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守望高三篇一
親情是六月里的一陣清風,把舒適和清涼吹進你的心靈;親情是冬天里的一床被子,把溫暖和幸福送進你的美夢;親情是風雨中安全的港灣,把快樂和安逸要進你的愛心!
不知不覺,來到了三年級。那是一個雨天。放學了,媽媽像往常一樣在學校門口等我。那天,雨下得非常大,風大力地搖擺著大樹,樹上的樹葉被風刮得紛紛飄落。那時我被罰的很晚。我出來的時候,我看到媽媽臉上有著非常焦慮的表情。我想:或許我看見了母親,母親卻沒有看到我。“媽媽”我不想讓媽媽擔心失聲的喊道。媽媽轉過頭,向我走來。“怎么這么晚才出來?是不是又被罰了?”母親嘮叨了幾句。我忍不住的頂了一句:“什么叫又被罰啊?我這才第一次被罰!你也太煩了吧!”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母女倆沒有再說過一句話。我看著母親,突然覺得鼻子酸酸的。
守望高三篇二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里的這位主人公,看什么都不順眼。他厭惡學校,厭惡同學,厭惡父母。他甚至厭惡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厭惡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么“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厭惡著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能夠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之后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光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類型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么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說倒霉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于它的殘酷。所以說到殘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壯,簡直能夠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并不僅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于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敗后如何說服自我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小說里,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么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么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么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么呢?天明白。
當然他能夠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床邊說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但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只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應對的“社會”并沒有那么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么黑暗勢力,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么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于成為“他”。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并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說里,最打動我的不是關于“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游蕩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后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里對艾里說:親愛的艾里,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
《從頭再來》里,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里,他又唱到:我不愿離開,我不愿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我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于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說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后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并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盼的部分——小說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我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注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干凈利落地消失。
作者為塞林格,中英文兩種語言所寫,就看了中文的。
書本講述了霍爾頓,一個中學生被學校退學(已多次被不一樣學校退學)后,到回家之間3天游蕩時光內的見聞以及自我內心的想法。
守望高三篇三
看完《非洲三萬里》后,我有近一個月沒看過一本厚的書(我指的是一些文學作品或小說)了。其間,我買了幾本雜志來看,我不想浪費時間,我想繼續我的閱讀。但所謂雜志,它就是“雜”,在你翻動它的時候,你看到有趣的才會停下來去閱讀它,但往往很多時候,你都是在花時間去排除一些沒有吸引你的字眼或圖片,而這往往浪費了很多時間,翻到底時,都不知道才讀了幾篇。反而更感空虛,更感浪費時間。而厚的書就不一樣了,它整體就像是一條生產鏈,里面的章節互相聯系著,你無法忽略掉任何一個章節,否則你將無法看到產品制作的全過程,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產品。這就免去了我花在排除一些不吸引我的事物上的時間。
我選擇將要閱讀的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作品《麥田里的守望者》。光看書名,我就在想里面是不是有麥田?是不是那種被陽光沐浴著的金黃色的麥田?我憑著我的想象翻開了它的第一頁。
兩周后,也就是今天,我翻過了它的最后一頁。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啥?這就沒了?我根本沒有找到我想象中的麥田,我也感覺這個結尾有點突兀,讓我措手不及。后來,我又重新翻到它的第一頁,順著往下讀了幾段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只是在說著他去年圣誕節前后所經歷的事情。所以,看書還是看仔細點,開始做一件事時,要做好一點。
憤怒和焦慮是這本書的兩大主題。憤怒和焦慮在我們青年人中好像也挺常見的,所以這本書好像也挺適合我們閱讀的。主人公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他是個我們口中所謂的“差學生”、“壞孩子”,他不愛學習、愛講臟話,進出成年人的消費娛樂場所,還不止一次被學校勸退。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卻對社會不滿,特別是對學校的不滿,他討厭學校,討厭里面虛偽的人。他也討厭電影,原因也是他討厭里面虛偽的演員。他討厭任何他認為虛偽的事情。他活在這個他認為虛偽的世界里,讓他感到焦慮、憤怒。他愛幻想,幻想著自己內心的“烏托邦”,那里沒有虛偽的人,也不允許有虛偽的人,那里的他又聾又啞,不希望與外界有所聯系,希望與世無爭,隱居于自己的小屋里。
這本書除了憤怒與焦慮這兩大主題外,不時有幽默感,讓人忍俊不禁。比如書中是這樣形容一名海軍軍官的腰桿“好像脊梁別了一根火柴棒似的”;書中霍爾頓也并非沒有優點,比如他很有原則,該付多少錢就付多少錢,面對他人的敲詐勒索、他人的威脅,他始終堅守底線;對待慈善事業,他慷慨大方,甚至為自己捐少了錢而內疚;他也是個暖心的哥哥,他疼愛自己的妹妹,知道妹妹喜歡什么,精心為妹妹挑選禮物;他還是個好奇少年,對于冬天里結冰的湖面,他琢磨著鴨子怎么不見了?它們會躲到哪里去?他問過許多人,然而沒得到答案。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挺好奇的;他是個無神論者,雖然不信神,但他確相信神圣。就如周國平所說: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他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神圣,就是對的、正確的,相信神圣,就是做對的事,正確的事。雖然他是個差學生,壞孩子,但他內心善良,不做壞事。
在寫著這篇讀后感時,我時不時翻開它。寫著翻著,翻著寫著,我漸漸找到了書名的真諦。我是這樣理解的:麥田就是作者內心的烏托邦,他想做麥田里的守望者,守護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作者的天馬行空看似可笑,但很純真。我們自己是否幻想過?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是否愿意屈服于這個世界?我覺得我們應該像霍爾頓學習,學習他那種敢想、敢做的真性情!
雖然沒有得到我閱讀前所想象的答案,但這本書卻給了我一個讓我更加滿意的答案。
2018.11.26