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貴陽旅游導游詞篇一
黔靈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區,位于貴陽市城區西北角,距市中心約兩公里,面積426公頃,由象王嶺、檀山、白象山、缽盂山、獅子山、大羅嶺等群山和黔靈湖組成,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性城區公園,素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靈猴而聞名遐邇,且自古就是貴州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譽。
說起黔靈山不得不提及赤松和尚,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赤松和尚云游至此,發現有在貴陽某座山上,匯聚了大量的天地靈氣。為了驗證這種靈氣,于是他就在山上倒栽一棵松樹,松樹竟然奇跡般存活了,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在倒栽松樹的地方創建了弘福寺,并把此山命名為“黔靈山”,寓義:“黔省之靈,集于此山”;“天地之靈氣,必是人杰地靈之處”。
“翠幛清溪跨白牛,樂眠水草已忘憂。橫吹鐵笛無腔調,水月松風一韻收。”就是赤松和尚留連黔靈山的風光山色,有感而發即興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其字體飄逸灑脫,詩作清新悅人。
進入園后順首當年赤松大師所開鑿的九曲徑上山,這一條蜿蜒而上的石級小道,全徑有383級階梯,24個“之”字拐,因有9個大彎道而稱為“九曲徑”。小徑上下都是陡峭的石山,石山上古樹林立,松濤陣陣,百鳥啁啾。仰首凝眸尋不見,觸景生情,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盤桓九曲上黔靈,忽覺黃深樹嗚。仰首凝眸不見,鶯歌變作林濤聲”。沿“九曲徑”拾級而上,或數步一折,或數十步一折,曲曲彎彎,峰回路轉。董必武先生信游到此,見如此美境,欣然呤詩贊曰:“竟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填充外雙峰峙若關”。
“九曲徑”沿途古跡甚多,有明代地理學家徐霞額所記的“古佛洞”,而沿著山道旁的石壁上有許多的石刻,從清人黃宗源的題壁“第一山”、“黔靈勝境”到“南無阿彌坨佛”??。引導人們走近佛門,感受“心既是佛”的境界。清人趙德昌所書“虎”字草體石刻,是以取虎為山中之王以虎鎮山,妖魔鬼怪不也接近,于是佛法弘揚,得一清凈之地。最有意思是“佛”字石刻悅耳,卻也動聽。傳說吹響小洞,能使人長壽。九曲徑的`最還有一個泉亭,叫做洗缽池,穿過丫口再拐一道彎,前連是一塊“凹”地,弘福填充就座落其間。
九曲徑的頂端便是著名的佛教寺廟弘福寺,弘福寺坐西朝東,其布局猶如一個巨大的“甲”字。門前的大型石雕名為“九龍浴佛”,傳說釋迦摩尼誕生時驚動了天上的九條龍,于是九條龍同時噴水為他灑浴,這就是九龍浴佛壁的來歷。在九龍浴佛壁中的如來佛祖的胸前有一個“福字”,流傳著一種習俗,在離九龍壁10米的地方,將眼睛閉上伸出右手,徑直向前走,若走過云正好摸在福字上,那就表明你是一個非常有福氣的人。
寺院分為南、中、北三軸,又各分為前、中、后三進,高大的牌坊式寺門立于“甲”字下端,上面鐫刻弟“黔南第一山”五個鎏金大字,而古樸有力的“弘福寺”三個大字則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寺院有三門分別代表空門、無相門人無作門,平時寺門只會開右邊的小門,是因為在佛教里,這叫做山門,如果中間的門開了,那就是遁入空門。
整個弘福寺的建筑群布局嚴謹,建筑工藝精巧,充分體現了貴州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時也是全國重點開放的寺觀之一,貴州最大的佛教叢林和著名的旅游觀光勝地,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的西面是黔靈湖,水面300余畝,20世紀50年代,曾是貴陽市民的飲用水源,現在成了人們水上休閑的好去處。
公園中的麒麟洞,有五百多年歷史,因洞內鐘浮石酷似麒麟而得名,早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830年),洞前就建有白衣庵,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1949年2月至8月抗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曾先后被囚禁于此,而兩位將軍的不幸遭遇給這個古跡和這里的人民留下了無盡的歷史悠思,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市級受國主義教育基地。
貴陽旅游導游詞篇二
尊敬的各位來賓,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涼都--六盤水參觀游覽,我是你們此行的導游小王,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開啟本次的怡人之旅--品味中國涼都六盤水,中國涼都六盤水導游詞。
線輻射適中的特點,20__年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城市。它位于貴州西部,是烏蒙腹地連接川、滇、黔、桂接合部的城市,因而有四省立交之稱。19℃的夏天,360的激情-完美地詮釋了這里的涼爽與熱情。這里是一個神奇壯美的地方;這里是一個充滿活力色彩的城市,這里是一個有著多彩民族風韻的樂土。
都說我們六盤水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現在就由我小王帶領大家走進我們的三線建設博物館吧。1966年彭德懷在此擔任總指揮指導三線建設,六盤水市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紀念三線建設取得的偉大成績,我們便建設了國內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批重要的歷史文獻、圖片,并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這便留住了歷史的記憶、弘揚了三線精神。
好啦!飽完了我們的眼福,接下來就讓我小王帶大家飽飽口福吧。出了博物館我們剛好就可以沿著老城的街道,盡情的品嘗色香味俱全的本地特色小吃--老城烙鍋和水城羊肉粉。
飽了口福,接著就我們一起沿著時間的索道領略一下四季的六盤水吧!
春季的六盤水,無論是在玉舍國家森林公園,還是盤縣火鋪、野雞坪,或是在號稱貴州屋脊的韭菜坪等地,您都可以盡情觀賞滿山杜鵑的浩瀚,隨處可見杜鵑映日、杜鵑花廊、杜鵑樹王、林間草場、山間涌泉等迷人風景,繁似錦,艷如楓,蕊綻多嬌別具容。血染千山情勝火,丹心點點照蒼穹。
貴陽旅游導游詞篇三
中國古語說:“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因城區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貴陽”之名,同時,古代貴陽盛產美麗的竹子,故貴陽簡稱“筑”。它地處山地丘陵之間,故還有“山國之都”的雅譽,而且市內自然景觀,文化古跡,民族風情星羅棋布,因此又有“公園省”的“盆景市”之美稱。
貴陽是中國的又一春城,氣候溫和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黃金季節。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熱是七月下旬,常年平均氣溫是24攝氏度。最冷是一月上旬,常年平均氣溫達4.6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是15.3攝氏度。空氣不干燥,四季無風沙。人們廣為稱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最佳數貴陽”。
在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奇特,,地形多樣。地上,奇峰翠谷,山環水繞;地下,溶洞群落,別有洞天。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形成了雄奇秀麗、獨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觀。其中,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鎮紅楓湖),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花溪、百花湖、修文陽明風景名勝區、息烽風景名勝區)。
在貴陽眾多的文物古跡中,有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息烽集中營;有全國唯一的一幢木結構三層三檐不等邊的九角攢尖頂閣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閣;有作為目前貴陽市標志、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樓;有貴州佛教第一大叢林、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弘福寺,有為紀念明朝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守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陽明祠等。
貴陽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這塊土地上38個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俗,有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飽含深情的歌舞、尋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場”等節會;有稱為中國戲劇雛形和“活化石”的儺戲、地戲,追述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記錄著中原文化和貴州民族文化的交融。
刺繡與挑花是貴陽民族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的兩朵奇葩。蠟染制品則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它們與粗獷、古樸的儺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樣,備受國內外友人的青睞。
貴陽的風味小吃,著實令人垂涎。僅地方傳統的風味小吃就達100多種。無論白天黑夜,貴陽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點星羅棋布,一些飯店酒店將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席中,還有專門的小吃筵可供品嘗。貴陽最有名的風味小吃有腸旺面、戀愛豆腐果、雷家豆腐圓子、糕粑稀飯、“絲娃娃”、荷葉糍粑、吳家湯圓、畢節湯圓等。
貴陽旅游導游詞篇四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西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 、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位于貴州省中部,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播州區。
中國古語說:“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因城區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貴陽”之名,同時,古代貴陽盛產美麗的竹子,故貴陽簡稱“筑”。它地處山地丘陵之間,故還有“山國之都”的雅譽,而且市內自然景觀,文化古跡,民族風情星羅棋布,因此又有“公園省”的“盆景市”之美稱。
貴陽是中國的'又一春城,氣候溫和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黃金季節。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熱是七月下旬,常年平均氣溫是24攝氏度。最冷是一月上旬,常年平均氣溫達4.6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是15.3攝氏度。空氣不干燥,四季無風沙。人們廣為稱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最佳數貴陽”。
在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奇特,,地形多樣。地上,奇峰翠谷,山環水繞;地下,溶洞群落,別有洞天。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形成了雄奇秀麗、獨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觀。其中,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鎮紅楓湖),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花溪、百花湖、修文陽明風景名勝區、息烽風景名勝區)。
在貴陽眾多的文物古跡中,有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息烽集中營;有全國唯一的一幢木結構三層三檐不等邊的九角攢尖頂閣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閣;有作為目前貴陽市標志、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樓;有貴州佛教第一大叢林、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弘福寺,有為紀念明朝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守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陽明祠等。
貴陽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這塊土地上38個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俗,有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飽含深情的歌舞、尋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場”等節會;有稱為中國戲劇雛形和“活化石”的儺戲、地戲,追述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記錄著中原文化和貴州民族文化的交融。
刺繡與挑花是貴陽民族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的兩朵奇葩。蠟染制品則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它們與粗獷、古樸的儺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樣,備受國內外友人的青睞。
貴陽的風味小吃,著實令人垂涎。僅地方傳統的風味小吃就達100多種。無論白天黑夜,貴陽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點星羅棋布,一些飯店酒店將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席中,還有專門的小吃筵可供品嘗。貴陽最有名的風味小吃有腸旺面、戀愛豆腐果、雷家豆腐圓子、糕粑稀飯、“絲娃娃”、荷葉糍粑、吳家湯圓、畢節湯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