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一
最近一月,在黨支部的組織下,我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進行了專題學習,參加了小組內黨史紅色故事分享會,思想受到了洗禮,靈魂受到了觸動,再次深刻領會了我黨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史。工作之余自學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等相關講話及文章,通過一系列黨史學習教育,讓我進一步筑牢了信仰之基、補足了精神之鈣、做到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政治品格更加純粹、斗爭精神更加昂揚、奮斗激情更加飽滿。以史鑒今,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
習近平在出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講話中強調“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放眼當下,聯想到2021年的中印邊境沖突事件,我清楚的認識到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改革發展穩定面臨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務和風險挑戰。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在這樣的形勢和環境下,我深感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完成新時代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守正創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學習教育工作各項任務,煥發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做到勇于創新、勇于變革,永不懈怠,延續革命紅色傳承。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作為基層黨員,更應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具體有效的落實到工作崗位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后疫情時代,積極參與到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中,耐心細致的做好預檢工作,發揮好“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同時開闊思路,增強主動創新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有效的開展線上線下健康教育宣傳活動。讓社區居民享受到周到便捷的健康服務。
2.學完黨史后的心得體會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二
閱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質;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接近人生的夢想。
后勤分會讀書活動現場
湖南省結防所工會組織的“我讀書給你聽”活動,從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會為單位,組織職工共讀一本書,共同創作一本有聲書,為世界讀書日打call。
《論語》創作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經典之一,其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直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于丹論語心得》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解讀《論語》。
讀《于丹論語心得》,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今社會面臨的心靈困惑,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三
《君子不爭》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子觀點有相似之處。孔子的觀點是君子之人是坦蕩蕩的,光明磊落,他不與人一爭雌雄,即便是爭也要爭在明處,或者是事業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為敵,待人以禮。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君子不爭利,若要爭,也是以切磋技藝為主,射場上的競技者,射場下的好朋友。有時就是最嚴酷的戰爭,也要互派使者,約時間,約地點,約人員,約回合,不以暗箭傷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樂適度》這則語錄本來是孔子用來評價《關雎》的情感風格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是愛情詩,是男子追求心儀中的女子,心懷喜悅,充滿了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渴盼,這是“樂”,但又思而不見,追而不謀面,充滿痛苦,這是“哀”,但這首詩卻恰當地處理了情感的度,樂但不過分,傷感但不感傷,這是一種中道思想。
這個評論的可貴之處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合理調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難免,莊子想通過“逍遙游”的方式告訴人們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擺脫功名利祿。范仲淹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思想都告訴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修煉自己,寵辱不驚,樂觀曠達,恰到好處。
《仁者安仁》孔子告訴人們應當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這是做人的目標,因為一個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長久處于貧困之中,不可以處于安樂的環境之中,他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會做出犯上作亂之事,會損害他人利益。
真正達到生命自覺的人,他會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會以寬厚之風靈動之氣呈現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貫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貧困,不因利益,不因權勢。孔子認為自己的弟子中最賢德的人是顏回,就是因為他住在簡陋的街巷,吃著粗糙的飯菜,仍然能不改其樂,老師以有這樣高度生命自覺的弟子為自豪。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就是處于困頓的境地不能動搖自己的做人底線,不做茍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義。
《不失仁道》孔子的這則言論有兩個關鍵詞,即“道”和“仁”,其實在這里“仁”是對“道”的闡釋,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要依從于道,不做背離道之事,到孟子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就是說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貫的操守。仁是對道的進一步闡釋,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時間和很困頓的時間違背仁,仁成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線,如果背離仁,那就違于道。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具備人道之心,富貴不離道,貧賤不違道,時時事事將道存于心間,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四
我愛閱讀,可無奈的是自己閱讀速度慢、記憶力差,一本書常常是讀了后面又忘了前面……就在我的閱讀興趣快被各種閱讀問題消磨殆盡的時候,我讀到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一書,本以為和過去閱讀的同類型書籍大同小異,但沒想到的是,作者語言樸實、親切,閱讀時宛如和一位同齡人在聊天,此外,書中很多觀點與我相合,而且還很好的解答了我多年來的閱讀困惑,可以說,整個閱讀過程酣暢淋漓,這是一種久違的閱讀體驗,說來妙不可言。
一、為什么閱讀速度很慢?
逐字逐句,仔細閱讀。閱讀速度慢的人普遍執著于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讀時太仔細了,生怕錯過書中的每一個字。的確,我就是這種人—以為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便能記住書中的所有內容,但實際上,無論你多仔細地研讀,還是會忘記大部分內容,因為閱讀速度與理解程度、記憶效果并不成正比。
因此,我們的思想不該局限在記憶書本內容、避免遺忘的固定思維里,對于一次閱讀的效果不要期待過高,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而要有“讀一本書,只為遇見一行文字”的讀書理念,不要被仔細閱讀所束縛才是提高閱讀速度的根本。
正襟危坐,嚴肅待之。我想大多數人讀書之前會有一個漫長的準備工作,包括心理建設,告訴自己我要讀書了,我要學習了,但其實,如果把讀書想象成你愛做的事情,你還會這么抵觸嗎?《快速閱讀術》中把讀書比喻成了聽音樂,不要把它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讀書也不是一本正經的學習,而是學會欣賞、享受它,不為記憶,不為增長知識,只為娛樂。
二、如何養成閱讀習慣?
1.在每天同一時間閱讀。每天在固定時間段做固定的事情,會讓大腦產生習慣錯覺,因此我們可以像吃飯睡覺一樣,在每天固定時間段閱讀,讓其形成習慣。而閱讀時間的建議,作者認為是清晨比較好,這個時候不僅大腦清醒,長期堅持下去,還能養成良好的早睡早起作息習慣呢,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每天的閱讀時間段。
2.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在于多讀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因為可以快速閱讀的書貫穿全書的線索較少,相對獨立章節較多,讀者無論選擇從哪里開始閱讀都能有收獲的。
3.今天閱讀的書要與昨天的不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天天閱讀相同的書籍而產生的厭倦感,而且還會無形中加快你的閱讀頻率和速度,最好是一天能讀完一本書,如果做不到的話,原則上不超過10天,因為10天過后,你就會開始遺忘書里的內容。
三、讀了很多書,還是記不住,怎么對抗遺忘?
閱讀就像呼吸一樣,長時間只是吸氣或者呼氣,必然會感到憋悶難受,所以閱讀時不但要輸入(大量閱讀),還要及時輸出(寫作),只有輸入輸出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實現效率閱讀。
對抗遺忘的呼吸式閱讀法,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一行采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用記錄代替記憶;
2.“一行精華”,采集最精彩的一行;
3.“一行評論”,回味重要的段落,記錄產生共鳴的原因;
4.自我評定讀書足跡,回顧精華,選擇最佳,做出總結。
四、怎么挑選和管理書籍?
選擇書籍。選擇書籍時,建議增加喜歡書籍的類型,擴大興趣范圍,避免千篇一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提升,融匯新鮮思想。
獲取書籍。書中推薦獲取書籍可以去圖書館、二手書店等,圖書館的好處除了書籍種類繁多以外,還能找一處安靜的環境閱讀。二手書店就更符合讀書快,更新速度快的閱讀者了。當然,獲取書籍的方式有很多,挑選一種適合自己的就好。
管理書籍。書中提倡按照書籍的出版時間排序進行管理,這樣時間久遠的書籍,其實有的都已經過時了,就可以處理了。只有舍棄不需要的書籍,才會更加熱愛它。只有熱愛讀書的人,才能與讀過的書圓滿告別。
當然也會有自己不舍得丟棄的書籍,例如定期評價自己的讀書體會后發現的那些自己想要保留、珍藏的書籍,可以一直保留下去,因為通過這些書籍也能認識真正的自我。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五
學習了《難忘的一課》,它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這篇課文講得是作者在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臺灣教師教孩子們學習漢語,漢字的情景。
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表達了臺灣教師以及孩子們濃厚的愛國情意。當我讀到”我們上的都是日本人辦的學校,講國語是不準許的“的時候,我能想象出當時的景象:學校里,都是日本人老師和只說日語不說國語的中國教師。這更能表達出當時日本人的可惡。
這位臺灣教師和孩子們學國語寫漢字,都很嚴肅,認真,一絲不茍,這表現出臺灣教師和孩子們對祖國的尊敬。
臺灣和大陸是一家,他們是炎黃子孫,也是龍的傳人!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六
說到“禮”字,很自然我們會想到“禮貌”、“禮節”等詞語。“禮”的本義是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在儒家看來,禮是個體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說,“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一切的根本,我們萬事都要以禮為先。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應該以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該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應當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臣子應當盡心盡力,忠心愛國,為國家大業出謀劃策。臣子上朝時,君主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時應呈現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因呈現出正直而恭敬的樣子。等到君主來的時候,因呈現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詳的樣子。這便是君臣之禮,臣對君恭敬,君對臣賞識。共同為國家大業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鄉飲酒禮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后,自己這才出去。這是對長者的尊敬以及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不與長者計較,對長者保持尊敬,虛心向長者學習,讓自己品格得以升華。這便是禮。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再是君主制國家。但在那個時代,禮制非常重要。君與民之間的禮,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君與臣之間的禮,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民與民之間的禮,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然而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禮已經逐漸淡化,鄰里之間沒有往來,對待親人態度冷漠,對待老者態度敷衍。這都是我們應該修正的行為。我們應該懂禮,用禮,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獻的精神報效國家!
學完論語的心得體會學論語心得體會篇七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這個故事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么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遠嗎?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于心態不同。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其實,是什么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的系統,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