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為他人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解讀和觀點,以促進大家對書籍的更深層次理解和思考。讀后感是在閱讀一本書或文章之后,對所讀內容進行思考和反思的產物。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加深對書中故事情節、人物性格、主題等方面的理解和探究。如何寫出一篇有深度和思考的讀后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經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寫作的啟示和思考。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一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諸葛亮的一聲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成就?還要從他小時候說起。六歲時,諸葛亮失去了父母、十四歲時,他帶來全家南遷,一路謀劃躲過兵亂和仇殺、二十六歲時,對于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用了356個字讓劉備茅塞頓開,看到了宏大的未來、四十三歲,他獨掌軍政大權、開啟了蜀漢十年的鼎盛、五十四歲,五丈原臨終前,還將軍政、人事等安排妥當,并定下退敵之策,留下了千古名作《出師表》。
諸葛亮去隆中學習時,由于在辯論賽上出色的表現,一度被認為是“臥龍”,與大名鼎鼎的“風雛”不相上下;出山后輔佐劉備,把劉備變成了常勝將軍,并對劉備的忠心可謂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功名后”。
諸葛孔明:料事如神、膽大心細、神機妙算、熟知天象;"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無疑周得呂望,漢得張良”,是人們對他最好的評價。
不過這本書也讓我更全面的認識了這位智勝。諸葛亮遠沒有《三國演義》中那么神通廣大,料事如神。如“空城計”“火燒新野”等等偉績都是后人虛構有。現實中他更多充當的是一個賢相。我也從這本書中了解了許多軼聞趣事,對諸葛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這也提醒了我,看人看事需要辯證地去看,不能僅僅因主觀因素就對其一方面加以夸大或抹殺。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二
茫茫歷史長河中,諸葛亮的名字無疑是顆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們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但在我所讀過、看過的資料里,我不僅僅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謀,還看到他人性中閃耀著的光輝。
草船借箭、空城退敵、三氣周瑜……許多傳奇般的故事訴說著諸葛亮傳奇般的才能。但在他尚隱居茅廬中時,世道上群雄紛爭,而他的名字還不為許多人們所知。是當時求賢若渴的劉備把他請出了茅廬,使他的才能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光輝的靈魂讓他懂得知恩圖報,雖然關羽、張飛對他心存芥蒂,雖然有時劉備聽不進他的勸誡。但他還是不斷地為劉備出謀劃策,助以興復漢室。
白帝城,劉備又一次不聽諸葛亮而魂斷的地方。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完全能夠推掉劉備寄以的大事,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答應了扶持后主,以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然而后主無能,令國家大事全部壓在了他身上。六出祁山,諸葛亮需要多大的耐心,耗費多大的心思啊!可敵人的強勁,加上宮中的暗中阻攔,總使諸葛亮無功而返。但這日日夜夜,他夙夜不眠,導致過早衰老,最終星落五丈原。
在我眼中,諸葛亮不僅僅是智慧的象征,還是人性光輝靈魂的化身。他所發的一寸熱,一分光,將永遠被后人傳頌。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三
在《三國演義》中,蜀國后主劉禪昏庸無能,聽信讒言,不重用姜維,終于導致了蜀國的滅亡。這似乎已成為現代人對蜀國滅亡的共識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鏡,換個角度看,蜀國之所以滅亡,劉禪的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國國策不得民心,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不符合實際,更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的戰略方針為什么不符合實際呢?這還得從諸葛亮的北代談起。諸葛亮雖然在北伐中屢敗魏國,但從總體的戰略上卻是失算的,應該說是聰明人做出的違背客觀實際的糊涂事。
諸葛亮在“王業不偏安”的思想指導下,多次主動北征。曹魏采取戰略防御方針,以逸待勞,拒險固守。這樣,蜀軍往往因長途征戰,糧草不濟,不能以戰養戰,屢遭挫敗,最終也弄得蜀國變得疲憊不堪。
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實際的戰略方針也未曾改變,因為繼任者姜維,也是個心存漢室,主張王業不偏安的將領。更不看客觀條件是否成熟,有無可能,也連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說。長期而頻繁的戰爭,動師擾民,嚴重的損耗了國力,終于把疲憊的蜀國拖到了崩潰的境地。
當時,吳國一使臣出使蜀國后回去報告說,所到之處,士皆饑色,民皆菜色。蜀國境況如此,又怎能安邦定國,統一天下呢?據史書記載,蜀漢滅亡時,有戶28萬,人口94萬,卻養了4萬官史,萬士兵。平均7戶養一官史,9人負擔1個人士兵!老百姓負擔這么重,怎么能長治久安呢?!
歷史反復證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諸葛亮一樣聰明才智的偉大人物,如果試圖干那種超越客觀條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敗為其歸宿。蜀國的滅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四
五丈原上,秋風蕭瑟,蜀國病危的丞相仍搖著那一襲鵝毛扇,但雙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風云的英雄之氣,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我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這秋風中的枯葉,消亡了吧?他想。
自從先主三顧茅廬以來,已快三十年了。南征北戰、北抗東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個年未而立就火燒曹操的諸葛亮,看到了一個令孫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諸葛亮,看到了一個以一座空城一張古琴嚇退十萬大軍的諸葛亮……但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國丞相的縷縷白發。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師表》來,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那八個字寫下時,他的千鈞重的心忽然放下了。他早就明白自我的結局必定是勞頓沙場而死。三十年的時間,他已經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而這些,是為了蜀漢,為了天下。
最后一片秋葉落下了,將士們操演的吶喊聲傳來,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名揚天下的蜀相的遺體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那傳奇人物腦間最后閃過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寫照。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五
《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到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每一篇隨筆都包含著培根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大到“論強國之道”,小到“論禮貌”,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培根。
從“論真理”、“論死亡”中,可以看到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嫉妒”、“論貸款”中,可以看到精于世俗人情的培根;從“論權位”、“論野心”中,可以看到熱衷于政治,深知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宮廷化妝舞會”、“論園藝”中可以看到一個注意細節,熱愛生活的培根;從“論虛榮”、“論言談”中可以看到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隨筆》文筆簡約,條理清晰,智慧明徹,使我不禁感嘆:培根怎么知道的這么多呢!清高孤傲的作家不屑于些生活小事,市井作家也寫不出安邦治國之道。培根則融合了二者的寫作特點,揚長避短,闊談了自己的見解。它像一盞燈,在人們迷茫時照亮眼前的黑暗。這便是培根的大智慧。
書中《論強國之道》令我感觸最深。任何一個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這項重擔就落在了治國者的身上。如果一個國家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領導人,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像他的領導人一樣偉大;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軟弱無能,那么這個國家只能被人瓜分,任人宰割。
國家是否富強主要取決經濟和軍事。想要富必須發展經濟,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想強,必須壯大軍隊,俄羅斯的強軍計劃和朝鮮的先軍計劃足以證明這一點。富可以使他國向我國靠攏;強可以使他國不敢同我國對抗。關于這一點,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一個好的政策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振興一個國家。人民賦予了治國者權利,治國者就有義務將國家帶向富強。同樣的,如果治國者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那么他必然會受到國民的愛戴,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那百分之六十的選票不是白給的。
當然,光靠領導人也是不夠的,還需要這個民族團結一致,心系一起。就如當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正在內戰的國共兩黨在短時間內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證明我們勝利了。
《培根隨筆》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六
稱贊諸葛亮的詞有很多。但是,在那眾多華麗的詞藻中,“清醒”是最質樸也是最適合他的。“收二川”“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排八陣”……他一切的豐功偉績,都要歸功于“清醒”和他手中那令他清醒的羽扇。
相傳在孔明年少時,曾到一禪院學習。每一天都要經過一家小農舍。漸漸,孔明與農舍中的年輕女子日久生情,不思進取了。禪院長老看出了孔明的心事,給了他一把龍頭拐杖,并叫他在午時燒掉那女子放在床上的衣裳。原先那女子是仙鶴化作的妖精,沒有那件衣服便變不成人形。妖精在與孔明的打斗中被扯下了尾巴上的毛,又被那龍頭拐杖打回了天庭。此后,孔明將那羽毛做成扇子,時刻提醒自我要“清醒”。
于是,諸葛孔明搖著羽扇,清醒當胸,創造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跡,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留下了幾許佳話,更在歷史的天空中抹下了色彩濃重卻又不俗的一筆。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七
最近,我讀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故事,心里深有感觸。
這個成語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常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而同村的丑女東施看了覺得很美,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殊不知卻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認為,東施雖然丑,但因羨慕西施那沉魚落雁的美貌,而敢于去追求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東施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也獲得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眾人面前進行努力,雖然她的努力失敗了,但誰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呢?她的“效肇”總比遁入空門逃避現實好得多。東施這種不自暴自棄、敢于愛美、敢于追求美的精神實在可嘉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應發揚這種“東施精神”。
我們不僅要敢于欣賞美,更要敢于學習生活中別人的一切優點;我們不僅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敞開國門,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從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騰飛,讓我們發揚“東施精神”。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八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里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于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出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后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后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杰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簡評]。
此文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對歷史人物作了客觀公正地評價,以自己的文化積累為依托,構思精巧。文中巧引歷史故事作評價有理有據,令人佩服。讀罷全文,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才氣,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閱歷,不厚積,哪有如此難得的薄發!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九
諸葛亮(181—234),中國百姓心目中能掐會算、聰明絕頂的人。他生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世,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情,輔佐劉備干得一番大事業,成為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諸葛亮幼喪雙親,跟隨叔父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荊州(今湖北襄陽城西),在隆中躬耕讀書,隱居十余年。207年后,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功勛卓著,官拜丞相。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十
河北衡水深州市深州鎮南街小學四年級甲班劉月。
諸葛亮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過人,天文地理樣樣精通。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曾經做過錯事。但他的功勞遠遠的超過了他的過錯,因此我覺得他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
諸葛亮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輔佐劉備及后主劉禪,他做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計實現了孫劉抗曹,巧借東風,使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取得勝利。他七擒孟獲,表現出大將風度。他用空城計退敵。在年老體弱的時候還領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勞,嘔心瀝血,最后與世長辭。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指導老師:高翼。
評語:運用了這么多四字詞語,真棒。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十一
諸葛亮北伐歷來爭議較大,至目前為止,無論學者還是廣大業余愛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贊賞態度的。但目前,網絡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種種看法,主要歸納有兩點:一、將蜀漢的國力拖垮二、諸葛亮擁兵自重。mq不才,講幾點個人看法。首先說說第二種看法――諸葛亮擁兵自重的問題。我認為這話對一半。諸葛亮本來就擁兵(掌握天下兵權,不是現代說的“擁軍擁屬”),他不但擁兵而且擁權,但我認為說到“自重”,則肯定不是,無論從諸葛亮為人及實際歷史看,諸葛亮并沒有割裂政權,稱霸一方。談到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持上述觀點的朋友可能把姜維的賬記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為有朋友寫帖子時常會這么說“姜維九伐中原,把蜀漢國力徹底拖垮,其實他只是走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漢滅亡的原因從諸葛亮時就已經開始了。”對此,我的觀點是不同意這種類似的說法。因為判斷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幾個硬指標,比如:1。政府或內閣(并非政權)是否垮臺2。經濟是否崩潰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國家是否分裂。于此對應,落實到古代社會,就是1。內閣被罷黜2。財政支不敷出3。哀鴻遍野、餓殍滿地4。農民起義,政權分割。用這些指標衡量諸葛亮治下,顯然都不是。
理由如下:1。諸葛亮至死未遭彈劾下臺,其內閣主要成員蔣琬、費?、董允等皆延續掌權,延續諸葛舊制軍隊方面,姜維、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漢軍隊主要指揮官。政治清明,沒有出現忠臣在外避禍,小人當朝的局面。在與奸佞代表黃皓的斗爭中,董相依然占據明顯上風,不是姜相后時的朝政。2。“四英相”時期,蜀漢財政沒有出現支不敷出的記載,依然能維持國家運行。3。“四英相”中如蔣相、費相治下,老百姓還沒有面有菜色。劉備章武年間的人口統計與劉禪投降時的造冊人口大體相當。4。農民起義還沒有記載。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維前期)并沒有對蜀漢國力產生嚴重削弱。不能將姜維后期的混亂政治局面追究到諸葛亮頭上。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為糧草后繼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圍城不過二十來天就主動撤圍,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是以后方實際支持力為主的,一旦后勤補給出現問題,諸葛亮便主動撤兵,他有全盤經濟考慮在內,不會不計后果,一味追加軍費開支,這與姜維的北伐有質量上的不同,姜維基本上是窮兵黷武,兵敗乃歸。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為蜀漢在爭取國際地位(三國鼎峙及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做斗爭,是以國際舞臺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為一定目標的軍事行動。諸葛亮恢復漢朝的口號其實不具備任何影響力,漢朝末年的天下大亂使中原老百姓對這個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從文帝曹丕起開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階級擁護其政權。老百姓也期盼安寧,對他們而言,諸葛亮并非什么正義之師,曹魏也不是什么賊逆,雙方都是從漢朝這一合法政權消亡后分裂出來的對峙政權,所以無所謂正義與邪惡。誰最后一統天下使百姓休養生息,誰就會被百姓擁戴并接受的政權。
因此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義的,當然也不是邪惡的。眾所周知,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沒有開發,十分貧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孫吳都想吞并它然后兩國一較高下。蜀漢若想從三流國家中躍起,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必須擴大其國際影響力,于是加強與二流國家孫吳的聯盟便是其確保二弱抗一強的國際局勢,贏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國策。在與東吳的外交中,諸葛亮必須保證盟友東吳沒有二心,協力抗曹。因此他必須拿出“振奮友邦、威懾敵庭”的姿態,所以要威武自強,以攻圖存。如果示弱,則必是弱肉強食的第一犧牲品。因此蜀漢盡管弱小,但沒有出現“弱國無外交”的局面。另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諸葛亮北伐是與曹魏爭奪大中亞區域的影響力。在曹魏設立西域長史府的形勢下,蜀漢作為漢的繼承國(其實歷史上蜀漢就叫漢),在爭奪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上必須先發制人,從中亞獲得利益,補充國力與中原王朝一戰。因此從這個戰略方向考慮,諸葛亮也必須北伐,這也就是諸葛亮、姜維爭奪隴上,切斷曹魏隴右與中原之聯系的原因。五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據渭水東岸地形,手下將校歡欣鼓舞時,惟獨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認為諸葛亮此舉有真實的遠大意圖,漢軍是謀圖北上而非東進,在五丈原以西的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因此漢軍必攻北原(今陜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對司馬懿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家之利也。”(《三國志*卷二十六》)。請大家注意這句話中,郭淮明確指出諸葛亮切斷隴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戰略意圖,諸葛亮就是要讓西域都戶府一帶的少數民族政權和當地漢人脫離曹魏而附庸蜀漢,以此動搖曹魏在西方利益。后來雙方確實在北原發生了激戰。結果先期陳兵北原的郭淮軍擊敗了搶奪北原的蜀漢先頭部隊,而諸葛亮也箭退司馬懿一萬騎兵(詳見《水經注》載諸葛亮上武功事),雙方形成了戰略相持。不久,諸葛亮辭世,雄才大略卻不得其時的他飲恨渭水,從此蜀漢再無翻盤機會。司馬懿也由衷感嘆其“天下奇才”。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十二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十三
我今天看了一篇民間故事,叫《三考諸葛亮》。
諸葛亮用他的智慧答對了先生出的問題,我要向他學習勤奮、多動腦的精神,好好學習,做一個勤奮學習,聰明的好孩子。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諸葛亮戰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扎寨。結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扎在山頂,王平怎么勸他都不聽,后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今天,我讀了智謀單元中的三篇文章,其中我最喜歡看《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諸葛亮那時要學費,為了多學一些知識,諸葛亮只好耍小聰明。而現在,我們的條件好了,上學不用學費,不用耍小聰明,只要抓緊自己的時間,認真學習。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4篇)篇十四
一提起諸葛亮,我不禁由心底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dd佩服。
諸葛亮dd機智過人,通曉天文、地理。草船借箭正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利用大霧及所謂的地利、人和,用稻草人輕而易舉地從曹操那兒得到了幾十萬支箭,完成了旁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軍令狀,他的膽識和才智著實令人驚嘆。
諸葛亮dd淡泊名利,志趣高潔。他只期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如此一般潛居而未顯達的有才能的人有著如此的心境令人贊嘆。
諸葛亮dd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年,先帝不因為他身份卑微,而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已,且先帝臨崩前將大事托付給了他,更是讓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輔佐劉禪,建功立業。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心是這般高尚。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壯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