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南普陀寺導游詞篇一
各位團友,大家好。再過五分鐘,我們便可以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了。
現(xiàn)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于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時,改名“泗洲院”,宋時稱“無盡巖”。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瑯再次重建。大家也許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與南普陀寺有什么聯(lián)系嗎?對,有的。因為南普陀寺與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又在它的南邊,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軸線為中心,主體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次層層托起,相互呼應。東西兩側建筑物鐘樓鼓樓對稱排列,顯得雄偉壯觀。各建筑物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帶有明顯的民族建筑風格。
各位團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請大家下車。
各位團友,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門,這邊是西山門,在東邊還有東山門。請大家招頭看,“鷺島名山”。這是原中國佛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山門兩邊對聯(lián)為明書法家虞愚所書。“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峰高”。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往佛塔和蓮花池參觀。
在我右手邊現(xiàn)在大家可以遠遠看見的是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出這里清凈的佛門凈地。
池后為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萬壽塔。萬壽塔高18米,11層高。為印度佛教建筑風格,頂端層層托起,高聳入云,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種種雕像,底部為須彌座,又名金鋼座。如來佛塔高5米,整齊有序地排列于萬壽塔前。在塔的中間為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為懷,那么,為什么廟前要設一個放生池呢?其實,放生原為我國的一項風俗習慣,后與佛教“慈悲”教義相結合,成為一種佛事話動,流傳至今。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請隨我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是1920xx年,會泉法師任方丈時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四大天王,背后供護法天神韋馱,這種格局和全國寺廟都是一樣的。
這便是彌勒佛。它盤坐正中,倚著布袋,袒胸托膝,十分可愛。相傳彌勒為五代梁朝明洲奉化人,號長汀子。他常常杖著一布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勸人信佛,而且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時,口含一偈“彌勒真彌協(xié),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酌情其為彌勒的化身,在我國,常有“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楹聯(lián)來形容其皆大歡喜的形象。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請往兩側看,這是四大天王,中國俗稱“四大金剛”。據(jù)印度佛教稱,世界中心為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住一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河、山、森林,都是他們的庇護范圍。中國的“天王”是依照《封神撈演義》所塑造的,這是東方持國王、雪白的身軀,身著甲胃,手持無弦琵琶,意為“弦彈破苦”,修生養(yǎng)性,南方堵廣天王,身青,手持寶劍,意斬盡妖魔,佛法不可侵犯;西方廣目天王,身紅,右手繞龍或蛇,有的左手還持珠,意即吉祥如意;北方多聞天王,身綠,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用來制伏妖魔;右手握銀鼠,意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的法器是各有含義的;劍;鋒利也,諧喻“風”;琵琶,暗指調;傘,隱喻雨;龍,有通的含義,暗:指順。
這樣一來,四樣法器合起來便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成了護國安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佛教天王,吉祥的象征。
彌勒菩薩后面,是護法天神韋馱。佛教相信他是南方堵廣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相傳在釋迦牟尼濕 后,希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時有羅剎邪魔將舍利奪走。韋馱奮不顧身,奮起直追,奪回了舍利。佛教傳入中國后,韋馱為少年武將形象,身著甲胃,驅矣除魔。傳說如果韋馱手持著地金剛杵,表示寺廟并不富裕,對外來云游俗人不開放,不可留宿;假如金剛杵是橫放在手臂上,剛表示寺廟較為富裕,是十方叢林,可免費食宿;若韋馱左手卡腰,右手持金剛杵過額,則說明對游 要適當收費。
南寺原為世襲制子孫廟,韋馱的金剛杵為看地的,改十方絲林制后金剛杵仍保持原樣。但按十方絲林制規(guī)定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各位團友,兩側的廊院,是對稱排列的種樓和鼓樓。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老峰上有鐘鼓兩山。鐘鼓山與鐘鼓樓兩兩相對,堪稱一絕。各位團友,這是寺院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又稱大殿。大家可以看到大庭平展舒廣,正中為一寶鼎香爐,兩側白石寶塔聳立于兩側,顯示出大殿的肅穆。
大雄寶殿主要供奉“三世佛”。蓮花座上的為佛祖釋迦牟尼。大家可以看到佛祖眼睛向前凝視,左手置于盤腳,右手微招至胞前,仿佛正在給人們講經布道,造型生動。釋迦牟尼原名喬達多·急達多。據(jù)說,他是古印度加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他從小善于沆思,深感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他認為只有出家才能拯救人類。所以,釋迦牟尼29歲便出家苦修6年,后來又在菩提伽耶靜思人生真締,最終大徹大悟,得到后,他便開始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后來傳教45年,在那迦羽化升天,這便叫“涅 ”。
大家請往后邊走,殿后供的是“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邊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觀音菩薩為大乘教菩薩。她能解救眾生,每當遇難時,只要含中名,觀音便會來解救,所以叫“觀音”。從唐朝開始,觀音便開始擺脫印度模式,形成中國化女神形象。大勢至菩薩所到之處,可以息火、血、刀、光之災。
各位團友,大家還可以看到大雄寶殿建筑頗具園林色彩。有“清風搖影”“禪河淋浴”等山水連環(huán)畫。大家抬頭看,大殿屋背里卷棚式弦形,燕尾式飛檐,如彎月起翹。這與墻身平實穩(wěn)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更為莊重秀麗,體現(xiàn)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大家請跟我來,這便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于石階之頂,高約20米,呈六角形的建筑風格,三重飛檐,殿頂正中立一葫蘆寶塔,宏觀偉壯觀。大悲殿正中祀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余三面為48手觀音,各臂執(zhí)物各有不同,表示觀音有不同的渡眾愿望。
各位團友,最后一殿是藏經閣,建于1936年,上層為經堂,下層為法堂。這里有中外佛書經典數(shù)萬卷。其中較珍貴的有《明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各位朋友,下面我們前往素菜館用素齋。
這是普照樓,它作為素食館,迎接海內我嘉賓。南普陀寺的素食獨具一格,以清純素雅而聞名,被譽為“素菜瑰寶”。
各位團友,南普陀的介紹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合作。
現(xiàn)在給大家4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上山看看摩牙石刻,也可以去大雄寶殿燒香祈愿。
我們將在11點30分在停車場集合,我們的車號為閩d3688,謝謝。
南普陀寺導游詞篇二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福建省香火最旺的南普陀寺,它位于五老鋒下,為子五座向,依山面海以中軸線為中心,主體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占地面積有3萬多畝,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1684年由靖海侯重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快牌匾“南普陀”是當時的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在1981年寫的。
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進去看它的一些主體建筑,這是天王殿,在1925年改建的,我們看它的建筑結構是木構架結構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位嘻嘻哈哈的菩薩是彌勒菩薩,他是一坐藝術品,他是采用福建省特有工藝“脫胎漆器”而制作的,要先用泥做出他的泥身,難后用金漆精描細畫千遍,最后再破去泥胎才完工的。這種工藝品不僅美觀、堅固、而且還不怕火,因此很深受游客的喜歡。佛預言在56.7億年之后他將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道因此人們稱他為未來佛。這是四大金剛,_中曾被破壞,這是經過重塑的金身,他們的職責是護衛(wèi)天下,我們看他們的兵器和形象都不同,這是東方持國天王,這是南方增長天王;這是西方廣目天王,這是北方多聞天王,他們手上拿的法器都有不同的含義:劍,鋒也,比喻風;琵琶,暗指調;傘,隱含著雨的意思;龍,有青龍的含義,暗指順。“風調雨順”乃是萬事如意,國泰民安。
我們看到這四大天王的一只角是懸掛在空中的,你們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嗎?關于這個有一個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在農家,小時侯家境很貧寒,經常餓著肚子,于是就到廟里做小沙彌,負責清掃,他掃到天王殿的時候看到四大天王的角周圍不干凈,于是就叫四大天王把腳抬起來,因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天王不好不從,結果打掃干凈后,小家伙就聽到開飯的鐘聲,于是就顧不得眼前的事,就放下掃帚,跑去吃飯,四大天王的腳就一直抬到今天了。那么只要誰能命令四大天王把腳放回去誰就是真命天子,這是跟大家開個小玩笑。那我們來看一下后面的這是0天神韋馱,他曾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神之一,據(jù)說佛在捏磐時,有邪魔將釋迦的佛舍利偷走,韋馱歷經艱難,把舍利追了回來。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他身穿甲胃,手持金剛杵就是保護佛祖,降妖的。韋馱手上拿的法器不同就表示這個寺廟的制度,如果韋馱手上的金剛杵是著的的,是表明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游僧不開放,最多只能吃兩餐,不能住宿;假如韋馱的金剛杵是橫放在手臂上的,表示寺廟是十方叢林制的,游僧可免費食宿;若韋馱左手叉腰,右手握著金剛杵過額頭就說明這寺廟對外來的游僧要適當收費。南普陀寺原為世襲制子孫廟,韋馱的金剛杵是著地的,改為十方叢林制后,金剛杵沒有改為橫放在手比臂上,仍保持原來的,按十方叢林的規(guī)矩,云游僧人是可以免食宿的。
我們現(xiàn)在走到天王殿后面這一花崗巖鋪地的大庭院,建筑上稱為“埕”石埕左右分為鐘樓和鼓樓;“晨鐘暮鼓“是寺廟的制度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會敲鐘的,聽到這鐘聲可以解脫人的108種煩惱,鐘樓是供奉地藏菩薩,鼓樓是供奉伽藍菩薩。
我們在繼續(xù)走帶上面,這是大雄寶殿,為何把它稱為 “大雄”呢?那是對佛主至高無上的尊稱。我們看到門前的這副對聯(lián):“經始朔唐朝與開元而并古,曙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揮”;這副對聯(lián)將寺廟的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很清楚,寺廟在唐朝就有了,據(jù)說最早到島上開發(fā)的是陳氏家族。五代時這里稱為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后來改為普照寺、普照院,因與浙江的普陀山是同供奉觀音菩薩的,且又地處普陀山的南面,因此就把它稱為南普陀寺。大雄寶殿基本采用了花崗巖,樸素,端莊,有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翹角飛檐,草龍飛舞,看上去非常的精致靈巧,并且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主殿供奉的是豎世三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邊為藥師佛,西邊為阿彌陀佛,他們的蓮花座上都刻有釋迦傳記和唐三藏取經的故事。
釋迦兩旁站立的,東邊是大弟子迦葉尊者,西邊是他的唐弟阿難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觀音,觀音菩薩和百姓之間可說是緣情深厚,她的傳說世人都在紛紛說道:(古時候有一老漢,年紀大了患眼急就要失明,到處去求醫(yī)都沒有用,最后得到別人的指點,需要用人的眼睛做藥引才能好,結果他的大女兒、二女兒都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做藥引來給他的父親治眼睛,惟獨他的小女兒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眼睛換來父親的光明,結果就感動了天地,釋迦牟尼佛就賜她千眼讓她能夠普視人間的一切苦惱,千手截難保佑人間。觀音菩薩座下還放著一個木魚主要是用木魚的方法讓僧人在念1是提神的。大雄寶殿的背后還有三尊佛像,他們被稱為“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左右兩邊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本寺的主體建筑之一大悲殿,殿前的這兩棵佛家圣樹菩提樹,十分的干凈,連蜘蛛網都不結,當年釋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大悲殿原來為磚木結構,在1928 年因香火過旺而被燒毀,在1962年進行大翻修,主題改用鋼筋水泥,保持斗拱推疊但不承受重力,用于裝飾。殿高20米,三重飛檐,以彩繪裝飾造形巧妙,結構嚴密,稱為蜘蛛結網。殿內供奉四尊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余三面為48臂觀音,各臂都有拿者不同的物品,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悲愿;常會有人對觀音的性別表示懷疑,究竟是男還是女?門住是這副對聯(lián)解釋得很巧妙:菩門無定向,慈悲濟世即觀音。實際上考證,唐宋時期畫觀音的名家有很多,但都是不畫婦女形象,但宋代之后,觀音就成為了女身,一直到明代,大概是觀音具有“菩薩心腸”與女性特點更家的相協(xié)調,因而就刻畫成女像就流傳了下來。
最后這一邊是大殿的藏經閣,建于1936年,這個藏經閣的建筑很有特色,有中西合并的韻味,上層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上層是藏經,下層是法堂如果你們想更多的了解佛教法那么可以到上面去看看。
使南普陀寺享有盛名的還有“閩南佛學院”創(chuàng)辦于1925年,現(xiàn)在的佛學院已經是僧教育的重點學院。
好了南普陀寺的介紹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配合。
南普陀寺導游詞篇三
現(xiàn)在我們走出天王殿,寺廟呈中軸線遞次向上,向左右對稱展開,現(xiàn)在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鐘、鼓樓!寺廟中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鐘鼓樓第一層分別又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和伽藍菩薩,正前方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主體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兩層躥角式的建筑,綠瓦石柱,雕梁畫棟,屋上鋪琉璃瓦,殿頂繪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龍鳳呈樣等磁畫,色彩鮮麗,金碧輝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寶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對聯(lián)為證,“經始溯唐朝與開元并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大雄寶殿中供奉著豎三世佛,分別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與未來佛,中間的就是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據(jù)說真有其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加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十九歲那年于四門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狀況,于是決心出家,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終經過艱難的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就成為現(xiàn)在的釋迦牟尼。站在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兩個弟子阿難與迦葉,前面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在殿的后面供奉著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后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又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為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tài)安詳。其余三尊為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tài)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為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于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閣,為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筑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臺。這里面藏著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臥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各位團友,五老峰乃南普陀寺后面的五座山峰,依次為鐘峰(一峰)、二峰、中峰(三峰)、四峰、鼓峰(五峰),凌空而立,遠遠望去,宛如五位老髯面天盤座,叢樹若須,云霧似袖,故名“五老凌霄”。是新評廈門二十名景之一。
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原名泗洲院,始建于唐,由入廈始祖南陳族人所建。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lián):“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并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lián)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己有1200多年。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后改名普照寺、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tǒng)一中國臺灣的施瑯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遙對南太武山,寺院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筑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廡廊,回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正對寺門,有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十一層高的萬壽塔,是1993年、1994年由信士捐建的。塔前為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這里是分外清凈高潔的佛門凈地。塔間是放生池,專門為施主放生所設。為什么廟前都要有一個放生池呢?放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后來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相融合,進而衍變成一種較普遍的佛事活動。提倡放生,反對殺生,示意整個世界成為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苦難的和平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