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經驗豐富的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些教案中,教師采用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一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使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初步認識計數單位“萬”,能說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的數位順序。
使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等活動,初步理解萬以內數的實際含義,了解萬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
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初步體驗量化的思想,促進數感的發展。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強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感受身邊的數據。
師: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你還記得哪些有關數的知識?能大聲的說給同學們聽嗎?
其實在我們身邊還有更多,更大這樣的數,你瞧:(多媒體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圖。)。
這是老師收集到的數據,你呢?(請學生匯報收集到的數據并展示。)。
二、認識計數單位“萬”
1、故事競猜:課件出示故事畫面。
森林里小豬、小熊、小猴比賽數數,大象當裁判。它們從989開始數,比比誰先數到5000。
小熊是這樣數的:989、990、991、992、993……。
小猴是這樣數的:989、990、1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誰先數到5000?為什么?數數都可以怎樣數?
(2)你能像小猴這樣繼續數下去嗎?試試看。
(4)今天學了“萬”你覺得應該怎樣補充數位順序表?
(5)讀數位順序表。從右往左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萬”。
問:你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用過“萬”這個計數單位嗎?你們覺得萬這個計數單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萬”究竟有多少嗎?我們來看看吧。
a、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上,我國女子長跑運動員邢慧娜獲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軍。你知道她圍著體育場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嗎?(25圈)(課件二)。
b、我們學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萬人大約有多少?(10個我們學校這么多人。)(課件三)。
c、一張紙非常薄,10張紙疊起來大約厚1毫米。一萬張紙疊起來有多厚呢?(1米)(課件四)。
d、如果每秒數一個數,連續不停的數,數到一萬,大約需要多長時間?(3小時,就是同學們從上早自習起到第三節課下課那么長的時間。)(課件五)。
3、認、讀、寫萬以內的數。
剛才聽你們讀起這些數時都那么流利,真不錯。那你們是怎么讀的呢?
(1)認、讀、寫幾千幾百幾十幾。
教師一次在計數器上撥出3個百、6個十和5個一。問:這個數是多少?試著讀一讀。再問:你是怎樣讀的?再在千位上撥上2個千。問:這個數是多少?試著讀一讀。再問:你是怎樣讀的?(千位上的“2”讀作“二千”,百上的“3讀作“三百”,十位上的“6”讀作“六十”,個位上的“5”讀作“五”。)學生齊讀一遍。
學生嘗試寫數。(一生板演,并講解:千位上寫2,百位上寫3,十位上寫6,個位上寫5。)。
學生試讀寫,一生匯報,一生板演。
(2)認、讀、寫萬以內中間有0的數。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個千、7個十、6個一)。
問:這個數是怎樣組成的?你能讀出它是多少嗎?(強調:百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要讀作“零”。)你能寫出來嗎?(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個千、6個一)。
問:這個數是由什么組成的?應該怎樣讀?
學生試讀,指名匯報,強調: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兩個0,只讀一個零。
學生嘗試寫數,一生板演。
練習:師寫出6003,讓學生說一說它的組成和讀法。
獨立練習p17第2題(強調:末尾的0不讀)。
問:像這樣的萬以內的數,你們在生活中遇見過嗎?把你們收集到的數據跟你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讀一讀。
請幾生匯報:1202,6078,,6008,2260,2200,2000。讀一讀。
小結萬以內數的讀法與寫法。
三、練一練。
1、p18d3。
2、發散練習:按要求寫數。
(1)4個千和9個百組成的數是()。
(2)4個千和9個十組成的數是()。
(3)4個千和9個一組成的數是()。
(4)1個萬、6個千、4個百和8個一組成的數是()。
(5)寫一個比3205小的四位數。
(6)寫一個比9080大的四位數。
(7)寫一個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數。
(8)寫一個比7839小2000的數。
(9)寫一個比6045大5的數。
(10)組數游戲:請你用0、6、0、1組成四位數并讀一讀,寫一寫。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二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的規律。
2.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直到獨立解決問題為止,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養了獨立思考,敢于挑戰困難的精神。
探索并掌握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
理解乘數是整十數的算理。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師生活動)教學重構。
(修改意見)。
前置性作業。
5×13×212×4。
5×103×2012×40。
5×1003×20012×400。
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課前3分鐘內容:開火車——口算比賽。
對數游戲:教師說出一個數,學生說出的數是教師的10倍的數。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讓學生觀察三道題目,然后獨立解決。
(2)指名說結果,并說說是怎樣算出來的?
2.繼續出示“3×2=、3×20=、30×20=”
(1)還是讓學生獨立解決,和同桌說說是怎么計算的。
(2)讓學生觀察,找一找規律,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3.出示難度更大的題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題中的兩個乘數有什么變化,積又有什么變化?
(2)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結果。
4.探索與發現。
(1)請大家觀察每組算式是怎么變化的,有什么規律?
(2)學生同桌之間交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發現的規律。
(3)師生小結:當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
5.交流乘數是整十數的算法。
(1)誰來說說在剛才的過程中,你有什么好辦法來計算如20×30的題目。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按照自己的教學來講,學生大部分肯定是用省略0的方法來計算。
(3)師生小結:先計算2×3=6,再添上原來乘數中被省略的兩個0,所以得600。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如發現學生有錯誤,及時給予個別指導,如果錯誤的情況比較類似而且人比較多的話,將錯誤的情況寫在黑板上,供全班學生訂正。
1.第1小題。要求學生直接口算填表。
2.第2小題:開放題。
這是一道開放題而且是逆向思維的題目。學生在獨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才能感受它的挑戰性和答案的多樣性。
3.第3小題。要求學生獨立審題、列式、口算、作答。完成后集體進行交流。
4.運動服問題。
在解題前,要讓學生理解“各付”和“一共”的意思,第2題可以讓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學得怎樣?
板書設計找規律(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50×10=50×2×5=100×5=500。
50×10=5×(10×10)=5×100=500。
5×1之后末尾添寫被省略的0。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一)觀察第91頁情景圖。
2。學生提問題。
(二)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3+31 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四
教材第63~64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五第1題。
1.使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掛圖。
1、計算。
提問:用一位數乘多位數,我們該怎樣計算?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乘多位數時,用這個一位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哪一位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問:兩位數乘整十數你是怎樣口算的。
1、出示教科書第62頁的例題1。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要求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4×12(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教師:24乘2,我們已經回算,23乘12我們還沒學過,這是用兩位數乘的'乘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提問:誰能把24乘12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知識呢?以4人為一小組討論。
(3)匯報:一種可以把12本書分成10本和2本兩部分,我們可求出10本書多少錢,再求出2本書多少錢,然后把這兩部分的錢加起來的就是媽媽要付的錢。
(4)講解24乘12豎式。
剛才的一不我們是先算什么?怎樣算?教師講評時用紙把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蓋住。那計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個一,再算2乘2表示4個十,合起來是48,在48的旁邊注明24×2的積。此時,教師揭去蓋在第二個因數十位“1”的紙,并問: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樣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書一共多少錢,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邊注明24×10的積)。
教師對著豎式說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寫在十位上,個位寫0,再用10去乘2,得20,但這個2表示2個十,10乘2得到的20應該表示20個十,20個十就是200,所以這個2必須寫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邊主抿4×10的積。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書的錢和2本書的錢加起來,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來,得288。)。
說明:在把兩個乘積加起來的時候,個位上是計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為了簡便,這個零可以省略不寫,邊說邊把0擦掉。
請一個同學復述一遍豎式計算的過程。
(5)提問:這個豎式同前面的三個豎式有沒有聯系?哪種方法更簡便?
2、議一議:怎樣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3、引導小結,歸納筆算方法。
完成教科書第63頁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問,兩個因數分別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題目獨立完成,要求列豎式,最后教師講評。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練習十五第1題。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五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
2、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導語】的會員“yvhkihihc”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有參考借鑒作用。1教學目的:1.使學生初......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六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認識“倍”
1.引出“倍”,揭示課題。
談話:春天來了,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都張開了笑臉!瞧,這里有黃花和藍花(課件演示同樣多的黃花和藍花)。
小結:其實,黃花與藍花的朵數之間,除了小朋友們剛才所說的多與少的關系,還有“倍”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揭示課題:倍的認識)。
2.在圈畫中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出示:2朵藍花,6朵黃花。
談話:如果我們把藍花的2朵圈起來,看作一份的話,(師邊說邊圈)那么,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可以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再告訴大家。
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呢?
小結: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板書)。
課件出示:藍花2朵,黃花12朵。
提問:黃花變成12朵,現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在練習紙的第二題上試一試。
提問:誰來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圈的?發現黃花是藍花的幾倍了?
(修改板書:黃花有6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6倍。)。
3.在比較中充實對倍的認識,掌握倍的內涵。
課件出示下圖。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談話:你覺得下面的哪一幅圖是表示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是3倍、還是2倍呢?先認真地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設疑:看來,在圈的時候,能不能隨意的去圈?得根據什么來圈?
課件出示:12朵黃花,沒有紅花。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引導:大家覺得有困難嗎?
小結:看來1份紅花有幾朵太關鍵了!
提問:那就讓你來猜,你猜猜紅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說說你又會怎么圈?
提問:如果紅花有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在練習紙第3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誰來說說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了?
追問:如果把1份紅花有4朵、6朵,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又會是怎樣呢?
完成練習紙的第4、第5題。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
提問:如果紅花只有1朵,黃花還是1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訴我答案。
交流:你能說說腦海中是怎么圈的嗎?
設疑:如果紅花是12朵,黃花也是12朵,現在它們的倍數關系又怎樣呢?
交流:孩子們,黃花一直是12朵,那為什么兩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出示上述藍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圖)。
談話:孩子們,我們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圓片,你能擺一擺,表示第二行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嗎?擺完的同學可以跟小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請學生做小老師介紹方法。
提問:還有不同的擺法嗎?或者你還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擺法?
小結: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個數確定了,第二行就擺這樣的幾個幾。
設疑:那如果要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該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圖:紫花8朵,黃花56朵;問題: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談話: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豎線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辦法。
在作業紙上完成第6題。
追問用除法計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的?
談話:我們圈一圈、畫一畫,不就是為了發現56里面有幾個8嗎?
追問用畫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是呀,如果黃花更多,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就麻煩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看來,我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注意,在書寫結果時,因為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在結果的后面不要寫倍。
二、在多層練習中完善建構。
課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紅帶子12厘米。
第二行綠帶子3厘米(變化:2厘米、1厘米)。
提問:紅帶子的長是綠帶子的幾倍?。
2.連一連、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3.比一比,說一說。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先讓學生分別說一說第(1)題中紅旗是黃旗面數的幾倍,第(2)題中黃旗是紅旗面數的幾倍,再重點說一說兩道題的區別。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練習后,把第一行的6個變成5,讓學生試著說一說。
追問:現在黃色的圈5個,為什么不能說黃色圈的個數是紅色圈的3倍?
三、總結(略)。
概念形成過程中的“精致”過程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我們認為:在數學學習中,“精致”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盡量詳細地“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界定,以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獲得更多的概念例證,對概念的細節把握得更加準確,理解概念的各個方面,獲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條件等。為此,張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從強化感知,讓學生在圈圈畫畫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讓學生在比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義;應用變式,讓學生在矛盾困惑中凸顯“倍”的內涵;重視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完善“倍”的建構等方面,引領學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構過程?;蛘哒f,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層面,使“精致”落到實處。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七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八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1、根據情境圖,分析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九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把兩箱物品加起來)。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十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具體、直觀的內容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本課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觀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體課件為學習媒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學習。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對稱物體,欣賞圖片,加強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畫一畫、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動,建立起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以及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識別出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小組有不同的圖形一套,小剪刀等。
情境導入:昆蟲家族今天開了個舞會,它們正歡快的飛舞著。看!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只有它們的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我們是誰,我們就會出現?!?/p>
1、請你猜一猜,他們分別是什么?
2、提問:你們怎么猜得這么準啊?(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小結:像這些昆蟲的兩邊是一模一樣,我們就說它是對稱的。
師:老師這還帶來了一組對稱物體的照片,請大家來觀察,看看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左右兩邊一模一樣。
1、初步感知。
過渡:剛才同學們的觀察都很準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生:蝴蝶,褲子,鞋子,七星瓢蟲等。
學生回答:(剪一棵松樹)。
提問:那么仔細觀察這兩個圖形,看看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讓他們說出:這兩個圖形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它們是對稱的,中間有一條折痕。
繼續提問:(出示提前準備好的一張音符圖)那這個圖形的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中間也有一條折痕,那它和上面兩個圖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請你們把它們對折后想一想。
引導:音符圖對折后只上半部分重疊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疊。像這樣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們就稱為是部分重合。(板書:部分重合)而松樹圖和愛心圖對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結:對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們稱為是完全重合。(板書:完全重合)像這樣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我們叫它軸對稱圖形。這條折痕就是對稱軸,我們用點劃線來表示。
揭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軸對稱圖形。(板書:軸對稱圖形)。
同桌互相說一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
2、加深理解。
過渡:同學們說的真好。這里有三張照片,是我對同一只杯子從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這是從杯子的正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
(2)出示這是從杯子的上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
小結:對稱軸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這是從杯子的側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那你有辦法把它變成。
軸對稱圖形嗎?(添柄、去柄)。
小結:同一只杯子由于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圖形有時是軸對稱圖形,有時不是軸對稱圖形。
1、折一折。
過渡: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些老朋友,你還認識它們嗎?那我們就一起說出它們的名字。
(1)下面請你們用對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
(2)生折交流匯報。
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證明的?(對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結:我們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要看它對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個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種對折方法,長方形有兩種對折方法,圓有無數種對折方法。
小結:這些圖形不管只有一種對折方法還是很多種對折方法,只要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2、判斷。
過渡:剛才同學們都用對折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F在,不對折,你能用眼睛看出來嗎?真的?現在就考考你們。
出圖生判斷,說說對稱軸在哪?
(1)生嘗試畫一個,匯報交流。
你是如何畫的?你為什么要和這個點連起來?這兩個點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結:第一步找對稱點,第二步依次連線。
說明在找對稱點的時候,如果圖形的頂點在對稱軸上,那么這個點的.對稱點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這種方法完成其他兩幅圖并匯報交流。
今天,我們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你有哪些收獲呢?
留心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軸對稱圖形、對稱現象的物體無時無刻都在美化我們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為有了對稱的翅膀,才能自由飛翔;我們的服裝因為對稱才顯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許多的建筑也是對稱的,多么神奇,多么美麗。我們只要用心思考,就會感到對稱的力量。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十一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xxx。
2、xxx。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十二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12頁例1及練習中習題。
1、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搭配現象,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數學活動,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符號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怎樣搭配可以不重復、不遺漏。
課件。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金色的秋天即將過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請她到數學城堡去呀!
二、討論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嘗試猜想。
2、思考討論。
(1)引導思考:用2件上衣和3條下裝搭配,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畫一畫、甚至算一算,用最簡便的'方法把各種穿法快速記錄下來。
(2)獨立思考,嘗試表示。
(3)小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參與指導小組活動。
3、展示匯報:現在哪組來匯報?你們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記錄的?請不同表示方法的學生在實物投影上展示說明,其他學生評價。
預設學生的方法可能有:(1)數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號或圖形表示:(4)計算。
4、觀察比較。
(1)剛才我們展示了這么多表示辦法,你覺得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小結: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裝,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裝,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定下裝,再配衣服,第一條下裝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條下裝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樣地第三條下裝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種搭配方法。可見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課件演示)。
(2)剛才同學們還想出了這么多記錄的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看來有順序地連一連、排一排能幫助我們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像我們剛才說的穿衣服時不遺漏、不重復、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數學問題——搭配問題。
板書:搭配。
5、拓展延伸。
(2)請你幫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條下裝,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歡的方法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和同桌交流。
請不同方法的學生匯報,其他學生評價。
如果在前面學生沒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這里教師可適當引導,使有能力的學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三、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1、密碼門。
學生獨立嘗試、匯報評價,教師板書。引導學生得出兩種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數字,再配個位上的數字;先定個位上的數字,再配十位上的數字。
2、選定路線。
小櫻進了城堡的門,智慧老人要她到數學樂園去找聰聰和明明,她有幾種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導學生看懂圖,學生在書上畫一畫,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討論交流。指名展示匯報。
3、拍照。
如果小櫻也要和聰聰、明明各拍一張合影呢?
4、選擇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聰聰、明明問小朋友們最想上哪兒的大學,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華是很多學生們向往的大學,希望你們努力學習,能到那兒去上大學。北大、清華都在北京,如果從銀川到北京,我們可以怎樣去呢?出示課件。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單元數學教案(優質13篇)篇十三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2頁至第4頁例1、例2。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學生背兒歌:
早晨起來,面向太陽。
前面是東,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記錄下來,并標明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注物體。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后,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