肯定都知道著名作家葉圣陶吧。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稻草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葉圣陶,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是中國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也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創作的先行者。他傾注了畢業的精力,為文學、教育、出版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讓我感觸最深的文章是小白船。從前有一條小溪,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那里生活著許多生物,是各種可愛的東西的家。在岸邊停靠著一條小小的小白船,有兩個小孩坐了上去,過了一會,狂風大作,小白船像駿馬一樣狂奔起來。
當風停了下來,孩子們發現在一個曠野旁,他們上了岸,突然發現一個人,孩子們告訴了那個人情況,那個人說:“你們答對我三個問題,我就帶你們回去。”孩子們答應了,那個人說:“第一個問題,鳥兒為什么要唱歌?”“它們要唱給愛它們的人聽。”孩子們說。“第二個問題,花為什么這么香?”那個人說,“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標志。”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那個人點點頭說:“有意思,為什么你們乘的是小白船?”“因為我們純潔,只有小白船才配讓我們坐”。那個人大笑,愿意帶他們回去。
這個文章告訴我們三個意思。都來自短文三個問題:一、我們的歌是獻給愛我們的人。二、一切美的東西都是善的。三、形式和內容必須是和諧的。實際上,這是對真善美的詮釋。
稻草人讀后感不少于篇四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習慣了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并無什么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于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著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認識了這座小村莊后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干魚,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上了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蕩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了這里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玷污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了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了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夫,這個么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