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都開封篇一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承明制,繼續以北京為首都,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13朝,于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帝宣布退位。歷經268年的清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不僅在國家統一、疆域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推動了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文化的交流,對于商業貿易的繁榮和傳統學術文化的興盛乃至對外交流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梢哉f,清北京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古都鼎盛時期,也為我國都城從傳統向近現代國家首都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清入關之前,后金政權的都城并不在北京,但隨著后來統一進程的推進,清政權將都城遷往北京便成為了必然之勢。早在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此后,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又稱興京)稱汗,建立后金政權。隨著統一進程的發展,為了取代明朝,努爾哈赤又不斷遷都。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由興京遷都遼陽。天命十年又自遼陽遷都沈陽。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即位于此,擴建沈陽城并營建宮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稱皇帝,定國號“大清”。清統治者非常清楚,要想統一中國,就必須“底定中原”“建都燕京”。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向朝廷建議:“蓋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兆民所瞻望而取則者也,京師理則天下不煩撻伐,而近悅遠來、率從恐后矣?!保ā肚迨雷鎸嶄洝肪砦澹z政王多爾袞也說:“我國建都燕京,天下軍民之罹難者,如在水火之中,可即傳檄救之?!保ā肚迨雷鎸嶄洝肪砦澹┌嗽露眨樦位实圩允⒕﹩⒊?,前往北京。九月十九日,順治帝自正陽門入宮。十月初一日,順治帝“以定鼎燕京,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清世祖實錄》卷九)
順治帝大典,不僅宣布清政權正式遷都北京,而且實現了從地方到全國一統的轉變,北京自元、明以來的全國政治中心地位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清朝定都北京后,不僅清政權站穩了腳跟,而且以北京為中心向全國輻射,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終于實現了中國的統一。清朝的統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統一,并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和版圖,它發生在中國從傳統走向近代之前,也發生在西方列強大規模侵略中國之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作為清代都城,政治大一統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對清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促進了本土文化的融合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入關定都北京后,清政府大量內遷八旗人口,于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下令圈占北京內城,漢官、商人、平民等,除投充八旗者及衙屬內居住之胥吏、寺廟中居住之僧道,盡遷外城,而分置滿、蒙、漢八旗于內城。有清一代,北京內城一直是八旗人口的集中聚居區,而且八旗的民族成分十分復雜,其中除了滿族、蒙古族、漢族之外,還有達斡爾族、錫伯族,甚至朝鮮族、俄羅斯族等。外城不同于內城,清初政府全部圈占內城之后,外城即成為清代北京漢人、漢官和商人的集中聚居區。此外,隨著很多喇嘛寺廟的建立,不少藏族僧人也遍布北京城。因此,清前期北京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多民族的聚居自然也帶來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
多宗教文化的交流。自元明以來,佛教、道教就在北京有長足的發展,清代多宗教文化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清代北京藏傳佛教寺廟的修建,直接帶來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漸漸形成了上至朝廷皇室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積極參與的一些民俗活動,比如“白塔燃燈”“雍和宮舍粥”“繞塔”“喇嘛打鬼”等,這些蘊含著藏傳佛教文化的宗教活動,逐漸地融合、演變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
多地域文化的交流。當時北京的商鋪大多由各地富商開設,在崇文、宣武門外出現了很多地方會館或商務性質的同業會館?!柏浶小^之多不啻什百倍于天下各外省。且正陽、崇文、宣武門外,貨行、會館之多又不啻什百倍于京師各門外?!保ā额伭闲袝^碑記》)這些會館和商鋪一樣,傳遞的同樣是各地域的文化內容。眾多會館中不僅說著鄉土鄉音,吃著地方菜,而且唱著地方戲,供奉著各地神祇,簡直就是地方文化博覽會。
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匯在清代北京文化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飲食就匯聚了南北口味。乾隆末年楊米人在竹枝詞中寫道:“兩紹三燒要滿壺,掛爐鴨子與燒豬。鐵勺敲得連聲響,糊辣原來是腳魚。爆肚油肝香貫腸,木樨黃菜片兒湯。母雞館里醺醺醉,明日相逢大酒缸。”又寫道:“不是西湖五柳居,漫將酸醋溜鮮魚。粉牌豆腐名南炒,能似家園味也無?”(楊米人等《清代北京竹枝詞》)可見,當時的京城不僅流行北味,而且南方菜也很多,更形成了一些不南不北的四不像口味。
促進了首都經濟的繁榮
大運河作為中國傳統社會中大規模調集物資產品和商業交流的主要運輸方式,對于城市的興起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工商業城市的形成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以都城北京作為樞紐的大運河不僅影響中國傳統城市的興衰變化,而且還影響城市的分布和體系。運河營造了城市,城市推動了運河的不斷發展,城因運河而興,運河因城而鑿,運河與城市一起又推動著運河城市經濟的繁榮。
以首都功能需求為主導的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開鑿運河,它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緊密地聯系了國家政治中心與江南各個經濟區域,帶動了沿途市縣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要道和經濟命脈,對于維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政治穩定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早在明末清初,隨著傳教士來到北京,西方文化元素就開始進入北京。然而,相較于對傳教士所帶來宗教和西學的拒絕與抵觸,傳教士所帶來的生活元素則比較順利地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明朝末年,利瑪竇一到北京,就向皇帝敬獻了自鳴鐘。當時的明朝萬歷皇帝對自鳴鐘很感興趣,把玩不已。利瑪竇還將所帶來的西洋器物公開展示,像地球儀、天體儀以及精美的油畫圣母像,很多士大夫和民眾爭相觀看,深為吸引。
尤其清乾隆時期,朝廷雖然嚴厲禁止傳教士在地方傳教,但對于進貢物品是不禁止的。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為祝賀皇太后六十大壽,在京二十二名傳教士共同向乾隆帝進貢,其中就有著名的“萬年歡”的機械裝置。這件精心制造的西洋奇器,投乾隆帝之所好,皇帝甚是喜歡,為此還重重賞賜了西洋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李俊賢、潘廷璋所進兩種貢品:“新法遠鏡”和“驗氣筒”。對于“新法遠鏡”,進單上特別說明:“遠視便捷,其長一二尺,可抵舊法一二丈有余。”“驗氣筒”的標注是:“驗氣應用魚缸、鳥籠、銅鈴、銅管等物,大小共二十六件,驗氣應用玻璃罩筒等物大小共二十五件,俱有圖樣并解說?!睂@兩件物品,乾隆皇帝都很喜歡。蔣友仁記述:“皇帝尚未決定收下望遠鏡,他先要了解這是何物,有何用處?!笔Y友仁被派去進行解釋,在場的太監和其他大臣對望遠鏡都很滿意,皇帝用完餐后,一切安排妥當,“太監們便請他當場試驗,君主感覺到這架望遠鏡比他見過的都要好。他派兩名太監帶著它隨時跟在后面并吩咐我教他們使用和操作方法”。對于乾隆帝的西洋情趣,錢德明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有著精辟的觀察與論述:“這位君主的愛好就像季節一樣多變。他原先喜歡音樂和噴射的水柱,現在則喜歡機械裝置和建筑物。惟有對繪畫的偏愛幾乎沒有變化?;实垡部赡軙匦孪矚g他曾經喜歡過的東西。”(《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西式建筑也開始在北京出現。早在明末利瑪竇到達北京,四年后即在宣武門購得房產,建起北京城內第一座教堂,是為南堂。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湯若望神父又重建,成為北京城內第一座大教堂??滴跞辏ü?693年),法國耶穌會士在中南海西岸蠶壇建起教堂,是為老北堂??滴趿辏ü?721年)費隱在王府井建教堂,是為東堂。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門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西直門天主堂,即為西堂。西洋建筑風格在清北京的影響還體現在宮廷苑囿之中,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圓明園中的西洋樓,由諧奇趣、黃花陣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組成。整個建筑采用當時歐洲最流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風格。
西洋物品不僅流行于宮廷之中,一些東西也開始進入民間,甚至成為一種風尚。桐城楊米人于乾隆末年寫成的《都門竹枝詞》中就有“三針洋表最時興”句,反映了當時人對西洋鐘表的愛好。鐘表之外,西洋眼鏡也是京師社會中的流行風尚。試看:“車從熱鬧道中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后生?!保ā肚宕本┲裰υ~》)總之,西洋器物雖然也被很多人視為“奇技淫巧”,但不像西學一開始就受到各個層面的提防和反對,它作為一種生活元素更容易融入了清初北京的物質文化中。
可以說,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的都城,不僅身處中外文化交流的舞臺前沿,展示了大國氣象,也經歷了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從而見證了中國從傳統向近現代的轉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責任編輯 / 金蕾蕾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二
親愛滴同學們,我們為您精心整理了《描寫開封的作文》的內容,希望為您在這方面的寫作提供一定幫助參考,描寫開封的作文主要選8篇優質原創文章,每片結尾還帶專家點評。
我的家鄉住在開封,那是聞名中外的七朝古都。有許多名勝古跡,鐵塔、繁塔、禹王臺、延慶觀等,最有名的古建筑還數龍亭。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龍亭,傳說龍亭是大宋朝皇帝趙匡胤登基的地方。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名揚天下,是開封的城市標志。每天都有很多人從世界各地來這里參觀游覽。龍亭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高高的深紅色基臺上,雄偉高大。有許多臺階,上去一次要費很大勁,所以皇帝是騎馬上去的,現在還有當年的馬蹄印呢。站在龍亭大殿向前看,能看到開封市的全貌。
龍亭大門前有兩個大湖,一個是楊家湖,一個是潘家湖。連接兩個湖的是一座美麗的玉帶橋,玉帶橋上有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像彩虹橫臥在波光瀲滟的湖面上。
到了深秋季節,龍亭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菊花花會,整個公園都成了菊花的海洋,只要你一進門就會陶醉在花香之中。
宋朝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宋朝時龍亭大門口的這一條長長的大街,著名的開封市二師附小就在這條街上。
我愛龍亭,這個美麗、古老的龍亭。
專家點評:
這是一篇狀物類習作。小作者緊緊抓住“中華古建筑——龍亭”的特征,細膩生動地描繪出龍亭的美麗,傳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景物描寫逼真傳神,極富情趣。
我的祖籍是開封,但我從來沒有去過那里。趁著這次國慶節小姨和姨夫要回開封探親,所以我和爸爸、媽媽、姥姥一同去開封市和開封縣逛一逛。
一、準備工作
因為是十月四號去開封,所以在三號那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就在商場、家里忙得不亦樂乎。媽媽想著國慶期間逛“丹尼斯”量販的人肯定多,所以臨時決定到“思達”超市去購物。左選右選,終于買了兩包蛋黃派。但由于“思達”超市的熟食并不是那么新鮮,所以又跑到“雙匯”食品店。再一看雙匯賣的熟食,不是包裝不精美,就是熟食的個兒太小了。沒辦法,只能跑到人山人海的“丹尼斯”了。大約過了1個多小時,我和媽媽才拎著大包小包從“丹尼斯”里擠出來。
二、起程
平時早上起床,總是要大人叫好幾遍才肯慢騰騰地爬起來。4號這一天可就大不一樣了。不到六點我就興奮地睡不著覺了,和爸爸、媽媽洗漱完后連早飯都沒有顧得上吃,就和姥姥一起直奔火車站。
三、游縣城品小吃
出了站臺,我們這一行人在二姨的帶領下前往奶奶家(奶奶是我姨夫的媽媽)。在我心目中,縣城應該是很破、很臟的。誰知到那兒一看,簡直和我心目中的縣城有著天壤之別!四周都是新蓋的紅磚瓦房,而且家家都是復式,每家還配有一個小院子。可以乘涼、種花等。街道上很少見到紙屑,再加上空氣新鮮,簡直像一個美麗的花園小城。
由于剛到那里,我還顯得有些拘謹。表姐、表妹們十分熱情地招待我、領我參觀。很快,我和她們便變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中午,我們一大家子來到“刀削面王”飯店吃飯。早就聽說開封小吃是一絕,所以迫不及待地等著品嘗美味可口的飯菜。嗯,果然名不虛傳,一道菜比一道菜好吃,花樣還真不少。不過,不能敞開肚子吃,因為晚上還要吃“夜市兒”呢!回到家,我們便一擁到電視機前,看“超級女生”的回放……真過癮!
四、看風景吃夜市
龍亭、清明上河園是開封著名的風景區。但由于時間不允許,所以不能到里面一游,真是遺憾。不過我和小姨、姨夫、媽媽坐著人力三輪車在龍亭和清明上河園四周轉了轉。為此,我還知道了一個小典故呢!在龍亭的旁邊,有著兩條湖。一條叫楊家湖,一條叫潘家湖。船只、游人和游泳愛好者都聚集在了“楊家湖”,因為“楊家湖”指的是楊家將的楊府家湖,而“潘家湖”指的是朝廷大奸臣潘仁美家的湖。這兩條湖一條代表正義,一條代表邪惡。所以人們都在楊家湖里游玩。
到了晚上,我們一同走進夜市,去品嘗開封特色小吃。“黃悶魚、大閘蟹、炒涼粉、切糕、燒烤……”應有盡有。我們盡情地品嘗著一道道傳統的特色佳肴。直到吃不下了,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五、回家了
時間轉瞬即逝,一天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我們一步一回頭地上了火車,但心卻還在開封。唉,不想走啊!
這次到開封一游不但讓我飽了眼福,還飽了口福,最重要的是我增長了許許多多的知識。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次來到開封,品小吃、游覽龍亭、清明上河園……相信這個愿望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每當夜幕降臨,開封就亮起來了。
整個開封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金明廣場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大梁路上,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偉輪廓。大梁門城樓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中山路上,明亮的櫥窗,絢麗多彩的廣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把繁華的大街裝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
鼓樓夜市,一排排整齊排放的餐車燈光明亮,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吆喝聲、餐具的碰撞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激光點。古老的龍亭變得更年輕了。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一束束燈光照著她們,猶如仙境中的宮殿,光彩照人,高貴典雅。長長的拱橋倒映在水面上,銀光閃閃,十分美麗動人。
夜晚的開封多么明亮,多么輝煌。
專家點評:
這篇描寫“開封的夜晚”的散文真是不錯!可謂有形有聲有色有味,綜合使用了多種描寫,其中最突出的是修辭手法的使用。景物寫得生動,如“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偉輪廓”。
我的家鄉在七朝古都開封,它是黃河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美麗的開封有壯觀的龍亭,有莊嚴的相國寺,有美麗的汴京公園,有……最令開封人自豪的是高大雄偉鐵塔。
鐵塔坐落在城內東北角,是一座大型琉璃磚塔,遠望似鐵鑄,故稱“鐵塔”。它建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
鐵塔以卓絕建筑藝術聞名中外,八角十三層,層層開窗。塔身挺拔,裝飾華麗,飛檐凌空,懸鈴叮當。鐵塔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上雕精美的圖案,有佛像、飛天、降龍、麒麟、花卉等,一個個造型優美,活潑生動。鐵塔高55.88米,是我國最高的琉璃塔。塔內有登道,人們在塔里行動,猶如在田螺殼里一樣十分有趣。登到塔頂,極目遠望,可見大地似茵,黃河如帶,游人飄然如在天外。
鐵塔,一部精美絕倫的杰作!
我為自己是開封人自豪,我相信家鄉人民會用智慧和雙手把家鄉建設得更美!
專家點評:
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寫出了“開封鐵塔”的特色,表達了自己對開封鐵塔的喜愛之情,修辭手法運用自如,如“它是黃河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很形象地寫出了開封鐵塔的特點。
10月2日,我和爸爸媽媽奶奶去了開封,一住下我們就立即去了開封的第一樓吃小籠包,第一樓的小籠包被稱為開封“第一絕”;然后我們又去吃了稻香居的鍋貼,雖然叫鍋貼,可和煎餃差不多,但是比煎餃好吃。第二天早晨,我們來到了清明上河園,清明上河園里有好多表演,我們看了氣功噴火、接繡球、木偶戲、包公迎賓、高蹺和梁山好漢截囚車,我還穿盔甲了呢,還和包公合了影。
10月4日我們從開封去了洛陽,首先去了洛陽龍門石窟,石窟是在山上雕一座座石像。我們先去了潛溪寺,潛溪寺里有很多的佛像,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然后去了萬佛洞,萬佛洞里的佛像很小,有的只有三厘米長,有一萬多尊呢,難怪叫萬佛洞!我們又去了最大的那個窟,哇!好大啊!中間的那尊佛像太大了,太高了,大的等于大象的好多倍,高的看不到頂!下午我們去了白馬寺,我們饒著一個十二層的舍利塔轉了三圈,那里的人說,這樣佛祖會保佑我的。到了洛陽的第二天下午,我們去百年老店“真不同”吃了洛陽水席。水席比一般的菜汁要多,而且形狀也很漂亮,特別是牡丹燕菜,用雞蛋做牡丹,用牡丹炒香腸絲和油菜。
10月6日我們去了王城公園,王城公園是看牡丹的地方,不過現在不是花季,真可惜!我在公園里開了十一圈卡丁車,只撞了兩次,下來以后,我覺得我連汽車都會開了!
這次旅行真好玩,特別是洛陽,我覺得我還沒玩夠呢!開封、洛陽的小吃真好吃!
古都開封篇三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帶,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傳八代十王,史稱“殷朝”。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從今天曲阜附近的“奄”遷到“殷”。此后將近三百年,殷一直作為商朝的都城,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紀時,商紂王昏庸無道,眾叛親離,周武王起兵伐紂,紂王自焚于鹿臺,商朝滅亡。商朝滅亡后,小屯一帶的繁華不再,逐漸荒蕪,后人稱“殷墟”。
有關這一古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還有一段傳奇故事。1899年,著名金石家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身患瘧疾,太醫診斷后開了一張藥方。他按藥方購回藥材后進行檢查時,忽然發現里面的龍骨似乎與往常有異,揀起來仔細一看,只見上面有許許多多的刻劃痕跡。這一發現讓他驚奇不已,立即戴上老花眼鏡,坐在幾案前仔細地審視起來。他發現這些排列有序、剛健遒勁的刻劃不像是自然生成的,很類似于他長年研究的金石銘文。后來經他仔細研究考證,此系遠古圖形文字,多記載商代帝王之名,“始知為商代卜骨”。他追蹤尋源,找到販賣龍骨的古董商人,其人為獲得暴利,故意含糊其辭,隱瞞龍骨的真實產地,乘機連販近千塊甲骨,從王懿榮那里撈了不少好處。后來古文字家羅振玉用高價買知龍骨的真實產地為安陽小屯,從而揭開了殷墟發掘的序幕。甲骨文的發現轟動海內外,對中國考古和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殷墟規模宏大、遺存豐富、分布密集,其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和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殷墟宮殿宗廟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東北,是殷墟最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發現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這些建筑基址形制闊大、氣勢雄偉,按照一定的格局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組、乙組、丙組。殷墟宮殿宗廟區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規劃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中心,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都城建設的水平,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著名的婦好墓位于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西南。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他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文武雙全深受商王的寵愛。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帶兵打仗,取得赫赫戰功,為商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后來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于宮殿區內。婦好墓中陪葬的各類文物共1928件,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墓葬。它的發現為研究殷商文化、藝術、禮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探討商代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研究商代社會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遺跡。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6萬片,震驚了世界。這些甲骨文字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檔案庫”和“百科全書”。
在以小屯為中心的殷王都周圍,密布著許多手工業作坊和家族墓葬群遺址。這些遺址群,圍繞宮殿宗廟區呈環狀放射性分布,構成了以宮殿宗廟區為中心,輪廓完整、規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遺址出土的遺物以青銅器最為典型,而陶器數量最多,除夾沙灰陶、紅陶和泥質灰陶之外,還有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為數較少,大概是供貴族使用的。出土的青銅器有禮器、武器、工具和車馬器等,為數較多,特別是禮器,素為中外學者所矚目。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知的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青銅器。成批器物的發現,首推婦好墓,墓中出土青銅器四百六十多件,幾乎囊括了殷墟出土青銅器的所有類別。
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跡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殷商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
今年7月13日,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殷墟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還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趁著春節長假爸爸媽媽帶著我去了十三朝古都西安感受一下中國的古老文化,過了一個最具年味的中國年。
去西安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就是“悠久的文化”和“特色美食”,去了以后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面”。我們去了兵馬俑、法門寺、鐘樓、鼓樓、大雁塔等景點,其中兵馬俑應該是最著名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當天景區人山人海,到處都排起了長隊,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興致,我們一群人興致勃勃的跟隨景區講解員進入了一號坑,里面的兵傭各個高大魁梧,卻神態表情各不相同,做工精細卻又氣勢磅礴。接著我們又參觀了二號坑、三號坑,講解員告訴我們三號坑是唯一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還有未出土彩色的兵馬俑,真希望下次再來時可以看到彩色的兵馬俑。
西安的夜景也非常迷人,到了晚上燈火通明,城墻上展出的燈展十分耀眼,熱鬧繁華,非常有中國傳統的年味。
這次旅行我們邊玩邊吃,嘗到了正宗陜西美食“牛羊肉泡饃”“biangbiang面”“涼皮”“肉夾饃……”其中我最喜歡“biangbiang面”,這個面比我們這的寬面還要寬上好多倍,一般人只要吃上兩根就飽了,因為它很寬像個褲帶一樣,所以又名褲帶面,這個biangbiang面吃起來咬勁十足,十分勁道。
這次旅行,我對西安的認識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不僅僅是古都也是燈火通明的的國際大都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以后我還要多出去走走,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