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走進洛陽博物館字篇一
從圖中可以看出,建筑用地面積十分巨大,而且場地充裕,查資料得場地面積為200000㎡。分析場地四周的地形地貌,場地位于洛河南畔,場地的南面是隋唐城宮殿遺址,周邊是里坊制的遺址,場地所在地是很敏感的地帶。場地有著18m的限高要求。綜合考慮,建筑師選擇了一個四方扁平的體量。方形建筑體量坐落于場地之上,坐北朝南,呼應了城市中軸線,成為城市軸線的一部分。建筑構思著眼于文明初現時原始粗獷的氣韻與勢態,不是采用大屋頂等通常的建筑式樣,而是選擇厚重的大體塊大體量。
1,采用半圍合式布,中間的主體建筑為展館,文物庫房與辦公、設備等輔助用房設計為附樓布置在展館北側。從功能上把形體區分開來,使得形體與功能達到了統一性。2,“鼎”的概念通過隱喻的手法體現在展館的建筑造型上,此設計也名為“鼎立天下”。為了襯托展館,附樓采取消隱為地景建筑的手法,在頂部進行了綠化。暗和洛陽城州“北據鄺山,南值伊閱”的山形水勢。讓博物館成為城市的一個縮影,成為城市的微觀表達。3,形體具有動感,以一種向前的形體特點暗喻洛陽的文化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勢。
四,功能及流線分析
以主體展館為核心,主次分明、內外分明。核心空間為展廳,輔助空間圍繞展廳布置。展廳與展廳處布置交通空間。主入口偏西,方形的對角線打通視廊。圍繞挑空的中庭布置展覽區,延續首層的空間特點,使得空間具有統一性。整個功能分區簡潔明了,主次分明。西北側指向展覽序列的起點,東北側指向內部最大的庭院.西南側指向二層展覽的起點,東南側指向貴賓接待區的自然分區。
流線十分清楚明了,一層平面觀眾流線是回字形的。圍繞著貫通的中庭,展廳在中庭的外圍布置,二層也是如此。工作人員流線與參觀有課流線相互獨立,工作人員流線在建筑的東北面,而展品和文物流線在西北部,各流線不交叉不相互影響。
思考
1,屬于自己國家自己文化的設計的切入點。自身專業學習和知識完備時應注意的方面。
2,現代的處理手法,構圖手法和立足于傳統文化、地域回歸的設計思路不沖突。
歷史意象來自于對歷史的宏觀認知通常.對待歷史題材的建筑創作.人們往往訴諸于一些有形的文化遺產加以抽象再現但是對待洛陽這座特殊的城市.設計者選擇的卻是避實就虛.從概念的轉換中努力探索新的空間形式。設計者對洛陽的歷史秉持了一種整體認知的觀念.不為某個具體朝代的建筑型制所束縛.而把歷史上的不同朝代都看作這厚重歷史共同的、平等的組成部分.我們更注重表達的是一種文化的實質—從文物遺存看洛陽的大遺址是體現其厚重歷史的最重要物證洛河沿岸一字排開分布著舉世著名的五大都城遺址.史稱`五都薈洛。“這些夯土遺址的本體呈現出一種最本質的大地形態需要仔細分辨才能解讀它們承載著的歷史先人的活動信息。
總之洛陽的歷史呈現著這樣一種特征:璀璨的文化如潮起潮落.無數次崛起又無數次沉寂,可謂絢爛至極歸于平淡。這樣的歷史文化其實質可以歸結為一種“虛空`'的狀態.這種“虛空'無所不在地蔓延、包容,形成了其厚重歷史的總體意象。正是在這樣的概念引導下.建筑的扁平體量被塑造成一個巨大的遺址考古現場.內部則希望通過建構相對應的一系列空間的連接來暗示“虛空'`的概念主題。這樣的想法必須找到一個內在的空間結構和參觀識路系統來支撐。設計者通過研究隋唐洛陽城的宮城偏西格局將主入口偏向西側將中央大廳偏向一側布置.在大廳東、北兩側環繞一個l形布局的過廳以延伸空間。
走進洛陽博物館字篇二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來游覽洛陽新區博物館。洛陽新區博物館可是國家aaa級旅游景點,有五件鎮館之寶,設計師李立的得意作品。
我們首先來到石刻館,看到了鎮館之寶之一的“東漢石辟邪”。“哇!哇!哇!好精美呀!”,一剎那,大家如潮水般涌了過來。導游阿姨說東漢石辟邪是青石雕刻而成,它高約190厘米、長約297厘米、寬約90厘米,重約在8噸以上,不僅雕工精美,造型偉岸,而且是前所未有,為中國目前最大的石辟邪。
我們緊跟著導游阿姨腳步,來到第二個鎮館之寶——唐三彩,它是唐代三彩黑釉馬,全身通黑,唯有馬面、馬蹄和鬃尾為白色,馬鞍為綠黃白三色相間,在唐三彩之中實屬罕見,是文獻中描寫的“龍種神駒、四蹄踏雪”。
接著我們又看了幾處壁畫,圖畫的精美令我們嘆觀。
“好了,同學們,我們走了。”我們大家每次聽到王老師的聲音都很興奮,這次有點相反,大家情緒都很失落,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我們該走了,可是另外的鎮館之寶我們沒有時間看到。
同學們帶著一點點失落和遺憾返回學校,雖然我們沒看懂多少,但是我們也了解了我們洛陽的古代文化。
走進洛陽博物館字篇三
前幾天爸爸說要帶我去參觀洛陽博物館,我很高興,乘車到了博物館后,拿了票就進去了。
進去后我首先看到了洛陽的介紹,原來以前的中國只有洛陽這么小的土地,后來慢慢地擴大,成了現在的中國,還知道歷史上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比如夏、商、西周、東周、后晉、后唐、后漢等等。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夏朝的東西,在沒見著以前,我以為夏朝的東西上刻有精美的花紋,而且看起來很美,但是一見到夏朝的東西我才發現,夏朝的東西全都是用陶做的,上面也沒有花紋,酒壺是個圓柱體,然后在中間挖個深洞就成了,不用教我,我自己就會做,酒樽有點奇形怪狀,它底下有三只“腳”,上面頂著個“鳥窩”,再在“鳥窩”上面做一個把和一條“河道”,酒樽就做好了,還有幾口鍋,大的驚人,最大的有現在三口鍋那么大,但卻有兩個小小的把,這口鍋得需要多少人才能提得動啊!
我們看完夏朝的東西后又去看商朝的,商朝的東西精美了許多,我發現商朝已經有了鏡子,它全身都是用銅做的,能照出人的影子,我見到官的印是用玉做的,而且很小,夸張一點。這印只有一粒豆子那么大,我看到了幾把劍,是用銅做的,很鋒利,只是有點生銹。我們轉來轉去,看到了一盞燈,上面有許多燈臺,最上面是一個大燈臺,還有幾條龍,要是晚上點起來肯定很漂亮。
接著看周朝,周朝的東西已經有點像現代的了,而且還有金的、銀的、玉的,看了一圈后,我們上了二樓,二樓的馬俑做的很精美,很漂亮,我在那里發現了兩把劍,我拿起一把劍和爸爸假打起來,劍可真重啊!我好不容易才舉起來,搖搖晃晃地打出去,打完后又轉了會兒,玩夠了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博物館里真好玩,我還想去那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