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十五篇一
不知不覺已經正月十二了,窗外正在紛紛揚揚地飄著雪花,古橋邊的梅樹等了一個冬天的雪,終于在新年的早春象征性地飄落下來,為匆匆而去的年有了些許的點綴。
還有幾天,就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張燈結彩,燃放煙火,街頭巷尾流光溢彩,真個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哦!曾讀過一首唐詩十五夜觀燈,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就是元宵節燃燈盛況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元宵燈會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在孝肅老街里見過,此后,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看到過那夜似的燈會了。
孝肅老街,是池州府七街八巷中最繁華熱鬧的街道,這里聚集著許多老字號,都有上百年的歷史,諸如“大德堂文具店” 、“大華布店” 、“方仁堂藥店” 、“五金百貨店” 、 “ 祥和號雜貨鋪” 。每家店鋪前都是張燈結彩,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戶接一戶,象一條紅色的河流,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深邃的夜空。樓山街、郭西街、牌坊街舞燈的看燈的人們都向孝肅街匯聚,那里幾乎是萬人空巷。
看燈就數看舞龍燈最帶勁最激動人心,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龍燈舞到誰家鋪子門前,這家鋪子就要燃放鞭炮迎接,還要給那些舞燈的香煙、糕和紅紙包。誰家的鞭放得最響,給的紅包最多,新的一年就能發大財!店主人都爭先恐后的慷慨解囊,鞭炮放得一家比一家烈,舞龍的場面也是越發火爆,人群沸騰,歡聲雷動。
“咚咚嗆!咚咚嗆!”隨著一陣陣驚天動地有節奏的鑼鼓聲,舞獅子燈的過來了,剎那間人聲鼎沸,一只搖頭擺尾活蹦亂跳的雄獅被繡球引逗著,在陣陣鑼鼓的伴奏下,騰翻、撲跌、跳躍,做出各種精彩高難度的動作,引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獅子燈在各個店鋪門前點頭作揖,店鋪門面大的,獅子還要進店,在店堂里舞一圈,并把鑼鼓敲得震耳欲聾,預示來年鋪子財源滾滾,老板更是喜上眉梢樂不可支,連忙送上甜糖糕點、香煙紅包,還要燃放一萬響的鞭送獅子出門。
我提著兔子燈和小伙伴們一起走在喧鬧的人群中,隨著舞燈和觀燈的人流在燈的海洋里前行,燈火輝煌,目不暇接。 正如黃梅戲夫妻觀燈里唱的那些樣,手捧蓮花燈一盞,二家有喜燈,三員及弟燈,四季如意燈,五子登科燈,六六大順燈,七子團圓燈,八仙過海燈,九龍盤珠燈,十全十美燈。繁華的老街一夜魚龍舞。這夜我們都不會去睡覺,一直要玩到第二天的清晨。
正月十五在即,我回味著兒時在老街里看元宵鬧花燈的情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這情景還一直留在記憶里。
正月十五篇二
都說春節熱鬧了還要鬧元宵,大街小巷好不熱鬧。都說今晚廣場會有燈會,于是吃完晚飯我就忍不住想要去廣場看看了!
那晚的廣場可真真是人山人海了。別笑我比喻得不恰當,可要是去了你就知道這元宵過的有多熱鬧。老的少的都從家里趕來沾沾這份喜氣,大多都在看一些臨時舞臺上的精彩表演。看他們在臺上賣力地演出,就知道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大家也在臺下坐著涼椅,乘著微微涼風,悠悠地磕著瓜子,欣賞著這絕倫的表演。像是一尊尊“老佛爺”似的,著實有趣。
快看那邊!一堆人圍著一些字幅抓耳撓腮的,猜字謎這玩意兒可比做奧數題更費腦筋,瞧他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思考,還有些個聰明人已經跑到不遠處兌獎去了,一臉憋不住的笑意已經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激動,這換來的似乎不是獎品而是一份喜悅。如若你對這兩樣都不怎么感興趣,不如像我一樣跑到一旁散發著各種香味的街邊小吃和特色的湯圓去品嘗個痛快。對于我們這些吃貨家來說,“吃”顯然比玩更重要嘛。那邊的湯圓軟糯可口,甜味適中,躺在碗里像一個個吃撐了的小丸子,白白的肚皮不斷地吐出各種餡料,再配上一杯清涼的酸梅汁一定更美味了!
一說吃就說個沒頭了。還是來“樂”一“樂”吧。雖然已不是小孩子了,但看到那些可愛的卡通設施還是忍不住想起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與小伙伴們一起的歡樂。小朋友們在滑梯上爬來爬去,笑著鬧著,不免童心泛濫,深感他們的幸福。
不過,如果你很宅的話,在家看看央視的猜燈謎大會也不錯,一邊啃著軟滑易咬的湯團,怎么說也是一種享受啊!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真是太開心了,明天就要上學了,希望自己能靜心好好學習!
正月十五篇三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它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美好。可還有一些人卻遠離自己的家鄉、親人,如武警戰士,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寧,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元宵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
元宵節雖然有很多習俗,但我只喜歡其中的一種——猜燈謎。
記得元宵節那天,我吃過晚飯,就迫不及待地跑下樓去。小區的花壇邊,人群早已聚在一塊兒,我高興極了。
放過鞭炮之后,燈謎會正式開始了,人群早已把花壇圍得慢慢的,那是我真的知道什么叫做人山人海了。一片大紅燈籠所包圍,一個個紅燈籠上掛著一張張紙條,一張張紙條上有一個個謎語,看得我是眼花繚亂。突然,我和一個謎語撞來了,我想:既然會撞上,那就是有緣,那就想這個吧。這個謎語是“雙木非林心相連”(打一字)。我心里暗暗喜,幸虧我早有準備,老媽讓我前幾天在網上看到許多謎語,我也剛剛還留意了這一條,現在派上了用場,兩個目再加一個心,不就是想字。
我便接下紙條,拿到了主持人面前:“這是想?”主持人反問我:“你為什么會認為是想?”我說:“你看,兩個木,就是木目,心相連就是下面那個心”主持人問:“你確定?”我有點心慌了,雖然我在網上看到的是想,可以不一定對啊!我慢慢吞吞的回答“我,確定。”主持人大叫“答對了!讓我們來恭喜這位幸運的小朋友”“哦耶!”我歡呼起來,一蹦三尺高。主持人送給我一個孔明燈,我手里拿著它十分高興,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樣甜,因為這是我自己通過我的努力和勇氣得到的!”(雖然有點碰巧哈)。
回到家后,我趕緊跑到樓上拿了一個記號筆,在上面寫了我的愿望和名字,希望它能成真。
猜燈謎真的有意思,明年的正月十五我和大家一起來這里猜燈謎,獲得更多的孔明燈!
正月十五篇四
正月十五月兒明,媽媽領我去看燈。大宮燈,紅彤彤,走馬燈,轉不停,金魚燈,搖尾巴,孔雀燈,開彩屏,金燈銀燈五彩燈,一盞一盞數不清……每當元宵節就會想起這首兒歌。
今年正月十五卻沒想這首兒歌里說的這樣。
前天,爸爸媽媽帶我去照相,正好走的看燈的那條路。那時還是白天,沒通電,燈不亮,人物也不亮。我們順道走到了“漂亮寶貝”照相館,結果,他說今天不照。我們又順著那條路走,到花燈的盡頭,我們又去了“傾城”照相館照的。
一路上我雖然沒有看到那些人物動起來的樣子,但我了解,通上電后的情景:四個仙女,一個手握琵琶,輕撥銀弦;一個傾俯坐著,靜心彈琴;一個端坐在哪兒,輕輕吹簫;一個站姿挺立,高聲歌唱。
三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子,正坐在旋轉木馬上開心的沖大家揚手。
三只黑白相間的大熊貓,一個在樹上玩耍,一個抱著竹子似睡非睡的啃噬,一個在地上呼呼大睡。
……
還有好多我都不記得了。
不過,我是第一次在家看煙花,沒想到看的更清楚。
正月十五篇五
元宵節那天,爸爸媽媽帶我去銀川文化城看花燈。
看花燈的人非常多,大門口有許多賣熒光棒、賣牛頭的叔叔阿姨們。
一進門,我和爸爸媽媽就放了一個孔明燈,我親手用毛筆寫下祝福語,仰望著孔明燈飛上夜空,我們別提多高興了!
文化宮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花燈,有“功夫熊貓”、“藍精靈”、“米老鼠”、“大恐龍”、臉譜、大金牛!好多好多可愛的卡通人物呢!
我差不多和每一個花燈都照相了,可就是不過癮。倒把爸爸媽媽給凍壞了。你們猜一猜我和大恐龍照相是什么動作?哈哈,我摟著大恐龍的脖子,大恐龍就像是我養的寵物!
我和爸爸媽媽路過書畫店時,媽媽給我和爸爸買了毛筆、宣紙,我和爸爸下決心要練好毛筆字,我要早動手,趕在爸爸前面!
花燈真好看呀,我以后每年都要來看花燈!
正月十五篇六
也許老師是為了讓我們過個愉快的正月十五吧,3月5日下午一節活動課,值日的同學“學雷鋒”去了,剩下的同學就做作業;一節寫字課,老師講了講新學期的“規矩”,也就沒事了,還是剩下的時間寫作業。這樣放學了,大部分的家庭作業已經做完了。
本來計劃是要到濱河路上看燈飾的,因為舅舅來了,所以就不去了。舅舅指導我寫了一會兒毛筆字,然后我又把電視調到3月3日《中國謎語大會》的回放上,饒有興趣地看了起來。
中間有同學打電話,叫到樓下放花炮跳火堆。玩了一會兒,玩得真高興。
回來快10點了,本來應該睡覺了,我又把電視調到3月2日《中國謎語大會》的回放上。奇怪的是節目表上沒有,只好從下午3點的一檔節目快進到20:04的《中國謎語大會》。
其實3月4日我做完作業,就看了當天的《中國謎語大會》回放(幸虧爸爸多花錢買了回放功能)。我看到23:30,還沒看完,就被爸爸喊著睡覺去了。
隨著觀看,我和爸爸的猜迷水平越來越高了,一會兒我猜對了,一會兒爸爸猜對了;誰猜對了就說一聲:恭喜我猜對了,恭喜你猜對了。過了一會兒,我說:我猜對了你怎么不恭喜我?爸爸說:我猜對了你也沒恭喜我呀。我倆哈哈一笑。
不知不覺又到11:30了,還是沒看完,我只得依依不舍地睡覺去了。
總算過了一個又愉快又長知識的正月十五。
學習和欣賞妙趣橫生,隱喻得當,富于巧思的迷語真是一種智慧的學習。這也是一堂賞心悅目的語文課,我真為迷語這種中國式的智慧拍案叫絕!
西北師大附小
指導老師:黃雪松
三年級:韓澤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