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茶文化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茶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寶。不知道大家對茶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一)兩國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內涵。中國茶文化強調“中庸”、“禪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鑒別茶的優劣,還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中國茶文化把茶看作人與自然融合過程中的媒介,把飲茶當作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們將日月星辰、花草魚蟲邀入茶室,將人對自然的敬愛體現于對器物的萬般呵護之中。雖然兩者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把“天人合一”作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兩國的茶文化都與本國的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中國茶文化講究在品茗的同時進行賦詩、賞花、品畫、聽曲等文藝活動,由此,與茶事相關的詩畫多不勝數。同樣,日本茶道則將書畫、建筑、工藝、烹飪、宗教、禮法等一同導入茶事,使之成為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成為最具美麗的日本傳統文化體系。意大利學者馬里奧·佩德凱斯認為:“茶道是外國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個窗口。”因此,我們可以說,不了解茶道,便無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780年陸羽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學。談及茶文化在唐代的確立,其實主要內容就是探究陸羽《茶經》的“茶道”思想。陸羽(733-804年),字鴻漸,是中唐時期一位杰出的詩人、史學家、茶學家,他生于儒、釋、道三教尋求相互融會貫通的時代。《茶經》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茶經》中的思想內涵是:通過品茶活動陶冶情操,培養簡樸、高尚的道德品質。《茶經》是對中唐茶文化發展成就的最好總結,也正是自《茶經》以后,茶成為全中國普遍性的飲料,標志著中國茶由飲用變為品飲,由愛好升華為一種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并吸收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強調“中庸”、“禪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國茶文化以最初的藥用到飲用最后發展成為人的精神活動,強調崇尚自然美,但是沒有嚴格的儀式可循,并且只有廣泛性和大眾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文化修行的過程,是“釋道”精神的統一;“怡”是愉悅的精神與情感的表現,在飲茶的過程中,養成謙恭的行為習慣;“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兩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不同。中國茶文化是從其食用價值逐漸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發展卻經歷了相反的過程,即首先得到確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實用。中國茶最早是用于藥,然后才用于飲用,780年陸羽著《茶經》才給茶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文化卻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將茶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帶到日本,因此,它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紀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強調了藝術品味和精神內涵,而不是茶的實用性。
(二)兩國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國茶文化起源于藥用,因此,它與中國道教的養生思想關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國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與神仙思想相關聯,并由此升華到精神文化領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禪學的滲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禪”成為其思想的內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禪者。因此,較之講求茶的藥理成分、強調飲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國茶文化來說,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禪味,善用暗喻的方式來表現禪境,追求內省、修煉的禪者風范。
(三)兩國茶文化的載體不同。中國近代出現的茶館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載體主要是茶室。隨著中國近代茶館業的興起,更是將飲茶與文化聯系到了一起,有評書茶館、京劇茶館和曲藝茶館,老舍還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創造出經典劇作《茶館》,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中國茶文化的大眾性。而日本的茶道有嚴格的程序,在日本講究的人家中都設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擺設極為講究,關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門學問。
(四)兩國對于茶文化的規范儀式不同。中國人認為“道”是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和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說道,在中國眾多的飲食娛樂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著嚴格的規范的儀式,所以我們更多的把中國的茶道稱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規則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七則”指用于接待客人時的準備工作:“茶要提前準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像野花一樣自然;遵守規定時間;即使不下雨也要準備好雨具;一切為客人著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日兩國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一、茶文化雖然各有其獨特的美,但是它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過茶來感受真正的美、本質的美。
中國茶人追求品茶的純正滋味,享受與大自然結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暢懷于大自然的絕佳體現。日本茶人則賦予身邊所有器具以身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二、中日茶文化都以茶為載體將自己的精神理念體現在茶道的實體活動中。
中國茶人將傳統的儒家文化、修身養性的理念體現于品茶與作茶詩繪茶畫等實際活動中;日本茶道秉承禪宗理念,將其體現在茶道禮儀、茶道規范、茶道技藝上。
三、在參與茶事的活動中、品嘗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體現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時,對茶的藝術性的追求,將美化、深化對日常生活萬事萬物體驗。這在中國、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個共同點。
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茶文化篇二
是截取竹枝做的,茶筅長五寸,將茶舀入茶甌中加水后,再用茶筅調和攪動。等到水里攪起的水沫形如云頭、雨腳,就算是洗刷好了。
茶筅的大量使用是從宋代開始的,宋徽宗說茶筅是用老竹子制成,本身要厚重結實,前端劈開成細條,而且要尖銳一些,這樣擊拂茶湯的時候才會順手,就算用力過猛,也不會浮沫亂生。日本茶道用的茶筅,是把前端分開的竹絲再往后彎一道,前端形成弧形,這樣一來攪拌的面積更大,更利于形成湯花。
固然是以形態、持久來比拼,可是它的意義,卻絕非是審美一層。從今天茶學對湯花的科學研究來說,高度延展的湯花是茶湯里發泡營養物質較多的表現,且氣味馥郁,利于吸收。受到茶道湯花的奇石,國外在咖啡、紅茶等飲料里也采用了機器發泡技術,很受歡迎。有些西餐廳里,甚至把西紅柿汁也拿來發泡,竟然比茶湯的湯花還要持久,且口味清新誘人。
在我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
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干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征茶葉為祭。
在我國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載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松羅茶葉十三兩”記載。在光緒五年(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羅茶葉二斤”的記述。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中祭品的習俗。如在我國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它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習俗。茶葉還作為隨葬品。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掘中已經知道,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為隨葬物品。因古人認為茶葉有“潔凈、干燥”作用,茶葉隨葬有利于墓穴吸收異味、有利于遺體保存。
歷古以來,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俗。像安徽壽縣地區,人們認為人死后必經“孟婆亭”飲“迷魂湯”,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為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則于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要先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模擬“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認為死者有此兩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紅菱,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陰間鬼役驅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人迷津備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飲茶后則可以讓“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騙。故茶葉成為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還成為重要的“信物”。在我國湖南地區,舊時盛行棺木葬時,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為填充料,稱為“茶葉枕頭”。茶葉枕頭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狀,內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放置棺木內,可消除異味。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遺體的保存。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為死者而備,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卻有為活人而備茶葉,懸掛“龍籽袋”的'習俗。舊時福安地區,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風水先生看風水,選擇“寶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風水先生在地穴里鋪上地毯,口中則念念有詞。這時香火繞繚,鞭炮聲起,風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用布袋裝好,封好口,懸掛在家中樓梁式木倉內長久保存,名為“龍籽袋”。龍籽袋據說象征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其寓意是,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祛病”、“人丁興旺”,豆和谷子等則象征后代“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后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財源茂盛”、“吃穿不愁”。
如何鑒別鐵觀音的好壞,是一項高深的學問,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鑒別茶葉好壞,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幾年生茶樹,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卷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
聽聲:精品鐵觀音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當當”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茶葉沖泡展開后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征之一葉背外曲),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于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后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之魅力所以。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對如何鑒別鐵觀音的好壞的介紹,辨別鐵觀音的形,聲,色,香,品韻五個發面就可以知道鐵觀音的好壞了。
世界各國不同的茶俗介紹
歷史悠久的泰國,在風俗習慣和禮儀上也呈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泰國北部地區、緬甸和云南地區相似,這里的人們有喜歡吃“腌茶”的風俗,其法與出自中國云南少數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樣,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實是一道菜。將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時拌入食鹽、生姜、花生之類,吃時將它和香料拌和后,放進嘴里細嚼。因為這里氣候炎熱,空氣潮濕,吃腌菜又香又涼,所以,腌茶成了當地世代相傳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人飲茶方式很特別,他們把茶倒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遞送茶具,就會被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他們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薩馬拉茶”。
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定等級和價格。
西亞地區的土耳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紅茶,城鄉茶館普遍,出門飲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離濃味紅茶,用沸水沖泡,再在茶湯中添加糖、奶或檸檬共飲。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就是問“飲左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筑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洛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于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并無什么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收市,有的通宵營業。一般地說,早茶市最興隆,從清晨至上午11時,往往座無虛席。特別是節假日,不少茶樓要排隊候位。飲晚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在夏天,茶樓成為人們消夏的首選去處。
不過,廣州人在閑暇時也以在家里飲“功夫茶”為樂事。“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并手指壓實,據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淀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于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后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堿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后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此外,飲涼茶也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所謂飲涼茶就是把藥性寒涼、能清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清除夏季人體內的署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如王老吉涼茶就形成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于它清熱解毒、消炎去署的藥用功效明顯,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另外,還有如石歧涼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龜苓膏、生魚葛菜湯等也都是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80年代以來,為方便飲用,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的必備飲品。
武夷山的喝茶風俗很多,其中吳屯婦女喝茶俗,即婦女喝茶俗與其他地區的飲茶風格大不一樣,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飲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熱水瓶,也不用當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飯碗。用的茶葉也不很講究,當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下面就武夷山人的喝茶風俗做一介紹。
這里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里農家婦女輪流作東,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進村來的女賓客入席。作東者都想借此機會表現自己的手藝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擺上茶宴,讓姐妹們品嘗。銀根緊縮的日子,她們也會想方設法“就地取材”,親手制作小菜,如雪里蕻、豆腐鹵、豆渣餅、腌辣椒、南瓜干、咸筍干、沙炒黃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則豐富了起來。“茶宴”上農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邊喝邊聊,談趣風生。
“喝茶”不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還起到了增進鄰里和睦的作用,發揮著“婦委會”的調解功能。吳屯紅園、上村、大際、小際一帶,這種農家婦女的喝茶習俗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以上就是對武夷山人的喝茶風俗介紹,希望對大家了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茶文化篇三
當你美美地品一杯茶時,你可知道我國茶文化之“最”嗎?
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據《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可見,神農氏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茶葉為世界三大飲料(另兩種為咖啡,可可)之“圣品”,享有“東方恩物”、“綠色金子”的美譽。舉世公認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樹云南省勐海縣境內的一棵茶樹,高32米多,主干粗3米,樹齡約1700年,被稱為世界茶樹之最。
最早的種茶專著唐代陸羽撰述的《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于茶葉生產的`專著。《茶經》已被譯成10幾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最早引入中國茶葉的國家: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禪師到我國浙江等地留學,把茶葉和種子帶回日本。17世紀,茶葉傳到歐洲,19世紀傳到非洲。現在中國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成為傳播友誼的紐帶。
最早的詠茶詩據史載,西晉詩人張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茍安樂,茲士聊可娛”的詩,被稱為第一首詠茶妙詩。
最早的茶話會據史書云: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皓賜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韋曜酒量小,孫皓為照顧韋曜,便秘賜“以茶代酒”。后來,逐漸產生集體飲茶的茶宴,類似今天的“茶話會”。
最完備的茶葉科研教育體系自《茶經》問世至今,我國十分重視茶葉的理論研究。現在我國有9所高等院校設有茶葉專業,在校學生居世界第一位;我國有兩所全國性的茶葉研究所,成為世界上茶葉科研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