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的編寫應該融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文學閱讀教案范文,僅供參考。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一
學生的技能基礎: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統計意識,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極差、方差與標準差的概念,并進行了簡單的應用,但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很單一,認為方差越小越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以往的統計課程學習中,學生經歷了大量的統計活動,感受到了數據收集和處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課堂主要采用實驗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學生有一定的活動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在學生對極差、方差、標準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學生對這些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統計量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方差或標準差越小越好。因此,本節課安排了學生對一些實際問題的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這三個統計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求法;會用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做出判斷。
2.過程與方法:經歷對統計圖中數據的讀取與處理,發展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根據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大小對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與態度: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提高學生數學統計的素養,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運用提高;第四環節:課堂小結;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二
硫酸廠接到一批訂單,急需一批濃度為60%的硫酸1200噸.廠長高興地叫來生產科長告訴他快去準備.可生產科長一聽就發愁了,說:“我們還有一大批濃度70%和濃度55%的硫酸,卻沒有濃度60%的硫酸,如果現在生產恐怕時間來不及了.”廠長一聽就火:“我們已經訂了合同,又收了人家的錢,如果到期交不了貨,還得賠違約金,搞不好,這個月連工資都發不了,快去想想辦法.”
生產科長愁眉苦臉回到車間.技術員小張忙過來詢問發生了什么事.聽科長一說,小張想了想,又拿出紙筆算了算,高興地說:“科長,我們可以用現有的兩種硫酸去配制呀!”“對呀,怎么我沒想到呢?快來,我們仔細算一算.”
那么你知道這兩種硫酸各需多少噸,才能配制成濃度為60%的硫酸1200噸嗎?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三
1、進一步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求法;。
2、用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作出判斷。
過程與方法。
經歷數據的讀取與處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會計算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標準差;。
2、由極差、方差、標準差對實際問題作出。
教學難點:
對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作出判斷.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極差:指一組數據中最大和最小數據的差.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四
課件出示教材第75頁圖4-1及相關問題,并由學生討論完成題目.
師: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大量存在.函數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間確定性依賴關系的數學模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函數的相關概念.
(1)課件出示教材第76頁“做一做”第1題.
師:層數n和物體總數y之間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得出:只要給定層數,就能求出物體總數.
(2)課件出示教材第76頁“做一做”第2題.
師:在關系式t=t+273中,兩個變量中若知道其中一個,是否可以確定另外一個?
一般地,如果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和y,并且對于變量x的每一個值,變量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么我們稱y是x的函數,其中x是自變量.
表示函數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關系式法和圖象法.
對于自變量在可取值范圍內的一個確定的值a,函數有唯一確定的對應值,這個對應值稱為當自變量等于a時的函數值.
理解函數概念時應注意:
(1)在某一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與y.
(2)這兩個變量互相聯系,當變量x取一個確定的值時,變量y的值就隨之確定.
(3)對于變量x的每一個值,變量y都有唯一的一個值與它對應,如在關系式y2=x(x0)中,當x=9時,y對應的值為3或-3,不唯一,則y不是x的函數.
師:上述問題中,自變量能取哪些值?
指出要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五
1.認識二次根式和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2、體驗歸納、猜想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多種方法化簡二次根式,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
教學難點。
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為最簡二次根式.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六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上節課學習了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學生在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學習活動中,解決了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再次感受到了數據收集和處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獲得了一些從事統計活動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進一步了解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數學應用能力,達成有關的情感態度目標。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會求加權平均數,體會權的差異其平均數的影響;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能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有關平均數的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3.情感與態度: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運用提高;第四環節:課堂小結;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內容:請同學們回憶:什么是算術平均數?什么是加權平均數?
請同學們各舉一個有關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實例,與同伴交流。
在學生的復習交流中引入課題:本節課將繼續研究生活中的加權平均數,以及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七
1.能運用列表分析法分析數量關系;。
2.能熟練地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掌握運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經歷和體驗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習數學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
2.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必要的經濟意識,增強他們節約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
2.學會用圖表分析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問題。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八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并能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也能整體系統地審清題意,能從具體問題的數量關系中找出等量關系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學生也基本能夠運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已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培養他們敢于面對挑戰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激情.
二、教學任務分析:
基于以上對學生情況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學任務:
1、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技能;。
3、進一步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4、通過\'雞兔同籠\',把同學們帶入古代的數學問題情景,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趣\';進一步強調課堂與生活的聯系,突出顯示數學教學的實際價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對祖國文明史的了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1、讀懂古算題;。
2、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引入課題;第二環節:典型例題;第三環節:闖關練習;第四環節:反饋練習;第五環節:感悟和收獲;第六環節:作業布置.
第一環節:引入課題。
活動內容1:例1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提問:
(1)\'上有三十五頭\'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
(2)你能解決這個有趣的問題嗎?
寫出解題過程,讓學生討論對不對,有沒有不同的思路和觀點;最后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老師用多媒體課件,給出正確的答案.)。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九
-->
1.初步體會觀察、猜測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
2.通過探索,初步了解數字中推理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個數學結論正確與否,需要進行有根有據的推理.
【學習重點】。
判斷一個結論正確與否需要進行推理.
【學習難點】。
理解數學推理的重要性.
學習行為提示:創景設疑,幫助學生知道本節課學什么.
學習行為提示:教會學生看書,獨學時對于書中的問題一定要認真探究,書寫答案.
教會學生落實重點.
先閱讀教材第162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然后完成書中設置的兩個問題,最后與同伴進行交流.
【說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方法初步體會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62頁“做一做”的學習與探究.
【說明】(1)中讓學生體會數學教學中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用不同的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十
平行線的性質公理: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單記為: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證明命題的一般步驟:
(1)根據題意畫出圖形(若已給出圖形,則可省略)。
(2)根據題設和結論,結合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
(3)經過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證的途徑,寫出證明過程;(4)檢查證明過程是否正確完善。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一
課件出示:師:2002年世界數學家大會在我國北京召開,課件顯示的是本屆世界數學家大會的會標.會標中央的圖案是一個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圖形,數學家曾建議用“勾股定理”的圖案來作為與“外星人”聯系的信號.今天我們就來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的平方的關系.
課件出示如下地板磚示意圖,引導學生從面積角度觀察圖形.
師:你能發現各圖中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之間有何關系嗎?
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發現: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長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等于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2.探索勾股定理.
師:由剛才歸納發現的結論,我們自然產生聯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該性質呢?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十二
學生的技能基礎:在七年級和八年級上學生學習了很多與幾何相關的知識,為今天的進一步的學習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也經歷了很多驗證結論合理性的過程,有了初步的邏輯推理思維,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今天系統的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以往的幾何學習中,學生已經參與了對幾何圖形的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猜測、歸納等活動,對今天本節課的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等活動有很大的幫助.
二、教學任務分析。
學生的直觀能力是數學教學中要培養的一個方面,但如果學生僅有對圖形的直觀感受而不能進行推理、論證,有時是會產生錯誤的結論,本課時安排《你能肯定嗎》的教學是讓學生的直觀感受與實際結果之間產生思維上的碰撞,從而使學生對原有的直觀感覺產生懷疑,從而確立對某一事物進行合理論證的必要性。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運用實驗驗證、舉反例驗證、推理論證等方法來驗證某些問題的結論正確與否.
2.經歷觀察、驗證、歸納等過程,使學生對由這些方法所得到的結論產生懷疑,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認識證明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
3.了解檢驗數學結論的常用方法:實驗驗證、舉出反例、推理論證等.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三
課前預習:
熟讀詩歌,了解作者以及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中的作者表達的情感。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在通讀詩歌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評價任務:
1、進行朗讀,注意體會詩歌的語言,
2、再次朗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整體感知詩歌,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3、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4、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開元年間,詩人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天,他們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這個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渙的詩歌確實是當時廣為傳唱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邊塞詩人的作品。
二、簡介作者:
無理數北師大版數學初二教案(優質14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探索并掌握平行線的性質;。
2.能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證明.
過程與方法目標:
2.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平行線性質的探究,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科學的思想方法,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精神.
l重點:
1.平行線性質的研究和發現過程;。
難點:
l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
如圖,直線a與直線b平行.
如圖,直線a與直線b平行,被直線c所截.測量這些角的度數,把結果填入下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