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我想學包粽子,于是就跟著媽媽學起來。
糯米需要用水先泡一泡,粽葉也要先煮一煮,再準備一些紅棗和蜜棗,花生和葡萄干也要先用水泡開,最后是包粽子的繩子,一定要用純棉線或者粽葉撕成細條狀。
材料準備完畢,開始包粽子。只見媽媽先拿出兩張粽葉并排疊在一起,兩手捏著粽葉的中間和尾端,輕輕一折卷成錐筒狀,把早已準備好的食材放入粽葉中,再把粽葉折起來把米包嚴實,用繩子一綁就好了。媽媽的動作很快,不一會兒就包了好幾個。
兩張粽葉卷成錐筒狀看似簡單,但我總是卷不好,不是卷大了,就是卷小了,我并不氣餒,一次,兩次……終于做成了,我非常高興。我按照媽媽教給我的方法繼續包:先放入一些糯米墊底,接著放一粒紅棗幾顆花生和葡萄干,再用糯米把粽筒填得滿滿的,用上邊余出的粽葉當蓋子緊緊包裹住糯米。“哎呀,糯米跑出來了!媽媽,怎么辦呀?”我著急地喊道。媽媽說:“糯米放多了,把最上邊一層糯米輕輕地抹掉一些。”我將糯米抹掉一些,果然,粽葉中的糯米變乖了,不往外跑了。將包好的粽子用線纏繞好,系緊,我的第一個粽子“新鮮出爐”了,我給它做了一個記號,等煮熟后一定要先嘗嘗我的手藝。
粽子要煮四五個小時才能熟,其間我不停地催問媽媽什么時候吃粽子,媽媽笑道:“你這個小饞貓,粽子那么大,又包得那么緊,糯米很難煮熟,不熟的糯米硬邦邦的,可不好吃。”粽子終于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挑出我包的那個粽子,撒上一些白糖,輕輕地咬上一口,軟糯香滑,還很有嚼勁兒,真是太好吃了!
這次包粽子,既讓我學會了制作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粽子,又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和廚藝。從前期食材的處理,再到包粽子,最后經過漫長的燉煮,只有細心做好每一個步驟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成果。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二
家鄉的端午節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今天農歷初五,這一天有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它能和家鄉的春節、清明、中秋節一樣熱熱鬧鬧,處處洋溢著人們歡歌笑語,歡度節日的快樂。
家鄉的端午節更加隆重,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就準備迎接它的來臨,后幾天準備劃龍舟慶賀。這天人們買好箬葉、棕、?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節更加具有節日氣氛,你看現在離節日還有四五天,挨家挨戶都在緊鑼密鼓地包粽子。原來單調的粽早有了改進,現在有豆沙餡的、板栗餡的、蜜棗餡的……真是五花八門,口感好極了。滿街都能聞到粽子飄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帶來節日的氣氛。
想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這真要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家鄉的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粽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家鄉的風俗真的有很多的花樣,包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粽子映入眼簾,有咸的。甜的。辣的……家鄉的粽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鄉粽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粽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鄉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明”家鄉的粽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三
看見姥姥昨晚泡了紅小豆,以為她要煮粥,可又見她拿出深綠色的葦葉,黃綠色的馬蓮。我恍然大悟,原來姥姥是要包粽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肉粽子、豆粽子、甜棗粽子全都裝進了鍋里。當粽子裝進鍋里三分之二時放水,水沒過粽子一寸高后蓋上鍋蓋,用大火燒十分鐘后,高壓鍋發出“咝咝”聲,再蓋上閥門,改換成小火,這時,滿屋就已經開始飄動著粽子的清香。
我的心像閥門蓋一樣跳動著,呼吸著粽子葉的清香。期盼著,期盼著,這鍋粽子趕快煮熟,耳旁仿佛聽到:“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午;葦葉香,飄滿堂,粽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的祝福聲。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四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都吃粽子。往年媽媽給我們買粽子吃。今年媽媽說了,我們自己動手,包粽子吃。
我們把準備好的江米、白糖、葡萄干和粽葉,都放在桌子上。妹妹拿來了細線,剪成了一段一段的。
我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粽葉卷成三角形的筒子,然后用小勺子盛起江米,把江米放在張開的粽葉里,加上葡萄干、白糖、。最后把粽葉折過來,把張開的口子封好,用細線纏起來,纏的很結實,免的江米從粽葉里跑出來。
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過了半個小時,媽媽說可以了。
打開鍋蓋,媽媽把熱氣騰騰的粽子放在涼水里,過了一會兒,粽子涼了,我和妹妹拿起粽子,把細線打開,剝開一層層的粽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真香啊!咬一口,真甜啊,甜到了我們的心里。媽媽說:自己做的粽子好吃吧,我和妹妹異口同聲的說:好吃,好吃。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五
今天,是端午節。但是對于吃貨而言,這,是粽子節。對于我們港校小學來說,是快樂大游園!游園活動很多,我先跟大家分享兩次包粽子的活動吧!
先說包“真粽子”!我們班準備了紅棗,八寶米,粽葉,草繩來包粽子。現在,我們萬事俱備,就只欠東風了。
別看粽子結構簡單,可它也是內有乾坤的!我們班的幾個高手上去想挑戰它,可最終也以露餡、掉線、崩線、散架等情況而失敗告終。我呢,其實包之前,就查過該怎么包粽子。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該如何包好粽子的秘籍吧!
包之前,需要在前一天晚上把米給泡發,如果有豆子的話,則要泡更久。粽葉以及草繩也要提前泡好。包的時候,先要把粽葉完成漏斗形,添上米。再把上面的一部分粽葉給翻下來蓋住“漏斗”里的米,最后用草繩把粽子給捆緊。
這樣,我們包出來的粽子就緊緊的,不容易崩開。如果是緊緊的話,蒸出來的粽子就香香的,軟軟的。啊,浸透著我勞動的粽子一定會格外的香甜的!那就讓我慢慢地等它蒸熟吧!
再說包“紙粽子”!你一定沒聽說過吧!美術羅敏老師為我們準備好了香袋、卡紙、紅繩。把卡紙折成粽子樣,填上干艾葉,掛上紅繩,紙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們班一位高人,竟然把百元大鈔放在了香囊內。結果他上樓梯時,錢一下子就飄出來了——盒子爛了!我們蜂擁而上,假裝想拿錢。艾葉像雨一樣灑下來,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好一陣“香雨”啊!
今天真是快樂的一天!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六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端午節到了,按照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端午這一天,人們要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猜燈謎等。今天,奶奶教我包粽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根據餡的不同,花樣也多:豆沙粽、鮮肉粽、八寶粽、紅棗粽、蛋黃粽、火腿粽等。
奶奶是包粽子的能手。瞧,她熟練地把兩片箬竹葉一扭,尖角“畚斗”的形狀就出來了。然后,她往“畚斗”里裝米,又用手壓實,多余的粽葉按下,做好蓋子,最后用繩子捆緊,三下五除以二就包好了一個粽子。
我看得入神了,也想學包粽子。我拿起一片箬竹葉,一扭,嗨,也成了一只尖角畚斗!挺簡單的嘛!我得意洋洋地給奶奶看。“錯了!”奶奶放下手中的粽子說,“包粽子是有講究的,你看,這箬竹葉光滑的一面是正面,顏色綠一些;粗糙的一面是反面,顏色淺一些,柄莖突出。包粽子時,要正面朝里,反面朝外。”奶奶一邊說一邊放慢速度給我做示范。
等我學著把尖角畚斗做好了,一勺一勺往里面裝糯米,中間放了香香的火腿咸肉餡,再蓋上糯米,想用箬竹葉包上,可糯米像淘氣的孩子老往外鉆。怎么辦呢?“傻孩子,一口氣吃不了大胖子,你米放得太多了。只要放八成滿就可以了。”奶奶幫我倒出一些米,接著用右手掌心把“畚斗口”多余的箬竹葉壓下,當作蓋子蓋上,右手按住蓋子,倒過來,把長出的箬葉按在粽子外表面,最后用繩子捆緊!這一步是最難的。我看一步學一步,看一步學一步……試了好久好久,終于包出了一只長有四只角的粽子了。
是的,學做任何事都需要多練。我一邊包一邊學,包了一只又一只,慢慢摸索出了一點經驗。這真是熟能生巧啊!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鍋里煮。一個多小時后,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箬竹葉,咬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品嘗了粽子的美味,還懂得了好多好多。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快樂又有意義。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七
在端午節里家家都要吃棕子,據說這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棕子雖好吃,可是包并不容易了。
記得一次端午節,我跟奶奶學包粽子。學包粽子必須要知道包粽子的四大步驟,①選擇合適的粽葉和材料;②把糯米放在折疊好的粽葉里;③把豬肉塞進糯米里,包好;④用線把包好的棕子捆住,打結。
奶奶拿出用水煮過的棕葉,還有翻炒過的糯米,還有調好味道的五花肉,還有一些花生和豆子,我們準備“操作”了。
只見奶奶的兩只手快速地把兩片棕葉折成三角形似的,然后,拿適合糯米放在上面,撒一些豆子,放上五花肉,再撒些糯米在上面,包好。奶奶的手熟練地上下飛騰著,就把粽子捆好了。不一會一只飽滿的三角形棕子就包好了,這真不愧是熟能生巧!
而我按照著步驟認真包,可是這粽子非與我鬧脾氣不可。忙了半天,一個粽子也沒有包成,我可“不服氣”了,難道這小小的棕子能困住我嗎?這也太小瞧我了。奶奶見了,就在一邊耐心地教我,我認真地學著。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包好了第一個棕子,可是不太好看,不過,對我而言,已經很好了,很棒了。
粽子包好了,就開始煮了。奶奶先往鍋里加入許多水,然后開始煮。煮了整整一個下午,盼了整整一個下午,粽子終于可以出鍋了。一掀開鍋蓋,一股熱氣帶著棕子的香味沖了出來,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往嘴里送。吃進嘴里,軟綿綿的,帶著一絲絲肉香,而且有嚼勁,好吃極了。
在那一個端午節里我不但與奶奶學到了包粽子的手藝,還明白了功夫不負有心人。
端午節包粽子圖片篇八
在南方,每逢到了端午節,少不了包粽子、吃粽子。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再幸福不過了,從小到大都是吃著香噴噴的米飯長大的。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部分人吃的還都是番薯絲,男同胞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所以他們的碗里都要加點白米飯。那時候,家里的老老少少多么盼望端午節的到來呀1因為端午節一到,孩子們就可以吃到用白花花的糯米做成的粽子了!在孩子的眼里,粽子似乎是最好吃的東西了。
端午節到來的前一天,小孩子就隨同大人去山上采摘新鮮的粽葉。這摘粽葉可是有點講究的,要摘綠油油的、寬寬的,沒有一點兒損壞才行。摘完帶回家之后就得拿來剪刀,干凈利落地把粽葉的“頭”全剪掉。接著再把粽葉浸在熱水里,十分鐘后,用手梢微搓洗一下,便可以一張一張地撈上來了。一切準備就緒后,就開始包粽子了。包粽子是有講究的,首先把粽葉卷成漏斗一樣,倒進一勺用堿水浸過的糯米,茌手掌中使勁地抖實,然后用余出來的粽葉一蓋一折,再用嫩竹絲綁緊,一只粽子就包好了。第二個步驟,就可以把粽子放到鍋里煮了,但必須要有人守在灶旁掌握著火候。等到鍋里冒出帶著竹葉清新的氣味,粽子就煮得差不多了。打開鍋蓋,用手捏捏粽子的軟硬度,要是很有彈性的話,那粽子就可以拿出鍋了。因為粽子本身沒加配料,所以人們吃粽子的時候,往往會用白糖蘸著吃。吃粽子是人們過端午節最開心的事了。
現在可不比以前,粽子的花樣大大增多了,有牛肉粽子、香腸粽子,還有紅豆粽子……可有些人卻覺得這些粽子還不及以前的粽子。
現在的端午節,內容更加豐富了劃龍舟、舞龍燈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
小朋友們成群結隊地上街去玩,穿新衣、玩彩球,好一片繁榮的景象。
點評:小作者在細致了解端午節的基礎上,娓媒道來,讓人充分感受到了端午節歡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