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一
我承認,至少在我的小學時代,是不喜歡那些“依依呀呀”的腔調的。完全不理解郭沫若“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心情。好吧,是自己不懂得欣賞傳統,只是飄在那類空想的世界里,證明內涵是怎樣消失不見的。
到我上初中之后,告誡自己要做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于是在奶奶的引領下,開始了解我們山西的特色——晉劇。晉劇,又叫“山路梆子”,亦稱“山西梆子”,解放后定為晉劇。它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有山西四大梆子。晉劇的流傳范圍很廣,受各地區人民的欣賞。收到這里,不免有一種自豪感,即便它并不屬于自己,卻也是一種來自于家鄉的驕傲。
晉劇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就已盛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記得在老家的農村里有一個大戲臺,小時候過節的時候經常跑去湊熱鬧。戲臺兩邊掛著大紅燈籠,臺上有一些老式的桌椅,臺面寬大,卻沒什么裝飾。記憶中最為清晰的是一場《打金枝》,雖然自己也聽不懂唱的是什么,可是演員的裝束、動作和唱腔,也引得我興趣盎然。小時候嘛,這些新奇的玩意兒,也夠我探究興奮上幾天的。
晉劇,即使你不明白它唱的意思,也會為它的表演所折服,正如我的家鄉山西一般,也是一個會令人贊不絕口的地方。
晉劇約有四百余個傳統節目,以須生、青衣、花臉、汰門的唱功戲為多。在長期的藝術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和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而且又具有婉轉細膩的風格,善于表現氣勢雄壯的場面,也能演出風趣活潑的場面。
晉劇中亦有不同的特色,老一代表演家十三寬厚的唱腔;蓋天紅背宮音的演唱;老三兒生的走臺步;說書紅高文翰的耍碗特技等。
當我開始了解晉劇的時候,才知道,這些古老的文化的魅力在于可以讓人用心去傾聽歷史,去感悟。正因為它帶有家鄉的味道,又更顯親切。晉劇,山西的動態名片,耳目一新。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二
山,猶如圣哲,沉穩敦厚。水,猶如豆蔻女子,靈動聰慧。山與水創造了世界的美麗。我的家鄉有水、更有山,更顯十分靈動之氣。
人總不滿于現狀,有的人生在浩瀚無邊,波瀾壯闊的海邊,卻期待一覽駝走大漠,長河落日的壯美;有的人生活在燈紅柳綠的都市中,卻向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鄉間生活。人們大多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靜思品味時,就會發現這邊風景獨好。
我的家鄉在四川,位于樂山大佛腳下岷江邊的五通橋。這里四周環山,長年遠看山色都是青幽幽的。山上有許許多多姿態各異的石頭,有的相互依靠,好像在說悄悄話,那神態宛如羞澀的少女;有的則高高站起,似乎要昂頭長嘯,抒發內心的激情,表述豪情壯志;有的石頭則三五成群的縮在一旁,那神態好似幾個調皮的頑童在捉迷藏。每到春天,山上姹紫嫣紅,爭奇斗艷,每到夏天,樹木翠綠,樹蔭遮日,涼風送爽……真是一派迷人之景。
山有山的靈秀,水有水的柔美。說到水就不得不提一提我們家鄉著名的夜景湖——小西湖了。小西湖美景可比杭州西湖,但杭州西湖風光是美在白天,咱們的小西湖則美在夜景。每當夜幕降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總是映著一些彩色的星星噢!那是路上的彩燈的倒影。小西湖是活的,層層波粼隨風而起,伴著跳躍的燈光,伴著我的心,在追逐、在玩耍,通明透亮的城市把整個湖面照的明亮,時不時出現的一圈圈水波和一竄氣泡,噢,那是魚兒在歌唱。湖是軟的,像一幅迎風飄舞的絲綢,湖是硬的,想一塊無暇的翡翠閃爍著動人的光澤。
在我的家鄉,可以把好山好水看個遍,也可以品嘗到很多的美食。家鄉的小食很多、薄餅包絲絲、豆腐干夾絲絲、蒸籠牛肉、蒸籠粉腸、麻辣燙、……、火鍋更是人人皆知,辛辣的味道刺激味蕾,真是獨特的感受,不容錯過!
我家鄉的名片,如此之美!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三
家鄉是多彩的,在花季中璀璨,家鄉是如此的繽紛,在歲月中磨礪,家鄉是如此的古老,在年華里歌唱,家鄉是如此的迷人,家鄉擁有者一張張特有的名片。
家鄉有砩石,家鄉的砩石是旌德的標志,是旌德的珍寶。它似翡翠,晶瑩碧綠,玲瓏剔透;它如螢火,幽暗深邃,微藍波光;它若瑪瑙,綠蘭相間,青翠惹愛。它在家鄉隨處可見,在夜晚璀璨放光,引得螢火蟲紛沓而至,與螢火相呼應,發出極其美麗的顏色。它是家鄉的名片,在國外熱銷,在國內產能。
家鄉有竹馬燈,家鄉的竹馬燈是旌德的文化,是旌德的習俗。這種習俗兒時便可玩耍,中年時便可以表演。這種習俗是模仿跑馬的姿勢,或揚鞭疾行,或執轡徐行,又或者伺馬而動展現馬的各種姿態。載歌載舞,形式活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正是從中汲取而來。古老的文化有著濃郁的旌德特色。它是旌德的名片,古樸清新的舞蹈形式,博得人們喜愛,給家鄉添彩。
家鄉有文昌塔,家鄉的文昌塔是旌德的旗幟,是旌德的藝術。文昌塔從下往上一層層地變細,每往上一層那古銅色的文昌塔漸漸往金色遞進,那剝落的金角正是它的印記。塔尖錐子般朝上,寓意步步高升。文昌塔的深厚底蘊可追溯古代,也可發掘近代,是文人墨客的旅游勝地。它是家鄉的名片,是家鄉更是中國的自然遺產。
家鄉還有那美麗的人,他們一起互幫互助。誰家的水沒關緊,他們會提醒;誰家孩子犯錯,他們會說理;誰家人生病,他們會照料。誰家有難,都會有人來幫忙,這真實的一幕幕出現在家鄉。家鄉還有這一張獨特的`名片。家鄉人就是如此樂于助人。
家鄉的名頭因繽紛而燦爛,因古老而樸實,因迷人而美麗。讓家鄉在芬芳中更加美好。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四
許多人有名片,打個照面便遞出一張名片,就成功地將自己“推銷”了出去——一場場應酬、一個個電話、一份份合同也許就接踵而至。那名片上多半是些簡單的個人信息,姓名、電話、地址什么的,卻像一塊“吸鐵石”,招賢納士,招財進寶。名片的作用比比皆是,也不需贅述——可是,名片的種類卻不盡相同。
我們家鄉的名片,自然不是一疊厚厚的卡片。若是卡片,則太輕薄,太功利了,也太無知了。對于生我們養我們的這一方土地,除了為它創造利益之外,更多更重要的是傳播家鄉的文化、歷史,將這張“名片”打造得令人耳目一新,絲毫不因循守舊;逸韻高致,貴在不落俗套。
廬山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秀麗的廬山,給家鄉九江抹上一份靈動的色彩。“九江秀色可攬結”不正是此最有力的證明嗎?廬山,古代文人墨客情有獨鐘,似乎他們的生命與此景情同魚水。“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廬山,在歷朝歷代的詩歌筆下成名,或是說魅力潯陽綺麗廬山造就了千古絕唱。廬山上的五老峰又是美不勝收,峻險奇峭,又誕生了”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鐘聲知何處?蒼蒼樹里聞”的佳句。當然,李白《望廬山瀑布》與蘇軾《題西林壁》也是家喻戶曉,自然可以不提,這些風韻極佳,傲視群山的詩句都來自“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的詩人提供他們無限靈感的這山吧!
九江方言
一個區域的人說什么話,顯示了這個人對于家鄉傳統文化的重視。一代代的老人傳承給后人,一代代地提煉、萃取,使九江方言獨一無二,成為了是否九江人的首要評判標準,也是九江人的驕傲。話不離口,一開口,別人就可以通過你的語言或語音確定你是哪里人。像是一種“領地意識”,上海人那獨有的孤傲,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是鄉下的潛意識,便通過方言一覽無余。你若要說你是上海人,就會有人問你這個用上海話這么說,那個用它這么說。著名探險家余純順在走四方時,其他人對于他是上海人的說法將信將疑。但無可厚非,方言,是一個地方的人的魂。九江方言,是以九江市區與郊區為主所使用的語言。東至新港鎮,西至賽城湖,東南至威家,西南至沙河鎮,九江話都很普及。九江話最最不同于其它方言的地方是“九江人聊天像打架”。很多人對此深有同感,九江,并不是什么蜂聚過匪幫的黑惡勢力的老巢,但話出口就惡狠狠、兇巴巴的。我在小學時曾上到一堂有關于此的課,至今記憶猶新——許多九江民間的老藝人在升旗臺上講解九江方言。九江人上廬山只要說兩句九江話就可以免票進山,管中窺豹,由此可見一斑,好像是上海的縮影。
古樸的名片,在大街小巷中緩緩地滲透,化作一磚一瓦,構成了九江,一層一層地堆砌與壘蓋,家鄉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區劃,而是心所及之處,將呼吸與家鄉的脈搏錯開,此起彼伏,相互填充,凹凸相合,將自己與家鄉共命運,為家鄉的明天傳遞他人一張名片,述說那說不盡的故事。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五
這便是我的家鄉。
那座鐵塔,很久以前就矗立在這里了,漆黑的顏色顯得十分嚴肅。
或許正因為如此,小時候的我總以為里面住著妖怪,于是起早貪黑的拿著一把木頭做的長劍在塔門口揮來揮去,有時候還得意的沖著路過的行人大嚷,招來許多奇怪的目光。
有時候玩累了,就坐在旁邊成蔭的綠樹間休息,見有路過的小昆蟲,就順手捉一只,放在手里玩弄。
或把它與其它昆蟲關在一起,看一場免費的武打大片,或是把它放進石子擺成迷宮,看著找不到東南西北的小蟲子發笑,甚至還會天真的讓這可憐的小蟲子老老實實的呆在地上,陪我一起休息。
不過,愛折騰的我絕不會滿足于此的。
我還會撿起一片梧桐葉,把那只捉來李的小蟲放上去,來一個“激流勇進”然后我會看的格外入迷,一般情況下載著乘客的小船會猛的一歪,等正過來時葉子上就只剩下了豆大的水珠,此外空空如也,我有時也會因為吃驚而不小心滑倒,掉在淺淺的小溪里,弄得渾身上下全都濕透,狼狽的走回家去。
當然,這樣子回家,一定免不了一頓數落,什么“怎么這么不小心呀”“以后再也不要出去了”之類的話。
不過我才聽不進去,一心只想著等一會換下濕衣服后得到那塊美味的花生糕。
果不其然,每次大人們都會如我所想那樣,一邊嘴上教訓我一邊又拿一塊花生糕之類的東西對我說:“給,別在闖禍了”然后事情就煙消云散,我又拿著剛到手的美味出去折騰了。
家鄉的名片初三字家鄉的名片初三篇六
——題記
長沙,它很小有很大,小得只能裝下一個家,一所學校一個童年;它又很大,裝滿的我的回憶和過去…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我看著它變化,它也看著我成長的城市。
慢慢地,見的次數多了,便覺得霓虹燈是親切的。“遠近霓虹競閃明,泉噴玉樹彩珠生,京城各處街攤擺,食客怡然享趣情。”它們置于樹木灌叢之間,放射出一道道誘人的光,織成一件華麗的晚妝,一排排聚焦的光束,攀在幢幢樓宇之上,洶涌著光的波浪,灑落著的歡快節拍,起伏著都市搏動的心臟,琳瑯滿目的商業街,懸掛著熙熙攘攘的欲望。
長大以后,發現長沙是個不適合安靜也不適合寂寞的地方,也覺那霓虹閃爍的燈,絢麗多彩,像極了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迎合著這個繁華耀眼的大城市。它如三棱鏡一般,可以看到它的很多面,同一種顏色卻可以迸發出不同尋常的光芒。同樣是一件事,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去將生活裝點得與眾不同。
聽雨知晴,這詞語聽來確是極美的,霓虹閃爍,在我心中也確是極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