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家規篇一
大家都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家有國家的法律,每一個家庭有每一個家庭的規矩。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家庭也應該用端正的家風家訓來嚴格要求家庭里的每一個人。
我對家風的理解與眾不同,家風不一定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但只要違背了家風就要深刻的反省自己。一舉一動,不僅代表了自己,而且還代表了自己身后的整個家頻,我們家的家風和大部分家庭一樣,就是“孝”。
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孝應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們要孝敬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碗、掃地、拖地、洗晾衣服、整理房間以及父母不在家的時候看好家等等都可以;其次,在生活上照顧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老人,幫助老人洗洗腳、捶捶背、讀讀報紙,做頓簡單的飯等。第三,順應老人,老人年紀大了,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也不能違背老人的意愿,讓老人滿心滿意。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孝’。
我們家的家訓是“誠實守信,學會感恩”。我對它的理解是對別入要誠實,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長輩要懷有一種感恩的情感,要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的爸爸告訴了我們家的家訓,我立志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學會感恩的人。
我們青少年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祖國的未來,倡導著社會風氣的導向,我一定要把優秀的家風家訓傳承下去。
家規篇二
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有很好家風的家庭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么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關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里也會時不時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的,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要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雖然還有很多很多條規矩,但是正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里也總是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加上課外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末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長了知識了”。
“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夸獎,是因為他長期處于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游手好閑的人,他們何嘗不是處于一個不好的家庭環境中,而且他們大部分家中都不會有良好的家風。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不會有什么不好的風氣,他們一定會有另外的一番景象。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家規篇三
家風,好比家規。如果家風不好的話,那么子孫后代可能就會誤入歧途,做對社會無益的事。往大了說,所做的事甚至還會危害到國家利益。往小了說,就能決定一個家族的興亡盛衰,以及別人對這個家庭的異樣的看法。可見其重要性。
家訓,就是長輩對子孫為人處世,執掌家業的教誨,是一個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會有良好的作用。
我們家的第一條家訓是:客人至,尊稱呼。
記得有一次,我聽到門外的吠聲格外響亮,一定是有人來了,爸爸在百忙之中問我:“誰來了?”這時我直呼其姓名,只見媽媽的臉色一變,把我帶到了屋里,狠狠地把我教育了一通。到家即為客,應該有禮貌的和客人打招呼,顯示你的教養。
我們家的第二條家訓是:米雖小,君莫扔。
自從袁隆平爺爺逝世后,媽媽把節約糧食看得極為重要。因為浪費,我有好幾次都被媽媽教訓了。后來我讀《朱子家訓》,讀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知道一點點衣食都來之不易,應當經常想到物力得來不易而加以珍惜。
樹立家風家訓,傳遞美好品德,思想積極向上,發揚美好精神,這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
家規篇四
我家有個家風,那就是謹慎、勤奮地做事。
聽媽媽講,以前外婆在一個工廠里工作,那里都是機器,可以用來吹頭發,而且那時根本沒有吹風機,所以有些工人就用機器來吹頭發。但是,有一個人一不小心,頭發被卷了進去,整個兒頭皮都要被撕下來了,那可不得了,是要出人命的。這說明,我們做事要謹慎,一絲不茍,不然后果就很嚴重了。外婆就是一個謹慎的人,這也是媽媽一家的家風。
我爸爸小時候住在溫州文成縣的山區里。那個時候,山區里大家都很窮,所以爸爸學習很用功,很刻苦。媽媽小時候雖然住在杭州老城區(現在的拱墅區),但也跟爸爸一樣,學習卻是很拼命,考試總能得滿分。謹慎和勤奮,從小就在爸爸媽媽身上有所體現。
工作以后,謹慎和勤奮更是在他們身上隨處可見。
如今我已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需要做到謹慎。不謹慎帶來了很多壞結果。有一次,我去白塔公園,三心二意,結果被鐵軌絆了一下,正摔倒石頭上,手當時那個疼呀,真是無法形容,過了整整兩個星期才好。再以前,我回老家時,還曾因為玩酒瓶手被玻璃割破了,縫了整整五針。從此,我下定決心,慢慢改掉了一些不謹慎的習慣。總之,做事要認認真真、有條有理,不能有半點馬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小數點加一個減一個,相差可太大了。這些好的習慣,我一定會終身受用。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規家風——謹慎、勤奮。
家規篇五
很多家庭中一定少不了家規,比如:進了家門要先換上家中用鞋,在家中不能大聲喧嘩等,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家規中的第一條:每天晚上所有人都要去跑步;第二條:家中不能有私房錢。只要我們家中有誰,沒有按家規中的去做,那就要嘗嘗我們家“母老虎”的小棍有多厲害了。
很多人不相信違背家規時,我媽媽會有那么厲害,那我就用我哥哥的遭遇來和你們說一說吧!
“一二一,一二一”,我們邁著整齊的步子,從田邊走過。“哎呀,哎呀!”這是誰發出的聲音呀?是哥哥,原來哥哥一聽跑完步才能去超市,很不開心,發出來哎哎的嘆氣聲。我告訴了媽媽,媽媽瞪了哥哥一眼,哥哥就不唉聲嘆氣了。
跑完步到了超市,我媽媽給了我和爸爸一人一百元,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可是,沒有哥哥的,哥哥只好花自己的錢。哥哥哪來的錢啊?一定是私房錢,媽媽馬上把哥哥的錢拿走了。哥哥連續違反了兩條家規,這時,媽媽的小棍就派上用場了。
家規是讓我們養成好習慣的,我們一定要嚴格遵守家規!
家規篇六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岳母刻字到曾子殺豬,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良好的家風家訓。我們家雖然不是什么名門貴族,但和其他家庭一樣,也有自己的家風家訓。下面,就聽我給你講講吧。
細風長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長久。我一直生活在農村,所以從小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有一次在吃飯時,我發現桌子上都不是我喜歡吃的菜,所以有不少菜葉從我的嘴里偷偷地落荒而逃,當時我以為爸爸媽媽并沒有注意。過了一會兒,我看見媽媽在“收集”剩飯,爸爸在吃剩下的雞腿。我忽然意識到爸爸在剛剛吃飯時,沒有吃一口肉,頓時,我感到羞愧不已。從此,無論是好吃的還是不好吃的,我從不挑食。他們用行動告訴我什么叫做“節儉”。
書是一味良藥。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晚上,我們家就會非常安靜,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全家人都在讀書。盡管妹妹才三歲,現在也會看一些簡單的娃娃書。那么我就更喜歡讀書了,書就好像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了書就好像沒有了精神食糧。爸爸媽媽無論有多忙,每天都會陪我一起讀書,老師說我就是一個小書癡。書是我的朋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書,是一葉扁舟,帶著我駛向知識的汪洋。
這就是我的家風家訓。那么,你的家風家訓又是什么呢?
家規篇七
“父為主,子為從”是我的家規。在我家,主次須分清。父親就是“君王”,而我是“臣子。我必須聽從父親的,父親的話是“圣旨”。即使有錯也只能商量指出。嚴禁頂嘴,頂嘴是對父親的不尊重,“臣怎能頂“君”之嘴?須后而勸之。
我的母親同樣也有很多規定,例如,尊師重教。老師是你前進的光芒,所以說,尊師重教是必要條件。假如老師有錯,不可當面頂嘴。師可重而不可輕之,此乃家規也。
多看書,初始也是家氣家風,后來卻成了我的愛好,因此,我家的書香味很濃,在這濃濃的書香中,我陶醉在書海之中。書,是可以修身養性的;書,是可以磨練情操的;書,是進步的階梯。我讀了許多書,掌握了很多知識,都為環境所造就!
家里人的德性都很好,從不會去貪微乎其微的一些小便宜,不做雞鳴狗盜之事。母親常教育我:“一個雞蛋吃不飽,一個賊名背到老。”在這個正直的環境下,我也不會去貪什么小便宜,更不會去做一些無價值的雞鳴狗盜之事,這也是環境所造就的!
家規約束人,環境造就人。正是因為良好的家規,成就了良好的家風,更成就了優秀的我。
家規篇八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于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現在,我已經步入初中,成為一名初中生,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后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于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么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每個家都有屬于自己家的家風、家規、家訓,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家規、家訓,那可就要跟我小時候的幾件事有關了。
五歲時,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飯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還常常剩飯。并且我洗手時,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費半盆水,洗完后水龍頭也不關,白白浪費了很多水。媽媽知道了我這兩個不好的習慣以后,對我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飯了,并且要節約水資源。”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儉節約”。
又過了一年,我要上小學了。我們坐下來打算開個家庭會議。爸爸說:“今天的內容就是討論家風、家規、家訓。目的就是想讓你上學后能約束自己管好自己。”我們討論了很久,才確定下來。
家風就是勤學、上進、誠實、善良。
家規是勤儉節約,家訓則是尊敬長輩、孝順父母、自強自立。
上學以后,我感覺自從有了家風、家規、家訓,無時無刻不在謹記著,約束自己。
多年來我家有一條不成文的.家規,就是吃飯時,如果長輩沒動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吃。
記得在我5歲那年,我和小伙伴在樓下玩了一上午,那時真是又餓又渴,和小伙伴告別后,我趕緊往家跑,邊跑邊想著午飯可以吃到我最喜歡的可樂雞翅和咖喱牛肉,之所以能吃上這些美味的菜肴,是因為有親戚在家里,我順便沾光。剛進樓道,我就聞到一股濃濃的飯菜香味,我更加饑腸轆轆了,于是加快了步伐,迫不及待地跑進家門,桌子上已經擺好了各色菜肴,不但有可樂雞翅和咖喱,還有多寶魚、魚香肉絲等各式美味,這些都是我喜歡吃的菜。這時候,媽媽正在招呼親戚入座,我趕緊找了個位置坐下,眼睛直勾勾地看著桌子上的美味,順手就拿起筷子伸到盤子里,可是剛準備夾起一塊雞翅,媽媽就按住了我的手,和顏悅色地對我說:孩子,應該讓長輩先動筷子。我只好把拿筷子的手縮回去。姥姥笑瞇瞇地看著我說:大家一起吃吧!姥姥一放話,一塊雞翅立馬就被我夾到盤子里,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客人走后,媽媽又給我講了一番飯桌禮儀。
今年元旦,我去參加媽媽的同學聚會。菜都上齊了,可人還沒有來齊。大家都在等一位姍姍來遲的叔叔。當時,我是多么想夾一塊又香又嫩的牛蛙呀!可是,我想起了媽媽在家教我的道理,于是控制住了自己。旁邊有一位阿姨說:紫安,你先吃點兒吧。我說:謝謝阿姨,不用了,等會兒咱們一起吃吧。我耐心地等到人都坐齊了,才和大家一起開始吃。叔叔阿姨不住地夸講我懂規矩,習慣好。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的習慣往往是從小養成的,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家的這條家規實際上是一種謙讓,對長輩謙讓是一種孝道和美德,對別人謙讓可以贏得大家的信任和贊揚。
家規篇九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規,家有家風”,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我們秉承著老一輩人留下的優秀家規家風,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品質,提高了我們的個人修養與道德水平。可以說,家規家風是我們的根本,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并弘揚開來!
家規家風第一條:“努力拼搏,吃苦耐勞”。紅頭船的故鄉樟林古港是我兒時的樂園,每到那里,爺爺總會情不自禁地把當年勞動者經商貿易的拼搏故事向我娓娓道來,奇怪的是年少無知的我竟會百聽不厭并牢記在心。或許是爺爺講得很生動,或許是因為我是地地道道的當地人,更或許是那敢于拼搏,努力刻苦的精神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到如今,我都會清晰的記得,爺爺講完故事后眼里閃過的淚花和那一抹自豪的微笑。
家規家風第四條:“信守承諾,誠實守信”,家規家風第五條:“團結鄰里,和睦相處”,家規家風第七條:“努力奮斗,發憤圖強。”……看著墻壁上那有些泛黃的家規條文,每一條都勾起我對家庭往事的回憶。它作為我的行動指南,是我前進的方向。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作為青少年,我將繼承和弘揚家規家風,帶著家人的期望行踏上現代化的征程!
家規篇十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家是一個小小的平凡的菜園,而我就是菜園中的一棵小小的菜苗,陪伴了我十三年的家規就是滋潤著小菜苗的雨露甘霖。
但在我的家規中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第一條家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那是上學期的一次班委改選,當我正在準備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立刻蹦出了這一句話。原先緊繃的心變得松弛無比,如明鏡一般豁然開朗:無論我的同學們有沒有為我投票,我都要放寬心態。
最后,我如愿以償,競選成功了。我不由自主的默念著這一句話。我一定要放棄所謂的享樂欲,少一些私欲與私心。大海之所以稱其大,是因為她有容納百川的氣度和容量,我們要向永不枯竭寬容大度的大海學習。
如今,面對這簡短的十六個字,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在這一個學期中,這十六個字教會我了如何學習,做人和處事,教會了我要以樂觀大度的姿態面對一切。
我不知道別人對家規的理解,但我知道家規對我來說很重要。家規不僅僅是一連串深奧難懂或直截了當的話語,家規則是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教育,是爸爸媽媽對我無限的期望,更是促使我茁壯成長的甘露。
朋友們,面對家規,需要的不僅僅是嘴巴上的承諾,更要我們的行動。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