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能夠提醒教師及時復習和總結(jié)已經(jīng)完成的教學內(nèi)容,確保教學質(zhì)量。教學工作計劃的有效執(zhí)行需要學生、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緊密合作。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一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guān)山以北,仍然是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1.首聯(lián)體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xiàn)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愿的喜悅。)。
2.頷聯(lián)具體描寫了什么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表現(xiàn)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5.學完這首詩后,你最喜歡哪一聯(lián)?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說說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么?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二
十、教學反思。
1、在一些重點字的理解上師生應(yīng)多交流,如詞中“坼”和“浮”作者通過這兩個字到底是為了描繪一幅怎樣的圖景,教師應(yīng)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感悟,促進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師的點撥要到位,采用怎樣的方式要提醒學生,這樣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三
1.積累并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熟背課文。
2.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領(lǐng)會文中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3.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資料助讀: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陜西彬縣),后遷居平江(江蘇吳縣)。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1052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一、摘錄字詞(標段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文中字詞,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疏、多音、易錯字)。
二、文學常識(1.作者2.背景3.文體知識)(結(jié)合資料助讀書上批注)。
三、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流暢)。
四、翻譯(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重點詞語的解釋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識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1.通假字。
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
2.一詞多義。
極:南極瀟湘或:或異二者之為。
此樂何極而或長煙一空。
一:一碧萬頃觀:予觀夫巴陵勝狀。
而或長煙一空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和:政通人和夫:予觀夫巴陵勝狀。
至若春和景明嗟夫。
3.詞類活用。
(1)先天下之憂而憂(2)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3)百廢俱興(4)北通巫峽。
4.古今異義。
5.特殊句式:
6.重點詞語解釋。
我的疑問:
1.梳理全文結(jié)構(gòu)。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書上批注)。
2.課文三、四段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分別表現(xiàn)了遷客騷人怎樣的感情?
3.作者與遷客騷人的悲喜觀有什么不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___。
4.結(jié)尾作者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曾被無數(shù)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聯(lián)系社會生活,談?wù)勥@種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1.文學常識填空:《岳陽樓記》選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記”作為古代的一種文體,多用于記事、狀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發(fā)出情理,常采用“卒章顯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曠達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負。
2.給加點的字注音。
謫守淫雨心曠神怡憂讒檣傾楫摧。
岸芷汀蘭寵辱偕忘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別是:雨雪繁密的樣子、昏暗的樣子、顏色翠綠的樣子、意氣風發(fā)的樣子。b.“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意思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
c.“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光榮和恥辱一起忘了。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陰一睛;都是先寫景,后寫情,情景交融。
4.“是進亦憂,退亦憂”中具體“進”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獲: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四
1、掌握本課文體知識,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3、針對本文,強化內(nèi)容理解,并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能力。
【學習重點】。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合作探究】。
(1)請簡要概括第一段所寫的內(nèi)容,然后指出哪些內(nèi)容寫出了滕子京的政績?
(3)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總寫洞庭湖景觀的句子是:
(6)從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與文中所描寫的洞庭湖的景色、氣勢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點。
(9)文中與“以物喜”“以己悲”相照應(yīng)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10)點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退”分別指的是什么?
(12)怎樣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13)作者認為,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a.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社會安定,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真是。
b.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yīng)該擁有。
c.文中抒發(fā)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
【課堂檢測】。
一、閱讀課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8分)。
a.檣傾楫摧傾家蕩產(chǎn)b.憂讒畏譏樂以忘憂。
c.去國懷鄉(xiāng)觸目傷懷d.或異二者之為神情異常。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8分)。
(1)山岳潛形潛:(2)薄暮冥冥薄:
(3)把酒臨風把:(4)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2)微斯人,吾誰與歸?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五
明確:借寫岳陽樓的美景表達自己偉大的政治抱負和曠達的胸襟,以及對滕子京的勸勉之情。
第五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
“微斯人,吾誰與歸?”——勸勉之情。
2、從文中找出描寫岳陽樓景色的語句,看看是怎樣描寫岳陽樓的`景色的。
明確:第二段總寫洞庭湖的全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來描寫洞庭湖的壯麗景象。
空間:(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洞庭湖湖面的廣闊浩渺。
時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洞庭湖景象千變?nèi)f化。
二、三兩段具體地描寫了岳陽樓的一陰一晴,一明一暗的兩種景象。
明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zhuǎn)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5、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明確: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憂樂觀: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1、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xiàn)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義。
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以后能關(guān)心民間疾苦,以俸祿在家鄉(xiāng)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后無余財;在朝廷則敢于直言進諫,雖屢遭貶滴,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為證明他確實有這樣抱負。
2、你能列舉一些和范仲淹一樣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人嗎?說說他們的事跡。
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點?
明確: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煉。
2、作者是如何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
明確:本文內(nèi)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辟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簡馭繁,巧妙地轉(zhuǎn)換內(nèi)容和寫法。如以“千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shù)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zhuǎn),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作業(yè)本第27課做完。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六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正因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為避戰(zhàn)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么心緒?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學習總結(jié)二: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七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及課文積累背誦。
教學時數(shù)總計3課時。
(第一課時:課文譯讀)。
一、導入,作者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寬闊的胸懷。
二、讀課文。
1、正音,結(jié)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
2、學生放聲讀課文,達到熟讀的地步。
三、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jié)構(gòu)。
四、再讀文章,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深入研究)。
一、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三個部分。
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發(fā)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二、深入理解課文。
明確: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人產(chǎn)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guān)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2.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朗讀第3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明確: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4.朗讀第4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明確: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明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zhuǎn)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6.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明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明確: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8.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確:“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9.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guī)箴之意。
10.提問: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樣推出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明確: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shè)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shè)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顯示其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shè)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shè)問后而警句出現(xiàn),給人印象極深。(第三課時:字詞積累和作業(yè))。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八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jié)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yǎng)翻譯和朗讀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重點: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
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jié)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shè)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yōu)楣贂r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xiàn)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zhí)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yīng)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jù)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quán)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jīng)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guī)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fā)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fā)自己胸襟、規(guī)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一)研讀第1段。教師范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下注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后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guān)系。“吞長江”長江流經(jīng)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guān)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jié)的寫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jié)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chǔ)上背誦。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板書設(shè)計: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
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九
1、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詩人的愛國情懷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xiāng),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jié)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lián)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lǐng)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jié)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zhì)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lián)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guān)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yīng)。
三、總結(jié)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guān)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四、〖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nèi)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guān)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五、〖鏈接〗
(一)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二)岳陽樓的名聯(lián):
1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2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來第一樓。
4四面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5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于等上了岳陽樓。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于其上。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guān)戰(zhàn)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于是就有了這堂課的大變動。
1、課堂教學程序流暢:在這堂課中,我設(shè)計了“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理解詩歌,合作探究——聯(lián)系同類,拓展深化”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其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明顯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這一主線的,在研讀一課的同時落實一些研讀詩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觸摸詩人的感情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詩。
2、抓住“反復誦讀”的重點: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我設(shè)計了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讀準詩歌”:有自由讀、單獨讀、齊讀、抓住節(jié)奏讀。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齊讀全詩譯文。接著,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之后,配上符合全詩意境的音樂,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nèi)涵,挑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
在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3、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yīng)適當?shù)刈寣W生了解相關(guān)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4。拓寬詩文的內(nèi)涵:從陳與義的詩歌中的意象”夕陽“到其他古典詩詞中的夕陽,例如:“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涼景象到其他詩歌的悲秋,從陳與義的登樓的憂國憂民到杜甫登高登樓詩歌的憂國憂民,不停地拓寬,適時地遷移,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掌握一類詩的解讀,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課堂總是缺憾的藝術(shù),比如對于詩歌的朗讀的設(shè)計總是有些忘卻,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jīng)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當然最好能夠在同仁的指點下找到更好的授課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但愿你們不吝賜教。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
《岳陽樓記》是一篇傳統(tǒng)名篇,是語文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語言優(yōu)美形象而富有音樂美,文章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大量使用駢句,語言凝練。以"記"為名,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發(fā)議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蓄勢,表達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教學本文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勵志胸懷,偉大情操。
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這篇文章較淺易。他們有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并懂得一定的朗讀技巧,我教學本文是要著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準備用播放四大名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分組討論,互問互答的方式來解決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朗讀品味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具體步驟如下:。
1.名樓圖片欣賞:用四大名樓導入課題,重點欣賞岳陽樓的勝景.(多媒體播放圖片)。
2.名人激情朗讀:播放聲音圖象文件,示范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3.合作討論:抓重點字詞句理解含義,領(lǐng)會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根據(jù)個人理解,展開互問互答活動,強化對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師生歸納小結(jié):教師作總結(jié)性歸納,強化文章重難點.
6.延伸拓展:完成相關(guān)練習題,鞏固所學內(nèi)容,拓展思維.
1.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領(lǐng)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誦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提高誦讀能力,追求朗讀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讀出情感。
2.領(lǐng)會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3.品味、鑒賞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激發(fā)學生胸懷天下,以利民為己任,以強我中華為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有胸懷有偉大情操的.人。
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從而疏通文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lǐng)會警句在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lǐng)會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礪志情懷。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一
二、朗讀古詩,讀準字音及節(jié)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guān)山以北,仍然是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lián)體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xiàn)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愿的喜悅。)。
2.頷聯(lián)具體描寫了什么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表現(xiàn)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5.學完這首詩后,你最喜歡哪一聯(lián)?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說說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么?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二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暉,日光。
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
把酒臨風: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zhí)。
微斯人:(如果)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廢棄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重點詞: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自然景物所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該不會沒有區(qū)別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像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重點詞: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重點詞: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重點詞: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點詞: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jīng)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xiàn)完全不同。(重點詞:求,探求。為,指以物喜,以己悲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不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和自己命運的暢達而欣喜,也不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和自身命運的坎坷而悲傷。(以,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廷為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在江湖為民就為國君擔憂。(憂國憂民)。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后再享樂。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答:悲“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靜影沉璧。
(4)表現(xiàn)作者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現(xiàn)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yīng)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與現(xiàn)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么?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yīng)上文哪句話?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13)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lián),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5)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yīng)擁有的心態(tài)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shè)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一悲一喜的結(jié)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guān)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xiàn)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否定。
(5)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主旨。
寫出出自本文的五個成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氣象萬千、一碧萬頃、心曠神怡。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三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三課時。
教學目的:
1、能順暢地朗讀課文。
2、會翻譯課文1、2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zhí)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解題。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jù)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寬闊的胸懷。
三、朗讀課文,并進行正音。
1、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句子的停頓和生字的讀音。
2、正音。
謫守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蘭皓月心曠神恰寵辱偕志浩浩湯湯。
3、叫三四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
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朗讀時應(yīng)注意節(jié)奏。本文駢驕散結(jié)合。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提問:“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怎么停頓。
討論并歸納:
生甲: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生已: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生丙: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學生甲與丙的節(jié)奏停頓都沒有錯,沒有讀破句,只是粗細的區(qū)別。
學生己的節(jié)奏停頓明顯錯誤。“刻……詩賦”而不是“刻唐賢”意義不清。“于其上”是介賓短語,不可拆開。節(jié)奏錯誤說明學生己對文意不夠理解,應(yīng)通過多讀、多思,瑯瑯上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四、引導學生弄懂1、2節(jié)的大意。
1、全班同學齊讀1、2節(jié)。
2、生對照書下注釋,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提出來討論。
3、討論、答疑。
4、學生一人一句翻譯課文,師適時點撥。
5、同桌互譯。
重點字詞提示: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diào)。守,指做州郡的長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百廢具興”:具,同“俱”,全,都。“增其舊制”:制,規(guī)模。“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作文,寫文章。以,來。之,指代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予觀夫巴陵郡勝狀”:夫,那。勝狀,勝景,好景色。“浩浩場湯”: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朝暉夕陰”:或朝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暉,日光。“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就是。大觀,雄偉景象。“前人之述備矣”:述,論述。備,詳盡。“然則北通巫峽”: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南極瀟湘”:極,盡。瀟湘,瀟水湘水。“遷客騷人”:遷客,謫遷的,指降職遠調(diào)的人。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五、朗讀1、2兩節(jié),盡量能夠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教學目標:
1、會翻譯課文3—5節(jié)。
2、辨別一詞多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讓學生翻譯1、2兩節(jié)。
二、朗讀3—5節(jié)。
三、引導學生弄懂3—5節(jié)的大意。
1、全班同學齊讀3—5節(jié)。
2、生對照書下注釋,口頭翻譯課文,不懂的提出來討論。
3、討論、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譯中,省略的內(nèi)容要補上去。)。
4、學生一人一句翻譯課文,師適時點撥。
5、同桌互譯。
重點字詞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連月不開:開,放晴。排空:沖向天空。隱耀:隱沒了光輝。耀,光,光輝。潛形:隱藏了形跡。潛,隱沒,潛藏。墻傾楫摧:墻,桅桿。楫,船槳。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國:離開國都。憂讒畏譏:讒,讒言,造謠性話語。譏:譏笑,譏諷,挖苦。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瀾不驚: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萬頃:極言其廣。翔集: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頓。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兒。岸芷汀蘭: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氣很濃。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躍金:躍金,金色的月光閃耀跳動。璧:圓形的玉。何極:哪有窮盡。寵辱偕忘: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臨風:把,持,執(zhí)。臨風,迎著清風。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或異二者之為: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無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嗎?微,無、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6、再次朗讀這篇文章。
四、小結(jié)。
1、一詞多義和虛詞。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有時而或長煙一空。
國國家國恒亡或。
國都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來屬予作文以記之。
以因不以物喜代詞他,他們其必曰。
憑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其語氣詞其喜洋洋者矣。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代詞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異義。
例字古義今義。
增其舊制規(guī)模制度。
前人之述備矣詳盡準備。
春和景明日光景物。
嘗求古仁人之心曾經(jīng)品嘗。
微斯人沒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廢具興。
屬,同“囑”,囑咐屬予作文以記之。
五、布置作業(yè)。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一齊來深入研究課文。
二、
1、朗誦全文。
2、背誦前要理解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這樣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內(nèi)容,快速背誦。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討論并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chǔ)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交代了作記的原由。
討論并歸納:“銜遠山……氣象萬千”。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chǎn)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guān)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5、提問:這一句話,分號前和分號后各是從什么角度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
空間:湖面的廣闊浩淼。
時間:景象變化萬千。
6、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zhuǎn)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7、朗讀第3、4段,提問:這兩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歸納:都是先寫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這兩節(jié)所描寫的畫面分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并歸納:第3節(jié),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第4節(jié),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討論并歸納:“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悲”或“喜”是因為自己的得失。(這表現(xiàn)了他們“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觀。)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zhuǎn)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問:“古仁人之心”(悲喜觀)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這句話表達了作者這樣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為學習榜樣的決心。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xiàn)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盡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14、提問: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shè)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shè)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闡明“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shè)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shè)問后而警句出現(xiàn),給人印象極深。
四、小結(jié)。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yīng)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guī)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并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jié)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jié)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使人產(chǎn)生審美的感受。
五、作業(yè)。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四
1.投影出示課題。
3.簡介背景。
1.配樂范讀,(投影展現(xiàn))。
注意劃分節(jié)奏和語速語調(diào)。
2.自由朗讀。
(1)結(jié)合注釋疏通句意。
(2)共同討論質(zhì)疑解難。
3.配樂競讀。
學生評議,教師點結(jié)。
4.師生品讀。
(1)品讀意境:(投影)。
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討論明確景物有洞庭水、岳陽樓、吳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關(guān)山、涕淚欄桿。這些景物壯闊而悲涼。
(2)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使人讀后仿佛進入戰(zhàn)事不斷,游子漂泊他鄉(xiāng),老病交加,悲痛欲絕,孤苦無助的境地。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nèi)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guān)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3)品讀情感。
這首詩抒發(fā)作者怎樣思想感情?
從“無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詞中可看出本詩主要抒發(fā)作者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哀傷。
(4)品味語言(投影)。
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的理由。
5.比較閱讀。
明確:
相同處:
都是五言律詩,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點:
————主要表達方式不同,前者以寫景為主,后者以自敘和抒情為主。
————寫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寫實為主,后者寫實與想像想結(jié)合。
————景物特點不同,前者著眼于細節(jié)描寫,后者細節(jié)與全景相結(jié)合。
————抒發(fā)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兩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發(fā)的憂郁之情。
6.配樂齊讀。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
1.搜集與《題破山寺后禪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園詩。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五
3.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發(fā)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借鑒。
積累文言知識,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寫景抒情、對比表現(xiàn)主旨的特點。
領(lǐng)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nèi)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猜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說感受。
1.運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出示岳陽樓圖片,并提問:"同學們,你認識這座建筑嗎?它有什么特點?如果你此刻站在這座高樓上,你會想到些什么?"讓幾位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的感受。
總結(jié):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為大家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經(jīng)歷,范仲淹作為封建時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聽作者拳拳心語!
2.背景資料展示。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guān)的資料,教師補充,互相交流。
(二)理讀——整體感知理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分享收獲與問題,并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列出。
2.學生自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義,畫出句讀。如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幫助解決疑難。
點撥:指導明確重點詞句。注意通假字(具、屬)、詞類活用(先、后)和古今異義(氣象、微)的現(xiàn)象。
3.示范朗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文中進行批注,歸納段意,理清文章脈絡(luò)。
點撥:(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2)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chǎn)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3)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fā)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4)點明作"記"的時間。
(三)析讀——品析內(nèi)化讀真情。
總結(jié)學生在上一環(huán)節(jié)歸納出的問題,以及本課重點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一并列出,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精讀課文,并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引導逐個解決。
1.滕子京遭貶,不忘重修岳陽樓表現(xiàn)了什么?
2.文中沒有詳細描寫岳陽樓,原因何在?
3.課文三、四兩段文字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
4.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點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領(lǐng)會本文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回顧——憶整體析局部。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岳陽樓記》,誰簡單介紹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發(fā)言,共同回顧。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作者是具體怎么把岳陽樓寫的如此壯美的。
(二)品讀——含英咀華品。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仔細品味。
點撥:體會"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段文字運用四字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極力描繪出一幅陰冷的畫面,讀后給人一種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等。
2.體會本文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簡單介紹駢句、散句的形式特點。
提問: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駢散結(jié)合的?學生思考,并分小組討論。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情況具體做出總結(jié)。
3.競賽朗讀,尤其注意節(jié)奏和語調(diào),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互評,看誰能讀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樂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三)擴讀——暢所欲言話感悟。
1.感受主旨,討論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該怎么做?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深入感受作者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yǎng)"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鞏固練習,擴展閱讀。
(1)完成課后習題,鞏固基礎(chǔ)文言知識。
(2)利用工具書、圖書館、網(wǎng)絡(luò)等資源搜集寫岳陽樓的詩、詞、文,探究這些文章為何不如《岳陽樓記》有名氣?寫成小報告。
優(yōu)秀《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篇十六
文章通過對洞庭湖兩種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全文立志高遠,氣勢磅礴,語言優(yōu)美,不失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寫的雄偉壯闊、氣象萬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讀者為之傾倒;作者昂揚的激情,豁達的胸懷,又曾讓古今多少讀者振奮礪志!教學中教師要調(diào)動所有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觀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進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八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積累了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但一部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仍有畏難情緒,不愿意學習。
知識與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
2.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從而疏通文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1.在教學過程中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過問題的交流討論,體會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lǐng)會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向范仲淹學習,以天下為己任。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從而疏通文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難點: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意圖,,領(lǐng)會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學法:朗讀領(lǐng)會法合作討論法。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樓的圖片和相關(guān)詩句,引發(fā)學生的神往之情,激發(fā)其了解岳陽樓的愿望。(出示課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樓的圖片及相關(guān)詩句)。
1.抽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明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刻苦好學,1015年中進士。1041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鞏固邊防。1043年,任參知政事,后被貶官。1052年病逝于赴潁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寫于慶歷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邗溝堰,寶元三年(1040)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1043),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凡官員遇慶典,文職在京四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送一子進國子監(jiān)讀書三年,期滿錄用。)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zhí)行政令等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1045)貶放鄧州(即今河南南陽市轄內(nèi)之鄧州市),就在此時,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想請范仲淹寫一篇記,但范仲淹在鄧州為官,不能親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陽樓的畫給范仲淹,范便依此畫在遠隔千里之外的鄧州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雄文。
2.給加點字詞注音(出示課件請學生口答)。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可記游,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我們學過《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
1.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停頓.語氣.感情.讓學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3.大屏幕展示學生課前搜集到的對聯(lián)和詩賦,師生共同賞析,全面了解岳陽樓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陽樓風光片,進入課文情境。
5.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的駢句,強調(diào)駢句的讀法,舉例劃分朗讀節(jié)奏.(出示課件舉例)。
例:
三字句:銜/遠山,吞/長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
6.全體試著朗讀課文,教師對個別朗讀錯誤給予糾正.
全班學生齊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1、回顧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2、結(jié)合注釋,抓重點字詞,領(lǐng)會第一段大意。同位為一組,一人翻譯,另一名同學傾聽、補充或糾正。
3、抽學生說出第一段應(yīng)該注意的重點字詞句,并翻譯全段,教師給予補充.
謫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屬。
4、學生試著背誦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法)。
(一)結(jié)合書下注釋,默譯。
(二)小組民主討論,互譯。
(三)個別疑難句子,共譯。
6、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實詞:(名詞)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
(五)、課堂小結(ji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尤其對于美文,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對文章整體的感知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